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7日至21日,首屆中國文旅博覽會將在山東國際會展中心盛大啟幕。5天的時間裡,博覽會將圍繞「促文旅融合·展全面小康」的主題,重點展示全省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最新成就。其中,濟南的「二安文化」將是一大亮點。辛棄疾,字幼安;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清代神韻派大師王士禎稱之為「濟南二安」。這兩位暢飲著泉城水、沐浴著荷柳風長大的濟南名士,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尤其宋詞創作的成就,為中國文壇豎起了一道風格獨具的風景、難以逾越的高峰。那麼,他們對於濟南文化、城市精神又有著怎樣的意義呢?近日,記者邀請了四位專家就此進行解讀。
「二安文化」的家國情懷彰顯城市精神
「濟南二安」的說法從清代開始,近年來,我們也一直在提倡「二安文化」,但是,究竟什麼才是「二安文化」的精髓呢?
原中國李清照辛棄疾學會會長、濟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崔海正認為,「二安」是宋代以及中華傳統文化全面高漲時期的代表人物,所謂「二安文化」,粗略言之,不妨說是以宋代易安幼安為代表的包括濟南文化在內的齊魯文化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精神,它在某種意義上是開放的、「自由」的、多元的、革新的。
濟南歷史悠久,是齊文化與魯文化的交匯之地。齊魯是中華文化、特別是主流文化的發祥地,濟南為其最重要之府邑,自然受其浸潤至深,文學也不例外。目前他們與蘇東坡等三人是詞學界研究最多的詞家。當下,濟南詩詞組織,特別是女性詩詞社團及作品的興盛當與「二安文化」密切相關。
家與國在「二安文化」中基本是融為一體的,易安在南渡後從自身經歷出發,一變而為特別激切的懷土念舊之思,如其《菩薩蠻·風柔》《永遇樂·落日熔金》《上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等。幼安則率部起義南歸後,飽含著複雜的心理波瀾與人生喟嘆,驅敵復國之志、憤激投降派、懷悼失地之情更為強烈而深沉,如其《美芹十論》《水龍吟·渡江》《水龍吟·楚天》《聲聲慢·徵埃成陣》等。「二安文化」中的家國情懷,進一步充實、豐富乃至提升了濟南城市文化中的某些側面,使濟南城市精神中的樸厚、真誠、俠義、慷慨、好客等風氣進一步彰顯。
中國李清照辛棄疾學會常務理事、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劉靖淵則認為,從文學史的角度上來說,「二安文化」的發展並不算一個有系統的文化,仍在挖掘過程中。李清照本身是一個女子,她是婉約派的詞人,但是她也有變調,在女子的特質上,還有其深沉大氣的一面。而辛棄疾則有寬闊的視野,符合儒家文化中「千萬人吾往矣」的氣質。我們現在要做的工作是挖掘「二安」的精神內核所在、二人的特點及其共同性,以及跟齊魯文化的交融點。不僅僅要研究其文學作用,而是要發現其精神、思想,提煉其文化精粹,這樣才能更好地構建「二安文化」的體系。
濟南作為齊文化和魯文化的交匯之地,兼具二者的特點,多變、大氣、厚重、穩定,但是又不拘泥。李清照和辛棄疾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具有這樣的文化特質。李清照和辛棄疾的個人情懷和家國情懷其實是互相依存的,其大方向有一致性,就是都具有大格局、厚重、廣闊的特點,他們有自己的堅持,有自己的特性,具有其人格魅力。
山東政法學院傳媒學院院長、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蔣海升表示,「二安」現象是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中國文學裡程碑。婉約派和豪放派是宋詞的兩大主流,李清照和辛棄疾分別是這兩大流派的領軍人物,估計無論誰來編中學語文教材,都不能不選這兩位濟南人的詩詞。
「二安」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瑰麗的「濟南文學景觀」的代表人物,開啟了「一部文學史,半部在濟南」的佳話。在文學史上,「濟南文學景觀」堪稱一個現象級的存在。
自宋以來的各個朝代,在文壇上的領軍人物始終都有濟南人。濟南人張養浩是元曲的代表人物,他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非常有思想的名句。明代「前七子」中的邊貢和「後七子」中的李攀龍都是濟南人,「前後七子」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為矯正明代前期統治文壇的形式華靡、內容貧乏、文風惡劣的「臺閣體」作出了巨大貢獻,還有清代的王漁洋、蒲松齡,都是當時的濟南府人……
瑰麗的「濟南文學景觀」的形成,與濟南地理位置關係密切。濟南在地域上屬於北方,但豐裕的泉水又讓它有了江南的氣質。「南北會通」的地域特徵,讓這座城市既有北方的剛健品格,又有南方的溫潤品格,對這座城市的人物性格的塑造產生了很大的作用。
「二安文化」對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具有優勢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周紀文認為,目前有關「二安文化」這個概念是否嚴謹,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與發掘,但從城市文化名片打造方面來看,無論是從歷史現象還是社會現象角度,它都具備文化的兩個基本特點,一是辨識性,二是凝聚力。
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濟南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二安」是傳統優秀古代文人群體的一個代表,需要大力推廣,但同時不要拘泥於此,其背後更豐厚的立意在「濟南名士多」。這裡說的,不僅是張養浩、邊貢、李開先、李攀龍、王士禎等濟南本地名士,也有李白、杜甫、蘇軾、王維等「過路」名士。那麼,第一個問題來了——這些擁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儒學擔當精神的名士們,有思想有勇氣有才識有情趣,為什麼會喜歡濟南、選擇濟南並自發地歌頌濟南?換句話說,那個時候的濟南,怎麼就成了一塊巨大的「文化磁鐵」,吸引著優秀文人們一撥接一撥、義無反顧地前來?
