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休息排進訓練課表:如何根據訓練安排休息?

2021-03-05 全球鐵三

「訓練、休息、營養」是訓練成績想要進步的不二法則,但大部分的鐵人們都太著重於訓練,甚至會花很多時間去討論訓練的距離、配速、時間等。但卻都忽略了休息與營養的重要性,今天就來討論一下休息的重要性吧!



為什麼需要休息?

人體是非常複雜的機制,但又會本能地在複雜之中維持住一種平衡,只要不失衡,身體就能維持正常的運作,反之一旦失衡,身體的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等調節機制就很容易崩壞,進而影響身體的機能。

以運動舉例,最常見的是在我們辛苦的訓練或比賽之後,身體就會本能似的尋求一份大餐或一個享樂作為慰藉,此為人性。但若我們剝奪掉人性的本能,試想當訓練得很辛苦之後,卻沒有適時給予回饋,甚至限制了享樂的追求,長期下來,人體就會失衡而產生對訓練的抗拒。


那麼,什麼情況會讓身體感到失衡呢? 在訓練的過程中,我們的壓力來自兩個層次,一是身理上的,二是心理上的。身理關乎於你的肌肉、骨骼、心肺系統以及各類器官等,在經過訓練的耗損之後,必然會產生損傷,休息是為了讓撕裂傷或發炎的肌肉群獲得充份的休息後,才會更為強壯,若只是重覆不斷地破壞你的肌肉,沒有充份休息,體能並不會進步。

心理上的壓力則是來自於為了承受高強度的訓練,必然會經過一段痛苦的過程,心理對痛苦的忍受像是一種存量的概念,存量趨近於滿載時,我們會渴望訓練,渴望比賽;反之一旦存量用盡,即使肌肉仍處在健康狀態,但心理就是會有抗拒訓練、抗拒喘氣、抗拒酸痛的感覺。最常見的例子是過去可以完成10組痛苦的間歇課表,但現在卻1組也吃不了,甚至跑不到那速度,完全不知道過去的意志力到那去。

因此,休息的意義就是在重建我們受損的肌肉纖維,補充訓練過程中耗損的肝醣能量,也重新裝載心理存量,累積想要再開始訓練的期待感。


該如何休息?

為了將休息排進訓練課表中,我習慣將休息分成三類:

一、 減量休息日

顧名思義,仍保持基本運動量,但是相當緩和的運動,心率在60%左右的輕量運動,這最適合排在大量訓練後的前一日與後一日。

這一天可以是遊泳20分鐘、騎車繞著河濱30分鐘、慢跑20分鐘、或只是散步走回家。是的,就是這麼少的訓練量!這些年來看過許多運動的朋友,休息日仍排了過多與過高的訓練,或成了個補課日(前幾天少練了幾組,趁今天補回來),這多出來的訓練不但沒有讓身體得到喘息的機會,其實也影響了接下來幾天的訓練強度,成了休息不確實,隔天訓練也拉不出強度的無效率模式。



二、 全休日

每週固定會有一日全休,通常在這一天因為不需要早起,能獲得最完整的睡眠時間。這樣的安排,通常會放在週五或隔天有長時間訓練的日子。

主因在於許多上班族通常都是週六有主課表或週日有比賽,當天都必須早起,睡眠質與量都被剝奪了,因此前一晚的睡眠品質變得格外重要。

此外,全休日也因為不需要練習,多出來的時間也可以用來陪陪家人、看看書、清理一下單車,或趁機趕緊把公事處理好才能在假日時好好專心訓練。


三、 全休期

以上提的兩種休息型態,都是在一個星期內會安排的課表,有時只會安排一個全休日,但有時身體較疲勞時,則可能一週裡會同時有減量休息日與全休日。

而全休期則是在持續3-4個月訓練期後(一般是在完成一場大比賽之後),就很適合讓自己進入一段全休時期。

至於全休期該休多長呢?我會建議至少是2至4周,特別是在113/226公裡的長距離鐵人賽,或是一場重要的馬拉松之後。

對於許多職業IRONMAN鐵人選手而言,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比賽就是在十月份的KONA,許多人的模式就是在大賽之後,進行為期約1個半月的休息,直到隔年1月才開始訓練。

但這時期是完全不動嗎? 倒也不是,這時期很適合從事一些平時較少做但仍可運用一些肌力的的活動,可以是瑜伽、登山、衝浪、滑雪等等,維持最基本的體能,同時也保有趣味性,才能夠真正讓身體與心理同時放鬆,才能繼續讓身體維持均衡與健康的狀態!


