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飄,軍號響。子弟兵,別故鄉。紅軍急切上徵途,戰略轉移去遠方……」國慶長假期間,上海音樂學院排演中心一刻不停歇。
這裡正在緊張復排紅色經典《長徵組歌》,舞臺導演、聲樂歌劇系教師劉戀不斷提醒師生們,要跨越時空靠近當時的歷史狀態,帶著情感去唱,讓自己回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中。
今天傍晚5點,校長廖昌永在趕晚班飛機前專程趕來排演中心,就第八段《祝捷》進行現場排演指導。廖昌永反覆強調,「這是一個集體學習、經受長徵精神鼓舞與洗禮的課堂。」
當代年輕人向那一代年輕人致敬
《長徵組歌》是肖華上將作詞、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組織晨耕、生茂、唐訶、遇秋等四位著名作曲家合作譜曲的大型聲樂套曲。作品以大合唱的形式,描摹中央紅軍從江西到陝北的長徵路,是一部採集不同地域民族音樂曲調的集大成紅色經典。
2020年是《長徵組歌》首演55周年。上海音樂學院以師生結合方式復排並創新打造新時代版《長徵組歌》,定位於一部「師生同臺傳承紅色經典,發揚時代風貌」的演出。
「開心啊,祝捷啊,中間部分唱得不能太死板,要有歡快樂觀的情緒。大家注意,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浪漫主義精神,戰友間互相愛護的情誼始終貫穿……我們一起再試試看,一二三,走!」廖昌永為同學們講解並示範著。
廖昌永說,用音樂來講故事,用音樂來傳承紅色文化,是上音的優勢和特色。「我們在排練過程中,一邊在排練音樂,更是一邊在講內涵講底蘊。」廖昌永發現,同學們非常願意聽故事,事實上,也只有當他們聽懂並理解了,所呈現出來的音樂作品才會是靈動的,帶著情感溫度的,好聽的。
「我們復排時,其實第一個定位就是當代的年輕人向那一代年輕人致敬,是那一代年輕人拿生命、用鮮血、對革命信念的堅持,換來了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廖昌永希望,在排練中,大家一邊是在學習革命精神,一邊是在繼續奮鬥不息。
「這是聽不膩的經典,閃閃發著光。」《長徵組歌》製片人、數字媒體藝術學院院長尤繼一也提及,當時大多數紅軍戰士比現在學生還要小。尤繼一還劇透,屆時服化、舞美都有全新的體現,可以說,是藝術上全學科的展示。
《長徵組歌》策劃人之一、發展規劃處副處長韓斌說,10首曲子,對學校來說也是很全面的教學展示。除了10月15日、16日、17日連演三場外,劇組已經在對接明年走進長三角、重走長徵路重要地標的巡演計劃。可以說,這為「四史」學習教育提供鮮活生動的教材,也是「上音獻禮建黨百年系列重大活動」之一。
把長徵故事掰碎了講給學生們聽
這是一次集全校、全學科之力的經典復排,更是一臺名師薈萃、新秀雲集的音樂「群英會」。
「我們這次排練,所有骨幹教師都變成了聲部長,幾個男老師帶著男聲部,幾個女老師帶著女聲部領唱,還有專門的負責老師『督排』。全系都投入其中。」 聲樂歌劇系主任方瓊教授介紹道。
在方瓊的手機裡,存有一個「中國工農紅軍轉移路線文字腳本」的excel表格,她時不時要打開揣摩一番。這份表格,所有的參演師生都人手一份,堪稱排演時的「紅寶書」。
「坦率地說,這些孩子已經離那個歷史時代有點遠了,在課文中雖然學習過,但是,95後00後對於那些情感沒有那麼深切,這樣一來,初唱的時候,沒有太充沛的情感,力量源泉還很缺乏。」這是方瓊最初的印象。
劇組就此想了一個辦法,把長徵故事掰碎了講給學生們聽。
《告別》《突破封鎖線》《遵義會議放光輝》《飛躍大渡河》……「每一個唱段的時代背景究竟是怎樣的?我們就來和學生講講長徵故事。他們在知道文化歷史背景後,演唱就能找到那個基調,更重要的是有一種情感的支撐,不會那麼空洞和蒼白。」在幾番學習磨合後,方瓊看著排練漸入佳境,臉上也有了欣慰的笑容。
