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聲燭影雪夜謎案:那一夜宋太宗為何留下洗不掉的惡名?

2020-12-23 西樓訪古

北宋開寶九年(976年)十月,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

開封。皇宮宣德門緩緩打開,一行人匆匆進宮,雪地上留下一行凌亂的足跡。在位已經十六年的宋太祖趙匡胤在這個風雪之夜突然宣召自己的弟弟趙光義進宮議事,兄弟倆屏退所有的宮女侍從,關起門來秉燭夜談,沒有人知道他們說了什麼。

守在門外的太監宮女們透過燭光搖曳的窗戶隱約看到兄弟倆時而湊到一塊交談,時而又見趙光義離席做出辭讓的動作。不久又聽到趙匡胤拿起玉斧戳地發出的聲響,並隱約傳來趙匡胤的聲音:「好為之」(另有記載說是「好做,好做」)。

似乎是在勉勵弟弟做什麼,但很快殿中便陷入了沉寂,只剩下搖曳的燭光,再無任何聲響,又過了一會兒傳來了趙匡胤打呼嚕的聲音,似乎是睡著了。

到了快五鼓天快亮時趙匡胤突然駕崩了。

這件事就是北宋歷史上著名的「斧聲燭影」,位列中國歷史四大懸案之一。

01雪夜迷蹤

北宋建立者趙匡胤兄弟五人,他排行老二,大哥和五弟夭折,他成為實際上的大哥,下面還有兩個長大成人的弟弟趙光義、趙廷美。趙匡胤成年結婚後育有四個兒子,其中長子和三子也是幼年夭折,剩下次子趙德昭和四子趙德芳。

古代皇位傳承有兩種方式: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其中前者比較常見,也是大多數朝代採用的辦法,而後者除了殷商是明確定製外,大部分情況都是皇帝死後無子才會考慮由弟弟即位。

而趙匡胤即位後有兩個兒子,又有兩個弟弟,按說皇儲之位不會有什麼懸念,何況開寶九年趙匡胤駕崩時次子趙德昭25歲、幼子趙德芳17歲,弟弟趙光義37歲,趙廷美29歲。可以看出趙德昭只比趙光義小12歲,即便按照今天的標準也早已是成年人了。

然而詭異的事情發生了,趙匡胤死在那個風雪之夜後的第二天,繼承帝位的不是趙德昭,也不是趙德芳,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

此事困擾了後人一千多年,趙匡胤為什麼捨棄兒子,將皇位傳給了弟弟?換句話說趙匡胤真的把皇位「傳」給了弟弟嗎?

那個風雪之夜究竟發生了什麼呢?為什麼即位後的趙光義卻在歷史上留下了洗不掉的惡名?

一切都要從那個神秘的雪夜講起……

開寶九年十月那個雪夜,趙匡胤離奇死在了他的寢宮中,享年五十歲,過早地離開了他的大宋子民們。

侍寢的宮女發現趙匡胤死後,急忙跑去稟告宋皇后,宋皇后大驚失色,下意識地派太監王繼恩出宮召趙德芳火速進宮(不明白為什麼召趙德芳,而不召嫡長子趙德昭)。結果王繼恩出宮後不是奔德芳府,而是直奔趙光義府,這就有意思了。

王繼恩在趙府門外遇到了醫官程德玄,二人進府向趙光義稟報,趙光義先是大驚,猶豫半天才跟隨王繼恩、程德玄火速進宮,在宮門口王繼恩對趙光義說王爺先在此等候,容咱家進去稟報皇后。

程德玄提醒趙光義都這時候了,還等哪門子通報!夜長夢多,直接闖進去。

一行人壯起膽子直接闖宮,一臉焦慮的宋皇后看見王繼恩回來了,急忙問德芳來了嗎?

