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國歌、國旗、國徽是一個國家對外的門面,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的象徵。這不僅關乎著這個國家的價值觀,也包含著這個國家的歷史進程。就拿我們中國為例,每次聽到我們的國歌就會讓人有一種振奮感,甚至於在一些特殊的場合聽到前奏就讓人熱了盈眶。因為這是我們的國歌。這首歌承載著我們民族的歷史。以及中華兒女的團結精神。
而日本的國歌更是十分有特點,日本國歌的名字叫《君之代》,這首歌的曲是宮內省的察閱師奧好義譜寫的,詞是大山巖寫的,從1880年11月30日《君之代》在日本皇宮第一次公開演奏後,《君之代》就成為了日本的國歌,一直沿用到現在。
這首《君之代》翻譯成中文後,一共有28個字,令每一個聽過該歌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歌詞翻譯成中文大意為:我皇御統傳千代,一直傳到八千代。直到小石變巨巖,直到巨巖長青苔。
字裡行間所表達的含義一目了然,與當年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秦始皇所言類似,是即: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只可惜令始皇帝做夢也想不到的是大秦帝國僅歷二世便江山易主,而這番豪言壯語也因事實的反差使其如戲言耳。然其本意雖相同,但歌詞中採用了很有特點的比喻,通過描述大自然中的現象巧妙地表達出「我皇」統治時間之長,「直至小石變巨巖,直至巨巖長青苔」。
這段句子具有豐富的民族特色,也包含了日本的歷史進程。1868年,日本的明治維新開始了,日本積極與西方國家通商,開放通商口岸,日本逐漸向現代化國家邁進,日本國內的外國人也多了起來。1869年時,在日本橫濱工作的英國軍樂團教師約翰.威廉.芬頓聽說日本還沒有國歌,就對日本的軍樂團講國歌對國家的重要性,並在日本軍樂團面前演奏了英國的國歌《天佑吾王》,日本軍樂團聽到英國國歌之後,覺得自己的國家也要有一個國歌。
日本軍樂團的成員和總指揮商量後,打算創作自己的國歌,他們請日語、中國歷史和文化修養都不錯的大山巖為國歌選詞,然後芬頓為大山巖選的詞上加上了自己創作的音樂,第一版日本國歌《君之代》就誕生了。
1870年的一次軍隊遊行演出中,首次在公眾場合演奏了此曲。但當時的人們聽過後,大都認為其旋律缺少莊嚴感,並一致同意加以修改歌曲。但修改過程十分艱難,國歌作為國家的象徵,需要表現出民族的特色,因而眾口難調。
1880年,日本組織4個人(海軍樂隊指揮中村雄助、陸軍樂隊指揮四元義豊、日本宮廷雅樂指揮林廣守、德國樂團教師弗朗茲· 埃克特)來修改《君之代》,最後在日本宮廷音樂的基礎上,創造出了現在的日本國歌《君之代》。改版後的《君之代》第一次演奏是在1880年11月3日,在日本明治天皇的生日會上,《君之代》在日本皇宮響起,人們感覺這首歌非常莊嚴,這首歌就成為了日本的國歌,一直沿用至今。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