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全三冊)
作者:[法]雨果
翻譯:李丹 方於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6月
餘中先最初接觸《悲慘世界》時,只讀了《卜呂梅街的兒女情和聖德尼街的英雄血》,弗伽洛什帶著他的兩個弟弟流浪巴黎街頭的場景給他帶來了很大的觸動。但因為封面被撕掉了,他並不知道這是小說《悲慘世界》中的內容。
那還是上世紀70 年代初,上山下鄉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十六七歲的餘中先在浙江生產建設兵團參加海塗圍墾。「那時候很難找到書讀,借來一本書,一群人都等著讀,每個人只有一天半天的時間,輪著看,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餘中先後來的選擇跟他當時讀到的這些法語文學作品不無關係。1978 年,他考上北京大學法語系,進入法語文學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雨果和他的小說《悲慘世界》無疑都是熠熠生輝的。
《悲慘世界》最早叫《貧困》,是一個名詞,後來改為形容詞「悲慘的」。「悲慘世界」其實是指悲慘的人的世界。
十幾歲:從事法語文學翻譯和研究後,您是如何一步步加深對雨果及其小說《悲慘世界》的理解的?
餘中先:《悲慘世界》是經典作家的經典作品。1978 年我上大學的時候,在北京大學南門口外邊的海澱書店門口,從一個老人手裡買了三卷。因為書店已經沒有賣了。
從事法國文學翻譯和研究後,再去讀雨果,讀他的譯文、原文,對於《悲慘世界》的理解就更深刻一點。首先是了解了雨果的地位,他是19 世紀法國最偉大的作家、浪漫主義的領袖,他的小說、詩歌、散文創作都相當有影響。雨果的小說有很多,《笑面人》《巴黎聖母院》《九三年》等,但在我看來,最厲害的應該還是《悲慘世界》。
十幾歲:雨果從19 世紀30 年代初開始構思《悲慘世界》,1862 年出版。您如何看待這期間雨果的個人遭遇對小說創作的影響?
餘中先:雨果早在1830 年代之前就開始構思《悲慘世界》,也收集了一些素材。1831 年,雨果二十九歲,他寫完《巴黎聖母院》並出版了,這時候他還很年輕。1862 年,他已經六十歲。這期間,他經歷了社會的動蕩,主要是1848 年以後,歐洲革命陸續破產,拿破崙三世發動政變稱帝,雨果因為政見不同,被迫流亡國外。他先到比利時,後到英國英吉利海峽群島之一——根西島。這段流亡的經歷給他帶來了很多。
《悲慘世界》最早叫《貧困》,是一個名詞,後來改為形容詞「悲慘的」。「悲慘世界」其實是指悲慘的人的世界。這部小說也是在他流亡過程中出版的。
沙威是警察,可以說是社會秩序的象徵或者說制度的幫兇。最後,他對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產生了懷疑,覺醒過來,卻處於一個非常極端的境地。他要轉變,但是轉變不過來。
十幾歲:小說中的冉阿讓、芳汀等都有原型,馬呂斯被認為是雨果自身的寫照。您如何看待現實人物與小說人物之間的關係?
餘中先:你說的原型我沒有具體去研究,但是從雨果本人的說法來看是肯定的。一般來說,一部經典作品的主要人物,自然就是作家本人的某種代言。
我先不去研究這裡的虛構跟現實之間的關係,但有一點可以提出來,雨果很早就讀了這麼一個事實:有一個農民叫彼埃爾·莫蘭,因為偷麵包被判五年苦役,後又因為有記錄在案,所以他的身份證上帶有一個黃顏色的標記。他找工作往往受到歧視或者說被直接拒絕。
雨果在1834 年寫了一部小說《格》,寫一個善良的工人因為偷東西,被判五年監禁,後來在監獄裡受到虐待,被迫殺了人。這個故事跟我剛才所說的農民的故事,是有關的。《格》這個小說不是特別成功,也很短,這個素材後來就變成了冉阿讓的形象。至於其他人,像芳汀、米裡哀,也都有現實人物的影子,但更多的還是文學的虛構。
十幾歲:雨果在小說中寫了一組人物的變化:米裡哀從貴族到教士;冉阿讓從苦役犯到市長,又從苦役犯到割風伯伯,最終回到冉阿讓;還有警察沙威的變化、馬呂斯的轉變、愛潘妮的轉變……您如何看待雨果在《悲慘世界》中的人物塑造?結合一兩個您印象最深的角色具體談談。
餘中先:這個變化是對的,這是小說的一個主線。各個主要人物的主線是向善、向人道主義者轉變。雨果早期的作品,比如《巴黎聖母院》,裡面的人物往往是一種性格,相對來說沒有變化,這也是因為小說故事發生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的緣故。《悲慘世界》中人物都交代了從小到大的經歷,儘管最開始講的是某年,但他會回到十年前甚至幾十年前。有變化,這是《悲慘世界》比《巴黎聖母院》更深刻的地方,雖然《巴黎聖母院》也是很偉大的作品。我比較強調《悲慘世界》的厚重,在人物線條上有變化,在社會生活方面也更廣更深。
具體來說,沙威可以講一講。從人物設計上看,沙威把冉阿讓、芳汀和珂賽特都連在一起,因為他要調查種種事情,到最後他把馬呂斯也連在一起。沙威作為警察是非常成功的,但也可以說他是社會秩序的象徵或者說制度的幫兇。最後,他對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產生了懷疑,覺醒過來,卻處於一個非常極端的境地。他要轉變,但是轉變不過來,乾脆就自殺了。這也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邏輯。
米裡哀主教給我的印象也比較深。他是善良的代表,他通過自己向善的行為去感染小說最主要的人物冉阿讓,再通過冉阿讓去感染別人,比如說感染沙威。如果要說變化的話,那就是米裡哀作為一個神父,他除了有宗教意識,更多的還帶有一種泛神的思想,比如他認為你只要向善,不管去不去教堂,都能夠走向救贖。當然他沒有明說。
十幾歲:在您的閱讀和研究中,您認為雨果創作《悲慘世界》的初衷是什麼?
