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高校「阿拉教授」智力扶貧故事亮相《周末開大課》

2020-12-26 上海新聞網

  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素有「中國莜麵之鄉」美稱,還被公認為世界裸燕麥的誕生地。一位上海教授帶去精深加工技術,幫助當地特產的燕麥提升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一系列智力扶貧故事最近亮相上海教育電視臺首輪播出的《周末開大課》第四季節目,現身鏡頭前的「阿拉教授」讓莜麵之鄉的燕麥香了,也讓千年梯田的紅米熟了……

  推進燕麥產業鏈良性循環

  武川,地處海拔和地形的突變地帶,黑黃交錯的沙土、充沛的雨量、充足的日照,使之成為世界上種植條件最好的燕麥生產基地。一年到頭、一日三餐,當地人少不了莜麵,也就是「裸燕麥麵」。武川人說,離家再久,只要嘗到一口莜麵,就忍不住熱淚盈眶。

  「過去由於加工技術落後,大量營養成分被破壞,燕麥產品的價值遠遠沒有被開發出來。」作為國內食品精細加工領域的專家,上海理工大學教授管驍研究燕麥已有20年。他帶領的團隊通過產學研合作,探索燕麥大宗產品加工技術與裝備的創製和開發,並深入燕麥功能性配料的探究與應用,研發出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與裝備。

  早前,管驍第一次去燕麥之地武川,「沒有路,沒有現代化設備,老百姓精神面貌也不好。」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管驍團隊踏遍田間地頭、深入工廠車間。到2012年,上理工技術和裝備在武川縣實施產業化,以技術升級促進生產消費,整體推進燕麥產業鏈良性循環,讓燕麥從田間走向餐桌,從本土走向世界。

  燕麥胚芽米、燕麥黑醋、燕麥胚芽乳、燕麥高纖面、燕麥膳食纖維粉、燕麥全穀物餅乾……這幾款穀物製品都由燕麥加工而成。從雙渦流碾壓技術等技術研發及裝備創製,到燕麥重要活性組分的功能挖掘與開發,管驍團隊精細加工、保留營養、改進弊端,同時走通「政府—高校—企業—農戶」科技扶貧之路。

  讓紅米銷量打破電商紀錄

  在海拔1400米到1800米,傳承千年、漫山遍野的哈尼梯田翻起稻浪。雲南省元陽縣位於哀牢山脈南段,哈尼族等少數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這片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梯田之上。

  當地村民老馬告訴記者:「我以前種白米,8年前開始種紅米。這兩年縣裡也幫忙改良了品種。」又是一年豐收季,老馬在收割時留下最長、最好、最飽滿的紅米稻穗來播種,希望來年收成更好。

  作為《周末開大課》的課代表之一,「綠葉臺」主持人夢然從元陽帶回只生長在紅土高原的紅米。他介紹,從梯田紅米幾乎棄種,到畝產達400多公斤,雲南元陽原生態農業發展的背後,有許許多多的推動者與助力人,其中就有來自上海財經大學的扶貧力量。比如曹東勃教授受教育部和學校委派,到元陽縣掛職副縣長一職。

  曹東勃對紅米如數家珍,紅米稻種千年來從未退化,富含胺基酸,是百分百的綠色糧食。不過,「紅米每畝產量少,一年只收一季,收成不好的年份更是雪上加霜。」因此,以前很多青壯年拋棄梯田,選擇外出打工,縣裡只留得下老人與小孩。「元陽縣45萬人口,貧困人口佔16萬。」

  有人說,元陽只要做好這一粒紅米,就可以摘掉貧困的帽子。自2013年起,上財多位老師前往元陽扶貧。而元陽縣獲得上海、全國多方支援後,通過改良品種大力推廣優質紅米種植,萬畝梯田重新煥發生機。

  上財扶貧老師們助力元陽成立合作社、電商協會,通過網際網路技術將產地與銷地市場的信息進行連結,並聯合電商服務平臺,讓可以「吃」的世界遺產進入千家萬戶。如今梯田紅米創造了2小時爆單、7.45萬斤產銷、2.8萬戶貧困家庭脫貧的紀錄。(解放日報記者 徐瑞哲)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王丹沁  

