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大型套曲《詩經·國風》在通州區文化館首演。當天,由該套曲的作曲家——美籍華人音樂家談晨執棒中德牧歌合唱團團員為現場300餘位觀眾奉獻了一場古曲韻味與西方技法交融的演出。
《詩經·國風》是談晨應中德牧歌合唱團創建人金成華指揮的邀約而創作完成,包含合唱、獨唱、音樂短劇等多種形式,共分七個樂章,歌詞取自《詩經》中國風部分的八首詩作。
開篇第一首是《子衿》與《採葛》融合在一起的混聲無伴奏合唱,隨後的男聲獨唱《野有蔓草》和女聲獨唱《蒹葭》,展現了男歡女愛的民風人情。第四樂章《株林》用一出音樂短劇將《左傳》中記載的「夏南之亂」展示在舞臺上。之後男聲合唱《黍離》、女聲合唱《淇奧》和終曲《關雎》三首作品接連上演,整場演出的音樂充滿了古曲韻味,觀眾在此起彼伏的合唱聲中與古人的思想進行了穿越時空的碰撞。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夏天,《關雎》已由中德牧歌合唱團進行了單獨首演,他們攜這首混聲無伴奏合唱參加了去年7月在德國韋尼格羅德舉辦的第11屆勃拉姆斯國際合唱音樂節並一舉奪得金獎。在今年10月結束的「第15屆中國國際合唱節」比賽中,中德牧歌合唱團再次憑藉《關雎》入圍新作品終評音樂會,並獲得「成人組混聲一級團隊」的殊榮。
談及《詩經·國風》的創作,談晨表示:「這部作品基本的色調是中國古曲的韻味,我在其中用了很多西方古典音樂復調的手法,也適當的用了一些現代派的技法。我試圖還原《詩經》當時的音樂,希望能在今天的語境中,能接近孔子編詩的心境。」
音樂短劇《株林》的舞臺導演是德國人Daniel Rtting,他表示,讓一個外國人去理解《左傳》的故事是非常困難的,通過談晨的充分講解,藉助最簡約的舞臺調度來呈現「夏南之亂」這段駭人聽聞的故事,希望觀眾能夠從中領悟到,失去節制的欲望會吞噬一切,成為人倫大敵。
本次音樂會是公益演出,觀眾通過領取免費票即可到現場觀演。經常在通州區文化館排練的運河之聲合唱團有60多位團員來到現場觀看演出,團員們表示,通過本場演出讓他們更深刻的理解了中國古典文學。
供圖/主辦方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