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不好賣了,開發商到了比拼奇思妙想的時候。
融創孫宏斌是最早感覺到危機的大佬之一,不料撞進了樂視大坑最終不得不壯士斷腕灑淚而別,恆大許家印或許覺得自己技高一籌,眼瞅著老孫剛剛栽了,依然攜手賈躍亭,結果慷慨陳詞的聲音還在飄蕩,雙方已經撕破臉面。
現在,國內的明星房地產開發商祭出了新的法寶:養豬。
01到萬科養豬得本科以上
近日,萬科公司官網發布了包括聚落化豬場總經理、預結算專業經理、開發報建專員、獸醫、豬場拓展經理等在內的一系列豬場崗位,均需本科及以上,號稱在「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的定位下設立食品事業部(BU),而生豬養殖與蔬菜種植、企業餐飲一起構成了該事業部先行試水的三大領域。
消息一出,引起了網絡熱議。不過,萬科的掌門人鬱亮似乎有著充分的理由。
2019年是萬科的35周年,這一年,萬科全年營收3679億元,同比增長23.6%,扣非淨利潤383億元,同比增長14.4%,在業界處於領先水平,不過,不論是營收增速還是淨利潤增速均在下滑。今年前四個月,萬科很可能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差紀錄,合約銷售額1858億元,同比下降11%,遜色於恆大、碧桂園,即使在房企大面各正增長的4月份,萬科還是同比下降了20%,鬱亮亟需向投資者展現自己的成長空間。
而過去一年正是國內豬肉價格狂飆猛進的一年,主要養豬企業均賺得盆滿缽滿。知名農牧企業溫氏股份2019年營收僅731億元,相當於萬科同期的19.9%,同期扣非淨利潤131億元卻超過了萬科的三分之一。
在豬企豐厚利潤的刺激下,萬科為自己找到了「從農場到餐桌」的邏輯,試圖以現有客戶為基礎,並為新事業部高配了昔日A股市場上身價最高的董秘、現萬科高級副總裁譚華傑,這一看起來很美的算盤真的那麼美嗎?
02豬肉好吃,豬不好養
現實很可能要殘酷得多。
萬科不是第一個跨界養豬的公司,也不是最後一個跨國養豬的公司。在鬱亮之前,早在2009年,丁磊就放出了野心勃勃的網易養豬計劃,近11年過去了,能吃上丁豬倌所養的豬的人仍然是鳳毛麟角。
在房地產行業,恆大、碧桂園、萬達等亦有過進軍農畜業的嘗試,但進展同樣不盡如人意。即便是「中國養豬第一股」、擁有三十多年養殖經驗的雛鷹農牧也不能永保無虞,2019年就曾傳出深度虧損,餓死大量生豬的笑話,去年10月,該公司因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的收盤價均低於1元遭遇強制退市的命運。
豬肉好吃,豬卻不好養。
天眼查有關數據顯示,一個完全養殖產業鏈主要涉及品種繁育、商品種苗生產、飼料生產與商品肉豬生產四個環節。這些不可能在短期內積累完畢。根據官網介紹,溫氏股份建有國家生豬種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農業部重點實驗室等重要科研平臺,行業專家、博士研髮帶頭人、碩士研發骨幹分別高達20多名、70名、635名。
稍有不慎,一場H7N9流感尤其目前尚未研究出有效應對方案的非洲豬瘟就有可能造成毀滅性的打擊。為了分散風險,溫氏股份不僅有養豬業務,還有肉雞乃至深加工等業務,正是這些全方位的布局,才使得溫氏股份能平安度過大小年,雖然業績會劇烈震蕩。
習慣了房地產暴利的萬科恐怕很難適應這種精細化的行業。
03萬科的焦慮,中國企業式焦慮
明知進軍養殖業不會一帆風順,鬱亮執意帶著萬科向前衝,折射出該公司深層次的焦慮,這種焦慮不是萬科獨有的,而是絕大多數中國企業慣有的焦慮。
在一個行業做上一些年頭後,不少企業的掌門人都會碰到天花板,在哪裡找到下一個增長極深深地困擾著他們。多數公司會選擇跨界進入其他領域,甚至像萬科這樣不惜橫跨房地產與畜牧業。
反觀國外許多基業長青企業,他們更喜歡在一個領域裡深耕到極致後,再尋找其他機會,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不但風險相對更低,而且往往能構築堅不可摧的護城河。
萬科在房地產業發展到極致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創立35年後,萬科的體量在整個中國房地產產業所佔的比重依然極低,不僅如此,萬科近年來遇到的品質危機可謂應接不暇。一位網友在聽到其跨界養豬的消息就憤怒地表示:
「先對得起業主再談別的行業吧,業主投訴都來回踢皮球,大連萬科毒地板,桃酥地板,劣質牆紙,歪房梁,投訴沒用,回覆說到哪投訴都沒用,萬科現在簡直就是萬坑,這輩子再也不買萬科的房子了!」
事實上,對於跨界,長期賺快錢的鬱亮也顯得首鼠兩端,其為非地產業務設置了幾大原則,投入和產出嚴重不匹配的項目必須要調整;做了三年還沒做成的業務不要再做;開展3年仍然嚴重依賴於萬科內部資源的業務不做等。
這樣的心態根本不適應長線的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