平時大家可能都會覺得,肥胖的人更容易得高血壓,而事實上早在20世紀20年代,肥胖與高血壓的關係就已經備受關注,並提出了肥胖相關性高血壓的概念。
肥胖相關性高血壓,就是說高血壓與肥胖密切相關,並認為胰島素抵抗和(或)高胰島素血症是其重要的機制,控制體重能有效降低血壓。二者的關係可以是先有肥胖,再有高血壓,也可以是高血壓在前,肥胖在後,都統稱為肥胖相關性的高血壓。
臨床上常用體重指數和腰圍作為判斷肥胖的指標,體重指數等於體重的公斤數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成年人正常的體重指數(BMI)是18.5-23.9,24-27.9為超重,≥28時為肥胖,腰圍≥90/85(男/女)可判定為腹型肥胖。因此,只要滿足體重指數≥28,和(或)腰圍≥90/85(男/女),就可診斷為肥胖相關性高血壓。
肥胖導致高血壓的機制很複雜,涉及到腎臟、神經系統、血管內皮功能異常、脂肪病變等。通過多種途徑作用於心血管系統,導致心輸出量增加、血容量增加、鈉瀦留、交感神經和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激活、胰島素抵抗、脂肪因子失衡、炎症氧化應激、血管外脂肪功能異常、睡眠暫停呼吸症候群等,最終導致血壓升高。
肥胖相關性高血壓患者,常合併多重代謝紊亂,有較高的心血管風險,血壓控制達標十分重要,應將血壓控制在小於140/90以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可放寬到小於150/90以下。治療應綜合飲食調整、加強運動,藥物治療等,目標體重為6個月內使體重下降達5%,體重指數下降至28以下。
循證醫學證據表明,普利類和沙坦類降壓藥,如培哚普利、貝那普利、依那普利、厄貝沙坦、纈沙坦、奧美沙坦、阿利沙坦等,不僅能抑制腎臟、血管、心臟、脂肪等器官和組織中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的激活和降低血壓,還能改善胰島素抵抗、激活代謝性核受體、改善糖代謝、減輕脂肪病變。
多個國內外指南均推薦普利類或沙坦類,作為高血壓合併代謝性症候群、糖尿病、以及肥胖相關性高血壓或肥胖難治性高血壓患者的一線用藥。其次地平類降壓藥,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左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對糖脂代謝無不良影響,但沒有明顯減重作用,可作為肥胖相關性高血壓患者的聯合用藥。
另外由於國人鹽攝入量常常是超標的,所以呋塞米、氫氯噻嗪等利尿劑比較常用,可減輕水鈉瀦留和容量負荷,有研究表明對於體重指數大於等於25或小於25的兩個亞組,用地平類+沙坦類或地平類+利尿劑對高血壓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無明顯差異。但長期大劑量使用可導致低血鉀、高尿酸血症和糖耐量異常,因此需要小劑量使用。
如肥胖相關性高血壓患者合併有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明顯的交感神經系統激活,可使用洛爾類降壓藥,如美託洛爾或比索洛爾等,但長期大劑量使用可能對糖脂代謝有不良影響。但可以使用對心臟和外周血管均有雙重阻滯作用的卡維地洛、阿羅洛爾等,這一類藥物對糖脂代謝影響較小。同時哌唑嗪、特拉唑嗪等這一類降壓藥可改善血脂紊亂,可用於肥胖相關性高血壓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