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古道文學景觀形成與發展

2021-01-07 中國社會科學網
崤函古道文學景觀形成與發展 —— 訪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德輝

2017年10月13日 23:0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本報記者 張清俐

字號

關鍵詞:驛道;交通;崤函古道;古代文學;詩歌;李德輝;文學作品;景觀;形成;傳播

內容摘要:作為歷史上溝通兩京的交通要道,崤函古道承載了深厚歷史文化內涵。古道景觀與古道意象屢屢出現在歷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與崤函古道有關的詩詞歌賦等形成了一道獨具特色的文學景觀,也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尤其是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學研究關注的課題。就崤函古道上留下的文學佳話、文學與交通之間的聯繫等話題,記者採訪了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德輝。

關鍵詞:驛道;交通;崤函古道;古代文學;詩歌;李德輝;文學作品;景觀;形成;傳播

作者簡介:

  作為歷史上溝通兩京的交通要道,崤函古道承載了深厚歷史文化內涵。古道景觀與古道意象屢屢出現在歷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與崤函古道有關的詩詞歌賦等形成了一道獨具特色的文學景觀,也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尤其是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學研究關注的課題。就崤函古道上留下的文學佳話、文學與交通之間的聯繫等話題,記者採訪了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德輝。

  衍生文化與文學價值凸顯

  《中國社會科學報》:崤函古道在古代主要發揮交通功能,應該如何看待它衍生的文化意義?

  李德輝:歷史上著名的崤函古道,本為漢唐兩京驛道的一段,對於文學研究的意義有限。然而,因為崤山和函谷關是這條路上最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古蹟景觀,故文化史意義上的崤函古道,實乃漢唐兩京驛道的代名詞,這個意義上的崤函古道,卻具有很值得研究的文學意義。五代以後,都城從關中遷出,再未恢復,因此崤函古道的文學意義主要集中體現在漢唐,宋以後僅作為古蹟存在。此道在漢唐為兩京驛道的咽喉,而兩京驛道又是全國道路的總會,因此對這條道路上的交通—文學共生現象的關注,實際上具有全局性意義,超越了道路本身。這一意義的獲得,主要是源於都城位置。只要都城建在關中,陪都就一定是中原腹地的洛陽,這時候,處在兩京驛道中間的崤函古道,其地理位置上的優越性就充分體現出來了。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中國古代文學寶庫中,很多文學作品與崤函古道有關,形成獨特的古道意象。這種文學景觀是如何產生的?

  李德輝:漢唐間的兩京行旅都要經過此道,但漢代文學創作發展緩慢,未能於交通建設及都城營建同步,雖有兩京道,但在文學上卻未得到反映。魏晉南北朝記載兩京行旅的,也僅有潘嶽《西徵賦》一篇,記載了自鞏縣到長安的山川古蹟,詩歌極少見。唐代則不然,交通建設對文學創作起到了促進作用,道路開鑿、都城營建與詩歌創作的繁榮,呈現複合共生的狀態。不僅兩京的行旅極盛,而且文人成為行旅的主要擔當者,寫作的各種文學作品極多,以詩歌為主,兩京驛道宛然一條唐代文學生產和傳播之路,其文學意義由此可見。而形成這一交通—文學盛觀的關鍵原因,則在於唐代東西兩京的都城制度及唐代詩歌的繁榮局面。唐王朝自高祖朝起,就形成了以關中為本位的政治軍事格局,以長安為首都,以洛陽為陪都,通過各種政策,從關中向全國各地發號施令,將分散在各地的人和物聚攏到京城,然後又以不同的名義發散出去,形成一個個交通圈,而文學創作與欣賞,也總是與這些交通活動相伴。儘管有多條交通路線,但總的歸宿在長安,這就確保了兩京驛道在全國交通—文學體系中的中心地位始終不變。事實上,只要是經過中東部,兩京驛道就是從河北、河南、山東、湖北、安徽方向入京或離京的必由之路。而自山南、劍南或河西、隴右進入河南、山東、河北,也須經此路。如此,它就變成了天下道路的總匯合,其文學價值就凸顯出來了。

  文學作品折射政治社會變遷

  《中國社會科學報》:崤函古道在唐代不同時期的詩歌作品中出現,而這些作品折射出當時政治、社會等方面怎樣的變遷?

