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大刀王五—歷史上真正的「京師大俠」

2020-12-14 剛子侃歷史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獄中題壁》譚嗣同

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被當眾斬首,中國維新變法失敗。

戊戌六君子(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在現代電影《一刀傾城》中,曾再現譚嗣同變法失敗後,好友大刀王五全力營救並為其報仇的故事,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是這個樣子的嗎?歷史上的大刀王五又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與譚嗣同又有什麼樣的淵源呢?

老北京民間盛傳,譚嗣同被捕後,王五曾經考慮過冒死劫獄,但大清刑部大牢守衛森嚴,令王五無從下手;況且那時候譚嗣同決心以死明志,以圖用自己的生命喚醒國人。自譚嗣同下獄後,王五從未放棄過營救譚嗣同的想法,在多部於此有關的電影中,王五中途欲劫法場,但譚嗣同還是被清政府斬首示眾,那麼歷史中王五究竟有沒有劫過法場呢?

一刀傾城(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在真實的歷史中,譚嗣同六人被押赴刑場那天,王五確實是去救過譚嗣同的。王五原本算準了囚車經過宣武門,於是帶著自己鏢局的人向宣武門方向而去,準備攔下囚車;但當時負責監斬的官員是剛毅,此人非常奸詐狡猾,他在宣武門設下伏兵,自己則帶隊押著囚車從三裡河走,繞崇文門進入菜市口,待王五趕到菜市口的時候,譚嗣同六人已經被開刀問斬,人頭落地了。

北京菜市口(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在討論王五和譚嗣同兩人關係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大刀王五」其人。

大刀王五(1844年~1900年),名正誼,字子斌,原籍河北滄州,回族。王五因在家中排行老五,幼年人稱「小五子」,因其刀法嫻熟,武藝超群,又被人稱為「大刀王五」。

王五早年以保鏢為業,其鏢局業務影響範圍北及河北山海關,南至淮安清江浦,生前以鋤強扶弱、行俠仗義為事,綽號「幽燕大俠」。

(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王五並不是出生於武術世家,幼年時因家境貧寒,12歲就進入燒餅鋪成為學徒。他的老家河北滄州是聞名遐邇的武術之鄉,武林高手匯聚之地和鏢師的搖籃,那時候的滄州滿大街的武館,可以形容為「武師多如狗,鏢師遍地走」;也許是受到周圍的環境影響,或許是少年王五這一生不願意當個普通燒餅鋪夥計,王五立志要當個鏢師。

15歲時,王五在閒瑕之餘,經常到滄州有名的「成興鏢局」偷藝自學,他的刻苦努力被鏢局的掌柜李鳳崗發現。經過一段時間的仔細觀察,李鳳崗認為王五是可造之材,就準備打算收王五為徒。

李鳳崗(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但當時滄州武林有「藝不傳教外」的說法,李鳳崗是回族人,而王五是漢族,最後經人說和,王五由漢改回,正式拜李鳳崗為師;正是王五的誠意感動了李鳳崗,李鳳崗教王五武藝時非常用心,傾囊相授。從此,王五跟著師傅走鏢,開始了走南闖北的生涯,出居庸關,越八達嶺,過張家口,足跡踏遍了熱河、綏遠、包頭,甚至深入蒙古高原腹地。

王五一心一意地跟隨李鳳崗,經歷了十多年塞外走鏢生涯,王五也從什麼都不懂的愣頭青,成長為高大挺拔的硬漢,同時王五也深得李鳳崗的真傳,而李鳳崗最擅長的武藝是「六合拳」。

王五唯一照片(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1874年,在王五30歲時,王五辭別了師傅,孤身一人來到了北京。在北京,王五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位師傅,綽號「山西董」的一名高手,並跟隨他習了一套刀法。王五武藝驃悍勇猛,臂力過人,就請名匠鍛造了一把厚重大刀,這把大刀仿製了關雲長的「青龍偃月刀」,重近百斤,王五也把自己這把刀稱為「青龍偃月刀」。

