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高效健身訓練中,對組間休息的合理把控,顯然是不可忽視的細節。
健身時的組間休息,應該休息多久?
例如,如果是啞鈴動作,不管組間休息有多短,一般人都不會感到太吃力;但如果是槓鈴深蹲只歇30秒,我可能當場去世……
總的來說,較為理想組間間歇,是結合了自身實際情況,根據不同訓練動作,訓練模式,去最大化肌肉訓練刺激,並沒有一定值。
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人們就已發現:較短的休息間歇,可以帶來生長激素的急劇上漲,而相比起耗時較長的訓練,也更不容易引起皮質醇水平的上升。
不過這並不能代表,間歇越短增肌效果越顯著。
增肌訓練的三大機制,分別是:機械張力、代謝壓力、肌肉微損傷。
較短的休息間歇,確實可以帶來更強的代謝壓力。不過,這還涉及到一個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人不是機器。
當組間休息很短時,必然會伴隨恢復不足,使人無法完成預期的訓練量,或不得不降低負重完成接下來的訓練。
而很顯然,以降低訓練量為代價,去刻意達成更短的組間休息,是非常不值當的。
這在2016年美國的一項實驗中,也能得以驗證:實驗中,21名訓練時間和年齡相仿的男性進行抗阻訓練,結果發現,組間休息為3分鐘的實驗組,比組間休息為1分鐘的實驗組,增肌效果更明顯。
造成這種差異的,顯然不是較短的休息間歇,對增肌產生了什麼負面影響。而是較短的休息,可能間接影響到訓練質量。對於肌肉訓練刺激,訓練量才是最直觀的影響項。
當然,較長的休息間歇,增肌效果也不是就會更好~
綜合而言:實際訓練中,組間休息時間很難單一的影響訓練結果。
比起看重「歇多久才能對訓練效果更有益」我們更應關注結合了負重強度,訓練總量,努力程度,對肌肉的綜合刺激效果。
【特別通告】剛開始練不怎麼懂,練了些時間沒進步,我們安排專門的健身輔導群
【怎樣進群?】私信回復「福利」即可加入!
深蹲、臥推、硬拉、推舉、引體向上等大重量複合動作,採取較長的組間間歇,休息充足,才不會產生太大的代謝疲勞,訓練質量往往也會更好。(如負重大於70%1RM可考慮間歇3-5分鐘,而負重較為適中的複合動作,則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2-3分鐘)
像啞鈴彎舉,側平舉,卷腹,等負重相對較小的孤立訓練,可採用較短的組間間歇,縮短訓練時間同時,強化訓練刺激。(這時我們往往可以採用1分鐘左右的組間間歇,甚至更短)
一些以減脂為目標的訓練,組間間歇則常常可以控制在20秒——60秒,讓身體處於不完全恢復狀態,帶來更好的代謝反應。
並不需要拘泥於以上的參考經驗,當訓練經驗不斷豐富,我們完全可以去摸索更適合自身的訓練模式。把注意力放在整體訓練安排上,感受訓練有沒有合理的對肌肉起到良好的刺激效果。
1、適量靜態拉伸
組間休息時,合理短時的目標肌群靜態拉伸,可以緩解肌肉僵硬。
組間的靜態拉伸一般控制在10-20秒即可,不要時間過長,以免因目標肌群力量下降,影響訓練質量。把更為徹底的拉伸環節,放在整體訓練完成後。
2、補水
高強度訓練後,人體常常會在出汗中,伴隨水分和電解質的大量流失。而合理的訓練「補水」方式,顯然不能全部集中在訓練後,一口氣灌成水桶。
我們更應該把水分的攝入,平均分配在訓練的各個環節,小口慢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