鐵人三項最精彩的不是實現夢想的瞬間,而是追求夢想的過程

分享運動知識、傳遞體育精神、感悟人生體驗

長按二維碼即可識別關注

相關焦點

  • 初學者如何安排自己的跑步課表?
    聽起來像是很簡單的議題,但對於跑步初學者來說,安排訓練課表可能會一頭霧水。
  • 健身如何安排休息時間?
    最經有朋友問我怎麼去安排訓練的恢復期?因為長期的力量訓練感覺身體上比較疲勞,感覺恢復不過來,那麼怎麼去安排一個恢復期呢?以前經常講到過針對不同肌群的這種訓練的方式,怎麼去安排一個訓練日,針對不同的肌肉群都有不同的訓練動作,當然有很多不同的訓練安排。但是這些肌肉的恢復時間其實是各有不同的,有些人說應該是24小時或者48小時還有說72小時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 如何制定健身計劃——重量訓練安排10個要點!
    若是在胸部和背部訓練隔日安排肱三頭、肱二頭肌的訓練課,則無法發揮最大訓練效果,因肌肉還未恢復過來,不宜做主肌肉群的訓練,可將肱三頭肌安排在背部訓練隔日,肱二頭肌安排在胸部訓練隔日。  以小肌群為主體的訓練課需休息48小時後才可再次訓練,故不應在隔日安排以其為輔助肌群的大肌群訓練。
  • 跑步訓練後,休息多久時間最佳?
    3、訓練效果即時反饋訓練效果Training Effect,簡稱TE,在佳明920XT上就經常作為沒有課表時的自由訓練依據,今年新發布的佳明Fenix 5和F935系列提供了 TE 最新的 2.0 版本,可以讓你更快地了解自己的訓練成效。
  • 如何制定適合自己的重訓課表
    本文將以我的目前狀況為例,分享我是如何制定自己的重訓課表的,教程談不上,更像是自己的一點思考,希望可以給您帶來一些啟發~            因為我目前階段的時間比較緊張,安排到健身的時間不會很多,所以想要儘可能高效的健身。    在我以往的訓練課表中,基本都是等重組,一小部分遞增和遞減組,同時組間休息的時間沒有很嚴格的把控,在這一次調整課表的時候,這些都是重要關注對象。如果想要制定適合自己的重訓課表,那有幾個因素是需要考慮的.
  • 小編向您介紹划船機訓練課表
    4.划船除了作為有氧運動,也能作為輔助無氧運動及力量運動訓練之用。        該怎麼安排菜單呢?看看一下我們提供的一些不同的划船訓練課表吧!        課表1 5*300米        300米的裡程數,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比較可以接受(熬過去)的距離。
  • 訓練組間應該休息多長時間以及休息對訓練影響,給你最科學的建議
    通常,休息時間取決於鍛鍊的類型,訓練的目標以及次數組數的方案。例如,使用較重的重量做較少的重複次數就需要更多的休息時間,而單關節的較輕的運動休息的時間就可以較少。這基本都是力量訓練的常識,但是有沒有最完美的休息時間呢?
  • 訓練組間應該休息多長時間以及休息對訓練影響,給你最科學的建議
    通常,休息時間取決於鍛鍊的類型,訓練的目標以及次數組數的方案。例如,使用較重的重量做較少的重複次數就需要更多的休息時間,而單關節的較輕的運動休息的時間就可以較少。這基本都是力量訓練的常識,但是有沒有最完美的休息時間呢?休息時間是進行力量訓練適應時要考慮的重要變量。
  • 不懂得休息,還不如別跑步
    過量的跑步會對身體造成損害,比如肌肉和軟組織等,只有合理的訓練加上正確的休息,才能保持更長久的跑步生涯。高強度長時間運動訓練後,身體會本能尋求安慰,長期抑制對休息的渴望,會讓人體陷入周期性失衡,從而不自覺對訓練產生抗拒。
  • 決定訓練質量的關鍵因素—組間休息時間如何確定?
    在日常訓練中有這麼一句話:「訓練不掐表,效果好不了」,掐表是為了合理地安排組間休息時間。 組間休息作為訓練中的一個重要變量,與訓練容量、訓練強度、訓練組數、動作幅度等因素一起影響著訓練效果。
