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717天】
學會拒絕
拒絕誘惑
拒絕多餘
拒絕不喜歡
拒絕不需要
重新收穫自由
過自主的人生
不知道一直勸我要專注的朋友們看到我的「幡然醒悟」,會不會覺得欣慰。
一直以來,我都信奉「別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也能做到,我還能夠同時做好很多事情」這樣的人生信條,尤其是當自己恢復了學習能力,對許多新事物的理解和學習力都信手拈來時,更加信心滿滿,多的時候,在筆記本上寫下想要學習的內容,有50多條。
朋友們都表示很擔憂,但即使他們苦口婆心,依然擋不住我一意孤行,這幾年我不斷花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去嘗試各種各樣新鮮的職業,興趣,愛好,跟書中提到的一位幾乎一模一樣:
他幹勁十足,因為急於建功立業,他盡其所能地廣泛閱讀,滿懷激情地追求自己能做的一切,極度活躍,試圖什麼都學,什麼都做。他好像每天都能找到一個新的愛好,有時候甚至是每個小時。在這個過程中,他沒辦法從不重要的多數中找到重要的少數,他覺得一切都重要。結果就是,他的精力變得越來越分散,只能在多件事情上取得零星的進步,勞累過度,卻又未人盡其才。
我總是兩眼發光地發現很多好玩且有趣的事情並且嘗試深入其中,在我的個人介紹裡我寫了我很多的興趣:理財,投資,設計,插花,工筆畫,精油,閱讀,寫作,旅行,法律……很多很多,我覺得自己都寫不完,每次都覺得介紹自己的時間不夠——事實上,沒有人記得住我如此繁多的內容。
最尷尬的事情是,當別人問我你最擅長什麼的時候,我啞口無言,不知道怎麼回答。我心想,沒關係,等我做出成績後,你會看見的。事實上這個機會已經稍縱即逝。
但經歷過試錯這個階段,我覺得它是一筆珍貴的財富,去經歷,去看見,去嘗試,去投入,看清楚自己的局限,以及自己雖然好奇但不想真正作為終身職業去深入的行業,這一切都教會我說:不要。如果不去嘗試,內心始終會存在念想:會不會有更好的選擇呢?
作者也是在試錯之後才真正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
我亦如此,也許,這就是經歷的財富。不是簡單地沒有選擇餘地的篩選,而是在嘗試之後,經歷之後,深思熟慮地做出決定,真正明白了自己到底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當我清楚我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後,很多的事情,突然就撥雲見日,不再猶豫不決,迷茫彷徨,一切都開始改變了,我如何決定自己的時間,拒絕不重要的人與事,不再什麼都想要,什麼都要做到,我開始從「什麼都想要」變成「只要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生活也開始變得更加簡單,清爽,舒適,自在。
不在無效的社交上浪費時間,做事情邏輯清晰有效率,留給自己思考和獨處的時間,正如書中所問:
假如不再鼓吹事物的好處也不再刻意貶低價值會如何?假如我們不再因為忙碌而覺得自己很重要,而是把時間留給重要的人和事會如何?(前者讓人空虛,後者讓人充實)假如我們花時間悉心傾聽會如何?假如我們學會沉思,靜默,與自己的生命連接,享受與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一起的時光,會如何?假如我們都不再盲目追求更多,而是自律地追求「更少,但更好」,結果會如何?假如每個人都有勇氣味自己真正喜歡而活,不再為取悅別人的期望所累。
我們的人生何其短暫,而在這短短的餘生裡,自己究竟想要成就什麼?
當我們能夠審慎地問自己這個問題時,很多的事情就會變得明朗,我們會開始拒絕很多不必要的多餘之人事物進入我們的生命裡,我們有限的時間會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我們能夠獲得內心的寧靜,收穫真正期待的幸福,我們的人生也會更有品質,我們也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2020-12-18晨讀分享】
讀書:《精要主義》
探討:你能對自己日常繁瑣的進行刪減嗎?你有說「不」的能力嗎?
提問:
制定自己的評估標準:這是我現在必須用自己的時間和資源來處理的,最重要的事情嗎?這件事情值得我投入時間和精力嗎?我能夠對於別人的請求說不,只做自己最應該做的事情嗎?我知道什麼才是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並且能夠全力以赴去把它做好,而不會被其它的事情所幹擾嗎?我能在下班以後關掉手機,享受家庭生活,不再加班嗎?
練習:
在每天早上把自己今天要做的事情羅列出來進行刪減,選出一件對自己的成長發展最重要的事情,長期做這種練習。學會拒絕,包括可有可無的社交,包括因為爭強好勝所包攬下來的責任,包括那些為了維護人際而不得不勉強自己去做的事情。
方向:
讓自己所做的事情更少,但是更好,最大限度成就真正重要的事,而不是貪多求全,事事應允。
▲
關於本文
——林青瀾,生活美學家
私宅設計師,探索生活美學,空間美學,生活應是鮮活而有趣的,我喜歡具體而美好地生活著,以享受世間美好為終身情懷。
做個優雅有趣的女子,用心品味生活——
文字由青瀾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