  李德輝:和平年代,帝王以東西兩京為皇家二宅,兩京之間,來去不恆。戰爭和災荒年代,則可依賴洛陽的區位優勢,將科舉和銓選等事務放在洛陽進行,以減輕錢糧運輸的壓力。而文人行旅和詩歌創作的發展,在唐代也基本同步,當兩京行旅在唐高宗、武后朝全面展開之際,也正是詩歌創作開始走高的時候。到了唐玄宗、肅宗朝,仍然維持齊頭並進的盛況。天寶亂離雖然使得大唐帝國瀕臨瓦解,但兩京的重要性卻與日俱增,帝國對於東南八道的依賴性日益增強,多數的錢糧、物資、人員,都得從兩京驛道輸送到京城。與此同時,科舉、銓選、貶謫、遣使、徵召等制度也日趨完善,並得以常態化進行。亂世軍興,事務繁雜。為了應付亂局,鞏固政權,不僅遠行的官員、使者與日俱增,大量社會底層的文職人員及仕途外的其他文士也被調動起來,加入兩京行旅之中,各種入京辦事和離京遠行的人員有增無減。因此,崤函古道在亂世、末世中發揮的作用反而比盛世大。而唐代文學無論詩歌還是小說、散文,都在中晚唐持續深入發展,交通與文學的結合在中晚唐日趨緊密。如果以安史之亂為界編排兩京驛道產生的文學作品,從肅宗朝一直排到唐末,會發現2/3以上的作品產生於中晚唐,而非更早,這種差別足以說明問題。

  形成獨特文學景觀

  《中國社會科學報》:請您以唐代詩歌中崤函古道為例,說明古代文學與交通的關係。

  李德輝:據嚴耕望、王文楚先生考證,唐代兩京驛道,沿途置驛30多所,每隔30餘裡有一驛,每驛側近另有官辦客館及私營旅店接待行客。因為是出入京師的第一要道,驛站設置最為密集。韓愈的《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驛途中見寄》中「府西三百裡,候館同魚鱗」,即可證實此點。據嚴耕望先生考證,單長安至陝州東南的崤山之間,即置驛23所,驛名不可考者僅三四座。陝州東至洛陽,置館驛十座,驛名失考者僅一座,典籍對館驛名稱、事跡的記載清晰,印證了這條路上交通與文學的重要性。為了加強道路管理,開元二十八年(740)正月,令兩京驛道並種果樹。大曆八年(773)七月,敕諸道官路不得耕種及斫伐樹木,樹木死損則及時填補。因為沿途置驛,唐代稱兩京驛路。從京城長安東出,自西向東,驛程分為長安至陝州的西段及陝州至洛陽的東段。從陝州東南行,途經崤山。崤山分為東西二崤,地勢險絕,歷經漢唐開鑿,形成南北二道。南道道路迂曲,較平坦,利於行旅,故唐代多取此道。北道經崤山北路,東入澠池、新安,亦至洛陽,道路較直,但多山險,行旅不暢。魏晉至唐武德間,以北路為主,乃漢晉舊道。杜甫的《石壕吏》《新安吏》記載的就是新安、澠池路。貞觀十四年(640)以後,以南路為主,北路處於半廢棄狀態,只有民間私行較多,官員及使臣一般走南路。因為地理位置重要,故朝廷常擇能臣充職,任職者多當朝文官,擅長作詩。劉禹錫的詩句「兩京大道多遊客,每遇詞人戰一場」就反映了這一情況。據記載,該詩系劉禹錫送王建自太常丞授陝州司馬,出京之際所寫,所述當為唐文宗大和元年(827)的交通與文學實況。從中可見,官吏、使臣和非官吏出身的文士出入京師,多數要經過此地,並有可能與當地官員聚會道別,伴有宴會、遊玩、賞景等活動,因此兩京驛道沿途,是文士聚會、談藝作詩最為頻繁的場所。岑參在唐肅宗乾元年間(758—760)出任虢州長史,三年任期之內,作詩數十首,今《全唐詩》中仍然存詩十四首,內容都是與僚友的送別宴遊、席上聚談。可見,此路交通與文學關聯密切。