往後,王五和他的大刀威震京華,名震塞外,江湖人稱「大刀王五」,並將他與當時的霍元甲、黃飛鴻、董海川、燕子李三等高手齊名,並稱「清末十大高手」。

霍元甲(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同時,為生計所迫的王五,在京城西半璧街創辦了「源順鏢局」。當時正是京城鏢局開始興盛時期,北京外城一帶鏢局無數,所謂鏢局,就是幫達官貴人、富商巨賈押送貴重物品到達目的地,稱為「走鏢」;走鏢是要冒巨大風險的,風險就是押送途中的山賊和強盜。

真正的歷史上,開鏢局的在押鏢途中不能見賊就打,因為代價太高,防不勝防,而抓賊又是官府的事,輪不到開鏢局的來抓賊,而遇到有賊攔路,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談。

譚嗣同(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鏢局的頭目上前笑臉拱手,向賊行禮並打招呼:當家的辛苦了!做賊的也識相,能放一馬是一馬,也會說:掌柜的辛苦了!接著會問鏢局的名字,雙方人就會用江湖「春點」(黑話)進行溝通,「春點」的溝通範圍,大多都是各自的師承來歷和幫派門派,若大家能扯上關係,那就好說了。若談不攏,大家再操兵刃,用武器說話;不過大多數鏢局都會給賊面子,走鏢的就是吃賊的飯,若是天下無賊了,誰還請走鏢的?電視電影上走鏢的看見攔路的賊人,就操兵刃上去一頓亂砍,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梁啓超(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說難聽點,賊就是走鏢的衣食父母。這一陣「春點」拉呱下來,賊若把路讓開,那就是放行了,這其中不止得有真本事,還要會混面子、攀交情、鎮場面。王五就這樣憑著李鳳崗當年傳授的走鏢經驗,在京城混得風生水起,一帆風順,很快就將自己的「源順鏢局」經營成京城八大鏢局之一。

王五自己本人也是憑著一身本領和俠肝義膽,助人為樂的性格,很快在京城社交中打開了局面,在民間擁有極高的人氣,得到了「京師大俠」的美稱。

1895年,王五受到甲午戰爭失敗的影響,雖然他是一介武夫,但依然出資開辦私學,讓有志青年求學,自己則教學生武藝,王五的愛國情懷令人欽佩。而此時,譚嗣同正趕往北京。

電影中的王五(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譚嗣同(1865年~1898年),字復生,號壯飛,祖籍湖南瀏陽,出生於北京,譚嗣同的童年是在北京渡過的,自幼便對武學有著很濃厚的興趣。

1875年,10歲的譚嗣同經人介紹,拜在31歲的王五門下學習武藝,二人並不以師徒相稱。但王五當時剛剛創辦「源順鏢局」,還要幫人走鏢,又要跟著「山西董」研習刀法,根本沒有時間來教譚嗣同習武。

源順鏢局舊址(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兩年後,譚嗣同之父離京述職,譚嗣同跟著父親在陝甘、兩湖一帶渡過了少年時代,期間由於在信息不發達的時代,兩人的聯繫斷絕了,譚嗣同一走就是18年。

直到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後,譚嗣同悲憤地回到北京,尋找康有為,共求救國圖強之路。但康有為當時已回到廣東,譚嗣同遇見了王五。第二年,譚嗣同又去拜訪了王五,不得不說此時的譚嗣同是抱著很強地目的性而來。

源順鏢局舊址(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首先,譚嗣同與王五不是一個階層的人。譚嗣同之父官拜湖南巡撫,封疆大吏,自己也是候補知府,博覽群書,學識淵博,正所謂「出身決定前程」,若按照封建社會制度,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其次,王五一介武夫,不通文墨,不曉風月,出身卑寒,只是一個小鏢局的掌柜,雖然個人聲譽和鏢局的知名度都在上升時期,但本人還是外於社會下層階級,按道理二人是沒有接觸的。

(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譚嗣同不是一個普通人,他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希望自己一生中能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但幹大事的前提是,他必須要有自己的團隊。

譚嗣同在未入京之前,就已經開始結交江湖上三教九流和有能力的人,組建自己的勢力。隨著他思想的逐步形成和成熟,譚嗣同就要把王五拉到自己的陣營,自己的身邊。王五武藝高強,為人忠肝義膽,正直無私,手下又有一批功夫過硬的鏢師,江湖上又有一大幫朋友,這些正是譚嗣同所需要的。

