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滇深化扶貧合作 「紅河梯田鴨」直送上海家庭餐桌

2020-12-12 新民晚報

近年來,上海市長寧區和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進一步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增強對口幫扶項目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大力推動產業扶貧工作,先後投入大量滬滇項目資金,建成生豬、肉雞、梯田鴨等養殖重點項目,帶動貧困人口穩定增收。今年,「梯田鴨」示範基地產業項目順利竣工,將讓更多的「梯田鴨」從田間直送到上海家庭的餐桌上。

深化合作,做強「家門口」產業發展

紅河縣大力發展梯田鴨產業

紅河縣位於雲南南部邊陲地區,是一個集邊疆、民族、山區、貧困為一體的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梯田鴨作為當地的傳統家禽,基本家家戶戶都有養殖,是紅河大多數留守家庭獲取經濟收入的重要途徑。紅河梯田鴨生長於高山梯田中,食紅谷稻米、梯田小魚蝦、山林小蟲,飲高山泉水,鴨子的成長過程綠色生態,高山放養、長時間處於活動狀態,且環境溫度較低、鴨子生長緩慢,鴨肉的品質及營養價值俱佳,深受上海市民歡迎。

但由於農戶的養殖技術、輸出量有限、貨源供給不穩定等原因,導致鴨子銷路不暢、農戶增收困難等問題長期存在。針對這一現狀,在長寧區援滇幹部的牽線搭橋下,長援農業科技發展(上海)有限公司與紅河縣進行了「聯姻」,立足紅河縣當地的資源優勢,發展梯田鴨產業,輻射帶動周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專業化生態養殖。

示範引領,打造現代化養殖產業鏈

梯田鴨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只有發展產業,才是實現長期穩定脫貧的長久之計。2020年,在滬滇資金和技術的支持下,「梯田鴨」示範基地產業項目順利竣工。

該項目建設地位於雲南省紅河縣寶華鎮安慶村,總體計劃流轉梯田168畝,將建成集孵化、脫溫、養殖、回收、等為一體的、具備標準化生產模式的現代化養殖基地,年鴨蛋孵化能力可達60萬枚。一期規劃養蛋鴨(老鴨)1萬羽、肉鴨3萬羽。

項目建成後,將不僅具有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基地的效應,而且配套設施和延伸產業也將做到科學合理,循環高效。該項目立足示範基地,與合作社聯動,並以村為起點逐漸擴展到鄉、縣,輻射帶動周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專業化生態養殖。同時藉助各平臺、渠道優勢,搭建紅河優質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直通車,探索一條集養殖、管理、銷售等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進而形成完整的扶貧產業鏈條,促進紅河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增收。目前寶華鎮安慶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54戶719人,該項目預計可幫助每戶每年增收約7300-15000元。

目前,該項目已達到年產梯田鴨5000羽,鴨蛋10萬個,直接帶動54戶219人增收。

品牌打造,暢通消費扶貧最後一公裡

梯田鴨銷路不愁

目前「紅河梯田鴨」已成功「入滬」,首次在上海長寧區愚園公共市集的「雲南對口扶貧農產品公益專櫃」亮相就備受市場的青睞和好評,緊接著在「2019年上海市長寧區對口幫扶地區特色商品進機關活動」中,梯田鴨也成為展會上的「香饃饃」,前來諮詢購買的消費者絡繹不絕。2019年9月「紅河哈尼梯田鴨」還參與了由上海市組織的「百縣百品」評選活動並成功入列上海對口幫扶地區「百縣百品」特色農產品。