「我們希望,在學習排練過程中,所有演職人員也都要發揚長徵精神,將艱苦卓絕,對勝利充滿信心的必勝信念,始終植入當下。」 方瓊期待。
實際上,在這部大型劇目的創作排演過程中,上音還在劇組成立了臨時黨支部。近年來,學校逐步探索以文藝創排項目帶動思政教育的藝術類院校思政教育模式,形成在劇組成立臨時黨支部、紅色地標參觀、思政教育等一套完整的思政教育創新機制。
聲樂歌劇系支部副書記劉旺也是臨時黨支部的支委,他表示,這次排演凝聚全系所有師生的力量,充分發揮黨組織的保障作用,而廖院逐字逐句逐音的講解,正是典型的現場思政課堂。
長假裡排演中心燈火不息,師生備受鼓舞
聲樂歌劇系教授黃英坦言,自己是第一次參與紅色經典《長徵組歌》的排演,「我參演的是《四渡赤水出奇兵》。這一段,過去都是用民歌來演唱的,這次洋為中用,用美聲唱法去演繹。」
黃英感到,這對她來說也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學習機會。這個學習,不僅是專業上的學習,更是精神的洗禮。「我們有三組演員,有年輕老師的版本,有學生輩的版本,希望都能以最好的狀態,奉獻給觀眾我們上音版的《長徵組歌》。」
黃英說,雖然國慶長假裡,除了有一天休整外,其餘每一天,大家都在加班加點地排練,雖然很辛苦,但是很愉快。「很多學生都和我說,這個假期非常有意義。」
聲樂歌劇系教授王凱蔚表示,多年後重新重新閱讀這部作品,雖然時代不一樣,但是感受到同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他對學生狀態的變化也頗有感觸,「剛開始排練,有距離感,而兩個禮拜後,他們臉上的表情,同學們之間的互動明顯有了變化。「他表示,對於現在的上音學子,生活到處是舞臺,長徵精神的學習有助於他們責任感的形成,團隊意識的建立。
「女排精神還需要嗎?當然需要。長徵精神更需要!」聲樂歌劇教授系陳劍波提到國慶檔電影《奪冠》,他認為《長徵組歌》的排演是和平年代進行的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喚起如今90後00後們的愛國情懷和時代擔當。
聲樂歌劇系副教授董明霞20年前在上海歌劇院演唱過《遵義會議》片段,如今與老師學生們一起演,感受完全不一樣。周正教授這次並不登臺,他把朗誦角色交給了學生,希望學生們多鍛鍊,他表示,「風格的把握至關重要,同學們進步很大。」
聲樂歌劇系青年教師陳京蔚、陳家坡對參與此次排演備感榮幸,他們表示這是長徵精神的傳承和發揚,也是上音精神的充分體現。
在集體的歌聲、朗誦中,這是藝術舞臺上生動的實踐,也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課。聲樂歌劇系學生蔡程昱領唱《過雪山草地》一段。在他看來,這部55年前創排的作品在當下仍有強大的時代魅力。「我覺得,紅軍精神對我們年輕人來說須臾不可忘記,最關鍵的應該還是理想信念。」
「紅軍不怕遠徵難」,蔡程昱說,為了在舞臺上表現好,同學們都在背後做了很多的功課,既有演唱技巧專業上的,更有在歷史背景方面的思考和琢磨。「我感到很幸運,能以上海音樂學院學生的身份參與這次復排。相信這樣的精神會永遠影響我輩,激勵我們奮鬥前行。」 蔡程昱說道。
音樂戲劇系學生方書劍參與的是《四渡赤水出奇兵》唱段,聽老師們手把手地教專業,講述當年的歷史場景,自己也越來越有的演唱的感覺。「今天,再回到排練廳,更加感到這是非常有使命、有責任擔當去做的一件事,期待在演出中顯出我們的青春力量,也走好新時代每一步長徵路。」
來源:上海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