(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王五自己沒有文化,又佩服有學問之人,而譚嗣同正是這種人;同時,王五又承蒙譚嗣同看得起自己,江湖中人最重面子,王五也願意和譚嗣同交往,還送了一把叫「鳳矩」的寶劍給譚嗣同。王五是愛國之人,非常贊成譚嗣同的「變法維新」,在「百日維新變法」期間,王五親自操持譚嗣同的日常飲居,命手下武師保護譚嗣同的寓所周圍,自己則不離左右,而譚嗣同也通過王五,在他的江湖朋友中得到支持,宣傳變法的目的和意義。

義和團(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然而,當支持「變法」的光緒皇帝怕自己帝位不保,寄託希望並且主動去拉攏手握軍權的袁世凱,被袁世凱出賣後,政局突變。

1898年9月21日,光緒被慈禧太后幽禁,康有為出走香港,梁啓超東渡日本,「百日維新變法」失敗。慈禧最恨之人就是譚嗣同,因其夜訪袁世凱,共同訂立殺死榮祿之盟,以及派兵圍住頤和園,用武力逼迫慈禧就範等等一系列計劃暴露,很多人包括王五都勸說譚嗣同離開北京,但譚嗣同都沒有同意出走,他已經抱著必死的決心了,最後,王五隻能眼睜睜看著譚嗣同被清兵帶後。

清末武林高手(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譚嗣同英勇就義後,王五趕到法場撫屍痛哭,將譚嗣同盛棺入殮,並在家中密設靈堂祭奠七日,後扶棺送回瀏陽安葬。年後王五回京,為實現譚嗣同的遺願,王五繼續聯絡江湖朋友,等待時機繼續「變法」,同時決意刺殺載漪和榮祿,為譚嗣同報仇,但因其防範森嚴,未能得手。

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全國興起。義和團的大師兄張德成因仰慕王五的為人和武藝,從天津親臨北京的「源順鏢局」,拜訪「大刀王五」,請王五出山赴天津共建滅洋大業,王五爽快的答應了。

此時在中國大地上,義和團與外國侵略者展開了鬥爭,焚燒了除租界外的所有外國教堂,而在義和團控制下的天津,王五則幫助張德成整頓、訓練民團,並參加與外國軍隊的鬥爭,義和團在天津各處與八國聯軍展開作戰,用血肉之軀構築的長城抵禦外國人的洋槍洋炮。

清末義和團(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王五則率領他訓練的大刀隊衝鋒在前,浴血奮戰,奮勇殺敵。隨著八國聯軍的不斷增兵,義和團運動節節失利,王五離開了天津回到北京,必竟由他一手創立的「源順鏢局」和家人都在北京城,但王五不知道的是,隨著八國聯軍佔領北京,他的生命就要走到終點了。

關於王五的死因,歷史上有各種版本,但其中流傳最廣的有兩種:

一、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北京發生義和團運動,王五是被義和團殺死的。

二、八國聯軍侵略北京,在洗劫「源順鏢局」過程中,王五率領鏢師們群起反抗,奈何大刀長矛不是洋槍對手,當奮戰至只剩王五一人時,跳上屋頂的他被洋人亂槍打死。

其實是傳說也好,電影也罷,歷史上王五的真實死因,是由其繼室王章氏親口講述的。

自義和團運動失敗後,王五離開天津返回了北京,他原想出走塞上再圖發展,另外也避開清廷鷹犬的搜捕。但是當時兵荒馬亂,很多北京友人都來投靠王五,把「源順鏢局」當成避難所,這些友人拖家帶口,把「源順鏢局」前後院住得滿滿當當的。

這些人既不能跟王五一起走,王五對他們又不能不管不顧,只能冒著巨大的風險留了下來。由於有人向清政府告密,清政府派兵下來拿人,王五怕連累鏢局上上下下的一百多口人,沒有任何抵抗就被清兵帶走了。

隨後,清政府為討好八國聯軍,將王五轉送給德軍,並被德軍槍殺在前門外東河沿,終年56歲。一代大俠,竟被自己國家腐敗透頂的政府出賣,實在是蒼天無眼!

