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文學翻譯家餘中先談《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悲慘的人的世界

2020-12-22 瀟湘晨報

《悲慘世界》(全三冊)

作者:[法]雨果

翻譯:李丹 方於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6月

餘中先最初接觸《悲慘世界》時,只讀了《卜呂梅街的兒女情和聖德尼街的英雄血》,弗伽洛什帶著他的兩個弟弟流浪巴黎街頭的場景給他帶來了很大的觸動。但因為封面被撕掉了,他並不知道這是小說《悲慘世界》中的內容。

那還是上世紀70 年代初,上山下鄉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十六七歲的餘中先在浙江生產建設兵團參加海塗圍墾。「那時候很難找到書讀,借來一本書,一群人都等著讀,每個人只有一天半天的時間,輪著看,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餘中先後來的選擇跟他當時讀到的這些法語文學作品不無關係。1978 年,他考上北京大學法語系,進入法語文學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雨果和他的小說《悲慘世界》無疑都是熠熠生輝的。

《悲慘世界》最早叫《貧困》,是一個名詞,後來改為形容詞「悲慘的」。「悲慘世界」其實是指悲慘的人的世界。

十幾歲:從事法語文學翻譯和研究後,您是如何一步步加深對雨果及其小說《悲慘世界》的理解的?

餘中先:《悲慘世界》是經典作家的經典作品。1978 年我上大學的時候,在北京大學南門口外邊的海澱書店門口,從一個老人手裡買了三卷。因為書店已經沒有賣了。

從事法國文學翻譯和研究後,再去讀雨果,讀他的譯文、原文,對於《悲慘世界》的理解就更深刻一點。首先是了解了雨果的地位,他是19 世紀法國最偉大的作家、浪漫主義的領袖,他的小說、詩歌、散文創作都相當有影響。雨果的小說有很多,《笑面人》《巴黎聖母院》《九三年》等,但在我看來,最厲害的應該還是《悲慘世界》。

十幾歲:雨果從19 世紀30 年代初開始構思《悲慘世界》,1862 年出版。您如何看待這期間雨果的個人遭遇對小說創作的影響?

餘中先:雨果早在1830 年代之前就開始構思《悲慘世界》,也收集了一些素材。1831 年,雨果二十九歲,他寫完《巴黎聖母院》並出版了,這時候他還很年輕。1862 年,他已經六十歲。這期間,他經歷了社會的動蕩,主要是1848 年以後,歐洲革命陸續破產,拿破崙三世發動政變稱帝,雨果因為政見不同,被迫流亡國外。他先到比利時,後到英國英吉利海峽群島之一——根西島。這段流亡的經歷給他帶來了很多。

《悲慘世界》最早叫《貧困》,是一個名詞,後來改為形容詞「悲慘的」。「悲慘世界」其實是指悲慘的人的世界。這部小說也是在他流亡過程中出版的。

沙威是警察,可以說是社會秩序的象徵或者說制度的幫兇。最後,他對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產生了懷疑,覺醒過來,卻處於一個非常極端的境地。他要轉變,但是轉變不過來。

十幾歲:小說中的冉阿讓、芳汀等都有原型,馬呂斯被認為是雨果自身的寫照。您如何看待現實人物與小說人物之間的關係?

餘中先:你說的原型我沒有具體去研究,但是從雨果本人的說法來看是肯定的。一般來說,一部經典作品的主要人物,自然就是作家本人的某種代言。

我先不去研究這裡的虛構跟現實之間的關係,但有一點可以提出來,雨果很早就讀了這麼一個事實:有一個農民叫彼埃爾·莫蘭,因為偷麵包被判五年苦役,後又因為有記錄在案,所以他的身份證上帶有一個黃顏色的標記。他找工作往往受到歧視或者說被直接拒絕。

雨果在1834 年寫了一部小說《格》,寫一個善良的工人因為偷東西,被判五年監禁,後來在監獄裡受到虐待,被迫殺了人。這個故事跟我剛才所說的農民的故事,是有關的。《格》這個小說不是特別成功,也很短,這個素材後來就變成了冉阿讓的形象。至於其他人,像芳汀、米裡哀,也都有現實人物的影子,但更多的還是文學的虛構。