相關焦點

  • 《周末開大課(第四季)》 雲南洱源扶貧故事:青絲華發澈洱海 金山...
    《周末開大課(第四季)》 雲南洱源扶貧故事:青絲華發澈洱海 金山銀山共青山
  • 今天19:35《周末開大課》第四季 | 青絲華發澈洱海 金山銀山共青山
    《周末開大課》第四季 2020年,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歷史性地劃上句號。
  • 《周末開大課》:微光更閃耀
    《周末開大課》:微光更閃耀 澎湃新聞 2020-05-03 14:03 來源:澎湃新聞
  • 《周末開大課》:熱血熔初心,點亮這座城
    《周末開大課》:熱血熔初心,點亮這座城 澎湃新聞 2020-04-25 19:55 來源:澎湃新聞
  • 《周末開大課》:謝謝你 「護」得春暖花再開
    《周末開大課》:謝謝你 「護」得春暖花再開 澎湃新聞 2020-04-26 20:01 來源:澎湃新聞
  • 內容簡介_《周末開大課》第三季:中國溫度,大國擔當_澎湃新聞-The...
    2020-04-18 20:20 來源:澎湃新聞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是第三季《周末開大課
  • 國家扶貧日之際 走進東華扶貧故事
    全國各大高校積極加入脫貧攻堅的「生力軍」,截至去年,全國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已全部投入扶貧工作。 近日,東華大學就舉辦了「明天會更好」扶貧故事主題晚會,以東華大學援疆、援滇、援藏工作為背景,通過「大美新疆」「彩雲之南」「高原西藏」三個篇章,用訪談、微視頻、現場連線、文藝表演等方式,生動展現了近年來學校開展精準扶貧、對口支援中扶貧幹部、支教教師、師生團隊接力前行、忘我奉獻的感人故事和精神風貌。東華大學官方B站、抖音和微博同步直播。
  • 滬上40多所高校藝術作品亮相全國第六屆大藝展上海展演活動
    滬上40多所高校藝術作品亮相全國第六屆大藝展上海展演活動 12月15日,來自上海40多所高校的大學生藝術作品及藝術實踐工作坊項目在上海圖書館進行展示、展演。
  • 「明天會更好」主題晚會帶你走進東華扶貧故事—新聞—科學網
    10月13日晚,「明天會更好」東華大學扶貧故事主題晚會在松江校區舉行。晚會以東華大學援疆、援滇、援藏工作為背景,通過「大美新疆」「彩雲之南」「高原西藏」三個篇章,以訪談、微視頻、現場連線、文藝表演等方式,生動展現了近年來學校開展精準扶貧、對口支援中扶貧幹部、支教教師、師生團隊接力前行、忘我奉獻的感人故事和精神風貌。東華大學官方B站、抖音和微博同步直播。
  • 「明天會更好」主題晚會帶你走進東華扶貧故事
    在第七個國家扶貧日到來之際,10月13日晚,「明天會更好」東華大學扶貧故事主題晚會在松江校區舉行。晚會以東華大學援疆、援滇、援藏工作為背景,通過「大美新疆」「彩雲之南」「高原西藏」三個篇章,以訪談、微視頻、現場連線、文藝表演等方式,生動展現了近年來學校開展精準扶貧、對口支援中扶貧幹部、支教教師、師生團隊接力前行、忘我奉獻的感人故事和精神風貌。東華大學官方B站、抖音和微博同步直播。
  • 教育部:高校扶貧工作特色及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部75所直屬高校、14所部省合建高校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統籌人才、學科等優勢資源,精準對接貧困縣實際需求,舉全校之力把先進的理念、人才、技術、經驗等落地到貧困地區,推動各類資金、項目、管理等要素向貧困縣聚集,探索形成了教育扶貧、智力扶貧、科技扶貧、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消費扶貧、文化扶貧等具有「高校品牌」的中國特色扶貧路徑
  • 【精準扶貧在三湘】珠暉強弱項補短板:高校教授養殖課堂開到貧困村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學院畜牧教授許美解講解湘黃雞養殖技術,並面對面解疑答惑,80餘名貧困戶與養殖戶參加培訓。許美解教授在給學員講課。臺下專心聽課的學員。紅網時刻衡陽5月16日訊(記者 周海波 通訊員 王群)5月15日上午,一堂高校教授開設的養殖培訓課在省級貧困村——珠暉區東陽渡街道光輝村開講。湖南環境生物職業學院畜牧教授許美解講解了湘黃雞養殖技術,並面對面解疑答惑,80餘名貧困戶與養殖戶參加培訓。本次湘黃雞養殖技術培訓課上午9點開講,教室座無虛席。「湘黃雞的育雛期是多久?第一周最佳溫度是多少?」
