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庶吉士、太史鄭家蘭

2021-02-23 鯤江鄉

大宗祠對聯:「太史家聲遠,尚書世澤長。」其中「太史」指的就是出生於九河鄉的鄭家蘭。大宗祠門廳入門掛有「太史」牌匾,九河展思堂大廳也掛有「太史」牌匾。

  鄭家蘭,字正初,號秋皋,九河鄉第十世祖(布心第十四世,鯤江第十七世),生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卒於清鹹豐十年(1860年),享年八十九歲。

  鄭家蘭自幼家貧,而天資聰敏,由其叔父梅川資助他入學。他從小博覽群書,勤奮篤學,望成長後,能發揚祖德,為國效忠,為民解困。他16歲中秀才,旋由庠生考取乾隆戊申(1788年)科舉人。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中進士。

  鄭家蘭因其貌沒有「官相」且腳跛,遭到應試舉子的妒嫉和當權者的非議,想方設法傷害他,鬧得京師轟動。皇帝聞知,降旨召見鄭家蘭,當殿出題面試。鄭家蘭對答如流,滿腹經綸,才高八鬥,在場文武百官無不嘆服。皇上頗為讚許,又觀察他儀表舉止,令他進三步退三步,他腳跛不能退,退即倒地,便跪下奏道:「萬歲,退不得。」皇帝大怒道:「放肆!逆旨當罪!」鄭家蘭從容奏道:「學無止境,讀書人只有上進,那有後退之理!我已立下宏願,此生有進無退,故寧願冒死違旨,才不失讀書人的氣節。」語出驚人,皇帝大喜,遂授翰林院庶吉士,欽賜「太史」牌匾。

  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鄭家蘭由庶吉士轉任福建邵武知縣,任職期間,為官嚴正,清操自持,體察民情,秉公斷案,拒絕賄賂,深得民心。其時有兄弟倆人,因爭奪祖業和家產而各持刀斧相向,雖多次投訴,均因前幾位縣官受賄而未獲公正解決。鄭家蘭上任後接理此案,認真查閱卷宗,還親往該兄弟倆家中詳察,邀集鄉紳商討,並對此兄弟倆曉以「兄弟本是同根生,應該親如左右手」的大義,秉公為其分配家產,使其兄弟倆甚滿意。事後,兄弟倆抬上珍貴的禮品和白銀到縣衙酬謝鄭縣令,均被婉言謝絕。

  鄭家蘭充任福建鄉試考官時,見秀才曾元海才思過人,談論時勢具有真知灼見,大為賞識。而當時正、副主試官均不同意取他為舉人,鄭家蘭卻據理力薦。後會試,曾元海中進士,選入翰林院。時人皆佩服鄭家蘭。

  鄭家蘭在任期間,邵武鬧天災,民不聊生。鄭家蘭幾番上報災情,可是遲遲不見回音。他深知朝政腐敗,官吏只顧敲詐斂財,哪管百姓死活。眼見餓殍遍野,鄭家蘭心急如焚,為救民於水火,決定冒死開倉救民。於是便下令打開邵武糧倉,分糧給災民。饑民死裡獲救,無不感恩戴德。上司聞訊大驚,上表誣告鄭家蘭私吞國庫糧食。皇帝大怒,要以貪汙罪將鄭家蘭處死。幸得鄭家蘭的門生曾元海深知自己老師的為人,竭力為他上表申辯,朝廷終於派欽差下去查察。欽差來到九河村鄭家蘭家鄉查訪,察看了鄭家蘭住所,乃土磚砌成的破屋,而家中儘是破物殘件,何來私囊飽滿。欽差回京後將察訪詳情如實申奏,皇帝感其清廉,更惜其才學超凡,降旨赦去鄭家蘭罪名,削職歸裡。

