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此一「疫」,很多人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死。比如厄瓜多的殯葬業瀕臨崩潰,逝者遺體被拋在街頭;日本墓碑石材不足;澳大利亞有人囤棺材;美國五角大樓緊急準備10萬屍袋……疫情讓人們重新審視了生命,在我國,不少人上微信立遺囑,這種電子遺囑,有法律效力嗎?
疫情期間,中華遺囑庫開通「微信遺囑」,大家可以用圖片、錄音、視頻等方式,寫「幸福留言」。遺囑庫會在指定時間,免費寄給收信人。清明節3天,遺囑庫就收到了5000多份留言。
微信遺囑能叮囑親友,也能避免家人找不到財產。有人嘻嘻哈哈地寫遺囑,寫完後一把鼻涕一把淚,覺得內心釋然了,沒那麼害怕病毒和未來,心靈也被治癒了。
有人說,貌似沒有什麼東西能拿來立遺囑,除了花唄;也有人說,留下一封手寫信,比電子文字更有溫度。
中華遺囑庫提醒,微信遺囑不涉及房產、財產分配,也不具備法律效應。律師認為,目前法律上沒有「網絡遺囑」這種方式,正式立遺囑,應該線下操作。
因此,這種微信遺囑,更像是「親情錄像」的網絡升級版,是對正式遺囑的一份補充說明。
90後立遺囑者逐年增加 年輕人不忌諱談身後事
截至2019年底,中華遺囑庫登記保管了16.5萬份遺囑,2333份立遺囑人年齡小於60歲,90後立遺囑人數逐年增加。這次微信立遺囑,90後是「主力軍」。
90後的立遺囑人,80%有房產,他們還會把支付寶、微信、QQ、遊戲帳號等,加入財產分配清單。如今的年輕人,並不忌諱談遺囑。
假如沒有明天了 你想說什麼……
假如沒有明天了,你會想對誰立遺囑,又說點什麼?
看透「死」,才能更有意義地「活」,這也許就是立遺囑的意義。大家都是年輕人,抓緊機會實現夢想,好過在遺囑上寫上「替我好好活」;友善對待親朋好友,好過在遺囑上說一百句「對不起」。活在當下、活得精彩一些,就沒必要到遺囑上彌補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