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紅軍長徵勝利會師 紅色基因光耀時代

2020-12-23 中國甘肅網

【專題】「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紀念「中央紅軍長徵到達甘肅85周年」調研採訪活動

會寧,是一片被深深打上紅色烙印的黃土地,是一塊充滿著朝氣希望的熱土。7月19日上午,由甘肅省延安精神研究會主辦,中國甘肅網承辦的「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紀念中央紅軍長徵到達甘肅85周年調研採訪活動成員,來到會寧紅軍會師遺址園和紅軍長徵勝利紀念館,追尋當年紅軍足跡。

甘肅會寧,素有「隴秦鎖鑰」之稱,是隴東軍事重鎮和交通樞紐。作為長徵的會合點,與出發點瑞金、轉折點遵義一道,成為中國革命歷史上的紅色聖地。

緬懷從這裡出發。上午10時許,甘肅省政協原副主席、省延安精神研究會會長李沛文,省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張建榮、石玉亭、張富奎、李玉政、李榮珍等緩步步入紅軍會寧會師舊址。「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勝利會師了。這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轉折點和裡程碑。這是會師紀念塔,共有11層,寓意紅軍長徵時途經11個省、自治區。塔正面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是鄧小平親筆所題。」紀念館講解員李俊豐邊講述著這段偉大歷史,邊帶領大家瞻仰會師樓、會師紀念塔、地球上的紅飄帶雕塑、紅軍長徵勝利紀念館和紅軍聯歡會會址,親歷紅軍將士浴血奮戰的壯烈激揚。在紅軍會師紀念塔下,合唱《國際歌》,向紅軍英烈敬獻花籃、鞠躬致敬,接受黨性洗禮。

紅色文化已成會寧深深的烙印。走進紀念館內,氣氛莊嚴而肅穆。根據時間軸線,一幅幅圖片、一件件文物、一個個雕塑和情景再現等多種展示手段,真實、生動地展示了紅軍長徵中的各個節點。爬雪山、過草地、強渡大渡河、攻佔臘子口……一幅幅畫卷展示了紅軍長徵的足跡,新引入的3D全息投影技術的運用更是讓人身臨其境。目前,紀念館已成為弘揚長徵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

這些長徵路上的故事,讓人震撼、流淚……調研採訪團成員一致表示,要大力弘揚長徵精神、延安精神,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踐行新時代黨的初心和使命,立足崗位,履職盡責,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和加快幸福美好新甘肅建設貢獻應有力量。

據了解,會寧縣依託省級森林公園桃花山的山形地貌,建起紅軍長徵勝利景園,以跨越11個省區的14處摹擬與微縮景觀,彰顯「用萬分之一的時間走完萬分之一長徵路」的主題,形象逼真地再現了二萬五千裡長徵路的艱辛悲壯。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成員大多到過會寧。10大元帥有9位、10位大將有8位到過會寧。共和國先驅者戰鬥的足跡遍布會寧,給這裡留下了傳之千古的「自強圖存、團結勝利」的紅軍會師精神。

記者看到,在會寧,紅色情結無處不在。客車和計程車上,噴有「紅色會寧」標識,大街小巷的燈杆上,掛著鮮豔的五星紅旗,商鋪店面和馬路,大都以「會師」「長徵」命名,紅色情結已經根植在會寧人民的心中。

會師兒女有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如今,紅色已成為會寧的發展底色。58萬會寧人發揚會師精神,在這片曾經「苦瘠甲於天下」的地方,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會寧縣走出了1000多名博士、5000多名碩士,成為著名的全國高考狀元縣;氣候乾旱,嚴重缺水,因地制宜打造綠色產業,發展小雜糧和肉羊生產,成為西北小雜糧和羊肉之鄉。老百姓人均收入年年增高,人人洋溢著幸福的笑臉。

紅色的土地,紅色的情結,紅色的精神在西北黃土高原上鑄就了光芒閃耀的紅色坐標,激勵著2600萬隴原兒女不忘初心、繼續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

鼎立信,最值得關注的曝光平臺!

