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這是「2021元旦熱練·瑜伽派對」的先期採訪(活動詳情可見評論區),第一篇來自清涼老師,我們談了瑜伽練習中何為「緊緻的穩定 & 整合的靈活」,老師個人的「輪式進化史」,以解剖學視角理解瑜伽的問題,最後莫名其妙說到一筆一划練書法去了~
Q=108文化傳媒
A=清涼
Q:在瑜伽教學中,老師為什麼用「緊緻」形容「穩定」,用「整合」形容「靈活」呢?
A:我們為什麼在體式中,經常說肩要收窄一點、髖要收窄一點?在普納(拉瑪瑪妮艾揚格紀念瑜伽學院,即RIMYI),老師們會強調「骨骼的中心化」,先把肌肉去包裹骨頭,這是肌肉和骨骼的整合度,也是緊緻度。你的肌肉一定是包裹骨骼,那麼肌肉跟骨膜的貼合度就比較好,營養輸送也比較好。
還有從骨骼結構上,我們為什麼會說所謂「假性髖」,因為她的髖是散的,比如產後髖。在艾揚格瑜伽中,我們會做大腿根夾磚,從大腿骨的上端外側向內夾,讓股骨頭插回髖臼裡。或者雙臂上舉,兩手掌夾磚,讓肱骨更好地與肩膀做出整合度。
這都是通過緊緻產生的穩定感。隨著年齡增長,肌肉力量、骨骼密度都會降低,所以我們需要增加關節的穩定度。
現在大家太過強調關節的靈活度,但實際上,緊緻的穩定才是需要注重的前提。假設我們的雙腿是盆景樹木,髖臼就像那個盆,雙腿要健康,一定得把股骨頭插進去。沒有了這種穩定,人就像扯線公仔,整個都是散的,(除了影響正常活動)身體向上的能量感也不夠了。
Guruji(B.K.S.Iyengar)曾說,僵硬是人體的財富。在某種層面,僵硬讓人有了更多穩定度,身體柔軟的人,首先需要建立穩定感。
國外有很多人是因為疾病等原因,才去接觸瑜伽的,而中國瑜伽人群主要是年輕女性,這是一個重大的差異。何況中國人的身體條件,本身就偏向於柔軟。這種情況下,還強調靈活度,會給關節帶來潛在傷害,隨著她們年齡的增長,弊端逐漸會呈現出來。
Q:所以是在穩定的前提下,才可以考慮「整合的靈活」,對吧?
A:是的。現在不少宣傳說「無痛開肩」「無痛開髖」,我覺得如果刻意去追求這個,就有點本末倒置了。我們對此有一個調侃:如果你想把腿後側拉得很長,是不是把跟腱割斷了就好了?這樣最快了。
但是我們的腿後側一定要有力量,只有腿後側具備力量,有這個緊緻度,身姿才能挺拔。人作為直立行走的動物,後背肌群的力量和張力是要存在的,不能夠一味拉長,所以練習需要均衡:練了身體前側,你還得練身體後側;有了身體前側的伸展,也要練身體前側的緊緻;拉長了身體後側,也要有身體後側的緊緻……這才是張力的存在。
Q:記得老師分享過自己的「輪式進化史」,作為一個男性練習者和老師,你在這樣的體式「進化」之中,是怎樣體會「穩定」與「靈活」的整合?
A:我們去普納,Geetaji(Geeta S. Iyengar)和阿碧嘉塔(Smt. Abhijata Sridhar Iyengar)會在課上提示「Chinese」(中國人),說我們在用身體靈活度(柔軟度)做體式——比如腰椎、胸椎的靈活度——但沒有用雙腿的緊緻(力量)去做。我們做出了輪式第二式,沒有做出輪式第一式。而在艾揚格瑜伽中,教學和自我練習的次第,是非常重要的。
*上圖①②是B.K.S.艾揚格在《瑜伽之光》書中演示的輪式第一式進入過程,這是初學者的做法,從平躺在地面開始進入輪式;③是他演示的輪式第二式起始姿態,這是給資深練習者的做法,站立進入輪式。
以前我去澳門考Intro 2,沒有功利心態,還不知道艾揚格瑜伽在中國會怎麼發展,只是去考試。那時候我的輪式還是巨醜無比的,身體僵硬,但在前屈、站姿、坐姿、倒立所有這些體式中,我後彎的得分是最高的。
考官跟我說,雖然我呈現的體式形態沒有很漂亮,但我把力度做出來了,前進的方向性不錯,給予更多時間,後彎會慢慢練得不錯的,而且是以非常安全的方式進步。不是那種很快實現的漂亮後彎,可是腰椎受擠壓、恥骨突出、肋骨外翻……
根據我的經驗,男性雖然身體相對僵硬,但內在的張力好,他們在最初幾節課很痛苦,渾身是勁兒,卻好像一拳出去打不到東西,內在的力量找不著方向。一旦有了適宜的方法,逐漸去練,男性的進步會是蠻快的。體式練習到後面,會用到很多四肢力量、整合的力量,男性的優勢就很大。
在一開始,體式練習是玩散的東西,比如你去練三角伸展式。練到一定程度,它就真的是在整合,你的體式練習需要行動器官和軀幹(脊柱)的整合。
Q:說到後彎,我們常見到「深度後彎」的課程,老師認為這個「深度」可以體現在什麼地方?