十幾歲:雨果在小說中寫了一組人物的變化:米裡哀從貴族到教士;冉阿讓從苦役犯到市長,又從苦役犯到割風伯伯,最終回到冉阿讓;還有警察沙威的變化、馬呂斯的轉變、愛潘妮的轉變……您如何看待雨果在《悲慘世界》中的人物塑造?結合一兩個您印象最深的角色具體談談。

餘中先:這個變化是對的,這是小說的一個主線。各個主要人物的主線是向善、向人道主義者轉變。雨果早期的作品,比如《巴黎聖母院》,裡面的人物往往是一種性格,相對來說沒有變化,這也是因為小說故事發生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的緣故。《悲慘世界》中人物都交代了從小到大的經歷,儘管最開始講的是某年,但他會回到十年前甚至幾十年前。有變化,這是《悲慘世界》比《巴黎聖母院》更深刻的地方,雖然《巴黎聖母院》也是很偉大的作品。我比較強調《悲慘世界》的厚重,在人物線條上有變化,在社會生活方面也更廣更深。

具體來說,沙威可以講一講。從人物設計上看,沙威把冉阿讓、芳汀和珂賽特都連在一起,因為他要調查種種事情,到最後他把馬呂斯也連在一起。沙威作為警察是非常成功的,但也可以說他是社會秩序的象徵或者說制度的幫兇。最後,他對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產生了懷疑,覺醒過來,卻處於一個非常極端的境地。他要轉變,但是轉變不過來,乾脆就自殺了。這也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邏輯。

米裡哀主教給我的印象也比較深。他是善良的代表,他通過自己向善的行為去感染小說最主要的人物冉阿讓,再通過冉阿讓去感染別人,比如說感染沙威。如果要說變化的話,那就是米裡哀作為一個神父,他除了有宗教意識,更多的還帶有一種泛神的思想,比如他認為你只要向善,不管去不去教堂,都能夠走向救贖。當然他沒有明說。

十幾歲:在您的閱讀和研究中,您認為雨果創作《悲慘世界》的初衷是什麼?

餘中先:他的初衷,我覺得就是他在序言裡頭說的:「只要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還得不到解決……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和困苦,那麼,和本書同一性質的作品都不會是無益的。」雨果寫得很成功,經驗跟才華都爆發出來,藝術的力量也顯出來了。

《悲慘世界》有各種各樣的讀法,可以只求情節,也可以在了解情節的基礎上抓住人物性格,去探索小說更大更深的主旨和意圖。

十幾歲: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相對。19 世紀法國浪漫主義的內核是什麼?雨果作為浪漫主義的領袖,能否請您簡要介紹他的浪漫主義創作實踐?

餘中先:古典主義是法國文學的一個特點,西班牙、德國等其他國家文學中的古典主義沒有法國的古典主義那麼明顯。法國的古典主義形成於17 世紀,內容主要是關於激情與國家榮譽,從體材上說就是悲劇、詩歌。實際上,17 世紀末到18 世紀,啟蒙運動領軍人物就反對古典主義,像伏爾泰、狄德羅等。古典主義的「三一律」到浪漫主義時期被徹底推翻。雨果在1827 年發表《克倫威爾》,提出了浪漫主義宣言,同時,他身體力行地寫了劇本《歐那尼》。在這個劇裡,「三一律」被徹底拋棄。

浪漫主義寫自由的心靈,寫人與自然的關係,寫愛情,寫大場面,寫一些異乎尋常的情節、異乎尋常的人物性格,比如《巴黎聖母院》裡面駝背的人居然那麼善良。

十幾歲:您如何看待《悲慘世界》中的浪漫主義?