王繼恩說:晉王來了。

宋皇后的反應是大驚,如遭雷擊,很快她便回過味兒來了,馬上改口說道:「我們母子的性命全託付給官家了。」趙光義則秀了一把演技,哭著說:「我們共享富貴,不要怕。」

天一亮,趙光義便開始張羅趙匡胤的喪禮,同時麻溜地在大哥的靈位前繼承了皇位,史稱宋太宗,而且令人詬病的是他一改逾年改元的老規矩,即位後便改當年的開寶九年為太平興國元年,造成這一年出現了兩個年號,這被認為是對先皇的不敬和褻瀆。

古代老皇帝病死,一般他這一年的年號還會沿用到年底,到明年才啟用新年號,這就是史書中常見的「改明年為某某元年」的原因,像趙光義這樣迫不及待地一上臺就改元的情況非常罕見,因此他也招來了很多非議。

02得位正與不正

關於趙光義得位不正的議論千年來史不絕書,「弒兄奪位」是流傳甚廣的一種說法,影響深遠,以至於很多歷史書籍都採納了這一說法。

這一說法最早源自宋代僧人文瑩編著的一本史料筆記《續湘山野錄》中的記載,當然宋代官方史書《太祖實錄》(被趙光義修改過三次)則是極力否認弒兄奪位說,後來司馬光編寫的《涑水記聞》也是認為趙光義沒有弒兄,這些官方觀點咱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畢竟他們有他們的立場嘛。

不管史書如何為趙光義辯解,那個風雪之夜的很多謎團,趙光義卻是擺脫不掉嫌疑,畢竟他是趙匡胤之死最大的受益者,至於趙匡胤那兩個兒子後來也都被迫自殺,還有最小的兄弟趙廷美也是被一貶再貶,最後悲憤吐血而死。

不是說共享富貴嗎?這畫風不對呀,認真你就輸了。

開封府

趙光義早在開寶六年就擔任了開封府尹、封晉王,這兩個職務組合在五代乃至宋初可不得了,一直被默認為皇太子的標配,因為那個時期沒有皇太子這個名號,只有開封府尹加晉王的組合。

如果趙匡胤想傳位給兒子,為什麼不封自己兒子德昭為開封府尹,卻把這麼重要的職位給了弟弟趙光義,他難道真的心甘情願?

我分析只有一種可能性,就是趙光義在開封經營多年,早已將開封打造成他的個人王國,就算趙匡胤把兒子分配到開封府,年輕的德昭未必能壓得住如狼似虎的趙光義和他手下龐大的利益集團。

趙匡胤應該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也曾試圖擺脫趙光義的陰影,最典型的例子就算遷都洛陽的計劃。一旦遷都洛陽成功,那趙光義在開封苦心經營的根基就全都灰飛煙滅了, 如果跟著去人生地不熟的洛陽,趙光義難道要重新白手起家嗎?

到了洛陽,那裡是趙匡胤的地盤,沒有趙光義一絲一毫的勢力,那時候再冊立德昭為皇儲,趙光義只怕就無可奈何了。

老辣的趙光義當然想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極力反對遷都,甚至發動滿朝文武強烈抵制遷都,逼得趙匡胤不得不含恨取消了遷都計劃。

一句「在德不在險」讓趙匡胤看清了趙光義無處不在的陰霾籠罩在開封上空,他努力了,卻無力擺脫這片陰霾。

最終趙光義如願以償當上了開封府尹、封晉王,坐到了皇儲的位置,但趙匡胤的心裡是什麼滋味?只怕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03最是無情帝王家

趙光義即位之初確實兌現了承諾,大肆封賞兩個侄子,封趙德昭為武功郡王、趙德芳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又封弟弟趙廷美為齊王,真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夠意思了吧。

趙光義

別急,好戲還在後面呢。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德昭隨同趙光義出兵攻打契丹,結果高粱河一戰,宋軍大敗而逃,契丹軍追到白溝河又是一場惡戰,宋軍又是慘敗,潰不成軍,連趙光義本人都中了一箭,無法騎馬,坐著運糧的驢車逃回定州才穩住神兒。

一片混亂之下,後方大本營的將領們失去了趙光義的消息,人心惶惶都以為皇帝遭遇了不測,有人便建議擁立當時在軍中的趙德昭為帝,結果還沒實行,趙光義坐著驢車回來了。

這個畫面朋友們自行腦補吧,反正趙德昭想死的心都有了。

沒見過你們這樣坑隊友的!

