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影斧聲,趙匡胤究竟是死於趙光義之手?還是得病死的?

2021-01-12 騰訊網

宋太祖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勇武過人,最開始,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在行伍中鍛鍊出來了,並於後周世宗柴榮在位時,擊北漢和南唐,立下了不少戰功,深受柴榮信任和重用。

柴榮病重時,趙匡胤升為殿前都點檢,成為當時禁軍的最高統帥。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被部下擁立為帝,然後,趙匡胤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建國號宋,史稱北宋。

趙匡胤雖然說是馬上皇帝,但是,能武能文,他不僅軍事才能突出,而且,文學才能也不錯,曾寫了一首《詠初日》詩,氣勢磅礴,頗有文藝範。

其詩如下: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

這首詩雖然描述直白,但是,氣勢恢宏,儀態萬千,寓意深刻,很霸氣,又不乏文藝之美,令人耳目一新。

那麼,趙匡胤最後是怎麼死的呢?

歷史上有「燭影斧聲」之說,就是說,趙匡胤是被其弟趙光義殺死的,那麼,果真如此嗎?還是趙匡胤是病死的?

關於趙匡胤之死,燭影斧聲一說,在《湘山野錄》有這個說法,認為是趙光義意圖篡位,隨即謀殺了趙匡胤。

據說,在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天氣突變,下起了大雪,當時趙匡胤已經患病了,他突然想弟弟趙光義了,於是,命人召晉王趙光義入宮,哥倆飲酒議事,當時,身邊也沒有其他人,就兄弟兩個人。

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趙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似乎兄弟倆喝酒還比較暢快。飲罷時,夜已經很深了,時值三更,殿外大雪越積越高,厚達數寸,只聽見趙匡胤引柱斧戳地,並大聲對趙光義說,好為之,隨後,趙匡胤解衣就寢,鼾聲如雷。到了四更時,有人發現,趙匡胤已經死於殿內,隨後,其弟趙光義繼位為帝。

因此,有人認為,趙匡胤就是被趙光義殺的,因為,當時殿內,只有兄弟兩個人,沒有別人,而且,還聽見了斧頭聲,很明顯,趙光義脫離不了關係。

但是,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卻記載趙匡胤死時,是宋皇后派宦官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入宮,趙德芳是趙匡胤的兒子,但是,王繼恩沒有去召趙德芳,卻往開封府召趙光義入宮,趙光義趁機奪取了皇位。

有人據此分析,趙匡胤死時,趙光義不在殿內,不可能殺趙匡胤,趙匡胤是病死的。

這兩種說法,歷來備受爭議,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浩瀚的歷史煙海中,誰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呢?任憑後人評說。