餘中先:雨果把浪漫主義運用到了極致,博大精深的東西到他的手裡被運用自如。他基於歷史史料進行虛構,讓我剛才談到的農民的故事,在冉阿讓身上得以延伸。而很多經不起推敲的東西他就一筆帶過,比如說冉阿讓突然進行了技術革新,成了富翁,當上了市長。種很難講清楚,他乾脆就不講,你愛信不信。

另外就是雨果極力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點,極其誇張。比如冉阿讓,他在當市長時,聽到一個叫商馬第的人被誤認為是他,被抓住即將要被判終身苦役。他知道肯定是誤會,那麼他去不去澄清,解救商馬第呢?冉阿讓經歷了內心激烈的爭鬥,一夜白頭,就跟我們中國戲曲裡頭,說伍子胥出韶關,一夜愁白了頭是一樣的。

事實上,《悲慘世界》中很多的章節是游離出去的,脫離故事情節,跳進跳出,夾雜了很多的議論。十幾歲的孩子讀的時候可能就把這些跳過去了,跳過去也沒關係,孩子有抓住最要緊故事的能力。當然《悲慘世界》有各種各樣的讀法,可以只求情節,也可以在了解情節的基礎上抓住人物性格,去探索小說更大更深的主旨和意圖。

餘中先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世界文學》前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傅雷翻譯獎評委。現受聘為廈門大學講座教授。

北京大學西語系法語語言文學專業畢業,曾留學法國,獲得巴黎第四大學文學博士學位。長年從事法語文學作品的翻譯、評論、研究工作,翻譯介紹了奈瓦爾、克洛代爾、阿波利奈爾、貝克特、西蒙、羅伯-格裡耶、格拉克、薩岡、昆德拉、費爾南德斯、勒克萊齊奧、圖森、埃什諾茲等人的小說、戲劇、詩歌作品八十多部。被法國政府授予文學藝術騎士勳章。2018年獲得魯迅文學獎的翻譯文學獎。

