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素有「中國莜麵之鄉」美稱,還被公認為世界裸燕麥的誕生地。一位上海教授帶去精深加工技術,幫助當地特產的燕麥提升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一系列智力扶貧故事最近亮相上海教育電視臺首輪播出的《周末開大課》第四季節目,現身鏡頭前的「阿拉教授」讓莜麵之鄉的燕麥香了,也讓千年梯田的紅米熟了……
推進燕麥產業鏈良性循環
武川,地處海拔和地形的突變地帶,黑黃交錯的沙土、充沛的雨量、充足的日照,使之成為世界上種植條件最好的燕麥生產基地。一年到頭、一日三餐,當地人少不了莜麵,也就是「裸燕麥麵」。武川人說,離家再久,只要嘗到一口莜麵,就忍不住熱淚盈眶。
「過去由於加工技術落後,大量營養成分被破壞,燕麥產品的價值遠遠沒有被開發出來。」作為國內食品精細加工領域的專家,上海理工大學教授管驍研究燕麥已有20年。他帶領的團隊通過產學研合作,探索燕麥大宗產品加工技術與裝備的創製和開發,並深入燕麥功能性配料的探究與應用,研發出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與裝備。
早前,管驍第一次去燕麥之地武川,「沒有路,沒有現代化設備,老百姓精神面貌也不好。」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管驍團隊踏遍田間地頭、深入工廠車間。到2012年,上理工技術和裝備在武川縣實施產業化,以技術升級促進生產消費,整體推進燕麥產業鏈良性循環,讓燕麥從田間走向餐桌,從本土走向世界。
燕麥胚芽米、燕麥黑醋、燕麥胚芽乳、燕麥高纖面、燕麥膳食纖維粉、燕麥全穀物餅乾……這幾款穀物製品都由燕麥加工而成。從雙渦流碾壓技術等技術研發及裝備創製,到燕麥重要活性組分的功能挖掘與開發,管驍團隊精細加工、保留營養、改進弊端,同時走通「政府—高校—企業—農戶」科技扶貧之路。
讓紅米銷量打破電商紀錄
在海拔1400米到1800米,傳承千年、漫山遍野的哈尼梯田翻起稻浪。雲南省元陽縣位於哀牢山脈南段,哈尼族等少數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這片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梯田之上。
當地村民老馬告訴記者:「我以前種白米,8年前開始種紅米。這兩年縣裡也幫忙改良了品種。」又是一年豐收季,老馬在收割時留下最長、最好、最飽滿的紅米稻穗來播種,希望來年收成更好。
作為《周末開大課》的課代表之一,「綠葉臺」主持人夢然從元陽帶回只生長在紅土高原的紅米。他介紹,從梯田紅米幾乎棄種,到畝產達400多公斤,雲南元陽原生態農業發展的背後,有許許多多的推動者與助力人,其中就有來自上海財經大學的扶貧力量。比如曹東勃教授受教育部和學校委派,到元陽縣掛職副縣長一職。
曹東勃對紅米如數家珍,紅米稻種千年來從未退化,富含胺基酸,是百分百的綠色糧食。不過,「紅米每畝產量少,一年只收一季,收成不好的年份更是雪上加霜。」因此,以前很多青壯年拋棄梯田,選擇外出打工,縣裡只留得下老人與小孩。「元陽縣45萬人口,貧困人口佔16萬。」
有人說,元陽只要做好這一粒紅米,就可以摘掉貧困的帽子。自2013年起,上財多位老師前往元陽扶貧。而元陽縣獲得上海、全國多方支援後,通過改良品種大力推廣優質紅米種植,萬畝梯田重新煥發生機。
上財扶貧老師們助力元陽成立合作社、電商協會,通過網際網路技術將產地與銷地市場的信息進行連結,並聯合電商服務平臺,讓可以「吃」的世界遺產進入千家萬戶。如今梯田紅米創造了2小時爆單、7.45萬斤產銷、2.8萬戶貧困家庭脫貧的紀錄。(解放日報記者 徐瑞哲)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