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未年民間流傳著十大高手,其中以大刀王五與杜心武最為耀眼。王五一生行俠仗義,為救維新人士譚嗣同劫赴法場,雖非能求其一命,但其俠義廣為流傳,而武功高強的杜心五更是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曾擔任過孫中山先生的保鏢。哪麼這兩位武林界的大俠,誰更勝一籌呢?
說實話,文不好比較,但是武卻極為簡單,只要兩人打上一場,勝者為王就是這麼簡單明了。
但是由於這兩個大俠並非一個時間段,也就是說在杜心五最風光的那一刻,大刀王五卻已經不在人世,所以說兩人並未在武功上有過任何的切磋。
大刀王五其實叫王正誼,比杜心武足足大了二十五歲,自從其學藝有成之後,在朋友的幫助下,自了自己的鏢局,王五不論是在本行中,還是外界都有著很強的愛國思想。
就在1898年譚嗣同因維新之事,受到清廷的迫害,為迎救譚嗣同,大刀王五聯絡天下武林人士密謀救譚,但是譚嗣同卻斷然拒絕。
之後義和團運動在北方興起之時,大刀王五果斷投入其中,為救國救民貢獻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最終卻被清廷圍捕,隨後被八國聯軍槍殺。
可以說大刀王五一輩子都在為拯救天下蒼生而努力,只是生不逢時,並且在其死後,頭還被掛在城門之上,如果不是霍元甲相助,或許完整的屍骨都無法入殮。
可以說在名氣上,大刀王五更是被人傳為宣傳,不論是維新還是之後的義和團,都有其身影,只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死時只有56歲。
而杜心五在大刀王五死時,還處於學習的階段,如果說大刀王五為天下蒼生而救大清的話,杜心五就屬於為了天下百姓而反清。
在1905年的時候,杜心王加入了同盟會,投入了反清的大業當中,而此時的孫中山先生身為革新的重要成員,多次被清廷派刺客暗殺。
可以說孫中山當時能安然無恙,其主要功勞就是我們的南北大俠杜心五。
慈禧太后身邊的宦官曾經帶巨款找殺手,並暗中收買東洋浪人對孫中山進行刺殺活動,而杜心五憑藉自己多年的經驗,果斷發現敵人的意圖,並將這個暗中搗鬼的宦官直接斬殺。
從兩人的生平事跡當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杜心五所走的路線一般以防守為主,畢竟他的專業是保鏢,所以在防禦上頗有心得。
而大刀王五所走的風格就偏向了進攻,想當初大刀王王帶人劫法場,就是依靠自己等人的強烈進攻,才能一路來到譚嗣同的身邊,只是譚嗣同為表忠心,不願意隨大刀王五離去,不然的話此次營救活動就算是圓滿完成。
也就是說在真正的比鬥中,大刀王五可能會跟人拼命,根本就不會把自己的生命安危放在心中,而杜心五由於自己的職責不同,所以他第一時間想的是如何保命。
哪怕兩個人的實力不相上下,但是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久守必敗,只有進攻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所以在我個人的觀點當中,大刀王五要比杜心五的實力更強一些,因為兩個人的風格差異太大了,尤其是大刀王五從來不把自己的性命當回事,這種一往無前的氣勢不是杜心五所能對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