採寫:劉秋香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悲慘世界》翻譯史:橫跨半個世紀的斷魂曲
    18年裡,雨果被捲入政鬥、被流放大西洋,如同《悲慘世界》男主角冉·阿讓,吃盡了苦頭。書中,冉·阿讓的鐵漢柔情,芳汀的悲慘命運,珂賽特的單純可愛,以及整部作品散發出的人性光輝,讓幾代人感動流淚。鮮為人知的是,《悲慘世界》第一版中文譯本的誕生,前前後後經歷了50年。翻譯這套書的人,是一對夫妻,他們從結婚那年,就開始著手翻譯。他們沒有預料到,他們翻譯這部作品的歷史,演變成了另一部「悲慘世界」。
  • 《悲慘世界》詞作者去世,赫伯特·克雷茨默的文字魔法
    本文轉自【周末畫報】;南非記者、作詞人赫伯特·克雷茨默因病於倫敦去世,享年95歲。克雷茨默是音樂劇《悲慘世界》的英語作詞人,他重新編排這部法語音樂劇的歌詞,幫助作品成為全球最膾炙人口的音樂劇之一。他一生與文字為伍,曾說自己「先是新聞人,才是作詞人」。因為對時事與社會的觀察,克雷茨默的文字作品雋永深刻。
  • 名著 | 雨果《悲慘世界》
    雨果作為人類生存狀況和命運的思考者,能夠全方位地考察這些因果關係,以未來的名義去批判社會的歷史和現狀,以人類生存的名義去批判一切異己力量,從而表現了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永恆性矛盾。《悲慘世界》作為人類思想產生的一部偉大作品,已為全世界所接受,作為文學巨著的一個豐碑,也在世界文學寶庫中佔有無可爭議的不朽地位。
  • 《茶花女》《悲慘世界》《巴黎...
    《茶花女》《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基督山伯爵》《高老頭》《紅與黑》……很難想像,這麼多膾炙人口的法國經典文學作品竟然都出自同一個譯者——鄭克魯。從事外國文學翻譯、研究60年,翻譯家鄭克魯已經完成1700多萬字的譯著,其譯著的總字數甚至已經超過傅雷、許淵衝、郝運三位著名法語翻譯家譯作字數的總和。
  • 翻譯了《茶花女》《悲慘世界》的翻譯家鄭克魯去世,他曾說「譯者不...
    許多人知道鄭克魯的名字,是通過《家族復仇》《基度山恩仇記》《茶花女》《悲慘世界》《巴爾扎克短篇小說選》《法國抒情詩選》等法國文學作品,昨晚10點,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先生在醫院去世,享年81歲。
  • 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1958) 賞析
    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1958) Part 2分享譯製電影 聆聽經典配音共享精神財富 探尋心靈寧靜之道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1958)導演: 讓-保羅·勒沙努瓦編劇: 米歇爾·奧迪亞 / 勒內·巴雅韋爾 / 讓-保羅·勒沙努瓦 / 維克多·雨果主演: 讓·迦本 / 布爾維爾 / 費爾南·勒杜 / 西爾維亞·蒙福爾 / 丹尼爾
  • 寫給全世界讀者的書,再讀《悲慘世界》:一個人也就是冉·阿讓的...
    由李丹翻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悲慘世界》(1978年再版)1958年改編電影《悲慘世界》海報以孤女珂賽特為「招牌」的2012年音樂劇改編版《悲慘世界》海報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首版第一卷和第二卷,1978年再版第一卷和第二卷,1980年出版第三卷、第四卷,1984年出版第五卷。第一卷至第四卷譯者署名李丹,李丹1977年去世,沒能看到第三、四卷出版。第五卷的翻譯由方於完成,出版後署名李丹、方於。
  • 法語翻譯家鄭克魯去世,享年81歲,曾譯《悲慘世界》《茶花女》等
    在鄭克魯60年的翻譯學術生涯中,完成了1700萬字文學翻譯,近2000萬字著作和編著。鄭克魯1939年出生於澳門,其曾祖父是晚清啟蒙思想家、曾寫過《盛世危言》的鄭觀應。2012年,因為出色翻譯法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西蒙·波伏瓦的代表作《第二性》,鄭克魯獲傅雷翻譯出版獎,這個獎是對他半生翻譯工作的褒獎。
  • 《悲慘世界》: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經典的作品,雨果最深沉的思考
    《悲慘世界》的經典性毋庸置疑。它堪稱世界上擁有讀者最多的法國文學作品之一。至今,人們對它仍是愛不釋手,好萊塢曾多次將它搬上電影銀幕。音樂劇也廣受讚譽。託爾斯泰甚至將《悲慘世界》居於小說之冠。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有太多話想表達,但是,愛也許是所有話題的永恆。作品整體上是二元的善惡並行,"大愛與小愛"雙線交織,烘託出"人道與秩序"之間的平衡取捨,在結構上對稱而完滿。冉·阿讓和芳汀都只是最普通不過的人,因為一次"小失足"後,所遇之人對待其過錯的態度不同,得到了兩種截然相反的命運。
  • 電影《悲慘世界》
    法國人,又拍了一部《悲慘世界》?前面安妮海瑟薇不是剛留長頭髮不太久嗎?片名著實嚇我一跳,結果開片卻是世界盃法國奪冠。前一陣才說的喜歡紀實風格,不得不偷偷咽回去。你要是僅僅客觀鏡頭加靜謐配樂,我是喜歡的。
