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吉士到底是個什麼官:從庶吉士這個官職,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

2021-02-23 史時史事

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可能會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

從明朝中期開始,很多在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朝廷官員,大都做過一個叫做庶吉士的官。到了明朝後期,更是有所謂非庶吉士不得入閣的說法。

庶吉士到底是個什麼官?為什麼在明朝中後期階段,會有這樣的規則呢?

1.古代的選官制度

要了解為什麼庶吉士這個官位會這麼重要,我們首先要先來了解另外一個問題。

古代是怎麼選官的?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是通過科舉制來選官。這當然沒有錯!但問題是,科舉制是從隋朝才開始出現的,隋朝以前呢?實際上,在中國古代,人才的晉身和升遷的制度,經歷過非常漫長的演變,在這個過程中,也是有很大變化的。

首先,是秦漢之前。

眾所周知,中國在春秋時期之前,一直都是奴隸制社會。整個社會,就分為兩類人,一類是奴隸主,一類是奴隸。前者是統治者,後者是被統治者。

在古代,官員的作用肯定是為了維護統治,談不上什麼平等。這樣一來,官員自然也就理所應當的由這些奴隸主貴族來擔任的。

從夏朝開始,一直到春秋早期,都是這樣的。比如在西周時期,一般一個諸侯國統轄地域能夠達到幾百裡,就已經算大的了。就這麼大點的地方,有幾個心腹的貴族統治就夠了,自然也不用太考慮選人才的問題。

但是春秋之後,就不一樣了。

隨著諸侯國之間逐漸兼併,國土面積越來越大。原本的統治模式,已經不再適用於廣袤的統治地域。再加上諸子百家開始逐漸出現,普通的平民甚至奴隸,也有可能掌握一些很過人的本事,成為所謂的精英。這個時候,如果再單純從奴隸主裡面選拔官員,已經無法將絕大多數精英選拔上來,統治穩固性就不牢靠了。

於是,所謂的選拔客卿的制度出現了。

比如,戰國時期,經常會出現哪個國家的國君,聽說一個人才很厲害,然後拜為客卿後,迅速讓國家變得強大起來。如商鞅、吳起、蘇秦、李斯等,都是這個樣子。當時的制度,是可以讓一個原本沒有任何官身的人,短短幾天內迅速成為一個國家最高級官吏的。

戰國之後,便是秦朝。秦朝本身壽命很短,在選拔人才制度的改進上,並沒有做出太多貢獻。但到了漢朝就不同了,漢朝是個大一統國家。到了漢朝之後,全國性的選拔人才的制度,第一次開始出現了。

察舉制,舉孝廉。

當時的人認為,如果一個人很孝順,這個人自然就會很賢明,當然也就能做好官。所以,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所謂的察舉制便開始實行起來。由地方的官員或者郡望推薦,將這些在地方上有賢明的人,推薦到朝中去做官。

這種制度,其實是一種很大的進步。當然,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小。一個是大家因為都想做官,就開始比誰更孝順。比孝順的一個方法,就是誰祖輩去世之後,陪葬品更豐厚。據歷史學家估計,漢朝後期,大約國家三分之一的收入,都被這些人給埋到土裡了。

另一個,則是世家大族開始崛起。

既然你讓地方的官員和郡望推薦,選拔和推薦人才的權力,就落到了地方上一些大家族的手裡。從西漢開始,大量的世家開始紛紛登上歷史舞臺。這些世家大族,在接下來的千年時間裡,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可以輕易影響一個地方,甚至一個國家的興衰。

三國時期,魏國首創的九品中正制,其實也是在察舉制上做出了一點改進,但其本質,還是這種推薦制度。從西漢開始,一直到隋朝,這期間上千年的時間裡,都是靠著這種推薦的制度,來選拔人才的。

但從隋朝開始,隨著科舉制的出現,事情開始徹底變化了。

想做官?那你就得去參加科舉!反正就是一場考試,不管你是什麼身份,考得上就當官,考不上就不當官。這種選拔方式,比起當初的舉孝廉來說,實在是不知道進步了多少倍。

在接下來的千年裡,科舉制也在逐步發展。隋唐的時候,如果出身一些勳貴家族,不通過科舉,也是可以做官的。但到了明清之後,要想做大官的話,那就非得考過科舉才行。考不上的話,就算你老爹是當朝首輔,你老丈人是皇帝陛下,一樣沒有用!