相關焦點

  • 宋朝最大懸疑:「斧聲燭影」之謎,趙匡胤究竟是怎麼死的?
    能登上九五之巔,卻過把癮就死,這也是宿命,所謂「命裡無時莫強求」。但要說到最離奇的一件,那得數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斧聲燭影」。這件事被後人描繪得充滿詭異的氣氛,堪稱是中國歷史最懸疑的案件。這件事為什麼影響力這麼大?因為關係到宋太祖趙匡胤,到底是怎麼死的?
  • 「燭影斧聲」引發的懸案,趙匡胤是被「斧頭砍死」的?
    趙光義劇照 歷史上有關於皇位的爭奪總是兇險莫測,因此,有關於趙匡胤的死許多人都提出了一個觀點,趙光義就是「兇手」,即使不是兇手也跟他脫不了關係,而且對於趙匡胤的突然暴斃,北宋時期的人們自然也會感覺到不對勁
  • 燭影斧聲:宋太祖真的死於謀殺?趙光義篡奪皇位?
    很快,十月二十日到了,趙匡胤懷著忐忑的心情,登上了太清閣。仰望天空,只見星光璀璨,趙匡胤非常高興,十二年,可以大幹一場了。熟料天有不測風雲,忽然之間,下起了鵝毛大雪。天意如此,亦復何言?連忙派人召見晉王,只見燭影之下,趙光義時而離席,好像不勝酒力。喝完,積雪已達數尺,趙匡胤用柱斧除雪,喊道:「好為之,好為之。」
  • 燭影斧聲,趙匡胤真的是被弟弟所殺嗎?太祖一脈並沒有失去皇位
    在開寶九年(976年),僅49歲的趙匡胤,在這一年離世,古代宗法制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弟弟來繼承也不是沒有先例,但有違常理,根據後來趙普和趙光義的官方解釋。合法繼承權是因為「金匱之盟」。
  • 後蜀花蕊夫人被趙匡胤收入後宮中,為何最後被趙光義一箭射死?
    關於後屬末主孟昶的死,正史上並沒有記載,而民間一些野史卻說孟昶是被趙匡胤給毒殺的,以便把貌美的花蕊夫人收入後宮中。花蕊夫人被趙匡胤收入宮中後還被封為貴妃,但後來她卻死於趙光義之手,這又是什麼回事呢?關於花蕊夫人之死,其實有多個版本版本一:據宋人王鞏《聞見近錄》記載,趙匡胤兄弟倆在後苑宴射,宋太祖勸酒光義,光義提了一個條件說:「只要花蕊夫人親自折一枝花來,我就喝。」
  • 趙匡胤之死,竟然是因為一個女人?殺兄篡位的趙光義實在無恥至極
    這其中,就收錄了一則關於宋初「燭影斧聲」事件的記載。開寶九年冬日,天寒地凍,趙匡胤傳趙光義來到宮中,兄弟二人喝退了一旁的宮女太監,在寢宮中對飲。喝得興起時,時間已來到了深夜。燭光之下,趙匡胤見自己的親弟弟始終畏畏縮縮,不知何故,以為是自己的威嚴震懾了他,洋洋得意。
  • 明明有兒子,趙匡胤為何就不立太子?趙匡胤:繼承人只能是趙光義
    在北宋第二位皇帝登基過程中,「燭影斧聲」已經爭議了千年,說是趙光義殺死了趙匡胤,可歷代史學家始終找不到實據,已然成為了千古之謎。關於趙匡胤之死,《宋史》中描述很簡單,「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越是這樣簡單,越是讓後人產生質疑。宋仁宗年間的僧人文瑩和尚最先質疑趙匡胤死因,也由此產生「燭影斧聲」。
  • 趙匡胤兒子離奇死亡,遺孀被剝奪皇后待遇,趙光義真是幕後兇手嗎
    太祖趙匡胤駕崩時,宋皇后時年24歲,長子趙德昭25歲,次子趙德芳17歲。蹊蹺的是,太祖過世,即位的居然不是趙德昭,也不是趙德芳,而是弟弟趙光義。在太祖去世的當晚,還留下了「燭影斧聲」的神秘傳言,由此太祖被趙光義謀害一說流傳甚廣。
  • 公元976年10月20日晚上,趙光義究竟做了什麼,才當上皇帝
    兄弟二人屏退宮女太監,在宮中對飲到深夜,別人只聽見趙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猛刺,大喊「好做好做」(做得好!做得真好!)。詞語到底是稱讚晉王趙光義還是怒罵,後世不得而知。反正趙光義一反常態,不遵守後宮規矩,竟然在寢宮留宿,第二天才發現趙匡胤已經不明不白地暴崩。
  • 宋朝「斧聲燭影」之謎——看扶弟魔皇帝的悲慘下場
    趙匡胤親自點燃艾草,為弟弟艾灸。甚至怕灼傷了趙光義,太祖先在自己身上試驗,找到灸得不痛又有效果的距離,再如法炮製給趙光義灸,直到趙光義甦醒過來病情轉好,趙匡胤才放心地離開。還有一次,趙匡胤考慮到弟弟府邸地勢較高,於是親自步行到晉王府查看,命人做了一個大水車,把金水河的水抽上來,注入晉王府的水池中,解決用水問題。工程進行期間,趙匡胤多次親臨工地視察。愛護弟弟之心,不言自明。
  • 趙光義不僅是宋太宗,他隱藏最深的另一身份,千年後才破解