  • 《悲慘世界》:怒火以暴力為出口只為被看見
    讓《悲慘世界》在去年擊敗了塔倫蒂諾、阿莫多瓦、洛奇和多蘭等人的作品,獲得了坎城評審團大獎,今年又代表法國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同時還奪取了凱撒獎三項大獎11項提名成為最大贏家。警察並沒有通過他們找到偷幼獅的少年伊薩,他們在暴力事件中不推波助瀾已經是最好的了。電影《悲慘世界》劇照然後是當地穆斯林兄弟會的領袖薩拉赫,他經營著一家快餐店,主持著當地的清真寺,他是影片中出現的唯一有著正式工作和合法收入的人。他的身邊圍繞著一群非洲裔和阿拉伯裔的信徒。
  • 《悲慘世界》——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小時候,看的是《悲慘世界》小人書。印象中有,冉阿讓偷了一個麵包;芳汀剪去美麗的秀髮,敲掉兩顆漂亮的牙齒;善良的主教;威風凜凜的沙威等等。少年時讀《悲慘世界》,被波瀾壯闊的故事情節所吸引。哀嘆冉阿讓的苦難,同情芳汀的遭遇。苦難中的人性掙扎,使年少的內心感到壓抑。
  • 王安憶:重讀《悲慘世界》
    作家王安憶我為什麼要談《悲慘世界》呢?在我閱讀的世界裡有兩座大山,一座是《悲慘世界》,一座是《戰爭與和平》,我一直很想去攀登。這兩部作品太重大了,規模非常宏大!現在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對當代作品進行過度解釋,很小很小的細節被賦予很多很多的意義。
  • 王安憶 | 重讀《悲慘世界》
    重讀《悲慘世界》  文丨王安憶  我為什麼要談《悲慘世界》呢?在我閱讀的世界裡有兩座大山,一座是《悲慘世界》,一座是《戰爭與和平》,我一直很想去攀登。這兩部作品太重大了,規模非常宏大!現在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對當代作品進行過度解釋,很小很小的細節被賦予很多很多的意義。而對於古典的東西,或許因為它們結構複雜,於是我們便不談,這樣其實我們損失了很多重要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我必須來面對這兩部巨作。
  • 《悲慘世界2019》:只因太喪才輸給圓滿結局的《寄生蟲》
    這是一部很喪的電影,但就是真實生活的最本真的面目——「殘暴的世界」。 直接說電影吧。 法國骨子裡有足球精神。影片開場就是孩子身披法國國旗,簇擁在人群中觀看法國隊獲勝。社會需要一種繁榮的表象,這也是很多人容易嚮往的,以及自我麻醉其中的一種精神寄託。
  • 2012年音樂劇版電影《悲慘世界》:令人驚豔
    2012年版電影《悲慘世界》,謝謝朋友推薦,才讓我沒有錯過。驚豔的一部電影。音樂劇的唱詞加上電影的手法,雙劍合璧天下無敵。黑夜中獨自徘徊,期待著愛人一縷白月光。纏胸剪髮的演出也非常不錯。感覺比大珂賽特出彩。5.高樂士。不管現在的版本怎麼翻譯,我還是執著於這個名字。
  • 《悲慘世界》:沒有看過讓人這麼絕望的電影!
    今年有一部處女作橫掃各大電影節——《悲慘世界》。導演是黑人拉吉·利,從小在巴黎北郊的社會底層長大。電影講述的並非是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但傳承了雨果小說的精神。1862年,作為法國大革命後出生的一代、在漫長的革命和各類政變與戰爭中長大的雨果,發表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法國大革命走向激進,革命者的鮮血衝刷了巴黎。而後,是不穩定的政權,王朝和新政府的交替更換。
  • 音樂劇《悲慘世界》線上發行 下載收益捐慈善機構
    全明星版《悲慘世界》下載收益將捐慈善機構(圖為阿爾菲·博)1905電影網訊近日,音樂劇《悲慘世界》通過官網宣布,2019年製作的全明星版《悲慘世界》於當地時間4月20據官方顯示,該數字DVD售價9.99英鎊,每下載一次,以《悲慘世界》製作人卡梅隆·麥金託什命名的麥金託什基金會將分別給為英國國民健康服務基金籌款的三家慈善機構各捐贈5英鎊。
  • 《悲慘世界》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悲慘世界》,經典的著作,著作以冉阿讓這個苦役犯為主線,向我們揭開層層面紗,故事中的每個人物便湧現出來,不用的人,不同的性格,不用的人生,不同的高尚和醜惡的行為,冉阿讓,這個故事中身兼好幾個角色的可憐人,向我們展示了大寫的人格魅力,他的一生可謂"傳奇",他和別人的鮮明對比,更不失深刻的教育意義
  • 為何法國入圍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取名《悲慘世界》?
    法國電影《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入圍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十強、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並勇奪坎城影展評審團獎,在全球各影展均有斬獲,而電影名稱和法國大文豪雨果著作《悲慘世界》同名,是導演拉德利(Ladj Ly)向雨果的致敬,更巧的是,拉德利的出生地,正是雨果埋首寫出《悲慘世界》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