餘中先:他的初衷,我覺得就是他在序言裡頭說的:「只要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還得不到解決……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和困苦,那麼,和本書同一性質的作品都不會是無益的。」雨果寫得很成功,經驗跟才華都爆發出來,藝術的力量也顯出來了。
《悲慘世界》有各種各樣的讀法,可以只求情節,也可以在了解情節的基礎上抓住人物性格,去探索小說更大更深的主旨和意圖。
十幾歲: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相對。19 世紀法國浪漫主義的內核是什麼?雨果作為浪漫主義的領袖,能否請您簡要介紹他的浪漫主義創作實踐?
餘中先:古典主義是法國文學的一個特點,西班牙、德國等其他國家文學中的古典主義沒有法國的古典主義那麼明顯。法國的古典主義形成於17 世紀,內容主要是關於激情與國家榮譽,從體材上說就是悲劇、詩歌。實際上,17 世紀末到18 世紀,啟蒙運動領軍人物就反對古典主義,像伏爾泰、狄德羅等。古典主義的「三一律」到浪漫主義時期被徹底推翻。雨果在1827 年發表《克倫威爾》,提出了浪漫主義宣言,同時,他身體力行地寫了劇本《歐那尼》。在這個劇裡,「三一律」被徹底拋棄。
浪漫主義寫自由的心靈,寫人與自然的關係,寫愛情,寫大場面,寫一些異乎尋常的情節、異乎尋常的人物性格,比如《巴黎聖母院》裡面駝背的人居然那麼善良。
十幾歲:您如何看待《悲慘世界》中的浪漫主義?
餘中先:雨果把浪漫主義運用到了極致,博大精深的東西到他的手裡被運用自如。他基於歷史史料進行虛構,讓我剛才談到的農民的故事,在冉阿讓身上得以延伸。而很多經不起推敲的東西他就一筆帶過,比如說冉阿讓突然進行了技術革新,成了富翁,當上了市長。種很難講清楚,他乾脆就不講,你愛信不信。
另外就是雨果極力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點,極其誇張。比如冉阿讓,他在當市長時,聽到一個叫商馬第的人被誤認為是他,被抓住即將要被判終身苦役。他知道肯定是誤會,那麼他去不去澄清,解救商馬第呢?冉阿讓經歷了內心激烈的爭鬥,一夜白頭,就跟我們中國戲曲裡頭,說伍子胥出韶關,一夜愁白了頭是一樣的。
事實上,《悲慘世界》中很多的章節是游離出去的,脫離故事情節,跳進跳出,夾雜了很多的議論。十幾歲的孩子讀的時候可能就把這些跳過去了,跳過去也沒關係,孩子有抓住最要緊故事的能力。當然《悲慘世界》有各種各樣的讀法,可以只求情節,也可以在了解情節的基礎上抓住人物性格,去探索小說更大更深的主旨和意圖。
餘中先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世界文學》前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傅雷翻譯獎評委。現受聘為廈門大學講座教授。
北京大學西語系法語語言文學專業畢業,曾留學法國,獲得巴黎第四大學文學博士學位。長年從事法語文學作品的翻譯、評論、研究工作,翻譯介紹了奈瓦爾、克洛代爾、阿波利奈爾、貝克特、西蒙、羅伯-格裡耶、格拉克、薩岡、昆德拉、費爾南德斯、勒克萊齊奧、圖森、埃什諾茲等人的小說、戲劇、詩歌作品八十多部。被法國政府授予文學藝術騎士勳章。2018年獲得魯迅文學獎的翻譯文學獎。
採寫:劉秋香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