相關焦點

  • 延續深厚情誼 深化合作機制 推動滇滬合作邁上新臺階!我省黨政代表...
    十一屆市委十次全會明確了上海今後五年和更長時期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任務,我們要在新起點上推動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全面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全力實施「三大任務、一大平臺」,著力強化「四大功能」,加快建設「五個中心」。上海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助力雲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 上海社科院副院長王振蒞施調研滬滇扶貧協作項目
    【導語】12月7日,上海社科院副院長、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振一行蒞施為編制《滬滇扶貧協作「十四五」規劃》進行實地調研。縣委常委、副縣長楊建軍,縣委常委、副縣長張海燕階段性陪同。【解說】在政府四樓會議室召開的滬滇扶貧協作「十四五」規劃調研座談會上,張海燕就「十四五」規劃編制,滬滇扶貧協作項目實施情況作了匯報,與會縣級領導和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結合我縣「十四五」規劃需求實際,針對「十四五」期間的滬滇扶貧協作作了發言,希望下一步上海繼續在人才、資金和產業上多給予施甸支持和幫扶。
  • 善謀善為,扶貧「產業樹」這樣「長青」
    良好的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和電子商務市場體系,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奠定了堅實基礎。2017年,元陽縣與阿里巴巴集團開展精準扶貧合作,由阿里巴巴集團幫助10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銷售梯田紅米,構建農村淘寶「1+1000」電商精準扶貧新模式。2018年,阿里巴巴扶貧的10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增收1400元。
  • 和愛情無關的海誓山盟,整整24年滬滇情,都在這部《山海之戀》裡
    四集大型紀錄片《山海之戀》將於今晚在雲南衛視播出,全面回顧梳理24年滬滇扶貧協作路,記錄「從山到海,共飲一江水」的滬滇情。紀錄片每集時長40分鐘,分別從滬滇幫扶歷史沿革、援滇幹部視他鄉為故鄉、以消費扶貧為主的產業幫扶、醫療教育合作以及志願者幫扶4個方面,全景式展現滬滇攜手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一頭一尾,一東一西,山眺望著海,海依戀著山。從上世紀60年代邁步進入新時代,緣從何起,情為何系,我們為您細細梳理山海深情的點點滴滴。」
  • 上海探索定向招聘與精準扶貧結合新模式,紅河小夥踏上「風火輪」
    不久前,薛兵和王鬥沙剛完成了為期兩個月的集訓,他們開啟了在上海的消防員生涯。這一勞務協作新探索,入選了國家扶貧日發布的2020年上海市精準扶貧十大典型案例。一場「雲南美食節」溫暖紅河青年的心21歲的薛兵有一個參軍夢,他曾報名應徵入伍,可惜最終未能錄取。
  • 扶貧路上 收穫幸福(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徵文)
    在上海出生成長,工作後辦廠做光伏生意,我從來沒想過會在38歲後去雲南發展種植、養殖業,走上農業扶貧的道路。而這一切,又是從旅途中一次偶遇開始的。幾年前,我去雲南香格裡拉旅遊,在嚮導的帶領下,來到當地老鄉扎西家歇腳。
  • 滬滇山海情,閔施一家親!
    兩地積極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把滬滇扶貧協作工作納入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精心組織、認真實施滬滇扶貧協作工作。【解說】2017年以來,閔行區委書記倪耀明、區長陳宇劍、區政協主席祝學軍等區領導親自帶隊到施甸開展幫扶工作,到實地察看項目推進,解決工作困難。
  • 上海寶鋼包裝股份有限公司到師宗考察滬滇扶貧產業項目
    掌上曲靖訊4月25日,上海市寶鋼包裝股份有限公司一行到師宗考察滬滇扶貧項目投資情況。上海寶鋼包裝股份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李寬明表示,希望抓住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機遇,打通師宗農特產品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助推消費扶貧,助力脫貧攻堅,願意進一步和師宗企業進行對接,思考探索師宗農特產品的品牌打造,為師宗提供上海寶鋼包裝股份有限公司的資源優勢,為東西部協作扶貧深度交流創造條件,做好服務,實現雙贏。
  • 百年歷史滇越鐵路+哈尼族梯田攝影之旅
    滇越鐵路起於昆明北站,終點位於越南海防站。線路全長859公裡(滇段465千米,越段394千米),全線有車站34個,許多的車站現已經拆除。雲南紅河哈尼梯田世界遺產拍攝少有人拍攝的梯田視覺拍攝和大眾相冊不一樣的梯田照片
