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上海市長寧區和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進一步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增強對口幫扶項目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大力推動產業扶貧工作,先後投入大量滬滇項目資金,建成生豬、肉雞、梯田鴨等養殖重點項目,帶動貧困人口穩定增收。今年,「梯田鴨」示範基地產業項目順利竣工,將讓更多的「梯田鴨」從田間直送到上海家庭的餐桌上。
深化合作,做強「家門口」產業發展
紅河縣大力發展梯田鴨產業
紅河縣位於雲南南部邊陲地區,是一個集邊疆、民族、山區、貧困為一體的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梯田鴨作為當地的傳統家禽,基本家家戶戶都有養殖,是紅河大多數留守家庭獲取經濟收入的重要途徑。紅河梯田鴨生長於高山梯田中,食紅谷稻米、梯田小魚蝦、山林小蟲,飲高山泉水,鴨子的成長過程綠色生態,高山放養、長時間處於活動狀態,且環境溫度較低、鴨子生長緩慢,鴨肉的品質及營養價值俱佳,深受上海市民歡迎。
但由於農戶的養殖技術、輸出量有限、貨源供給不穩定等原因,導致鴨子銷路不暢、農戶增收困難等問題長期存在。針對這一現狀,在長寧區援滇幹部的牽線搭橋下,長援農業科技發展(上海)有限公司與紅河縣進行了「聯姻」,立足紅河縣當地的資源優勢,發展梯田鴨產業,輻射帶動周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專業化生態養殖。
示範引領,打造現代化養殖產業鏈
梯田鴨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只有發展產業,才是實現長期穩定脫貧的長久之計。2020年,在滬滇資金和技術的支持下,「梯田鴨」示範基地產業項目順利竣工。
該項目建設地位於雲南省紅河縣寶華鎮安慶村,總體計劃流轉梯田168畝,將建成集孵化、脫溫、養殖、回收、等為一體的、具備標準化生產模式的現代化養殖基地,年鴨蛋孵化能力可達60萬枚。一期規劃養蛋鴨(老鴨)1萬羽、肉鴨3萬羽。
項目建成後,將不僅具有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基地的效應,而且配套設施和延伸產業也將做到科學合理,循環高效。該項目立足示範基地,與合作社聯動,並以村為起點逐漸擴展到鄉、縣,輻射帶動周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專業化生態養殖。同時藉助各平臺、渠道優勢,搭建紅河優質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直通車,探索一條集養殖、管理、銷售等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進而形成完整的扶貧產業鏈條,促進紅河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增收。目前寶華鎮安慶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54戶719人,該項目預計可幫助每戶每年增收約7300-15000元。
目前,該項目已達到年產梯田鴨5000羽,鴨蛋10萬個,直接帶動54戶219人增收。
品牌打造,暢通消費扶貧最後一公裡
梯田鴨銷路不愁
目前「紅河梯田鴨」已成功「入滬」,首次在上海長寧區愚園公共市集的「雲南對口扶貧農產品公益專櫃」亮相就備受市場的青睞和好評,緊接著在「2019年上海市長寧區對口幫扶地區特色商品進機關活動」中,梯田鴨也成為展會上的「香饃饃」,前來諮詢購買的消費者絡繹不絕。2019年9月「紅河哈尼梯田鴨」還參與了由上海市組織的「百縣百品」評選活動並成功入列上海對口幫扶地區「百縣百品」特色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