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組歌》
蕭華
第六曲 過雪山草地
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
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鍊不怕難。
雪山低頭迎遠客,草毯泥氈紮營盤。
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飢志越堅。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於天。
第十曲 大會師
紅旗飄,軍號響。戰馬吼,歌聲亮。
鐵流兩萬五千裡,紅軍威名天下揚。
各路勁旅大會師,日寇膽破蔣魂喪。
軍也樂來民也樂,萬水千山齊歌唱。
歌唱領袖毛主席,歌唱偉大的共產黨。
1965年8月1日
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三十周年
大型聲樂套曲《長徵組歌——紅軍不怕遠徵難》
在北京人民劇場成功舉行首場演出
一時間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55年間,眾多音樂家
一遍遍唱響這首紅色經典
今天,在《長徵組歌》首演55周年之際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偉
攜手老戰友合唱藝術團
齊聚《經典詠流傳》
再次唱響這首恢弘的經典史詩
老戰友合唱藝術團組建於 1998 年
由原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退休的老藝術家
和《長徵組歌》愛好者組成
合唱團中,有十幾位老人
親歷過《長徵組歌》的首演
或是1976年電影版《長徵組歌》的拍攝
謝公燦老人今年已經87歲高齡
他們當中年齡最小的梁紅玉和李繼勇老人也72歲了
舞臺上,這群用半個世紀
傳唱《長徵組歌》的老藝術家
身著紅軍軍裝
站姿筆挺、精神矍鑠
慷慨激昂的歌聲不僅把
紅軍戰士在饑寒交迫環境下的堅韌
展現得淋漓盡致
更唱出了各路勁旅會師後的暢快心情
藝術家們從青絲唱到華發
把自己大半生的時光融進了這部紅色經典
在《長徵組歌》的創作過程中
每個人都在努力走近那段難忘的革命歲月
歷史物件記錄了合唱隊的「長徵路程」
也承載著大家共同的記憶
《長徵組歌》首演節目單
《長徵組歌》第一個歌本
《長徵組歌》第一張唱片
「因為大家對長徵並不熟悉,
所以我們需要很多學習。」
節目中,87歲的謝公燦老人
說起《長徵組歌》首演排練的故事
仍然歷歷在目
為了更好地表現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藝術家們將長徵路線圖畫在排練場上
用箭頭標出每首歌的發生地
讓大家在空間上有了更加清晰地認知
除此之外,他們還參觀歷史博物館
選讀了老紅軍的回憶錄
深受鼓舞的他們經常邊流淚邊排練
兩萬五千裡鐵血徵程
讓長徵成為一部波瀾壯闊的生命史詩
而不朽的革命精神
更啟迪著一代代中華兒女
藝術家們在《長徵組歌》演繹上也在一直創新
大家不僅統一穿上紅軍軍裝
還突破了合唱隊「一面牆」的形式
根據歌曲內容編排了不同動作
有吹小號的、有扶著戰友的、有坐著的
儘可能還原紅軍長徵的真實歷程
魯祖立老師還與愛人
共同製作了特殊樂器——「四塊瓦」
《長徵組歌》之所以55年來經久不衰
離不開創作者蕭華的滿腔真情
1964年,為紀念紅軍長徵勝利30周年
親歷過長徵的蕭華將軍
在養病期間,選取長徵中的十二個典型事件
含淚創作完成《長徵組詩》
戰爭雖然十分殘酷
但在蕭華筆下,康震卻看到了
「戰地黃花分外香」的浪漫主義激情
創作完成後,蕭華將軍邀請了作曲家
晨耕、生茂、唐訶、遇秋
選取其中十首進行譜曲
匯成了大型聲樂套曲《長徵組歌》
節目現場,馬子躍老人向大家分享了
蕭華將軍與四位作曲家
仔細揣摩歌曲改編的幕後故事
「作曲家提到了『毛主席用兵妙如神』,
『妙』字可不好唱
蕭華當時就改成『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一句經典的詞句就誕生了。」
《長徵組歌》的傳承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
其中有一位特殊的成員
對每一位歌唱家來說都意義非凡
他就是被親切稱為
《長徵組歌》「總導演」的周恩來總理
周總理不僅指導了《長徵組歌》首演
還參與歌曲創作、排練、審查和公演
甚至親自安排合唱隊到
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和前蘇聯演出
努力把長徵精神傳揚到國外
這首經典也沒有辜負周總理的期望
長徵精神把無數音樂人凝聚在一起
多年來,老戰友合唱團帶著《長徵組歌》
走遍了學校、工廠、軍隊、社區演出近千場
對大家來說,把原滋原味的《長徵組歌》
永遠傳唱下去是彼此共同的心願
從軍30多年的王宏偉
每當唱起《長徵組歌》
都能深刻感受到長徵精神對自己的感召
他也將用自己的方式傳承
這份先輩們在炮火中留下來的寶貴財富
《長徵組歌》走過了 55 年
藝術家們唱的已經不僅僅是一部偉大的作品
更是一段要鐫刻在每個人心中的歷史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長徵
當下我們也面對著許許多多的挑戰
雖然時代已經大有不同
但《長徵組歌》中唱響的革命精神
並沒有隨時間遠去
它時刻指引著我們堅守心中的理想與信念
不斷逾越前進道路上的困難
大型文化音樂節目
CCTV《經典詠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