  • 「理想餐桌」公益菜單多元呈現中國食材 跨國企業協力共推舌尖上的...
    「理想餐桌」菜單使用的扶貧地區食材展示(央廣網記者 唐奇雲 攝)央廣網上海12月19日消息(記者唐奇雲)昨天(18日)下午,「跨國企業在上海·理想餐桌行動」頒獎禮上公布了37個公益獎項,其中包括以上海十六個區對口幫扶地區農產品為食材,由在滬中外名廚進行創意烹飪
  • 從田間到舌尖,打造「理想餐桌」,中外名廚聯手推出19個扶貧公益菜單
    本次「跨國企業在上海·理想餐桌行動」頒獎禮上公布了37個公益獎項,其中包括以上海十六個區對口幫扶地區農產品為食材、由在滬中外名廚進行創意烹飪形成的19個優秀扶貧公益菜單。
  • 新加坡金管局上海設代表處深化新滬合作
     聯合早報12月12日報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昨天在上海設立代表處,這也是金管局在北京後設立的第二個駐華代表處,標誌著新滬金融合作翻開新篇章。新加坡教育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昨天上午在新加坡—上海全面合作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發表開幕致辭時宣布了上述消息,並形容「這是新滬密切關係的證明」。
  • 雲南紅河,有多少極致風光?
    (紅河梯田,攝影師@盧文)▼距梯田約80公裡外一座每天只有兩班火車的四等小站因電影《芳華》的上映吸引了國人的目光(雲南蒙自碧色寨站,攝影師@萬瑞)▼而汽鍋雞、過橋米線等特色美食早已悄然登上國人的餐桌成為雲南味道的代表(雲南過橋米線,攝影師@王超)
  • 這一次,足不出「滬」品滇味!
    生產商針對上海市民不吃辣的飲食習慣,特別生產了這種白腐乳,現在正好買一送一,特別划算。」1月28日中午,在上海嘉定惠民超市市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慈竹南店消費扶貧專櫃,店員正在向顧客推介扶貧產品。記者注意到,貨柜上還有土蜂蜜、藜麥、木耳、松茸風味掛麵等多款來自雲南的農特產品;超市入口處的自動售賣機裡也有不少「雲品」。「我們要讓消費者方便快捷地購買到扶貧產品,讓消費扶貧成為常態。」店員介紹。
  • 大理劍川:滬滇情濃共演「山海之戀」
    上海瑞金醫院專家在劍川義診  在滬滇幫扶中,以浦東新區為主的上海「親家」,在產業發展、基礎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對劍川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幫扶,有效助力劍川脫貧摘帽。這個萬頭奶牛養殖及10萬畝牧草種植項目是劍川縣產業扶貧重點項目,其中整合了滬滇幫扶資金1800萬元,項目全面完成後將直接帶動6000多戶貧困戶脫貧,間接帶動20000多戶農戶增收。  浦東新區針對劍川所需,累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5110.8萬元,幫助實施了象圖鄉中藥材基地、老君山鎮菌種基地等20個產業項目,帶動5045戶23877人增收。
  • 雲南紅河:一顆冉冉升起的旅遊新星,美得一塌糊塗!
    同時,全州「3小時經濟圈」提前實現,南部高速公路、紅河蒙自機場、元陽哈尼梯田機場等重點項目快速推進,旅遊業逐步成為第三產業的龍頭和紅河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豐富提升「雲上梯田  夢想紅河」品牌內涵,努力成為雲南旅遊新方向。
  • 滬上高校「阿拉教授」智力扶貧故事亮相《周末開大課》
    一位上海教授帶去精深加工技術,幫助當地特產的燕麥提升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一系列智力扶貧故事最近亮相上海教育電視臺首輪播出的《周末開大課》第四季節目,現身鏡頭前的「阿拉教授」讓莜麵之鄉的燕麥香了,也讓千年梯田的紅米熟了……  推進燕麥產業鏈良性循環  武川,地處海拔和地形的突變地帶,黑黃交錯的沙土、充沛的雨量、充足的日照,使之成為世界上種植條件最好的燕麥生產基地。
  • 中國太保產、壽險雲南分公司參加滬滇協作捐贈活動
    近日,滬滇扶貧協作「多位一體」區域化黨建聯建共建成員單位在昆明東川區碧谷小學舉行「八個一」扶志扶智捐贈儀式,上海在滇單位黨委書記、上海援滇幹部聯絡組臨時黨委書記羅曉平,昆明市東川區相關領導及碧谷中心學校相關領導出席活動。中國太保產、壽險雲南分公司及其他協作單位黨組織主要領導參加了捐贈活動。
  • 雲南首席新聞主播眼中的滬滇情深,《山海之戀》蕩滌靈魂,幫扶事跡...
    在四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山海之戀》中,講述人崔爽以一段富有詩意的「情話」,把觀眾帶到了山海之間,共同感知美好且炙熱的滬滇真情。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山海之戀》在雲南衛視播出後,反響強烈。紀錄片從「滬滇幫扶歷史沿革」「援滇幹部視他鄉為故鄉」「產業幫扶」「醫療教育合作及社會幫扶」等方面,全景式、立體化展現了滬滇對口幫扶取得的巨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