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祠對聯:「太史家聲遠,尚書世澤長。」其中「太史」指的就是出生於九河鄉的鄭家蘭。大宗祠門廳入門掛有「太史」牌匾,九河展思堂大廳也掛有「太史」牌匾。
鄭家蘭,字正初,號秋皋,九河鄉第十世祖(布心第十四世,鯤江第十七世),生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卒於清鹹豐十年(1860年),享年八十九歲。
鄭家蘭自幼家貧,而天資聰敏,由其叔父梅川資助他入學。他從小博覽群書,勤奮篤學,望成長後,能發揚祖德,為國效忠,為民解困。他16歲中秀才,旋由庠生考取乾隆戊申(1788年)科舉人。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中進士。
鄭家蘭因其貌沒有「官相」且腳跛,遭到應試舉子的妒嫉和當權者的非議,想方設法傷害他,鬧得京師轟動。皇帝聞知,降旨召見鄭家蘭,當殿出題面試。鄭家蘭對答如流,滿腹經綸,才高八鬥,在場文武百官無不嘆服。皇上頗為讚許,又觀察他儀表舉止,令他進三步退三步,他腳跛不能退,退即倒地,便跪下奏道:「萬歲,退不得。」皇帝大怒道:「放肆!逆旨當罪!」鄭家蘭從容奏道:「學無止境,讀書人只有上進,那有後退之理!我已立下宏願,此生有進無退,故寧願冒死違旨,才不失讀書人的氣節。」語出驚人,皇帝大喜,遂授翰林院庶吉士,欽賜「太史」牌匾。
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鄭家蘭由庶吉士轉任福建邵武知縣,任職期間,為官嚴正,清操自持,體察民情,秉公斷案,拒絕賄賂,深得民心。其時有兄弟倆人,因爭奪祖業和家產而各持刀斧相向,雖多次投訴,均因前幾位縣官受賄而未獲公正解決。鄭家蘭上任後接理此案,認真查閱卷宗,還親往該兄弟倆家中詳察,邀集鄉紳商討,並對此兄弟倆曉以「兄弟本是同根生,應該親如左右手」的大義,秉公為其分配家產,使其兄弟倆甚滿意。事後,兄弟倆抬上珍貴的禮品和白銀到縣衙酬謝鄭縣令,均被婉言謝絕。
鄭家蘭充任福建鄉試考官時,見秀才曾元海才思過人,談論時勢具有真知灼見,大為賞識。而當時正、副主試官均不同意取他為舉人,鄭家蘭卻據理力薦。後會試,曾元海中進士,選入翰林院。時人皆佩服鄭家蘭。
鄭家蘭在任期間,邵武鬧天災,民不聊生。鄭家蘭幾番上報災情,可是遲遲不見回音。他深知朝政腐敗,官吏只顧敲詐斂財,哪管百姓死活。眼見餓殍遍野,鄭家蘭心急如焚,為救民於水火,決定冒死開倉救民。於是便下令打開邵武糧倉,分糧給災民。饑民死裡獲救,無不感恩戴德。上司聞訊大驚,上表誣告鄭家蘭私吞國庫糧食。皇帝大怒,要以貪汙罪將鄭家蘭處死。幸得鄭家蘭的門生曾元海深知自己老師的為人,竭力為他上表申辯,朝廷終於派欽差下去查察。欽差來到九河村鄭家蘭家鄉查訪,察看了鄭家蘭住所,乃土磚砌成的破屋,而家中儘是破物殘件,何來私囊飽滿。欽差回京後將察訪詳情如實申奏,皇帝感其清廉,更惜其才學超凡,降旨赦去鄭家蘭罪名,削職歸裡。
鄭家蘭在任時,同情百姓疾苦,興辦福利事業,深得民心,離任之日,百姓夾道歡送,並建生祠紀念,並稱他為「鄭菩薩」。
曾元海感恩鄭家蘭愛惜人才,唯才是舉,特派人贈送禮物答謝,並為鄭家蘭建 「太史第」府第。
鄭家蘭革職歸鄉後,在潮州韓山書院講學,嶺東優秀之士,多出自其門下。他擅長書法,楷、行兼美,為世所珍。今豐順縣博物館還珍藏他寫的《映梅》匾。著作有《正初文集》四卷。
請點擊右上角的「…」符號,選擇「分享到朋友圈」,與朋友共享;或選擇「查看公眾號」,並點擊「關注」,以便及時得到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