  鄭家蘭在任時,同情百姓疾苦,興辦福利事業,深得民心,離任之日,百姓夾道歡送,並建生祠紀念,並稱他為「鄭菩薩」。

  曾元海感恩鄭家蘭愛惜人才,唯才是舉,特派人贈送禮物答謝,並為鄭家蘭建 「太史第」府第。

  鄭家蘭革職歸鄉後,在潮州韓山書院講學,嶺東優秀之士,多出自其門下。他擅長書法,楷、行兼美,為世所珍。今豐順縣博物館還珍藏他寫的《映梅》匾。著作有《正初文集》四卷。


請點擊右上角的「…」符號,選擇「分享到朋友圈」,與朋友共享;或選擇「查看公眾號」,並點擊「關注」,以便及時得到最新信息。

相關焦點

  • 沒過科舉考卻進了翰林院的庶吉士張泰基:成敗都因年羹堯
    哪裡來的庶吉士  要注意的是,在翰林院供職的,並不一定在翰林院學習過。在清代,進入翰林院學習,也只有一條血路,便是一考到底。  科舉考試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連中三元後,便得了欽點,算是天子門生。殿試取得進士出身後,並不等於就有了做官資格,自雍正後,進士們在做官前,要參加一次朝考。
  • 庶吉士到底是個什麼官:從庶吉士這個官職,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
    從明朝中期開始,很多在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朝廷官員,大都做過一個叫做庶吉士的官。到了明朝後期,更是有所謂非庶吉士不得入閣的說法。庶吉士到底是個什麼官?為什麼在明朝中後期階段,會有這樣的規則呢?1.古代的選官制度要了解為什麼庶吉士這個官位會這麼重要,我們首先要先來了解另外一個問題。古代是怎麼選官的?
  • 清代入翰林院之童姓人物
    此外, 殿試二甲的第一名和朝考第一名亦可入翰林院任職。其他二、三甲的進士, 則按朝考成績, 結合殿試和複試的名次, 選擇最優秀的若干人進入翰林院附設的庶常館學習, 叫做「 館選」 , 入選者稱之為庶吉士。因為一般都是由皇帝在名單上圈點成績優異者入選, 故又稱為「 點翰林」 。庶吉士名額不固定, 每科三、四十人以至五、六十人不等。
  • 明清翰林院一芝麻小官,到底有何油水?三品大員也羨慕這沒品的官
    那如果再給芝麻小官加上幾個前綴,比如翰林院,或者更具體一些,翰林院庶吉士,你又會怎麼選?起碼如果放到明清之際,大多數人都會為了這個芝麻小官搶到頭破血流,因為它實在太熱門了。那這個勝過三品大員的翰林院庶吉士,究竟有什麼魔力呢?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翰林院?翰林院始創於唐朝,最初只是為了給一些宮廷的藝能人士提供辦公場所。
  • 關於清代「翰林院」:想進去「混碗飯吃」可真沒你想的那樣簡單
    在這種形勢的簇擁之下,順治元年清代「翰林院」被正式設立,具體史料記載如下:(翰林院)定掌院學士為專官,置漢員一人,兼禮部侍郎銜。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各二人,侍讀、侍講各二人,修撰、編修、檢討、庶吉士,五定員。典簿二人,孔目一人,俱漢人為之。(各官品秩則)晉學士秩正三品,侍讀、侍講學士正四品,侍讀、侍講正五品,修撰從六品,編修正七品,檢討從七品。
  • 即墨古城歷史研究:即墨歷史上的第三位翰林庶吉士第二十六位進士
    即墨歷史上的第三位翰林庶吉士,即墨歷史上的第二十六位進士。十四年提督直隸學政,善工書畫。即墨歷史上的幾位翰林庶吉士如:周如砥、藍潤、姜元衡、黃鴻中。翰林庶吉士是從進士中選拔出來的,又被稱為「儲相」,據不完全統計,明清兩代百分之九十三的首輔大臣、次輔、輔臣(實際意義上的宰相)出身翰林庶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