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慈憲皇后:善事嫡妻的賢德妾室,受兒子牽連被追廢的皇太后

2020-12-16 猴格

海陵王完顏亮是知名暴君,一直以來名聲都很臭,但他也有鮮為人知的一面,比如對待子女是個慈父,對待生母是個孝順兒子,他在兒女面前表現的是濃濃慈父心,在生母慈憲皇后大氏面前則是充滿了孺慕之思。

01,賢德妻子恭順的妾

慈憲皇后大氏(?-1153),是渤海人,大約在金天輔五年(1121)嫁給皇子宗幹,做次室夫人。

天輔六年(1122)正月十六,大氏為宗幹生育庶次子完顏亮,之後又連續生兩個兒子完顏兗、完顏襄,和兩個閨女慶宜公主、平陽長公主,能夠生育三子二女,也可見宗幹對大氏的寵愛。

大氏是渤海人,深受漢文化薰陶,自然是三從四德恪守封建禮教,身為側室夫人,那就是妾室,對嫡妻正室徒單氏非常的尊敬,毫無搶班奪位的心理,從沒有仗著自己生仨兒子把無子的正室撬開的想法。

宗幹的正室徒單氏也是一個賢惠大方的主母,對待妾室都很寬和,深得妾室們的愛戴,當然,宗幹也是寵妾滅妻的人,總之,宗幹的後院是妻妾一家歡,非常之和睦。

02,母以子貴成太后

正當大氏在恭謹的侍奉主母度日的時候,親兒子完顏亮卻弒君自立,成了大金國的皇帝,而她則是新皇帝的生母。

新出爐的皇帝完顏亮是個大孝子,當然,是對他親媽行孝,對嫡母就呵呵了。天德二年(1150)正月,完顏亮追尊親爹宗幹為皇帝,又尊嫡母徒單氏和生母大氏都為皇太后,大氏也是金帝國第一個妾室皇太后,居住在永寧宮。

成為太后第二個月,完顏亮又追贈嫡母的父祖為太尉封王,當然,也少不了自己的親外家。完顏亮追封生母的父親昊天為太尉、國公,祖父臣寶為司徒,曾祖堅嗣為司空,還追贈大氏的哥哥興國奴開府儀同三司、衛國公。到十月,就晉封外祖父為王。

完顏亮一直對自己庶出的身份耿耿於懷,所以努力的模糊生母與嫡母的區別,但他的母親大氏太后,卻無時不刻記得自己帝妾室的身份,從不逾越嫡庶一步。

03,為了老娘煞費苦心的完顏亮

在完顏亮追封外祖父為王的次月,就是嫡母徒單氏的生日,宴會上,大氏太后為主母徒單氏敬酒賀壽,徒單氏剛好在和別的女眷說話,大氏長跪良久,徒單氏都沒看到,完顏亮認為這是嫡母故意下自己老娘的面子,憤怒的離席。

等第二天,就把和徒單太后說話耽誤大氏太后敬酒的皇室女眷杖責一頓,大氏太后好生數落兒子一頓,完顏亮還嘟囔:現在你兒子是皇帝,你就是最尊貴的,不要和過去比。

天德三年(1151)正月十六,是完顏亮的生日,在武德殿宴請宗室百官,大氏太后看著此情此景,不禁心潮澎湃,她怎麼也想不到自己一個小小的妾室居然高居太后之位,這都是她兒子給她帶來的榮耀啊!因此,老太太過於高興,就飲酒過度喝醉了,把完顏亮擔心的不得了,守著他老娘一直到酒醒。

第二天,完顏亮專門讓人勸告大氏太后:「太后春秋已高,平常飲酒不過數杯,昨天怎么喝那麼多?兒子是天子,固然是件高興的事,但是太后的聖體要有什麼不舒服,作兒子的心裡怎麼會安寧呢?又怎麼會樂起來?高興在心裡,而不在酒裡呀!」從完顏亮的話看,真會勸他老娘,真孝順兒子!

完顏亮遷都後,就把生母接到中都去,把嫡母丟在上京,他的意思就是為了保障生母在中都唯我獨尊的地位,免得嫡母還壓在生母頭頂。

但是,和徒單氏姊妹情深的大氏太后,卻不認可兒子的做法,屢次勸說兒子,說徒單氏對他們母子那麼好,怎麼能把她仍在上京呢,應該把她接過來的。每每讓完顏亮無語望天,老娘,你咋這麼不知道兒子的心吶!

04,母以子廢

大氏並沒有等到徒單氏的到來,就在貞元元年(1153)四月,大氏太后生病,完顏亮下詔,以錢十萬貫向天下求醫,但並沒有挽留住老娘的性命。

大氏太后在病篤之際,還不忘念叨,讓兒子把嫡母徒單氏接過來,要善待嫡母,完顏亮只能一一答應。四月十九日,大氏崩。悲傷的完顏亮下詔尚書省:從即日起,中都禁樂一個月,朝官從即日到五月初一才治事;京城外則是詔書到日開始,官員三日不治事,禁樂一個月。

喪禮過後並沒有把大氏安葬,而是安放在菆宮,因為完顏亮遷都後,還準備把祖宗陵墓也遷到大房山,因此暫時把生母安奉菆宮。

貞元三年(1155)大氏的兩周年祭禮,完顏亮率後宮哭祭母親於菆宮。九月,太祖、太宗、德宗梓宮遷徙到中都,安葬大房山,十月,完顏亮追諡生母大氏為慈憲皇后(慈獻皇后),與父親德宗宗幹合葬,並一起升祔太廟。