A:你看現在的艾揚格瑜伽,在教學層面,體式偏向於簡單化,自我練習才會有一定挑戰性。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在人數比較多的課程裡,教授很大幅度或者說「強烈」的後彎,因為那種情況下,你對每個人的身體耐受性,他以前的練習情況,不可能太清楚。大部分情況下,學員會用柔軟度做體式,一旦在體式中有所懈怠或不經意,脊椎壓力過大,容易造成受傷。
而我們深入的練習,更多是在簡單體式中,進行更長時間的停留,讓覺知更多地向內走。就算做一個三角伸展式,也能去感受骶骨前側或後側,不同的專注點給這個體式帶來的差異。你關註腳踝,或者關注髖部,同一個三角伸展式呈現給自己的東西是不同的。這種「深度」可能會比較好。
至於所謂強烈的後彎,正如Guruji所說,有的體式我們無法長時間停留,可能一碰到就走,不會讓學員待很長時間。那種體式如果停留時間長,即便你再能做出張力,擠壓感還是存在的,所以一做到就離開。
需要關注的是,在那種強烈的體式中,你觀察到了什麼?哪裡有擠壓?哪裡沒有伸展?自己的心意是怎樣的,是逃避,還是愉悅的?這才是瑜伽的「深度」,而不是去追求身體的造型。
Q:這兩年,我接觸練習瑜伽受傷的案例比較多,通過與資深老師以及相關領域專家的交流,也越來越意識到生理解剖基礎知識的重要性,特別在練習安全的意義上。比如怎樣面對「用柔軟度做體式」,或者造成很多傷害的「拉韌帶」觀念。
而在瑜伽的效用層面,我們無可避免地要面對另一個問題:生理解剖的視角,對於進入完整的瑜伽練習,是不是有所局限?
A:我自己是學醫的,了解生理解剖的基礎概念,這個背景確實讓我上手比較快。現在對於體式編排,我多少還是會考慮肌群的參與度、協同度、拮抗度等等,有這種考量,但不會特意花時間去學習肌肉、筋膜理論之類的。任何這方面的學習都是挺好的,不過要清楚,我們到底是在「學什麼」。學習解剖,是為了讓我更深入地理解瑜伽。
在練習中,如果聽人講到一個生理學理論,能夠印證我對瑜伽的理解,我會為此而高興。但要從此拿出更多的時間去研究生理學,我覺得可能是本末倒置了。
作為瑜伽練習者,不能只是盯著體式本身,正所謂「功夫在詩外」。我還要過好生活,看看其他的事物,可以去研究機械,去放放風箏……投入生活的過程中,我對瑜伽的理解也會加強。瑜伽不只是在墊子上練體式,它還必然涉及對生活的感悟,與墊子上的練習是相互影響的。
回到解剖學基礎上,這對於體式的安全性肯定是有好處的,你看艾揚格瑜伽的教師基礎指南裡面,也有關於解剖、生理學的知識。要把瑜伽更好地推廣,這是需要的。而在另一個層面,瑜伽研究的人體是活的,還有意識和呼吸。人們經常說,「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身體的每個細胞都是一個生命,這樣說來,每個細胞都能呼吸,我們說「吸氣在面部、呼氣在腳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你完全從解剖層面理解的話,肺才是人的呼吸器官,人只能在肺部呼吸,這就很難理解那句引導詞了。
事實上,在練習過程中,當你嘗試「吸氣在面部、呼氣在腳跟」,會找到根基的穩定感,面部和大腦的放鬆感,真的是有很多這種切身體會。所以不能完全用現代生理學去解釋瑜伽,人是一個情感性的存在。
還有個例子,我說要做戰士三式,你做出來的戰士三式可能不太好。而如果我根本不提「戰士三式」,直接用一個口令,從戰士一式把你帶入戰士三式,可能你的表現就不錯。
這就是心意層面的:你一聽到「戰士三式」,覺得「這個體式好難、我不行」;可現在直接被帶到目標體式裡面,你沒有畏懼,沒有沮喪,呈現的結果就會不同。
由此而言,從心意的層面可以明白,我去做戰士三式的時候,心意給自己的影響是什麼?當我毫無畏懼、心無旁騖,呈現的結果就不錯。當我內心忐忑,先入為主地沮喪著,結果不會太好。這體現在生活中是一樣的,不問結果、只在當下,就是瑜伽的狀態。
Q:我讀李辛老師的書,了解到心身醫學,或「心身健康」的說法,覺得對於瑜伽而言,「心身健康」或許也是一個非常切題的表達?
