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簡稱「日本」,位於東亞,總人口約1.26億。因其比鄰中國,曾於歷史上多次派遣使者至我國學習、交流、貿易等。而現在,兩國之間也已保持著多年的良好關係。故此,日本與中國在傳統、文化、飲食等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日本的國歌更是十分有特點,整首歌歌詞翻譯成中文僅有28個字,令每一個聽過該歌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01
1999年,日本有關方面通過了《國旗國歌法》,分別將「日章旗」與「君之代」定為本國的國旗與國歌。歌詞翻譯成中文大意為:
我皇御統傳千代,一直傳到八千代。直到小石變巨巖,直到巨巖長青苔
字裡行間所表達的含義一目了然,與當年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秦始皇所言類似,是即: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只可惜令始皇帝做夢也想不到的是大秦帝國僅歷二世便江山易主,而這番豪言壯語也因事實的反差使其如戲言耳。然其本意雖相同,但歌詞中採用了很有特點的比喻,通過描述大自然中的現象巧妙地表達出「我皇」統治時間之長,「直至小石變巨巖,直至巨巖長青苔」。妙哉妙哉,此番描述形象生動,具有豐富的民族特色。
讓時間回到明治維新時代1868年,日本還是剛剛開始邁向現代化國家之時。縱觀歷史,每每社會發生重大變革之時,對於領導者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確保社會的穩定以及思考未來的發展等眼下亟需改變的問題,日本也不例外。因此,當時的日本雖已有了現代社會的基本模型,卻並沒有任何可稱為「國歌」之物,甚至於不知道國歌為何物,以及為何需要國歌。
一年後,當時尚在日本橫濱工作的英國軍樂教師約翰·威廉·芬頓得知日本在國歌方面的空白時,他向當時的日本新政府介紹了英國國歌,並普及了國歌的意義。他還建議,日本若能提供歌詞,自己可以幫助譜曲。日本政府當即同意了這一建議,並令日本軍樂團協助編詞。軍樂團成員們在進行商議之後,決定請精通日語、中國歷史並具有較好文學修養的步兵軍官大山巖參與選擇歌詞的任務。大山巖取公元十世紀日本的兩本俳句詩集中的一首古詩,即:
吾皇盛世兮,千秋萬代;砂礫成巖兮,遍生青苔;長治久安兮,國富民泰。
再加之約翰為之譜曲,這便是初代日本國歌「君之代」及其由來了。
02
然而,倘若聽過這第一代「君之代」,不難發現其旋律與現在版本的「君之代」完全不同。雖然歌詞大意基本一樣,但初代版本旋律輕快活潑,而現代版本庄嚴肅穆,兩首歌的風格截然不同。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改變才使得兩個版本前後差別如此之大呢?
1870年的一次軍隊遊行演出中,首次在公眾場合演奏了此曲。但當時的人們聽過後,大都認為其旋律缺少莊嚴感,並一致同意加以修改歌曲。但修改過程十分艱難,國歌作為國家的象徵,需要表現出民族的特色,因而眾口難調。
1876年,當時的海軍樂隊指揮中村祐庸(也稱永倉祐庸)向海軍部提出了修改的建議。在他建議的基礎上,政府終於決定新旋律所採用的風格。又是四年後,日本組建了一個四人的委員會以修改該曲,委員會包括當時的海軍樂隊指揮中村雄助、陸軍樂隊指揮四元義豊、日本宮廷雅樂指揮林廣守及德國樂團教師的福浪子·埃克特。經修改後,歌曲使用日本傳統宮廷樂曲的音階基礎上,選擇了早弘盛所作的旋律。埃克特則將歌曲演奏劃分為四個部分。這次修改之後,一直沿用至今,為現版本的君之代。在日本明治天皇的生日那天,即1880年11月3日,宮廷內首次演奏此修改後的國歌,修改後的國歌和聲悲傷,於日本國民深入人心。
此外,君之代的歌曲版本其實不止一個,有:初代-君之代、二代-君之代、小學唱歌-君之代、保育、君之代。初代及二代的版本是修改前後日本公認的國歌,而餘下兩個版本則為日本文部省編訂的官方教材曲目。四個版本創作的動機和時間均不一,然其目的都為教育國民忠君愛國的思想而創作。
今天,日本在其國家法定節假日的儀式及傳統公共節日或是外國賓客的迎賓禮上都會懸掛國旗、演奏國歌。另外,日本民眾還有逢特殊的節假日或節日時將國旗置於門外的習慣,以及各類非正式場合的比賽、運動會等,也有演奏國歌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