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為什麼瑜伽需要「緊緻的穩定/整合的靈活」

2020-12-16 108文化傳媒

編者按

這是「2021元旦熱練·瑜伽派對」的先期採訪(活動詳情可見評論區),第一篇來自清涼老師,我們談了瑜伽練習中何為「緊緻的穩定 & 整合的靈活」,老師個人的「輪式進化史」,以解剖學視角理解瑜伽的問題,最後莫名其妙說到一筆一划練書法去了~


Q=108文化傳媒

A=清涼


Q:在瑜伽教學中,老師為什麼用「緊緻」形容「穩定」,用「整合」形容「靈活」呢?


A:我們為什麼在體式中,經常說肩要收窄一點、髖要收窄一點?在普納(拉瑪瑪妮艾揚格紀念瑜伽學院,即RIMYI),老師們會強調「骨骼的中心化」,先把肌肉去包裹骨頭,這是肌肉和骨骼的整合度,也是緊緻度。你的肌肉一定是包裹骨骼,那麼肌肉跟骨膜的貼合度就比較好,營養輸送也比較好。


還有從骨骼結構上,我們為什麼會說所謂「假性髖」,因為她的髖是散的,比如產後髖。在艾揚格瑜伽中,我們會做大腿根夾磚,從大腿骨的上端外側向內夾,讓股骨頭插回髖臼裡。或者雙臂上舉,兩手掌夾,讓肱骨更好地與肩膀做出整合度。


這都是通過緊緻產生的穩定感。隨著年齡增長,肌肉力量、骨骼密度都會降低,所以我們需要增加關節的穩定度。


現在大家太過強調關節的靈活度,但實際上,緊緻的穩定才是需要注重的前提。假設我們的雙腿是盆景樹木,髖臼就像那個盆,雙腿要健康,一定得把股骨頭插進去。沒有了這種穩定,人就像扯線公仔,整個都是散的,(除了影響正常活動)身體向上的能量感也不夠了。


Guruji(B.K.S.Iyengar)曾說,僵硬是人體的財富。在某種層面,僵硬讓人有了更多穩定度,身體柔軟的人,首先需要建立穩定感。


國外有很多人是因為疾病等原因,才去接觸瑜伽的,而中國瑜伽人群主要是年輕女性,這是一個重大的差異。何況中國人的身體條件,本身就偏向於柔軟。這種情況下,還強調靈活度,會給關節帶來潛在傷害,隨著她們年齡的增長,弊端逐漸會呈現出來。


Q:所以是在穩定的前提下,才可以考慮「整合的靈活」,對吧?


A:是的。現在不少宣傳說「無痛開肩」「無痛開髖」,我覺得如果刻意去追求這個,就有點本末倒置了。我們對此有一個調侃:如果你想把腿後側拉得很長,是不是把跟腱割斷了就好了?這樣最快了。


但是我們的腿後側一定要有力量,只有腿後側具備力量,有這個緊緻度,身姿才能挺拔。人作為直立行走的動物,後背肌群的力量和張力是要存在的,不能夠一味拉長,所以練習需要均衡:練了身體前側,你還得練身體後側;有了身體前側的伸展,也要練身體前側的緊緻;拉長了身體後側,也要有身體後側的緊緻……這才是張力的存在。


Q:記得老師分享過自己的「輪式進化史」,作為一個男性練習者和老師,你在這樣的體式「進化」之中,是怎樣體會「穩定」與「靈活」的整合?


A:我們去普納,Geetaji(Geeta S. Iyengar)和阿碧嘉塔(Smt. Abhijata Sridhar Iyengar)會在課上提示「Chinese」(中國人),說我們在用身體靈活度(柔軟度)做體式——比如腰椎、胸椎的靈活度——但沒有用雙腿的緊緻(力量)去做。我們做出了輪式第二式,沒有做出輪式第一式。而在艾揚格瑜伽中,教學和自我練習的次第,是非常重要的。


*上圖①②是B.K.S.艾揚格在《瑜伽之光》書中演示的輪式第一式進入過程,這是初學者的做法,從平躺在地面開始進入輪式;③是他演示的輪式第二式起始姿態,這是給資深練習者的做法,站立進入輪式。