來源:中國甘肅網

編輯:陳世贇

相關焦點

  • 將臺堡:紅軍長徵最後會師地
    【專題】「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紀念「中央紅軍長徵到達甘肅85周年」調研採訪活動1936年10月22日,中國工農紅軍一、二方面軍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將臺堡勝利會師,這是紅軍長徵史上最後一次會師,標誌著紅軍長徵的勝利結束
  • 紅軍會寧會師舊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有聲有色
    弘揚長徵會師精神,促進民族團結進步。2019年11月,紅軍會寧會師舊址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自創建工作開展以來,紅軍會寧會師舊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遵循,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主題,在宣傳民族政策,普及民族知識,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歷史觀、民族觀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會師舊址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創建活動有聲有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開展:一是以調研促創建一年來,國家民委、省市民委領導深入紅軍會寧會師舊址視察和督導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工作
  • 會寧紅色遊,許你一段盪氣迴腸的時光
    紅軍會寧會師舊址1936年10月8日清晨,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於會寧城,標誌著萬裡長徵勝利結束,中國革命開始走向勝利。1958年西津樓改建為紅軍「會師樓」。紅軍長徵勝利紀念館紅軍長徵勝利紀念館坐落在會寧縣城紅軍會寧會師舊址,於2006年10月18日正式建成開館,是一座集文物陳列和現代化多媒體展示為一體的紀念性展館。紀念館以「紅軍長徵勝利」為主題,真實再現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的英雄史詩。
  • 王文漢向紅軍會寧會師舊址捐贈《毛主席揮手我前進》木刻小屏風
    王文漢向紅軍會寧會師舊址捐贈《毛主席揮手我前進》木刻小屏風常琦彪4月27日,會寧縣慈善會常務副會長、原政協副主席王文漢向紅軍會寧會師舊址捐贈《毛主席揮手我前進》木刻小屏風,會師舊址管委會黨委書記王文漢向會師舊址捐贈了《毛主席揮手我前進》木刻小屏風,任秀珍向王文漢頒發了收藏證書。
  • 重溫紅色瞬間,銘記長徵精神:七次會師和四大定義
    總而言之,長徵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在長徵路上,各路紅軍曾經有過多次會師,這是我們了解長徵全過程的必須脈絡。會師3:紅25軍與陝甘紅軍永坪會師(1935年9月16日)是日,紅25軍在陝西省延川縣永平鎮(今永坪)同陝甘紅軍會師。這次會師大大加強了陝甘蘇區和紅軍的力量,為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提供了重要保障,使陝北根據地成為各路紅軍的落腳點和出發點,更為之後的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奠定了基礎。
  • 重走長徵路,重遇紅色心——金華十中少先隊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
    重走長徵路   重遇紅色心   愛國主義實踐活動   為弘揚長徵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增強少先隊員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緬懷紅軍艱苦奮鬥的革命歷史,金華市第十中學的少先隊員們積極行動起來,開展了「重走長徵路,重遇紅色心」的愛國主義實踐活動。
  • 「走遍甘肅」哈達鋪「長徵第一街」 永遠的紅色記憶
    甘肅,是紅色文化資源大省,以紅色南梁、會寧會師等隴原紅色旅遊品牌為重點的紅色勵志主題旅遊線,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接受紅色革命洗禮的生動課堂。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3周年來臨之際,《走遍甘肅》為廣大讀者精心策劃了旅遊路線,讓您開啟一段最有意義的精神洗禮之旅。
  • 井岡山精神 紅色基因光耀時代
    井岡山星火相傳雕塑。回想過去那段崢嶸歲月,我們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們永遠懷念他們、牢記他們,傳承好他們的紅色基因。」   一座山,輝映歷史;   一條路,引領方向;   一種精神,照耀未來。
  • 會寧,那縷揮不去的鄉愁
    秦始皇、漢武帝西巡,途徑會寧,歷史的風雲在這裡掠過,華夏文明在這裡紮根。「地控三邊」「縣居四塞」「秦隴鎖鑰」 彰顯著會寧這座古絲綢之路重鎮的戰略地位。 會寧是浸透著革命情結的紅色聖地,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勝利會師,是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的轉折點,在中國波瀾壯闊的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築起了長徵史上的巍巍豐碑。
  • 「紅軍長徵最後一戰」, 胡宗南敗在了哪裡?
    01紅軍主力會師,胡宗南尾隨追擊1936年10月,紅一方面軍與紅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誌著長徵使命的勝利完成。
  • 美麗甘肅 | 會寧:大墩梁上埋忠骨 烈士美名頌千秋