  兩京驛道在唐代,不僅有文學生產的功能,還有文學傳播的作用。以文官為主的政府官員及朝廷使者,則是文學傳播的主要擔當者。出入京師,往來州郡之際,在行旅當中,將自己與他人創作的文學作品,以不同名義和方式傳播出去。文學家的聲名在這作品的往來傳播中得到宣揚與擴大。就此意義而言,兩京間三十多座驛站,不僅是文人聚會宴談、舉酒話別的重要場所,也是作詩、吟詩、賞詩的重要場地。文學家經過此地,會留下詩稿。部分作品還會題寫上壁,供人欣賞。往來行客吟詠諷誦,口耳相傳,既保存、傳播了作品,也擴大了作者與詩的名氣。因此,只從文學傳播角度來看,兩京驛道的文學價值是不容小覷的。

  

相關焦點

  • 崤函古道:橫貫東西的「中原鎖鑰」
    冠蓋往來合,風塵朝夕驚……」李世民的《入潼關》一詩形象描繪了當時溝通長安、洛陽兩京的崤函古道的景象。崤函古道見證了數千年的歷史變遷與文化傳承,更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關鍵詞:崤函古道;洛陽;遺址;長安;黃河;崤山;函谷關;學者;交通;教授 作者簡介:   「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霜峰直臨道,冰河曲繞城。
  • 考察崤函古道的地理形勢與人文內涵
    現已逾84歲高齡的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教授李健超,曾結合文獻記載,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對崤函古道進行多次全程實地考察。就崤函古道的形成歷史、地貌、路線等問題,李健超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就崤函古道的形成歷史、地貌、路線等問題,李健超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  險峻地形中取道  《中國社會科學報》:請您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崤函古道所處的「崤函」一帶的地理形勢。
  • 《劍網3指尖江湖》崤函古道密室怎麼進入 崤函古道密室進入技巧分享
    導 讀 崤函古道密室怎麼進入,崤函古道密室進入的方法是什麼呢,有許多玩家對此不是很清楚,不知道崤函古道密室怎麼進入,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 崤函之險甲天下-「崤函古道」
    崤函古道,是西起潼關東至洛陽的古代官道在古陝州境內的總稱,是「襟帶兩京」的鎖鑰,是自古以來中原通關中、達西域的咽喉要道。古道在陝州城(今三門峽境內)以東的交口分為南北崤道,因此又叫「二崤古道」。漢唐以前,無論稱雄關中還是入主中原,崤函都因其險固和交通之艱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的崤函古道,不是一個朝代完成的巨大工程,它有周秦古道、曹魏古道、隋唐古道、宋元古道和明清古道等習如今絕大部分古道都消失了。在今陝州硤石鄉還存在一段古道,叫石壕古道。
  • 崤函古道行之天塹通途(五)
    1     西晉的潘安著有《西徵賦》,其中寫崤函古道部分如下:澡孝水而濯纓,嘉美名之在茲。
  • 該地區地處崤函古道,是我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擁有人口10餘萬
    該地區地處崤函古道,曾經歸洛陽地區管轄,後劃歸於三門峽市,南眺洛伊,北仰韶峰隸屬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該地區就是義馬市。義馬市擁有悠久的歷史,世界上最古老的的銀杏化石就是在義馬市發現的義馬銀杏化石,據悉,距今已有1.8億年的歷史。
  • 「茶馬古道」概念的形成及其傳播
    廣義的「茶馬古道」是指我國大西南地區之間、西南地區與其相鄰各國之間,以馬幫為運輸載體形成的經濟、文化交流線路,即凡是以人趕馬馱的運輸方式,不論是從事茶葉還是其他商品交換所形成的線路,均稱為「茶馬古道」。作為「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分支,「茶馬古道」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更加引起廣泛的關注。
  • 點亮天鵝城•文學的時代擔當論壇暨河南思客第六屆年會在三門峽...
    會後,作家代表一同走進三門峽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黃河廊道建設現場,實地探訪三門峽的自然生態、人文風情和經濟轉型發展情況。今天能在後地天鵝灣看到成千上萬隻白天鵝,這說明三門峽的生態保護做得非常好,我由衷地為三門峽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對大自然的保護感到高興和振奮。」河南省詩歌學會副會長張愛萍說。  「20年前文學界有個有名的雜誌《醜小鴨》,專門培養青年作家,想不到,今天我們真的來到了天鵝之城三門峽。美麗的天鵝之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鵝比水印藍天,陝城花市日日新』,祝願美麗的三門峽越來越美麗。」
  • 2017中國十大古道網絡評選結果發布