以前我去澳門考Intro 2,沒有功利心態,還不知道艾揚格瑜伽在中國會怎麼發展,只是去考試。那時候我的輪式還是巨醜無比的,身體僵硬,但在前屈、站姿、坐姿、倒立所有這些體式中,我後彎的得分是最高的。


考官跟我說,雖然我呈現的體式形態沒有很漂亮,但我把力度做出來了,前進的方向性不錯,給予更多時間,後彎會慢慢練得不錯的,而且是以非常安全的方式進步。不是那種很快實現的漂亮後彎,可是腰椎受擠壓、恥骨突出、肋骨外翻……


根據我的經驗,男性雖然身體相對僵硬,但內在的張力好,他們在最初幾節課很痛苦,渾身是勁兒,卻好像一拳出去打不到東西,內在的力量找不著方向。一旦有了適宜的方法,逐漸去練,男性的進步會是蠻快的。體式練習到後面,會用到很多四肢力量、整合的力量,男性的優勢就很大。


在一開始,體式練習是玩散的東西,比如你去練三角伸展式。練到一定程度,它就真的是在整合,你的體式練習需要行動器官和軀幹(脊柱)的整合。


Q:說到後彎,我們常見到「深度後彎」的課程,老師認為這個「深度」可以體現在什麼地方?


A:你看現在的艾揚格瑜伽,在教學層面,體式偏向於簡單化,自我練習才會有一定挑戰性。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在人數比較多的課程裡,教授很大幅度或者說「強烈」的後彎,因為那種情況下,你對每個人的身體耐受性,他以前的練習情況,不可能太清楚。大部分情況下,學員會用柔軟度做體式,一旦在體式中有所懈怠或不經意,脊椎壓力過大,容易造成受傷。


而我們深入的練習,更多是在簡單體式中,進行更長時間的停留,讓覺知更多地向內走。就算做一個三角伸展式,也能去感受骶骨前側或後側,不同的專注點給這個體式帶來的差異。你關註腳踝,或者關注髖部,同一個三角伸展式呈現給自己的東西是不同的。這種「深度」可能會比較好。


至於所謂強烈的後彎,正如Guruji所說,有的體式我們無法長時間停留,可能一碰到就走,不會讓學員待很長時間。那種體式如果停留時間長,即便你再能做出張力,擠壓感還是存在的,所以一做到就離開。


需要關注的是,在那種強烈的體式中,你觀察到了什麼?哪裡有擠壓?哪裡沒有伸展?自己的心意是怎樣的,是逃避,還是愉悅的?這才是瑜伽的「深度」,而不是去追求身體的造型。


Q:這兩年,我接觸練習瑜伽受傷的案例比較多,通過與資深老師以及相關領域專家的交流,也越來越意識到生理解剖基礎知識的重要性,特別在練習安全的意義上。比如怎樣面對「用柔軟度做體式」,或者造成很多傷害的「拉韌帶」觀念。


而在瑜伽的效用層面,我們無可避免地要面對另一個問題:生理解剖的視角,對於進入完整的瑜伽練習,是不是有所局限?


A:我自己是學醫的,了解生理解剖的基礎概念,這個背景確實讓我上手比較快。現在對於體式編排,我多少還是會考慮肌群的參與度、協同度、拮抗度等等,有這種考量,但不會特意花時間去學習肌肉、筋膜理論之類的。任何這方面的學習都是挺好的,不過要清楚,我們到底是在「學什麼」。學習解剖,是為了讓我更深入地理解瑜伽。


在練習中,如果聽人講到一個生理學理論,能夠印證我對瑜伽的理解,我會為此而高興。但要從此拿出更多的時間去研究生理學,我覺得可能是本末倒置了。


作為瑜伽練習者,不能只是盯著體式本身,正所謂「功夫在詩外」。我還要過好生活,看看其他的事物,可以去研究機械,去放放風箏……投入生活的過程中,我對瑜伽的理解也會加強。瑜伽不只是在墊子上練體式,它還必然涉及對生活的感悟,與墊子上的練習是相互影響的。