這個答案,應該是我們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初衷,也是城市管理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因為我們就是要在繼承、推廣與弘揚珍貴精神遺產的同時,向所有人傳遞一個城市發展的理念:打造「文化濟南」,通過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磁鐵」,逐步形成濟南現代的現象級的「文化景觀」。
劉靖淵表示,李清照和辛棄疾在華人乃至世界的圈子中確實具有可利用的資源,因為他們的知名度高。除了在文學上具有極高的成就外,他們在思想上、情感上、精神上都具有文化的代表性,所以研究發展這樣的文化也是有意義的。
凝練系列文化品牌打造「文化濟南」產業鏈
而對於推廣「二安文化」,雖然我們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之處。崔海正認為,大家雖然對「二安」耳熟能詳,但一般人對之真正了解的卻不多,因此需要加強科學多樣化之宣傳,既不庸俗,也不神化。除學術會議與多種形式的座談會之外,其旅遊產品、生活用品等物化的東西,及戲曲、詩詞創作等精神領域也應多發展。再是要從娃娃抓起,幾年前,濟南一小學已成為「二安文化」啟蒙示範學校,現在看效果較好。另外,還可以委託有關部門採取積極措施,培養一批真正能解讀並能深入研究濟南歷史文化名人的專門人才,且能長期堅守、代代相傳。還有應對濟南歷史文化名人的遺聞遺物等進一步加以搜淘,尋找某些後人與其之間的聯繫。比如李清照身上現在有許多最基本的問題都不清楚,成為遺憾。
蔣海升表示,令人惋惜的是,中國文學史上的「濟南文學景觀」在當下發掘得還不夠、推廣得還不夠,濟南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並沒有轉化成濃厚的城市文化氛圍。從文化傳播角度來講,首先要整合濟南文化內容,發掘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地位,把原來碎片化、散點化的文化遺存、文化景觀在大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整合起來,從新的高度上重新把握濟南文化的價值、意義;然後根據文化內涵重新塑造、拓展文化載體,形成文化項目,打造產業鏈條。
可以增加一些文化典儀來強化、凸顯濟南文化基因。比如效仿祭孔大典、祭孟大典,舉辦濟南元素的祭舜大典或者恩義文化典禮等。通過紀念大舜、紀念閔子騫、紀念濟南文化精英、提煉泉水的精神內核去推動濟南文化深入人心。與此同時,濟南可以打造一系列在地方形成品牌、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文化節。在每一個季度或者每個月開展一批相應的文化活動,形成系列文化節,比如泉水文化節、龍山文化節、恩義文化節、詩詞文化節、英雄文化節、荷花文化節、民俗文化節等,把濟南的文化融入到各種節慶活動中去,讓濟南的文化氣息更加濃鬱。
周紀文建議,打造「二安文化」名片,或者說是大的文化IP,一定要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政府要用「二安文化」名片告知天下英才,有容乃大、面向未來是新濟南精神的核心,要吸引各方人士特別是年輕人前來,持續將優秀的文化資源轉化成各種文化產品及創意衍生品,將產品再進一步發展成文化產業。把昨天的文化融入今天的生活,讓今天的文化推動城市的明天,不斷提高城市的活躍度和創新力,塑造生機無限的新濟南。如果說古來名士愛濟南是我們的文化自豪,那麼未來人人愛濟南則應該成為新濟南的文化自覺意識。這將是品質濟南、城市軟實力提升的一個重要路徑。
劉靖淵在採訪中說,對「二安文化」的普及,不能局限於目前大眾傳播的階段,作為濟南人,應該更加了解李清照、辛棄疾,讓他們從文字中被見證,但是又能夠從文字中立起來,其作品和人都是能夠單獨立起來的。在這一點上,紹興做得很好,不但發掘保護了很多歷史文化名人的故居、遺蹟,幾乎每一個紹興人對他們的文化歷史名人都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耳熟能詳,且能夠娓娓道來。(攝影:崔健)
責編:王樂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