後來趙光義果然懷恨在心,回京後趙德昭千不該萬不該去找趙光義為出徵將士討要賞賜(打了敗仗,皇帝也被射傷,還要什麼賞賜,真是傻白甜啊),趙光義勃然大怒,斥責道:

「等你當了皇帝再封賞也不遲!」

趙德昭再傻也明白這話的分量,回去後就嚇病了,沒多久便選擇了自殺,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當然,趙光義又跑去秀了一把影帝級的演技,伏棺大哭:傻孩子,你這何必如此呢?叔叔說的都是氣話呀。

能把笑憋成哭表現出來的人,都是高手中的高手,一般只存在於帝王之家。

趙德昭死了,他弟弟趙德芳感到了一股寒氣逼來…..

趙德芳

兩年後的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三月,趙匡胤碩果僅存的兒子趙德芳也死了,年僅二十二歲。趙光義聞訊又跑去伏棺大哭,並廢朝五日,追贈趙德芳為中書令岐王,諡號康惠。

短短三年間,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都死了,死的恰到好處,死的非常正確,趙光義非常滿意,真是懂叔叔心思的孩子啊。

兩個侄子都死了,似乎該放鬆心情喝杯茶了吧。

不對!似乎哪裡不對勁?

趙光義琢磨了半天,一拍腦殼:艾瑪,我去,差點忘了,我居然還有一個弟弟活著!真是失誤啊。

趙廷美在趙光義即位後被封為齊王,但趙廷美因為趙光義打開了兄終弟及的魔盒,因此他對皇位也產生了希望,趙光義及時出手擊碎了他的希望。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趙廷美陰謀篡位的計劃敗露,被趙光義罷免開封府尹,貶到西京洛陽做留守。

永熙元年(983年),趙廷美又被一貶再貶到了湖北房州,那裡是古代著名的流放地,唐中宗李顯就曾被貶到那裡,到房州不久,趙廷美便抑鬱成疾,吐血而死,年僅38歲。

皇宮裡那位影帝的演技又一次得到了提升,突飛猛進那種……

自古道:「最是無情帝王家」,趙光義實實在在現身說法詮釋了這句話的含金量,不得不感嘆一句:你做了皇帝又如何?你的兒子卻瘋了,何苦呢?

趙匡胤

趙光義在歷史上的名聲不佳,除了弒兄嫌疑,逼死侄子、弟弟的劣跡外,他霸佔小周后、毒殺李煜、錢俶,草率出兵契丹招致連續慘敗也被後世所詬病,他的折騰終於葬送了哥哥趙匡胤辛辛苦苦創下的大好開局,一把好牌到他手裡打了個稀巴爛。