回到解剖學基礎上,這對於體式的安全性肯定是有好處的,你看艾揚格瑜伽的教師基礎指南裡面,也有關於解剖、生理學的知識。要把瑜伽更好地推廣,這是需要的。而在另一個層面,瑜伽研究的人體是活的,還有意識和呼吸。人們經常說,「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身體的每個細胞都是一個生命,這樣說來,每個細胞都能呼吸,我們說「吸氣在面部、呼氣在腳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你完全從解剖層面理解的話,肺才是人的呼吸器官,人只能在肺部呼吸,這就很難理解那句引導詞了。


事實上,在練習過程中,當你嘗試「吸氣在面部、呼氣在腳跟」,會找到根基的穩定感,面部和大腦的放鬆感,真的是有很多這種切身體會。所以不能完全用現代生理學去解釋瑜伽,人是一個情感性的存在。


還有個例子,我說要做戰士三式,你做出來的戰士三式可能不太好。而如果我根本不提「戰士三式」,直接用一個口令,從戰士一式把你帶入戰士三式,可能你的表現就不錯。

這就是心意層面的:你一聽到「戰士三式」,覺得「這個體式好難、我不行」;可現在直接被帶到目標體式裡面,你沒有畏懼,沒有沮喪,呈現的結果就會不同。


由此而言,從心意的層面可以明白,我去做戰士三式的時候,心意給自己的影響是什麼?當我毫無畏懼、心無旁騖,呈現的結果就不錯。當我內心忐忑,先入為主地沮喪著,結果不會太好。這體現在生活中是一樣的,不問結果、只在當下,就是瑜伽的狀態。


Q:我讀李辛老師的書,了解到心身醫學,或「心身健康」的說法,覺得對於瑜伽而言,「心身健康」或許也是一個非常切題的表達?


A:原本來說,瑜伽就是心在前、身在後的,經典裡所謂「止息心念的波動」,就稱之為瑜伽。Guruji在《瑜伽之樹》裡面寫道,一個人情緒、精神比較好的時候,身姿就會挺拔;同樣的,通過身姿的調整,情緒或者說神經層面上,也會變得比較警覺。瑜伽的影響,是從心到身,或者從身到心的過程。


回到瑜伽練習之中,我們會看到,心正則身正。Prashantji(Prashant S. Iyengar)說過,追求身體的正位,目的到底是什麼?無非是為了心念要正,這才是核心。要是身體的正位都變成了「習氣」,或者說無意識的行為,卻沒有讓我們的心念正,那這個正位本身也應該被拋棄。


練習正位本身,是為了破除平時的不良「習氣」。一個人練瑜伽講求正位,講求步驟、次序,無非是通過這種方法,讓自己的心念一直在當下。否則心念一直飄忽不定,就算體式動作「一筆一划」,看著都很「正位」,也是一個殭屍的行為,因為沒有「心」在。


Q:這一筆一划,練習書法的比方,讓我想到一位書法老師的解釋——初學者臨帖,是為了學習前人如何在書寫中「自如表達」,字帖只是前人留下的一個「結果」,你不能指望「結果衍生結果」。秘密在學習自如表達的「過程」裡面。


正如老師一開始的輪式「結果」未必好,但考官看到了你做的「過程」有可取之處。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瑜伽的練習?


A:是的。在普納,老師們經常說,本身你的體式是不可被評估的,別人根本不知道你的內在正發生什麼。你的意識去到身體的某個部位,你今天做體式的目的是什麼,作為外人不會知道。每一個人做的體式,都是自己在當下的、對外的呈現,具有很強的個人烙印,對其心意的評估,是很難的。


比如作為老師,看一個人做下犬式,他靜靜地停留在那裡,我覺得他很安靜。但有時候,他上下壓肩膀,動來動去,我可能想,他為什麼不安靜?當他離開的時候,主動來告訴我,剛剛在下犬式裡面,自己覺得肩膀有些僵緊,所以輕微上下擺動,釋放了肩膀的緊張。我一聽,哦對,這方法也不錯!