  • 健身訓練計劃中,中高階訓練計劃的RPE課表安排
    如果你有在做力量訓練,你應該可以發現大部分課表的重量安排都是用1RM的比例安排的。這種安排的方法優點是很直觀也很好記錄,但它有一些明顯的缺點:首先你必須要先測自己的1RM,如果你自己一個人要去測試,其實不太方便,而且也比較危險,如果你用3RM或者5RM的重量,往回推算可能也不是特別準確。
  • 健身時候,組間休息時間如何更好地安排?
    或者你就是迫不及待想立即開始下一組訓練,我也沒有很好的間隔休息就開始下一輪動作,有時可能無法保持自己的力量。為了保持肌肉訓練強度,牢牢地注意間隔休息。因此,在本文中,我想總結一下在這段休息時間裡,其他人在做什麼,請參考此肌肉訓練!記得關注【健身食課】:陪你一起學,健身的知識!
  • 淺談組間休息在訓練中的運用~
    如果休息時間太短,1-3來不及完成,疲勞未消除;如果休息時間太長,身體冷卻,神經系統興奮性消退。過長的間歇,由於休息時間太長,導致神經系統興奮消退、身體冷卻而在下一組練習中無法表現出最佳狀態。其實組間休息這取決於你的訓練目的,不同的訓練目的(增大肌肉力量、增大肌肉圍度、增加爆發力和肌肉耐力),在訓練過程中,需要的組間間歇也不同,休息時間都有差別。
  • 力量訓練組間休息多久最好?
    關於前面力量訓練的文章,有讀者表示對組間休息時間表示不解,因此特來解答~先說觀點:力量訓練組間休多久,主要還是跟你的訓練目的有關;而根據供能系統來科學設定組間間歇,可以讓你的訓練更高效!最大力量最佳組間歇:3-5min肌肉圍度最佳組間歇:30-90s理論上按照上面這種安排走,肯定就是最美好樂觀的。
  • 每組訓練間隔休息多長時間合適了?這樣休息能幫你提升訓練質量
    在健身訓練過程中,無論我們是參與有氧訓練還是無氧訓練都會每個動作多組數訓練,每個動作每組訓練間隔休息多長時間合適了?減肥、改善肌肉耐力訓練,都需要不同的休息間隔。增加肥大(肌肉生長),最佳的休息時間是兩次之間的30-90秒。增加肌肉耐力,兩組之間的最佳休息時間為30秒或更短。
  • 增肌期間鍛鍊、休息、飲食如何安排?
    很多小夥伴想要增肌,但是卻只會鍛鍊,從沒有注意飲食和休息的安排,往往會導致增肌效果差,不明顯的現象發生。其實,增肌比減脂還要難,必須合理的安排增肌計劃,才能更好的增肌。總而言之,增肌=鍛鍊+休息+飲食。先說鍛鍊肌肉要鍛鍊,才能促使肌肉增肌,訓練是肌肉增加的前提。
  • 運動組間休息多長時間,才能讓你的訓練效果最大化?
    在一次高效健身訓練中,對組間休息的合理把控,顯然是不可忽視的細節。健身時的組間休息,應該休息多久?總的來說,較為理想組間間歇,是結合了自身實際情況,根據不同訓練動作,訓練模式,去最大化肌肉訓練刺激,並沒有一定值。
  • 進行間歇性訓練時你應當休息多長時間?
    在討論今天的主題前,讓我們先了解下什麼叫「間歇性訓練」。 間歇性訓練是指:在進行高、中、低三種不同強度的運動時,採用分組的方式,在每一組動作之間安排恰當的休息時間,以此來完成強度較大的訓練。
  • 如何更合理安排健身計劃?(安排訓練、熱身伸展、受傷)
    022 如何安排訓練安排訓練要看幾個因素如果可以分開有氧和重訓,最好就分開練;如果只能一起訓練,通常是先重訓,後有氧,這種對維持肌肉較有幫助;如果比較不太在意肌肉的話,才先做有氧(後重訓)。以上只是常見的做法,每個人亦應按照自己的狀況,來安排屬於自己的課表。
  • 健身初學者重量訓練課表
    接下來就是開始瘋狂的在網路上收集訓練課表(俗稱的菜單),但這些訓練課表真的是適合自己嗎?甚至於這些課表正確嗎?如果你有以上這些疑問,哪你就必須要先來了解怎麼檢視訓練課表!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健身初學者重量訓練課表該有的7項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