2.觀政制度的出現

到了這兒,我們大概將古代的選官制度,簡單回溯了一遍。我們大致可以知道,從明代開始,科舉制逐漸發展到了巔峰,想要做官,就必須經過科舉考試。

但如此一來,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

通過科舉考試這群人,怎麼分高下?怎麼讓他們分別去做什麼官?

這又是一個大問題!

要知道,古代科舉大多是三年一考,每次考過之後,至少會出現上百個進士。但是朝中三品以上的真正大官,數量才有多少?怎麼確定這些人去做什麼官?

讓考試第一的狀元去做首輔,完全憑成績說話?這當然很公平,但卻很沒腦子。古代皇帝也不傻,當然能考慮到,如果一個人特別會考試,科舉考試無敵,但是就是不會當官!那又怎麼辦呢?

讓一個只會寫八股文,其他什麼都不會的狀元,去處理天下大事?那還不天下大亂了!

於是,從明代開始,所謂的觀政制度就出現了。

所謂的觀政制度,其實就是說士子在通過科舉考試之後,先別當官,先去六部九卿各大部門去看看!先去跟著前輩們學習一下!在觀政的過程中,這些考過了科舉的進士們在觀察如何處理政務,皇帝和最上面的那幾個大官,也在觀察他們。要是發現比較有能力,自己又能信任的,自然也就會逐步任用了。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就是考過科舉之後,直接就能當官。這種說法倒也不算完全錯誤。比如,著名的範進中舉。範進中了舉之後,就可以縣府教宜、主簿一類的末流佐官。舉人也有擔任知縣主官的,但是很少。畢竟相對來說,官員的位置還是少一些,考過去的舉人還是更多一些。

當然,考過科舉就能做官,終究還是有一個限度。想考個狀元之後,就直接讓皇帝封你個封疆大吏?那除非是哪個皇帝瞎了心了。

真正的封疆大吏,往往是通過科舉之後,仍然要在官場上攀爬好多年之後,才有望成功的。

3.庶吉士到底是個什麼官

說過前面這些前置事情後,我們總算可以開始談談庶吉士的事情了。

庶吉士到底是個什麼官呢?

答案是,類似於今天的儲備幹部。當然,是比較高級的那種儲備幹部。

明朝洪武初年,自打朱元璋登基之後,便創立了剛才我們說過的觀政制度。老朱是苦出身,當然不會做蠢事。他當然知道,人才光通過科舉還不行,通過科舉之後,還是需要長時間磨練的。

在科舉考試當中,通過殿試之後,被稱作進士。考中進士之後,大家被分配到各個衙門去觀政。被分配到六部的這些,就被稱作觀政進士;被分配到翰林院的,則被稱作庶吉士。

被分配到六部的這群進士,朝廷對他們的期望,就是將來去六部任職,他們在觀政期間,做的也是學習六部運轉的工作。

而那些被分配到翰林院的庶吉士,就完全不同了。

庶吉士的工作,是作為皇帝近臣,負責起草詔書,為皇帝講解經籍等。運氣好的,還會被直接派到太子府上,做太子的老師。如果皇帝不幸駕崩了,太子即位的話,那這個之前給太子做過老師的庶吉士,自然就會直接進入朝廷中樞,成為一等一的權臣了。

比如明朝的徐階和高拱,就是這樣的。

既然要給皇帝陛下講解經籍,這種機會,當然要比去六部觀政強太多了。所以,就算庶吉士這個官完全沒有俸祿,甚至還要在翰林院再多學三年,仍是讓所有進士都夢寐以求。

當然,想要給皇帝陛下講經,當然也不是誰都可以的。只有考中一甲的前三名,再加上二甲裡面一些特別優秀的,才能擔任庶吉士這個職位。

至於為什麼說,從明朝中期開始,就有了非庶吉士不得入閣的規矩,有了之前這些信息,我們當然也就很容易得出答案了。

因為庶吉士這個職位,本來就是用來培養閣臣的。這些庶吉士,本來就被稱之為儲相。

明清兩代的皇帝陛下很聰明,從一群能夠考中進士的厲害人物裡面,再選十幾人,作為重點培養的對象。這十幾個人,只要不自己作死,一步步在仕途上穩穩噹噹的前進,基本上最後都能成為廟堂重臣。

從明英宗以後,明朝的內閣大臣,大多是由這些庶吉士擔任,例外的情況很少。到了清朝,這個制度同樣沿襲了下來。清朝比較有名的漢人內閣大臣,基本上也都有過擔任庶吉士的經歷。