所以我們不知道別人當下在想什麼,也很難去評估。自己練習的過程發生了什麼,體驗到什麼,才是重要的。通過讓「心」在場的練習,性子急的人會對自己有所覺察和了解,從而讓脾氣和緩下來;平時做事拖拉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著立即投入去做一件事……


瑜伽可以是一個人這樣內在修正的方式,慢慢地,向外的展現會有變化。


在初級教學中,我會在意你的腿要伸直,這樣做、那樣做;到程度二,我會說,你要更多關注身體後側,或者關注後面的腿;到程度三,我會說,你要更多關注自己的呼吸,關注你的意識去到哪裡。


不同的級別,側重點不同,就像教小孩寫字,開始你要一筆一划、工工整整地寫,慢慢你會發現,他寫的字就像他的人。


這個方向,是一步一步去到的。對於一個初學者,老師可以通過規規矩矩的方式,引導他破除掉平時的「習氣」,因為腿不伸直,髖可能會出問題,下腰背可能出問題。他的身體結構層面不錯了,我們會開始趨向於呼吸和意識的層面。


在這種引導過程中,老師也在對自己做出修正,讓自己越來越包容,越來越平和,不像以前教瑜伽的時候,說你的腿沒有伸直,你怎樣怎樣,就成了一個挑剔者。


教學到現在,十幾年過去了,我發現自己的心變柔和了,越來越能理解學員的當下,也願意用更多時間,帶著他一起成長。希望他能保持這種運動,身體健康一些,心性平和一些,跟周圍環境融入得更好,跟他人的交往更友善一些。以前恨不得3個月就讓他練成一個「高手」,但現在覺得,練10年又如何,瑜伽的練習,終歸是心性上的。