王五就義後,頭顱被德軍割下,懸掛在朝陽門城樓外示眾,家人無法將其屍身入殮。

這件事驚動了一位民族英雄,他就是名震中外、赫赫有名的津門大俠霍元甲。聽聞噩耗的霍元甲連夜從天津趕到了北京,在夜色的掩護下,霍元甲飛身從城樓上取下了王五的頭顱,立即帶回「源順鏢局」入殮安葬;當夜,霍元甲為緬懷好友,還在王五的故居住了一宿,和老友作了最後的道別。

霍元甲(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王五的「青龍偃月刀」和譚嗣同的「鳳矩」寶劍,都由比王五小18歲的繼室王章氏收藏,一直存放在北京崇文區西半璧胡同13號「源順鏢局」舊址,自王五去世後,鏢局就停業了,只有王章氏帶著王五的獨子住在這裡,每到王五忌日,王章氏就把這把刀取出祭奠一番。可惜,1958年的「大煉鋼」時期,王五的刀和譚嗣同的劍都被當作廢銅爛鐵,扔進了煉鋼爐,讓後世的我們無法再一睹其風採。

王五大刀仿製品(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大刀王五」是一位武藝高強,為人正直的「京師大俠」,王五文化不高,思想局限性受到限制,但他後期受到譚嗣同的影響,積極參與「維新變法」,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改變當時社會的狀況,同時也投入到抵抗外國侵略者的鬥爭中,一生都在堅持為國為民、鋤強扶弱的人生準則;對朋友講義氣,對國家不怕犧牲,俠義品德為後人所敬仰。

在那裡動蕩的年代裡,無數人為自己的理想,不惜生命拋頭顱灑熱血,「大刀王五」只是其中之一。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讓我們記住這位經常在影視中出現的「京師大俠」,以及他為舊中國的未來做出的貢獻吧!

俠之大者(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以上文字,如果喜歡,請點個關注!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必刪!)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剛子侃歷史」吧!每一期將帶給您不同的視覺感受。

