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勇武過人,最開始,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在行伍中鍛鍊出來了,並於後周世宗柴榮在位時,擊北漢和南唐,立下了不少戰功,深受柴榮信任和重用。
柴榮病重時,趙匡胤升為殿前都點檢,成為當時禁軍的最高統帥。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被部下擁立為帝,然後,趙匡胤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建國號宋,史稱北宋。
趙匡胤雖然說是馬上皇帝,但是,能武能文,他不僅軍事才能突出,而且,文學才能也不錯,曾寫了一首《詠初日》詩,氣勢磅礴,頗有文藝範。
其詩如下: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
這首詩雖然描述直白,但是,氣勢恢宏,儀態萬千,寓意深刻,很霸氣,又不乏文藝之美,令人耳目一新。
那麼,趙匡胤最後是怎麼死的呢?
歷史上有「燭影斧聲」之說,就是說,趙匡胤是被其弟趙光義殺死的,那麼,果真如此嗎?還是趙匡胤是病死的?
關於趙匡胤之死,燭影斧聲一說,在《湘山野錄》有這個說法,認為是趙光義意圖篡位,隨即謀殺了趙匡胤。
據說,在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天氣突變,下起了大雪,當時趙匡胤已經患病了,他突然想弟弟趙光義了,於是,命人召晉王趙光義入宮,哥倆飲酒議事,當時,身邊也沒有其他人,就兄弟兩個人。
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趙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似乎兄弟倆喝酒還比較暢快。飲罷時,夜已經很深了,時值三更,殿外大雪越積越高,厚達數寸,只聽見趙匡胤引柱斧戳地,並大聲對趙光義說,好為之,隨後,趙匡胤解衣就寢,鼾聲如雷。到了四更時,有人發現,趙匡胤已經死於殿內,隨後,其弟趙光義繼位為帝。
因此,有人認為,趙匡胤就是被趙光義殺的,因為,當時殿內,只有兄弟兩個人,沒有別人,而且,還聽見了斧頭聲,很明顯,趙光義脫離不了關係。
但是,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卻記載趙匡胤死時,是宋皇后派宦官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入宮,趙德芳是趙匡胤的兒子,但是,王繼恩沒有去召趙德芳,卻往開封府召趙光義入宮,趙光義趁機奪取了皇位。
有人據此分析,趙匡胤死時,趙光義不在殿內,不可能殺趙匡胤,趙匡胤是病死的。
這兩種說法,歷來備受爭議,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浩瀚的歷史煙海中,誰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呢?任憑後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