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墩梁是會寧南部中川鎮的一座山梁,屬橫跨通渭、安定、會寧三縣區的華家嶺山系。80多年前,為阻擊敵人,保衛會師,887名紅軍將士壯烈犧牲,長眠在了這座山崗上。在中國革命史冊上,這場「華家嶺阻擊戰」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在紅軍會師前後的10多次戰鬥中,華家嶺阻擊戰是其中最為艱苦激烈的一戰。」在大墩梁烈士陵園內,58歲的大墩村前黨支部書記曹瑛滿含深情地講述著。
1936年10月10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勝利會師,蔣介石調集了胡宗南等部約25萬人,繼續圍追堵截紅軍,企圖將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壓迫於黃河東、西兩岸一舉「殲滅」。
「為阻擊敵人,保衛會師,掩護主力部隊會合休整。」曹瑛介紹說,「1936年10月20日,紅四方面軍指揮部命令紅五軍阻擊敵人。」接到命令後,軍長董振堂在戰前動員時說,「我們一定要打好會師後的第一仗,多消滅敵人,掩護主力部隊會合和休整,用實際行動來保證會師部隊北進!」
21日,敵人先頭部隊趕到華家嶺下馬營鎮。
22日,四方面軍已經全部離開通渭進入會寧縣境。軍長董振堂命令部隊在華家嶺一帶阻擊國民黨毛炳文37軍9個團,雙方激烈戰鬥。
23日,紅5軍37、39、43、45團從華家嶺轉移到會寧縣中川鄉大墩梁地帶,毛炳文部佔據大墩梁南山向紅軍進攻。紅軍先後打退毛部5次衝鋒後,突遭7架敵機狂轟濫炸,終因寡不敵眾,沿杜家梁、毛牛川向會寧縣城方向撤退,在與敵人兩天兩夜的激戰中,有887名戰士獻出寶貴的生命。
戰鬥中,紅五軍副軍長羅南輝在指揮所被炸彈擊中,不幸犧牲,年僅28歲,埋葬在了大墩梁。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聞訊後悲痛不已,流著眼淚說:「羅南輝為黨獻身的精神比華家嶺還高,他與華家嶺共存。」
1986年4月,經甘肅省委、省政府批准,會寧縣人民政府在大墩梁修建了紅軍烈士紀念碑,以緬懷羅南輝等紅軍烈士的業績。2006年10月,在紀念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暨長徵勝利70周年之際,對烈士陵園進行重修,如今是會寧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寸寸紅土地,遍灑英烈血。每一個烈士壯烈犧牲,都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足跡,播撒了薪火相傳的紅色火種,為會寧這片熱土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
大墩梁上埋忠骨,烈士美名頌千秋。如今,大墩梁紅軍烈士紀念碑、烈士陵園已被列入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名單,每年清明節、「七一」、烈士紀念日,幹部群眾絡繹不絕地來到大墩梁緬懷先烈、撫今追昔。
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紅色革命精神,當地堅持「紅色精神+紅色旅遊」的融合發展,深度挖掘、整合紅色資源,搶抓鄉村旅遊政策機遇,延伸紅色鄉村遊。
近年來,大墩村打造了萬畝油菜花休閒觀光區,借力「花經濟」打出「紅色文化+賞花+鄉村旅遊」牌,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同時,帶動老百姓增收致富。
「我們村有著豐厚的紅色資源。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黨的領導下,要傳承好紅色精神,發揮好帶頭作用,齊心合力把大墩梁建設得更美好!」大墩村農家樂帶頭人蘇繼伯說。
如今,每年來大墩村開展紅色教育活動、觀光旅遊的人數已達到10萬人次。
戰鬥的槍聲已然遠去,光輝的歷史永遠鐫刻在紅色大地上,偉大的革命精神激勵著人民不忘初心使命、砥礪奮勇前行。
「『會師精神』是我們心中永駐的豐碑,也是引領中川鎮發展的『根』與『魂』。」中川鎮黨委書記李強說。近幾年,在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中川鎮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圍繞「產業興旺」,結合實際,大力發展綠色蔬菜產業。如今,已建成南峪川高標準萬畝蔬菜產業園。
「長徵精神」同樣激勵著年輕人。中川鎮梁堡村30歲返鄉創業小夥梁新亮就是蔬菜產業發展路上的「活榜樣」。
「黨的好政策給我的創業路帶來『紅利』。」正在查看草莓長勢的梁新亮說,「從小爺爺奶奶經常講會寧紅色故事,如今返鄉創業更應該用先烈們的意志、信念激勵自己,拿出敢闖敢幹敢擔當的精神,在家鄉幹出一番事業。」
目前,梁新亮經營著5個蔬菜棚,4個草莓棚,從建棚、育苗、技術、銷售,都管理經營的得心應手。
昔日紅色戰場,如今萬畝菜園。「紅」與「綠」的交織,仿佛一曲明快、有力的交響樂,響徹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催人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