相關焦點

  • 真正的英雄,大刀王五是如何成為大俠的
    他忠肝義膽,廣結好友;他參與變法,對抗侵略;他執刀行俠,英勇就義;他就是清末武林中真正的大俠,大刀王五。一生行俠仗義的王五是如何習得一身功夫?他又是怎樣結識譚嗣同參與變法?霍元甲又為何冒死替他收屍?有些關於大俠什麼的影視作品,我們為什麼不能把它當成真的歷史來看?原因在於,很多的時候,它把大俠給誇張了。
  • 故事:大刀王五
    清朝光緒年間,京都出了一位大俠,無人不知,聲震四方。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大刀王五。
  • 晚清十大高手之一,曾積極營救譚嗣同的大刀王五,最終的結局如何?
    王五(1844年—1900年)原名王正誼,字子斌,祖籍河北滄州,是霍元甲的同鄉,清末武林大俠,與霍元甲、黃飛鴻等並稱為「晚清十大高手」。因他拜李鳳崗為師,排行第五,且在家中排行第五;又善用大刀,刀法嫻熟,德義高尚,故人又尊稱他為「大刀王五」。梁啓超稱他為「幽燕大俠」。
  • 晚清民間十大高手當中,大刀王五與杜心五,誰更勝一籌呢?
    說實話,文不好比較,但是武卻極為簡單,只要兩人打上一場,勝者為王就是這麼簡單明了。但是由於這兩個大俠並非一個時間段,也就是說在杜心五最風光的那一刻,大刀王五卻已經不在人世,所以說兩人並未在武功上有過任何的切磋。
  • 與霍元甲齊名的回族英雄大刀王五
    經過幾年的鍛鍊,王五告別了師父,周治十年,他先到天津,後又到北京,經人介紹到了一家鏢局當了鏢師。因在習武的師兄弟中排行第五,而得名王五。王正誼精通多種拳術、器械,尤以雙鉤、大刀為絕,人稱「大刀王五」、「雙鉤王五」。與譚嗣同、霍元甲等人友誼深厚,給他們指點過武術,是民間廣泛流傳的晚清十大武林高手之一。
  • 大刀王五被八國聯軍殺害後霍元甲只身前來為其安葬
    大刀王五是與黃飛鴻、霍元甲等人齊名的晚清十大高手之一,本名王正誼,河北滄州人,師從河北武術名家「雙刀李鳳崗」。因在弟子中排行第五,以刀法純熟,重情重義而著稱,被同道中人尊稱為大刀王五。 滄州是全國著名的武術之鄉,給酷愛武藝的王五打造了得天獨厚的良好環境。
  • 大刀王五自認為天下第一,沒想到一招就被人放倒,當即下跪拜師
    咱們今天就說一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大刀王五,王五者,河北人,自幼習武,力大無窮,其實這個王五一開始並不叫做大刀王五,而是叫做雙鉤王五,王五一開始練的最好的武器是雙鉤,他本人也以此為自豪。王五祖上是開鏢局的,到了王五這一代,因為王五的武術高超,為人義氣,保鏢從來沒有失過手,因此王五的鏢局在北京河北一帶很有名氣,後來王五也乾脆將鏢局給開到了北京,因為王五的名氣大,所以基本上綠林好漢都給他面子,不去搶他家的鏢,後來基本保的鏢都不用王五親自去押運。
  • 趙文卓版《大俠霍元甲》六大高手排名:鷹四墊底,大刀王五第二
    說到趙文卓版的《大俠霍元甲》,實在是好看。這是一部很不錯的功夫片,近年來的好片子。好久沒有看趙文卓的戲了,這次再看,覺得卓哥可能要憑藉這部電視劇小火一把。這是一部男人的戲,講述的是清末的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高手。在趙文卓版《大俠霍元甲》中,高手如何排名呢?
  • 大刀王五,晚清十大高手之一,100多斤的大刀舞得虎虎生風
    今天這篇文章,就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晚清十大高手之一,大刀王五的故事吧,他是一個真正的武術高手!大刀王五王五,本名王正誼,河北滄州人氏。他曾拜著名武術大師李鳳崗為師,在弟子中排行第五,又因刀法嫻熟,一口刀舞得虎虎生風、潑水不進,所以人稱「大刀王五」。滄州是武術之鄉,習武之風盛行。
  • 大刀王五(北京法源寺)
    可是二哥追蹤的結果,卻很洩氣,他寫信告訴譚嗣同,臺灣已經不是鄭成功時代的臺灣了,臺灣變了,變得只見流氓不見大俠了,要找大俠,還得從大陸去找。於是,譚嗣同決定在中原的下層階級裡去找同志,就這樣的,他認識了王五。王五是北京人,他本姓白,八歲時就成了孤兒.他和弟弟沿街討飯,討到了北京順興鏢局,鏢局的王掌柜看他長得相貌不凡,就收留了他,認為養子,改姓王。