    大墩梁是會寧南部中川鎮的一座山梁,屬橫跨通渭、安定、會寧三縣區的華家嶺山系。80多年前,為阻擊敵人,保衛會師,887名紅軍將士壯烈犧牲,長眠在了這座山崗上。在中國革命史冊上,這場「華家嶺阻擊戰」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在紅軍會師前後的10多次戰鬥中,華家嶺阻擊戰是其中最為艱苦激烈的一戰。」在大墩梁烈士陵園內,58歲的大墩村前黨支部書記曹瑛滿含深情地講述著。
  • 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長徵詩會》完滿收官
    8月17日晚中國之聲《長徵詩會》完成最後一期《會寧·會師》圓滿收官。《長徵詩會》創作組成員從6月開始,雙腳再次踏上紅軍長徵的途程,在於都、遵義、夾金山、會寧長徵紀念館, 用故事與詩再次喚起長徵遙遠的記憶……長徵,正如毛澤東所評價的那樣:「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徵是宣言書,長徵是宣傳隊,長徵是播種機。」在紅軍二萬五千裡的徵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戰士犧牲。
  • 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專題實踐成果展示活動舉行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王政浩 張璇)10月16日,由校團委主辦,團委實踐部承辦,紅色記憶宣講團和恩來精神數位化展演團協辦的「長徵中的南開足跡——南開大學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專題實踐成果展示」活動在津南校區大通學生中心小音樂廳舉行。
  • 陝西省博物館協會紀念館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中央紅軍長徵...
    為紀念中央紅軍長徵勝利到達陝北85周年,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12月14日至15日,陝西省博物館協會紀念館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中央紅軍長徵勝利到達陝北85周年」交流座談會在甘泉縣勝利召開。
  •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紅1軍團師長和政委都是誰?軍銜最低是上將
    10月初,紅一、四方面軍終於在會寧會師。10月下旬,紅一、二方面軍又在將臺堡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誌著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徵的勝利。鄧華將軍是湖南郴縣人,南華法政學校、紅軍大學高級指揮科畢業。1928年湘南起義中,他在工農革命軍第7師政治部任組織幹事,後隨朱老總、陳老總到井岡山。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鄧華擔任紅1軍團第1師政委,參加了直羅鎮、東徵、西徵和山城堡戰役。
  • 瞭望·長徵丨國民黨檔案揭秘紅軍長徵緣何勝利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較完整地保存了國民黨軍隊對紅軍長徵進行圍追堵截的檔案近千件,在這裡,檔案從另一個角度揭示了長徵勝利的原因記者丨蔣芳  從1934年10月中央紅軍最初踏上長徵路,到1936年10月下旬紅軍三大主力會師長徵勝利結束,英勇的紅軍官兵經過兩年的浴血奮戰,不僅一次次突破重圍險阻,同時也給予圍追堵截的國民黨軍以沉重打擊
  • 電影《紅色往事》走進中央紅軍長徵集結地江西於都
    網易娛樂1月7日報導 近日,電影《紅色往事》重走長徵路在結束了南昌和井岡山的公益溯源放映之後,重新回歸到中央紅軍長徵路線的公益放映計劃中,來到1934年中央紅軍長徵集結出發地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進行公益放映和參觀學習;
  • 紅二方面軍長徵沒有蝕本,兩大奇功,會師時毛主席兩次大拇指點讚
    紅軍陝北會師1936年10月,到達陝北會師時,紅二方面軍人數跟出發時差不多。11月,在陝北保安窯洞,毛澤東高興地迎接前來與他會面的賀龍和任弼。對賀龍兩次舉起了大拇指。紅二方面軍長徵出發時,沒有紅一、紅四方面軍的人馬眾多,途中沒有那麼大的起伏,蒙受那麼慘重的損失,所以沒那麼受人們的重視。但是,就是這樣一隻部隊,長徵下來,會師時人數和出發人數都是一萬多,幾乎不減少,用毛主席的話就是沒有蝕本。創造了紅軍長徵史上的一個奇蹟。
  • 數萬無名英雄為長徵犧牲,今天請記得懷念他們
    「時間模糊了多少紅軍的名字,歲月湮滅了多少紅軍的傳奇。」10月21日是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紀念日。想起30年前,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50周年時,甘肅會寧人民請鄧小平同志為會師紀念塔題寫塔名。鄧小平寫下「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18個大字,卻沒有署上自己的名字。
  • 傳承紅色基因 凝聚奮進偉力丨貴州高質量推進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這是弘揚偉大長徵精神、推動貴州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長徵迸發出的激蕩人心的強大力量,跨越時空,跨越民族;長徵留下的長徵精神和遵義會議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長徵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就是要使之內化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續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奮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