    」,但是各地民眾踴躍投票,前20名入圍古道按時誕生。431170164617墨脫古道(西藏)97192485154818崤函古道(河南)8381005941532司馬古道(陝西)6666326999832蕭關古道(寧夏)7836811596633陰山古道(內蒙古)7388813395934瓷幫古道
  • 明末的社會環境裡,很難形成一種文學派別,發展為文學運動
    明末的社會環境裡,很難形成一種文學派別,發展為文學運動由唐、宋派開其端緒,反對文學復古主義的運動在萬曆年間得到更廣泛、更深刻的發展。因湖廣公安(今屬湖北)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而得名的「公安派」是這一文學運動的領導力量。
  • 崤函古道第一關-「函谷關」
    函谷古道,東起弘農澗西岸的函谷關東門,橫穿關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溝、黃河峪、狼皮溝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長15千米,是這裡唯一的東西通道。谷深50~70米,谷底寬10米左右,窄處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80度,谷底道路蜿蜒,崎嶇狹窄,人行其中,如入函中。關道兩側,絕壁徒起,峰巖林立,地勢險惡。
  • 繽紛斑斕的文學景觀
    資料圖片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這一極不平凡的年份裡,中國文學所呈現的樣貌令人驚豔,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在提升原創品質的路途上,在擴大文學傳播覆蓋的徵戰中,人們看到,從耄耋之年的老者,到意氣風發的中青年,從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到兒童文學、少數民族文學、翻譯文學,都無不顯現出充沛的活力,為滿足當今人們的精神需求,增添精神力量發揮著獨特作用。
  • 三門峽市崤函大道項目土地組卷推進會召開
    2月7日上午,市政府組織召開崤函大道項目土地組卷推進會,研究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明確下一階段工作任務。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局、人社局、公路局及湖濱區、陝州區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 昨日巴鹽古道,今朝青天寶山,遊人悠悠——恩施地心谷巴鹽古道篇
    若說恩施地心谷的「地之心」景觀,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那麼地心谷富有人文情懷的景觀便是這「巴鹽古道」。這是一條被《中國國家地理》譽為「中國第五大古道」的地方,它途經了恩施地心谷。因近代當地老百姓進出使用下,保留了完整的歷史痕跡。
  • 從絲綢之路到茶馬古道 | 文化線路在中國
    此後不久,信徒開始從西班牙北部各省湧往孔波斯泰拉,形成了連綿不斷的朝聖人流,並形成傳統,延續至今。△高昌古城聖地牙哥線路沿線的文化遺產十分豐富,不僅有代表了羅馬風及哥特等建築藝術風格的教堂,也有展現沿途人們日常生活的小酒館、醫院、橋梁等。
  • 川鹽古道的形成與背鹽山歌的整理
    在古老的西南夷大地上,有兩條「路」影響深遠。一條是以茶葉貿易為主體的「茶馬古道」,還有一條是盤繞在烏蒙崇山峻岭間的古鹽道。這些橫亙東西、勾連南北的古鹽道,縱橫延伸於雲貴川數省市之間,形成了溝通這些邊遠落後山區的經濟大動脈。川鹽古道作為古代巴蜀地區對官道的重要補充,對打通不同區域間經濟文化交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歐亞大陸遠徵古道的轉型——從絲綢之路到茶馬古道
    絲綢技術和茶葉技術最早出現在中國,並且在中國得到高度發展。這兩項技術對世界文明傳播有重要貢獻,不亞於傳統中國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在絲綢之路形成以前,歐亞大陸並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遠徵古道。絲綢技術的出現導致了絲綢之路的出現,使歐亞大陸有了遠徵古道的連接。
  • 家國情懷歷史底蘊城市名片文學景觀 精煉二安文化融入新濟南精神
    山東政法學院傳媒學院院長、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蔣海升表示,「二安」現象是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中國文學裡程碑。婉約派和豪放派是宋詞的兩大主流,李清照和辛棄疾分別是這兩大流派的領軍人物,估計無論誰來編中學語文教材,都不能不選這兩位濟南人的詩詞。「二安」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瑰麗的「濟南文學景觀」的代表人物,開啟了「一部文學史,半部在濟南」的佳話。
  • 山尖古道
    山尖古道,為昔日聯絡九份與水湳洞地區的一條古道,隨著公路的開闢,這條古道便因少人行走而逐漸沒落。這條古道的入口位置明顯,在九份的隔頂往金瓜石的公路公車站牌旁,步道口有一直立的石碑,寫著「山尖路觀光步道」。這條古道,通過基隆山東側山腰的三安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