文/深藍妖火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編輯處理,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沒過科舉考卻進了翰林院的庶吉士張泰基:成敗都因年羹堯
    哪裡來的庶吉士  要注意的是,在翰林院供職的,並不一定在翰林院學習過。在清代,進入翰林院學習,也只有一條血路,便是一考到底。  科舉考試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連中三元後,便得了欽點,算是天子門生。殿試取得進士出身後,並不等於就有了做官資格,自雍正後,進士們在做官前,要參加一次朝考。
  • 翰林院庶吉士、太史鄭家蘭
    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鄭家蘭由庶吉士轉任福建邵武知縣,任職期間,為官嚴正,清操自持,體察民情,秉公斷案,拒絕賄賂,深得民心。
  • 古代狀元及第後,剛開始通常會授予什麼官職?
    科舉制度起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而成熟於明清時期。是古代歷史上選拔人才的一個很重要的且相對很公平的手段,它也是平民進入仕途的幾乎唯一的一個通道,因此,科舉制度自誕生之日起就備受矚目。隨著翰林院的發展,翰林學士不僅參與草擬機密詔制,更是逐漸參與政事,開始分割宰相的權力,甚至後來翰林學士可以晉升為宰相,宋朝時期的發展已經到了這個地步,而且宋朝開始,有些狀元及第後被進入翰林院供職。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和翰林院之間的關係已經是密不可分了。
  • 科舉中一甲、二甲、三甲的進士,能當個什麼官?
    自從科舉制度誕生以後,讀書人開始有了一個公平入仕的機會,也就從那時起,才有了進士、舉人這個稱號,而中了進士以後到底可以做什麼官呢?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先了解當時的選官制度。殿試由皇帝來決定名次,其排名一共分為一甲、二甲、三甲這三個檔次,每個檔次裡還有更細的排名。一甲只有三人,大學士會把前十名的卷子提供給皇帝,皇帝圈出三名,按名次稱狀元、榜眼、探花,這三鼎甲授進士及第。二甲授進士出身,三甲授同進士出身。甲的檔次對以後仕途升遷有重要意義,朝廷在選庶吉士和庶吉士以後的散館留用為翰林和翰林院授職等次,就取決於原來授二甲還是三甲。
  • 古代考上狀元後可以當個什麼官?
    看派頭顯然不是的,那麼考上狀元後可以當個什麼官呢?古代考上狀元是十分難的,狀元可是全國考生第一名。現代人看古裝電視劇,實際上對古代的科舉考試的難度遠遠體會不到,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等都是很厲害的,真正考上去的就算是個秀才也是滿腹經綸,按照古代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教育程度,秀才功名的分量大概相當於現在區縣一級下轄實權部門的一把手、大公司的高級白領、大學講師、教授等,要說其學術水平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博士也不過分。
  • 古代考上狀元郎是多大的官職?當上狀元後能當多大的官
    在古代每三年才會在京城舉行一次會考,召集各地原先選舉出的各種秀才和學生等,進行一次進士的考試,而這次考試的第一名,則會被皇帝欽點封為"狀元"且被張貼皇榜昭告天下這就是古代狀元的由來。對於狀元大家的印象可能就是從電視中看來的,一身紅袍花衣,騎著馬兒,後面有著人護送,兩邊有著人民歡迎,那種衣錦還鄉的畫面了吧。
  • 科普:古代狀元學位當官是什麼官職?
    中國科舉制度,從隋唐開始,一路演化,經過歷朝歷代的變更,到明清時,達到完備。狀元這個說法,最早在唐代時,就已經出現。說的是那些在科舉考試中,拔得頭籌的天之驕子。但是,把狀元作為殿試第一名的正式名稱。還要等到明朝時,才開始使用。而在過去,能考上狀元的,大多是屬於拔尖的一列。這些狀元,無論天賦、努力,甚至運氣,都有過人之處。
  • 即墨古城歷史研究:即墨歷史上的第三位翰林庶吉士第二十六位進士
    即墨歷史上的第三位翰林庶吉士,即墨歷史上的第二十六位進士。十四年提督直隸學政,善工書畫。即墨歷史上的幾位翰林庶吉士如:周如砥、藍潤、姜元衡、黃鴻中。翰林庶吉士是從進士中選拔出來的,又被稱為「儲相」,據不完全統計,明清兩代百分之九十三的首輔大臣、次輔、輔臣(實際意義上的宰相)出身翰林庶吉士。
  • 在古代考中,如果高中狀元,剛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