儘管他修改了三次《太祖實錄》,為了堵住悠悠眾口,連續科舉擴招,施恩於人,錄取幾倍多的進士,但還是洗不掉留在青史上的惡名。

畢竟人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相關焦點

  • 宋朝最大懸疑:「斧聲燭影」之謎,趙匡胤究竟是怎麼死的?
    但要說到最離奇的一件,那得數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斧聲燭影」。這件事被後人描繪得充滿詭異的氣氛,堪稱是中國歷史最懸疑的案件。這件事為什麼影響力這麼大?因為關係到宋太祖趙匡胤,到底是怎麼死的?斧聲燭影公元976年10月19日晚上,趙匡胤和他的弟弟晉王趙光義喝了幾杯酒。到了後半夜,原本身體強壯的趙匡胤突然暴斃,五天後被匆匆下葬。皇帝駕崩那可是大事,一般臨終前御醫和大臣必須要入朝去問候龍體,但奇怪的是,記載趙匡胤生活的正史書籍,對於趙匡胤的死亡竟然完全略過,隻字未提。
  • 「燭影斧聲」引發的懸案,趙匡胤是被「斧頭砍死」的?
    ,因此趙匡胤死後不長時間,朝野中就流傳出了他是被趙光義用斧頭砍死「的這則說法,這就是「燭影斧聲」的由來。燭影斧聲圖 「柱斧砍死」,不合情理 事實上,真正的歷史早已經沒有了真相,但是我們可以去儘可能地接近事實的真相。
  • 他在燭影斧聲中奪大哥帝位,到自己傳授帝位時三次才選定繼承人
    稍微讀過宋史的人都知道,宋太祖之死和宋太宗的即位,為後世留下了「燭影斧聲」之類的千古謎案。對這類謎案,學術界主要有以下三種不同的、甚至是根本相反的看法:第一,宋太祖或被暗殺,或因急病猝死,故沒有留下傳位於宋太宗的遺詔;第二,宋太宗即位時沒有「任何遺詔」可以宣布,連「編造」的,甚至「事後編造」的太祖遺詔都沒有;
  • 燭影斧聲,趙匡胤真的是被弟弟所殺嗎?太祖一脈並沒有失去皇位
    黃袍加身 傳世最久的燭影斧聲是來源於文瑩的《續湘山野錄》。 燭影斧聲 這裡的記載文辭隱晦,後世多做揣測。
  • 宋太宗是否弒兄自立?深度分析歷史上的「燭影斧聲」之迷
    今已定議,太尉若不從,則我輩亦安肯退而受禍。」補充閱讀:為何要尋根?其實就是尋心定趙普與太宗察覺到時機成熟,便故意斥責說:「策立,大事也,固宜審圖,爾等何得肆狂悖!」於是軍士們各自歸座聽命。趙普又說:「外寇壓境,將莫誰何,盍先攮卻,歸始議此。」建議先北上抗擊契丹,回來後再做計議,藉此來激將。眾人果然紛紛反對,說如今政出多門,以其北上擊寇,不如先擁戴太尉,安定朝政,然後再出兵禦敵。
  • 宋太宗繼位後為何用令人髮指的手段處置大哥趙匡胤年輕的妻兒?
    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宋太宗趙光義,本名趙匡義,後因他的哥哥宋太祖趙匡胤的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而宋太宗趙光義的繼位問題可以說至今仍然是一個謎,有人說他是正當途徑,被宋太祖趙匡胤傳位的,還有人說他是謀害了趙匡胤,自稱傳位與他才上位的。這件事在經過了1000年後,不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成為了一個千古謎團。
  • 燭影斧聲:宋太祖真的死於謀殺?趙光義篡奪皇位?
    《湘山野録》是「燭影斧聲」最早的出處,但你也看到了,其內容荒誕不經,神乎其神,是典型的野史橋段,更重要的是,裡面並沒有說是趙光義殺死了哥哥,這種說法其實是後世對材料的一種理解,或者說推斷,並沒有鐵證;其他史料有涉及太祖之死的,也只是肯定兄弟二人當晚喝了酒,至於聊了什麼,是慶祝北方戰場屢屢告捷,還是託付後事,也沒有統一的說法,從召見光義一人來看,託付後事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皇帝駕崩是軍國大事,應該把宰相等高官一併叫來
  • 皇位不正,宋太宗趙光義終其一生,都是在擺脫兄長趙匡胤的影響
    宋太宗趙光義,是大宋國的第二位皇帝,其皇位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父死子承,而是從他的兄長宋太祖趙匡胤那裡得來的,他的皇位得來,歷來也是最具爭議的雖然趙光義即位後,列舉了很多的證據,來表明自己皇位繼承的合理性、正當性。
  • 燭影斧聲,趙匡胤究竟是死於趙光義之手?還是得病死的?