A:原本來說,瑜伽就是心在前、身在後的,經典裡所謂「止息心念的波動」,就稱之為瑜伽。Guruji在《瑜伽之樹》裡面寫道,一個人情緒、精神比較好的時候,身姿就會挺拔;同樣的,通過身姿的調整,情緒或者說神經層面上,也會變得比較警覺。瑜伽的影響,是從心到身,或者從身到心的過程。
回到瑜伽練習之中,我們會看到,心正則身正。Prashantji(Prashant S. Iyengar)說過,追求身體的正位,目的到底是什麼?無非是為了心念要正,這才是核心。要是身體的正位都變成了「習氣」,或者說無意識的行為,卻沒有讓我們的心念正,那這個正位本身也應該被拋棄。
練習正位本身,是為了破除平時的不良「習氣」。一個人練瑜伽講求正位,講求步驟、次序,無非是通過這種方法,讓自己的心念一直在當下。否則心念一直飄忽不定,就算體式動作「一筆一划」,看著都很「正位」,也是一個殭屍的行為,因為沒有「心」在。
Q:這一筆一划,練習書法的比方,讓我想到一位書法老師的解釋——初學者臨帖,是為了學習前人如何在書寫中「自如表達」,字帖只是前人留下的一個「結果」,你不能指望「結果衍生結果」。秘密在學習自如表達的「過程」裡面。
正如老師一開始的輪式「結果」未必好,但考官看到了你做的「過程」有可取之處。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瑜伽的練習?
A:是的。在普納,老師們經常說,本身你的體式是不可被評估的,別人根本不知道你的內在正發生什麼。你的意識去到身體的某個部位,你今天做體式的目的是什麼,作為外人不會知道。每一個人做的體式,都是自己在當下的、對外的呈現,具有很強的個人烙印,對其心意的評估,是很難的。
比如作為老師,看一個人做下犬式,他靜靜地停留在那裡,我覺得他很安靜。但有時候,他上下壓肩膀,動來動去,我可能想,他為什麼不安靜?當他離開的時候,主動來告訴我,剛剛在下犬式裡面,自己覺得肩膀有些僵緊,所以輕微上下擺動,釋放了肩膀的緊張。我一聽,哦對,這方法也不錯!
所以我們不知道別人當下在想什麼,也很難去評估。自己練習的過程發生了什麼,體驗到什麼,才是重要的。通過讓「心」在場的練習,性子急的人會對自己有所覺察和了解,從而讓脾氣和緩下來;平時做事拖拉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著立即投入去做一件事……
瑜伽可以是一個人這樣內在修正的方式,慢慢地,向外的展現會有變化。
在初級教學中,我會在意你的腿要伸直,這樣做、那樣做;到程度二,我會說,你要更多關注身體後側,或者關注後面的腿;到程度三,我會說,你要更多關注自己的呼吸,關注你的意識去到哪裡。
不同的級別,側重點不同,就像教小孩寫字,開始你要一筆一划、工工整整地寫,慢慢你會發現,他寫的字就像他的人。
這個方向,是一步一步去到的。對於一個初學者,老師可以通過規規矩矩的方式,引導他破除掉平時的「習氣」,因為腿不伸直,髖可能會出問題,下腰背可能出問題。他的身體結構層面不錯了,我們會開始趨向於呼吸和意識的層面。
在這種引導過程中,老師也在對自己做出修正,讓自己越來越包容,越來越平和,不像以前教瑜伽的時候,說你的腿沒有伸直,你怎樣怎樣,就成了一個挑剔者。
教學到現在,十幾年過去了,我發現自己的心變柔和了,越來越能理解學員的當下,也願意用更多時間,帶著他一起成長。希望他能保持這種運動,身體健康一些,心性平和一些,跟周圍環境融入得更好,跟他人的交往更友善一些。以前恨不得3個月就讓他練成一個「高手」,但現在覺得,練10年又如何,瑜伽的練習,終歸是心性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