  • 北京武林軼事之「大刀王五」
    李鳳崗看王五刻苦 把六合拳六合刀,槍 劍法 通背及八極盡傳王五。 王五功夫日子精進覺得雙刀太虛 在他成名之後又虛心求教,又拜在崑崙派山西董門下 改練單刀 。王五的大刀、又大又沉 是刀杆二尺五刀頭二尺 武術界稱雙手帶 不是電視裡演的那樣的單手短刀 。
  • 晚清十大高手的大刀王五,營救譚嗣同失敗後去了哪裡?
    在晚清十大高手中,王五排名第二。 因為他慣使青龍偃月刀,刀法出神入化,江湖人稱「大刀王五」。 1879年,王五創辦了源順鏢局。由於德藝雙馨,所以,源順鏢局生意火爆、聲名遠播。
  • 大俠霍元甲:陳真什麼時候出場?歷史上真的有陳真這個人嗎?
    歷史上真的有陳真這樣一個人嗎?下面就讓吾愛詩經網的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很多觀眾以為,歷史上的確是有這個人物的,尤其是霍元甲被害死後,陳真更是成了為霍元甲復仇的關鍵人物。霍元甲真的是太慘了,他和大刀王五義結金蘭,後來王五被害,霍元甲義薄雲天帶領徒弟搶了王五的頭顱安葬,但是卻被鷹四懷恨在心,鷹四帶領大隊人馬去了天津衛,一夜之間霍家的壯男盡數被害,霍元甲帶著徒弟和婦孺逃了出來。 為了保全家人,霍元甲忍辱負重的隱居山溝,結果卻要經常餓肚子,迫於生計,也是欠了縣太爺的一個情,霍元甲開始了走鏢生涯。
  • 《大俠霍元甲》功夫影星雲集,趙文卓再演霍元甲,依舊難成爆款
    當然《大俠霍元甲》最早可以追溯到1981版黃元申、米雪版的《大俠霍元甲》。 此後這一版本也是被翻拍過。 如今一樣的名字卻是全新的故事。 尤其霍元甲和大刀王五的關係發生了變化,譚嗣同事件成為了二人的交集點。
  • ●尋根大運河●(141)劉鶚協助霍元甲夜盜大刀王五首級
    劉鶚協助霍元甲夜盜大刀王五首級
  • 晚清義俠大刀王五:試圖劫獄救譚嗣同,抗八國聯軍遭槍殺,霍元甲為其收屍
    李鳳崗見王正誼已得自己真傳,有心讓他到江湖中去歷練,便把他推薦給了師兄劉仕龍。劉仕龍是一名鏢師,武藝高強見多識廣。王正誼跟著劉仕龍押鏢行走江湖,憑藉一口大刀闖出了不小的聲名,又因在李鳳崗門下排行第五,便贏得了「大刀王五」的綽號。時間一長,大家都不叫王正誼本名,而是稱他為大刀王五。同治十年(1871年),27歲的大刀王五拜別了劉仕龍,途經津門到了京城。
  • 《大俠霍元甲》開播,熔民族興亡和功夫奧義於一爐,詮釋俠之大義
    可是這次再看到《大俠霍元甲》時,就感覺三十多年前所看的《霍元甲》也太小家子氣了。從主題的厚重感上根本就沒法跟《大俠霍元甲》相比。而眼前的《大俠霍元甲》則把一代武術大師的個人成長和民族大義、國家興亡聯繫了起來。比如,在劇情一開始,就表現了霍元甲約大刀王五一起比武;幫助大刀王五擺脫困境;幫助大刀王五看望譚嗣同;幫助大刀王五解救譚嗣同等等。
  • 《大俠霍元甲》趙文卓演繹霍元甲,再度開啟中國功夫之精武門
    趙文卓劇照該劇描述的是清朝末年戊戌變法失敗後,以譚嗣同為首的戊戌六君子以身殉國,受六君子愛國氣節和大刀王五英雄豪情感染,愛國青年霍元甲得知以一介武夫也可報國,在經歷了霍家劫難後,最終決定南下上海面對日本人的刁難挑釁從未退縮,在與日本人的決鬥中,帶病上陣,鬥智鬥勇,挫敗陰謀,贏得了尊重。
  • 金庸寫飛狐系列原來是暗喻大刀王五和譚嗣同
    譚嗣同少時習武,尤其擅長舞劍,輕身功夫也不逞多讓,而且喜歡在江湖上走動,交結各路武林豪傑。11歲跟通臂猿胡七學雙刀,同時跟大刀王五學單刀,身邊時刻不離一把「七星劍」。每日三更起即讀書,聞雞起舞擊劍。能文章,好任俠,善劍術。月白長衫,內著黑色玄衣,飄逸風流,勃勃有英氣。好攀登屋脊上,又善騎,揮鞭絕塵,窮馬力然後止。剛柔相濟,亦儒亦俠。
  • 《大俠霍元甲》收官 拍了又拍的「霍元甲」看點在哪兒?
    最近,電視劇《大俠霍元甲》在央視收官,獲得了全國黃金檔的收視率冠軍;在愛奇藝播出中,也一直佔據電視劇熱播榜前三。一個大家都知道結局的歷史人物,一部近年來少見的功夫片,觀眾們都在看些什麼?《大俠霍元甲》導演柏杉說,這部戲對霍元甲的IP有了很多創新性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