    《宋史·太宗本紀》記載,趙匡胤、趙光義所在的涿郡趙氏一門,本就多出文才武略之輩。其父趙弘殷甚為驍勇善戰,深得後唐、後漢、後周多方賞識,趙匡胤早年即是步父後塵,才逐步受到後周柴榮器重。有父兄如此,趙光義自小卓爾不群,少時刻苦習文練武夙夜用心,待趙光義學成出閣時,一切已水到渠成。
  • 從趙匡胤到趙光義: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自然,趙光義深知這點,所以他將目光對準了此時正在皇位上的哥哥趙匡胤。在開寶九年十月的某夜,趙匡胤突然在寢宮之中暴斃身亡,僅僅才五十歲。而且,他的身體狀況歷來康健,近期也沒有頭疼腦熱過,他的死亡留下了千古之謎。一種流傳最廣的說法,趙光義在當夜奉詔進入哥哥趙匡胤的寢殿,兄弟二人屏退太監和宮女後,開始推杯換盞。
  • 皇位不正,宋太宗趙光義終其一生,都是在擺脫兄長趙匡胤的影響
    宋太宗趙光義,是大宋國的第二位皇帝,其皇位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父死子承,而是從他的兄長宋太祖趙匡胤那裡得來的,他的皇位得來,歷來也是最具爭議的雖然趙光義即位後,列舉了很多的證據,來表明自己皇位繼承的合理性、正當性。
  • 趙光義接替皇位後,是怎樣對待趙匡胤的妻子兒女的呢?
    結果到凌晨,趙匡胤突然死了。這一死亡十分離奇。因為趙匡胤常年打仗,行伍出身,身段健康。且時他只有50歲,仍屬於盛年,不會因喝點小酒就死去。因此,歷史上對他的死,大多認為與趙光義脫不開關係。在同期的記載《湘山野錄》中,有「燭影斧聲」的描述,認為趙匡胤實是被趙光義所殺。近代史學家也持有同樣的觀點。 因此,這趙光義是個心狠之人。
  • 千年之謎:趙匡胤暴死之真相!
    趙匡胤登基之後,開了中華統一大業。在平定江南的吳越、南漢、南唐等之後。然後揮師北上滅北漢。但離奇的是976年10月19日晚,他與弟弟趙光義在宮中飲酒,因為飲酒結束時己近子夜,趙匡胤便留趙光義在宮中住宿。
  • 趙匡胤死後,趙光義為何如此恨他嫂子?與她說的四個字有關
    由此觀之,趙光義的為政之道確實不俗。然,後世中關於趙光義弒兄篡位的說法卻從未停止,「斧光燭影」更是他身上不可避免的「汙點」。對嫂子孝章宋皇后的「恨意」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大病在床,召來了晉王趙光義議事,期間無一人在旁。
  • 他在燭影斧聲中奪大哥帝位,到自己傳授帝位時三次才選定繼承人
    稍微讀過宋史的人都知道,宋太祖之死和宋太宗的即位,為後世留下了「燭影斧聲」之類的千古謎案。,宋太祖趙匡胤之弟。趙光義之母夢見神仙捧著太陽授予她,從而有娠懷孕,直到趙光義出生的當天夜晚,紅光升騰似火,街巷充滿異香。當然這是從帝王出生時候都有神奇的傳說,以便證明他們的帝王之為乃為君權神授罷了。實際上趙光義從小聰穎而不群,與別的孩子遊戲,都畏服於他。960年,趙光義參加陳橋驛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
  • 斧聲燭影雪夜謎案:那一夜宋太宗為何留下洗不掉的惡名?
    在位已經十六年的宋太祖趙匡胤在這個風雪之夜突然宣召自己的弟弟趙光義進宮議事,兄弟倆屏退所有的宮女侍從,關起門來秉燭夜談,沒有人知道他們說了什麼。守在門外的太監宮女們透過燭光搖曳的窗戶隱約看到兄弟倆時而湊到一塊交談,時而又見趙光義離席做出辭讓的動作。不久又聽到趙匡胤拿起玉斧戳地發出的聲響,並隱約傳來趙匡胤的聲音:「好為之」(另有記載說是「好做,好做」)。
  • 類柏楊版《續資治通鑑》——燭影斧聲(981年)
    (【《楊家將》虛構情節】:老這位岐康惠王趙德芳,就是《楊家將》和《包青天》系列故事中有權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八賢王」,可惜,歷史就是歷史,趙德芳死了兩年之後,楊業才戰死,趙德芳死了十八年後,包拯才出世。二十三歲就死去,的確讓人懷疑死因。民間正因為嘆息趙匡胤的兒子沒能登上皇位,所以才塑造出「八賢王」這個形象,其實,也不用嘆息,一百八十六年後,宋王朝的帝系又回到趙匡胤一系。)
  • 都是太宗,為什麼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趙光義的口碑天差地別?
    李二和趙二,一個一手策劃了玄武門之變,一個高度疑似導演了燭影斧聲的劇情。從一定程度上看,這兩位是有很多共同點的,都是皇位的第二任繼承人,都高度參與了謀權造反事業,皇位得來都充滿了陰謀算計,彼此都是心狠手辣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