    以清朝為例,考中狀元確實能先人一步,可授予從六品官職,以後表現優異,還會獲得特殊照顧。狀元第:中狀元,著紅袍。清朝的科舉中進士者,分為三檔,一檔為進士及第,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二檔為進士出身,三檔為同進士出身,進士及第的3人無需經過考核面試,當場直接給官,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為從六品,榜眼和探花給翰林院編修,為正七品,而進士和同進士出身需要再經過朝考面試後,才有授翰林院庶吉士的機會,這不是個官,沒有品級,只給相當於七品的俸祿,相當於現在的實習生或者管培生之類的
  • 古代中了狀元是幾品官?唐朝狀元最悲催,明清進士最幸福
    古代科舉考試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公務員考試,考中的都是國家幹部。很多人認為,古代高中狀元之後,肯定是高官任做,前程似錦,但這是一個誤區。不過,唐朝的讀書人進士及第後還不能直接做官,必須等待有官職空缺,通過吏部組織的選試(又名釋褐試),考試合格後才能授予官職,即便是第一名也不例外。遺憾的是,唐代的官職空缺並不很多,即便有了空缺,也是僧多粥少,所以難免出現等待空缺或者參加吏部選試不合格的情況。
  • 【常識積累】古代選官用人的制度
    1、世卿世祿制 商周時期實行的世卿世祿制主要和「宗法制」、「分封制」緊密結合,以嫡長子繼承的原則世代相傳,雖然擔任大小官職的人都需要學習國學知識和相關的禮儀制度,但也形成了世代壟斷的官職,沒有起到選賢任能的作用,不利於社會的發展,與後期的選官制度有著很大的差異。
  • 明清翰林院一芝麻小官,到底有何油水?三品大員也羨慕這沒品的官
    那如果再給芝麻小官加上幾個前綴,比如翰林院,或者更具體一些,翰林院庶吉士,你又會怎麼選?起碼如果放到明清之際,大多數人都會為了這個芝麻小官搶到頭破血流,因為它實在太熱門了。那這個勝過三品大員的翰林院庶吉士,究竟有什麼魔力呢?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翰林院?翰林院始創於唐朝,最初只是為了給一些宮廷的藝能人士提供辦公場所。
  • 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做過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不僅如此,曾國藩還身體力行地啟動了洋務運動,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曾國藩被視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於1838年第三次參加會試後,成功登第,並在殿試中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隨後,曾國藩進入翰林院,選為庶吉士。
  • 古代的各種官職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官?
    我們在學習歷史或者觀看古代影視作品的時候經常會看到一些人被封官封侯,小到地方父母官、大到朝廷重臣,每個朝代的行政區劃不同、官職稱謂不同,很多人對官職的概念不是很清楚。今天,一起來學習下古代的官職都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官?太守。戰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
  • 古代選官制度:「抓鬮」,其方式合情合理,帝王信奉老天的思想
    但是在古代的社會環境之下,統治者想要用公平公正的手段去選取合適的人,才到達相應的官職,還是有些困難的,但是這件事情對於朝廷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中國上千年的封建社會當中,選拔人才的制度一直都在改變,從最初的世襲制一直到後來的科舉制度,把人才方式的變化代表著國家的變化。在還沒有出現科舉制度之前,有時候出現過一種極為有意思的選官方式,就是抓鬮。
  • 古代各朝代官製圖及歷史朝代公元對照表!
    選官用人是國之大事,為了保證人才選拔,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國家一方面大力發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斷探索和完善選官制度,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科舉制度的創立與完善。「中興以人才為本」,自古有「得人者昌」,「失賢者亡」之說。因此認真總結中國古代選官用人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過「世卿世祿」制度產生。
  • 同樣是洗腦廣告,吉士汀奶酪這波新式洗腦有什麼不一樣?
    近期,吉士汀奶酪牽手分眾傳媒,推出了最新的產品宣傳片,在多個城市掀起了一場奶酪風暴,然而在吉士汀品牌與「兒童奶酪棒」走到大眾眼前的同時,其疑似「洗腦」的廣告片引發了消費者的熱議。面對這些始終縈繞在耳的洗腦廣告,消費者在吐槽品牌之餘,到底最終是否仍會選擇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