相關焦點

  • 常練這組瑜伽動作,緊緻皮膚、還能有還能有效靈活關節
    文章丨瑜伽網圖源丨網絡&瑜伽網膝關節不好、肩頸腕關節勞損年紀輕輕就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滑膜炎甚至骨質疏鬆用了再多的名貴護膚品皮膚也依舊鬆弛不緊緻.....大部分人無一例外都在感嘆,怎麼身體老的如此之快?
  • 練瑜伽別只顧著開髖,這些關於髖部靈活和穩定的知識你應該知道
    當瑜伽人談論髖部時,通常是開髖,開髖……但其實髖過於靈活,未必是好事,這就要提到一個髖部「過於靈活「的概念 ,靈活性和穩定性是矛盾統一的,當髖關節的靈活性太多,一般意味著缺乏穩定性。缺乏穩定性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 比如超高的受傷概率,身體上歲數後功能性的缺陷,和更多的婦科症狀……髖部的穩定對於我們來說很重要,髖部最基礎的功能就是承受重量,來穩定上半身,支撐下肢,緩衝諸如跑步、跳躍帶來的震動。髖部無論是松還是緊,都需要穩定避免受傷。所以要學會在體式中保持髖部的穩定。在瑜伽習練中,靈活的髖部常常被羨慕,我從不否認需要在這個區域增加靈活性。
  • 練瑜伽,別只顧著開髖?穩定和靈活一樣重要
    靈活的髖部可以讓你更容易進入高級姿勢,但實際上過多的運動範圍可能會對您不利。在瑜伽中,開髖是很難以捉摸的。我們渴望通過開髖練習解決我們所有問題。我們都認為,靈活的髖部將使我們能夠輕易完成像蓮花式這樣的高難體式。但是過大的運動範圍可能會對我們不利。
  • 每天練習4個瑜伽動作,平衡身心,讓你身體更緊緻
    每天練習4個瑜伽動作,平衡身心,讓你身體更緊緻 我們總會羨慕教練或是一些高手,心裡會暗想:我要做得和她一樣好。
  • 瑜伽保養脊柱,靈活&穩定脊柱的練習一定都要練
    練瑜伽,為了避免脊柱僵硬,老化,讓脊柱更靈活更年輕,我們經常會做靈活脊柱的練習,這個非常重要,但想要真正保養脊柱,脊柱的穩定性練習也一定必不可少。所以,練瑜伽保養脊柱,脊柱的靈活性和穩定性一定都要練,只有靈活而又穩定的脊柱,才是真正健康年輕的脊柱。
  • 練瑜伽,為什麼建議你多做打開胸腔,靈活胸椎的練習?
    練瑜伽,如果說到開肩開髖的練習,大家都很熟悉,也會覺得很有必要,但如果說到靈活胸椎的練習,很多初學者伽人可能都沒有做過,或者覺得沒有必要,甚至會問,為什麼要做靈活胸椎的練習?在回答以上的問題前,需要先理清楚兩個概念,那就是,打開胸腔≠靈活胸椎,打開胸腔是靈活胸椎練習的一部分,靈活胸椎的練習,包括胸椎能完成的所有種類的運動,前屈、後彎、扭轉、側彎等。那麼,練瑜伽,為什麼一定要打開胸腔,做靈活胸椎的練習呢?原因1:胸椎的曲度會影響整個脊柱的姿勢,圓肩駝背、頭前傾,頭前移,脊柱側彎等等,都與它相關。
  • 健身球瘦腰攻略5:穩定靈活-重點:腹內外斜肌
    健身球,又叫瑜伽球或者瑞士球。它的得名來源於它最初使用於瑞士的理療界。,膝蓋與腳尖方向一致,踩實地面,穩定健身球,不要後仰;手臂上舉左右轉體,腹外側發力,轉至身體能控制的最大幅度;如果無法保持平衡,可以把健身球的位置稍微向上背移動;轉體時腹部兩側肌肉有收縮感;每組10次-12次,組間休息30秒,目標完成3組;這個動作能夠幫助我們鍛鍊腹肌,緊緻腰身 動作3 /健身球卷腹轉體屈膝
  • 用心整理的22個瑜伽基礎體式 靈活身體每個部位 收藏融入日常
    ——瑜伽站立前屈式可以說是我們練習瑜伽姿勢最早挑戰的,作為初學者要達到站立前屈式的最終體位是需要我們循序漸進地練習。——瑜伽四柱式建立穩定與支撐,平衡與力量建立穩定與支撐,平衡與力量增強核心,鍛鍊腹部肌肉,消除小肚腩,讓腹部皮膚緊緻。
  • 練瑜伽,如何收髖,讓髖部更穩定?
    練瑜伽,我們經常會練習開髖的動作,一個靈活的髖部,不僅意味著可以get更多的瑜伽體式,更是我們身體健康的需要。但過度的開髖,髖部沒有力量(髖部僵硬≠有力量),不穩定,不僅不利於瑜伽的練習,而且對身體更是有害無益。
  • 堅持鍛鍊肌膚才能緊緻,迅速恢復Q彈質感,感受瑜伽運動的奇妙!
    【瑜伽感悟】肌膚是身體健康狀況的直接反應,堅持瑜伽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提升新陳代謝,保持健康膚色,感受運動對於身體的保養作用!【文章導讀】堅持鍛鍊肌膚才能緊緻,迅速恢復Q彈質感,感受瑜伽運動的奇妙!保護肌膚的活力離不開經常運動,在你堅持一段時間的瑜伽鍛鍊會發現,你的精力越來越旺盛了,因為運動促進內循環的分泌,讓血液更好地輸送到全身各處,新陳代謝也顯著提升,更多的體內垃圾和廢物被排出體外,你自然會感受到身體越來越好。同時系統性的訓練也讓你的皮膚越來越緊緻,肌肉擺脫鬆弛重新恢復了彈性,你能明顯感受到氣色紅潤了、身姿挺拔了,自信心又回到了我們身邊。