  • 來自滬上40所高校的進博會志願者上崗
    來自滬上40所高校的進博會志願者上崗 2020-11-04 18:38: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許婧 | 字號:A+ | A- 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即將在滬開幕,滬上各高校4000多名大學生志願者也陸續正式上崗,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四方來賓。
  • 滬上23所高校「有故事」的小路,每一步都是青春的氣息!
    每所高校校園裡都有一條具有代表性的小路,或是「有故事」、或是風景獨特、或是路名不一般……今天,一起來看看滬上23所高校提供的、校園裡特別有韻味的那條小路↓復旦大學相伯路:樹蔭掩映下的相伯路,自光華樓西側延伸至擴建後重新亮相的相輝堂東,途經恒隆物理樓、第四教學樓、逸夫科技樓、子彬院等校內建築。
  • 東華這些故事,又美又暖!
    東華這些故事,又美又暖!第1篇援滇,接力扶貧把幸福傳遞十多年來,一茬又一茬東華人舍小家為大家,義無反顧地走進天山南北、彩雲之南、雪域高原,在扶貧路上留下了播撒大愛的故事。自2012年定點扶貧鹽津縣以來,鹽津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就成了東華師生牽掛的另一個「家」,學校充分發揮學科優勢、人才資源和社會力量,開展了教育、科技、智力、黨建、消費、就業等全方位扶貧工作,探索了具有「東華-鹽津」特色的精準脫貧路徑。
  • 李玫瑾教授坦言:是性格而非智力
    我年輕的時候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人到中年我就在「稟性難移」這四個字面前低了頭,也隱隱約約感覺到性格對於人生的影響,直到聽了李玫瑾教授的講座,這種觀念越來越強烈。性格比智力更決定命運,性格這個東西,現在越來越被忽略。
  • 李玫瑾教授:是性格而非智力
    在父母和孩子的眼中能夠決定命運的,大多數選擇的是智力。因為他們認為智商高的人,往往會更有成就,自然智力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在很久之前我也覺得命運和自身的智商、學習有很大關係,不過在我看過李玫瑾教授的一次講座,讓我的想法有了改變。
  • 「第一書記」牽紅線 智力幫扶助脫貧
    在沙土鎮一年多的時間裡,他深入每家每戶走訪調研、組織黨員幹部外出考察、邀請學校專家現場指導、組織村民參加電商培訓,周末和寒暑假都「泡」在工作中。在青島農大,自2012年起,按照山東省委部署,學校先後選派3輪15名「第一書記」,分別在棗莊山亭區、菏澤牡丹區開展駐村幫扶。「學校與農業、農村、農民有著天然的血脈聯繫。」
  • 滬滇深化扶貧合作 「紅河梯田鴨」直送上海家庭餐桌
    近年來,上海市長寧區和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進一步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增強對口幫扶項目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大力推動產業扶貧工作,先後投入大量滬滇項目資金,建成生豬、肉雞、梯田鴨等養殖重點項目,帶動貧困人口穩定增收。
  • 湖南文理學院:26年如一日在湖區精準扶貧
    如,我們到桃源吾溪河,給農民講紅二方面軍「吾溪河戰鬥」的故事,喚醒黨的守望初心,堅韌不拔、艱苦卓絕、服務大眾的精神。解現實疑惑。了解、解答村民密切關心的實際問題。二、智力扶貧:為貧困地區培育知識種子學校承載60年「全國優秀師範教育」之光榮,綿延「湘西北教師搖籃」之傳統;以習近平「四有」教師為指針,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為藍圖,以國家人文素質教育基地、湖南省高等學校一級學科應用特色學科——教育學、湖南省教師發展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