    歷史上有「燭影斧聲」之說,就是說,趙匡胤是被其弟趙光義殺死的,那麼,果真如此嗎?還是趙匡胤是病死的? 關於趙匡胤之死,燭影斧聲一說,在《湘山野錄》有這個說法,認為是趙光義意圖篡位,隨即謀殺了趙匡胤。
  • 宋太宗竟是投毒高手 四杯毒酒害死四位皇帝
    說起宋太宗趙光義,他的身上總是纏繞著神秘色彩,從得位不正到毒殺李煜,從貶斥皇弟到謀殺皇侄,在他的故事裡,似乎永遠擺脫不了殺害親人的陰影,本篇文章我們就來說說宋太宗趙光義的「毒」。據史料記載,有四位皇帝被他毒殺,其中一位還是他的親哥哥趙匡胤。
  • 趙光義不僅是宋太宗,他隱藏最深的另一身份,千年後才破解
    宋太宗趙光義(原名趙匡義)比其兄長趙匡胤小12歲,故而趙匡胤走南闖北四處遊歷時,趙光義尚是毛頭稚子。
  • 千年之謎:趙匡胤暴死之真相!
    趙匡胤另一個版本說976年10月趙匡胤病重,就急找趙光義議事,但左找右找不見人,都說剛才還見。議事這事就暫擱下不提了。巧的是,有人看到宮內燭影搖動,像是有人路過的場景,但卻沒看到是哪一位。沒多久就聽見類似斧頭擊物的聲音,緊接著就說太祖駕崩。皇后就讓宦官王繼恩讓兒子趙德芳趕快進來。但王繼恩馬上說晉王(趙光義時為晉王)來了。此時的宋皇后見到趙光義那是膽戰心驚。馬上說我們一家人的小命就拜託了。趙光義來了一句不用擔心共富貴。這就是著名的「燭影斧聲」案。
  • 明明有兒子,趙匡胤為何就不立太子?趙匡胤:繼承人只能是趙光義
    大家都知道,趙匡胤死後,弟弟趙光義繼承皇位,是為宋太宗。有人就產生一個疑問,為何趙匡胤不立自己的兒子呢?趙匡胤一共有四個兒子,長子滕王德秀,次子燕王德昭,三子舒王德林,四子秦王德芳。在北宋第二位皇帝登基過程中,「燭影斧聲」已經爭議了千年,說是趙光義殺死了趙匡胤,可歷代史學家始終找不到實據,已然成為了千古之謎。關於趙匡胤之死,《宋史》中描述很簡單,「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越是這樣簡單,越是讓後人產生質疑。宋仁宗年間的僧人文瑩和尚最先質疑趙匡胤死因,也由此產生「燭影斧聲」。
  • 宋太宗的一句口頭禪,宋真宗的一首詩,讓宋朝變成了熟悉的樣子
    都是因為宋太宗和宋真宗兩任皇帝。北宋立國本來就不正,純屬武將欺負主子是孤兒寡母。宋太宗能繼承皇位,就更為可疑,他用金匱之盟洗白燭影斧聲,卻越洗越黑,這讓宋朝自開局就有些先天不足,沒有許多王朝那麼理直氣壯。所以,宋朝提防武將鬧事,成為了頭一條的國策。既然不能重用武將,那麼就只能依靠文人。
  • 北宋淳化元寶的「淳化」是宋太宗的第三個年號
    然而,淳化實際是宋太宗(北宋第二個皇帝)使用的第三個年號。使用了五年,即公元990年—994年,幹支是: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而「淳化元寶」則創下中國錢幣史上兩個第一:即第一個「御書錢」和第一個「對文錢」。
  • 宋朝「斧聲燭影」之謎——看扶弟魔皇帝的悲慘下場
    嫁人不嫁媽寶男,娶妻不娶扶弟魔。如今這兩句話在網絡上特別流行,身邊也確實見過這兩類人,處理不好自己的家庭關係,導致一系列家庭悲劇的發生。但是有時候不光姐姐是扶弟魔,哥哥當起扶弟魔來,後果更為可怕。比如今天講的宋太祖趙匡胤,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扶弟魔的悲劇。趙匡胤在960年,發動「陳橋兵變」登基為帝,建立宋朝。
  • 都是太宗,為什麼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趙光義的口碑天差地別?
    李二和趙二,一個一手策劃了玄武門之變,一個高度疑似導演了燭影斧聲的劇情。從一定程度上看,這兩位是有很多共同點的,都是皇位的第二任繼承人,都高度參與了謀權造反事業,皇位得來都充滿了陰謀算計,彼此都是心狠手辣之輩。
  • 宋太宗一脈宗室眾多,宋仁宗為何要選趙曙繼承大統?
    那麼,宋太宗趙光義一脈留下的宗室成員眾多,宋仁宗為何會挑趙允讓的第13個兒子趙宗實(後來改名為趙曙)繼承大統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先從宋仁宗的父親,宋真宗趙恆身上找到答案。宋真宗是北宋歷史上一位頗有作為的帝王,他依靠自己的努力開創了著名的鹹平之治,還為北宋籤訂了贏得和平安定的《澶淵之盟》,為仁宗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