  • 不妨試試這5式瑜伽,助你塑造緊緻腰線
    可是在現實當中許多白領們長時間都需要坐在辦公桌前辦公,腰腹部的脂肪就會慢慢地堆積下來,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水桶腰。側面一看就像套著一個遊泳圈一樣,這實在是太毀身材了。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才可以達到有效的瘦腰效果呢?軒姐給大家推薦5個瑜伽動作,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地甩掉腰側的贅肉,恢復緊緻的腰線。貓式瑜伽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首先要以跪姿進入狀態,然後雙手分別放於前方。
  • 練瑜伽保養頸椎和腰椎,靈活胸椎很重要
    練瑜伽,我們經常會遇到頸椎和腰椎有疼痛問題的伽人,每當遇到頸椎疼痛或者腰部疼痛的人,我們都會建議做一些針對頸椎和腰椎的練習。為什麼這麼說呢?,想要真正的保養頸椎和腰椎,靈活胸椎的練習一定要多練,真的很重要!
  • 練瑜伽保養頸椎和腰椎,靈活胸椎很重要!
    #運動女神是怎樣煉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所以,練瑜伽,想要真正的保養頸椎和腰椎,靈活胸椎的練習一定要多練,真的很重要!6個簡單的瑜伽動作靈活你的胸椎動作1-2:準備姿勢,跪立在墊面上雙手,雙腿打開與髖同寬大腿手臂垂直墊面
  • 腰腹部鬆弛 瑜伽側坐角式深深拉伸並緊緻 除脂肪 靈活髖關節
    瑜伽側坐角式打開臀部,並深深伸展腿部後側。靈活髖關節。拉伸臀部。並強烈拉伸我們身體側部,消除贅肉。強烈拉伸我們身體側部,消除贅肉瑜伽側坐角式練習方法以直角坐姿準備 2.然後雙腿儘量張開,腳趾和膝蓋骨朝上,呈瑜伽坐角式。
  • 減肥如何做到緊緻皮膚?
    所以30歲之後的女子,為了保持體型,更要加倍努力,通過運動來維持身體的緊緻狀態!瑜伽運動,會是你更好的選擇!下面是小練的動作分解:a.先呈平板式,左腿向前彎曲膝蓋,腳後跟抵於會陰處,後腿向後蹬直膝蓋腳背著地。b.保持骨盆正位,不要翻髖。吸氣手臂纏繞舉過頭頂,帶著脊柱向斜後方伸展。
  • 瑜伽熱身就是壓腿扭腰?延展韌帶,靈活關節,協調合作很關鍵
    健身中有很多的小竅門、小技巧,雖然初看起來不起眼,但是使用過之後你會發現,真的對我們的運動幫助很大,尤其是練習瑜伽前的下肢熱身活動,延展韌帶,靈活關節,增加腳背的柔韌性和腳踝的靈活度。,其中練習瑜伽前的熱身就是很大的訣竅,充分的熱身活動可以提升身體的柔韌性和靈活性,很多具有強度的運動都需要熱身來鋪墊,但是瑜伽熱身絕對不是壓腿扭腰這麼簡單,它也有自己的側重點,幫助我們在瑜伽練習中更好地完成動作體式。
  • 瘦了但腰腹兩側松垮不緊緻?5個動作,解決腰腹鬆弛緊緻腰圍
    要解決這種現象,我們除了控制減脂的速度不要讓自己瘦得過快以外,我們就需要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從而使得腰腹部皮膚變緊緻,使得腰腹部肌肉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來勾勒腰腹部兩側線條。所以,當我們想要減掉自己的遊泳圈之時,我們就不能一味的減脂,還要加入針對性塑形訓練,兩者相結合才能讓我們在瘦下來的同時擁有緊緻的腰腹線條甚至是清晰的馬甲線。
  • 練瑜伽,為什麼骨盆穩定如此重要?
    而在瑜伽練習當中,經常會聽到老師強調:骨盆穩定、骨盆中立位,那一旦骨盆出現不穩定、不在中立位,對人身體會發生哪些危害?那如何在瑜伽練習過程中加強骨盆穩定今天分享一套瑜伽序列給大家,一定要收藏起來噢!從蝗蟲式退出,坐立於墊面骨盆向前轉動,核心收緊保持背部挺直,雙腿離地小腿內側夾磚,幫助穩定
  • 7個伸展加強和調整背部瑜伽姿勢 讓背部更加強壯靈活 平坦腹部
    我們每個人都想擁有一個強壯靈活的背部和一個超級平坦的腹部。現代社會,我們越來越依賴高科技,使得我們常常處於久坐、伏案、低頭的姿勢。長期處於這樣的狀態,我們的背部肌肉越來越弱,腹部更是囤積贅肉的部位。今天和大家來分享七個瑜伽姿勢,我們可以把他們納入日常的瑜伽練習序列中,讓我們通過練習逐步使背部更加強壯和靈活,消除腹部贅肉。
  • 為什麼要做瑜伽筆記?如何做瑜伽筆記?
    參加了很多的瑜伽培訓班和瑜伽工作坊,但是很多的瑜伽體系還是不清晰,上課的時候還是不清晰方向,歸其原因還是因為我們沒有做好及時的總結做筆記的原因,今天我費了好大勁找了相關做筆記的方法和大家分享,分享的老師都是很優秀的瑜伽老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