完顏亮南徵失敗又遭遇兵變,宗室完顏雍自立為帝,改元大定,在大定二年(1162)四月,降完顏亮為海陵郡王,大定二十年(1180),子以母貴的大氏太后,又受兒子牽連,慈憲皇后的稱號被削,降為海陵太妃。

大定二十二年(1182)四月十一,完顏雍又下詔削去伯父宗幹的帝號,降為遼王,宗幹嫡妻哀皇后徒單氏降為遼王妃,身為次室的大氏又被降為遼王夫人。

身為封建女性的大氏,安分守己,溫順恭謹,如果完顏亮沒有被殺,金國皇位在他的子孫後代傳承,大氏自然是備受後世敬仰的老祖宗,但歷史沒有如果,母以子貴,又母以子廢,大氏的得失都繫於兒子一身,被追廢也是必然的,幸好她已經去世,不用在經歷人情冷暖世情淡薄。

就是這樣。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參考資料:金史等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無謂腦補解讀過度。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不會讓您失望!

相關焦點

  • 北宋歷代皇后列表及個人生平簡介
    984年12月-1004年3月15日4 元德皇后 李夫人隴西郡夫人、追封賢妃、皇太后?4.元德皇后——李夫人(943年—997年12月),隴西郡夫人、追封賢妃、皇太后,生漢恭憲王趙元佐、滕國公主、宋真宗趙恆。元德皇后李氏,宋太宗妃嬪,真定人,乾州防禦使李英之女。宋太祖聽說李氏有容德,推薦給太宗。
  • 正說孝定景皇后:丈夫不愛婆不喜,淪為太監提線木偶的末代皇太后
    提到末代皇后,很多人都認為是遜帝溥儀的妻子婉容,但從嚴格意義上講,婉容嫁給溥儀的時候,大清已經亡國,她又算哪門子皇后呢?所以,清朝最後一位皇后娘娘是德宗孝定景皇后葉赫納拉氏。根據《清室優待條件》,隆裕皇太后和兒子宣統帝溥儀仍舊保留稱號住在紫禁城後半部分,僅僅過了一年,民國二年(1913)2月22日(正月十七),長期鬱悶成疾的隆裕病逝,享年46歲。3月31日(二月二十四),紫禁城小朝廷為隆裕舉行冊諡禮,追諡她為「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
  • 正位中宮、母儀天下——清代皇后們的故事
    隆裕皇太后(孝定景皇后)也是中華歷史上最後一位擁有過皇后身份的皇家女子(宣統帝之正妻婉容,嫁給宣統帝時清朝已經滅亡,清室早已宣布退位,宣統帝也不再具有皇帝的身份,所以婉容從真正的意義上來說不是中華歷史上最後的皇后)。
  • 明朝這四位皇后皆賢德,卻都無過被廢,皇帝為何要這樣做
    他一心想將孫貴妃扶正,可胡皇后又是朱棣為他選的正妃,多年來一直沒有犯過錯,且頗受百姓好評。但朱瞻基對她沒有感情,仍然想盡辦法要廢她。 最後,朱瞻基抓住胡皇后無子這一點,懇請胡皇后主動遜位。胡皇后賢德,自然就答應了丈夫。於是宣德三年,朱瞻基正式宣布廢后。史書記載:「後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宣宗後亦悔。嘗自解曰:『此朕少年事。』」
  • 古代正妻與妾室之分、子女嫡庶之別
    中國古代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無論是誰,哪怕貴為皇帝也只能有一個妻子——皇后。其餘的女人都不是妻,屬於姬妾。古代,子以母貴。母親是正妻,孩子是嫡子嫡女,母親是妾,孩子是庶子庶女。母親的地位決定孩子的尊貴程度。庶子女再要強,也是庶出。《紅樓夢》裡的探春,有才幹,有理想,王熙鳳都惋惜她沒託生在太太的肚子裡。
  • 王政君——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王氏名人
    與王禁分手,改嫁荀安為妻,王政君從小失去母愛,長大後的政君,婉順賢慧。及笄就被她的父親嫁出去,未過門而丈夫病死,後改嫁給東平王做姬妾,未進王府門而東平王死。許嫁之人暴病而亡,父親王禁十分奇怪,找人算了一卦,算卦之人說:「你的女兒及富貴之命,將來所嫁之人一定是顯貴之人。」王禁很高興,便教政君寫字讀書,弄琴鼓鼓瑟。
  • 無過被廢、天下憐之——明宣宗原配皇后胡善祥(下)
    宣宗此時已經成為皇帝,他的意志可以毫不受限制地實施,即使皇太后張氏也只能加以規勸,而不能直接駁斥反對。於是宣宗開始不加掩飾地疏遠胡皇后,而愈來愈親近嬌媚體貼的孫貴妃。張太后拘泥於禮法身份,不便直接幹涉皇帝的行為,只能平日裡對胡皇后加倍關愛親近,以安撫其心,示以支持。
  • 《大明風華》大清有孝莊文皇后,大明有誰?孫若微在她面前很渺小
    賢德的皇后不少,但賢德的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就不多了,因為年齡,皇帝的平均壽命不到40,皇后的平均壽命也差不多。 朱高熾體胖,不受嗜武的父親朱棣喜歡,所以朱高熾事事謹慎,作為世子妃的張氏也很清楚世子的處境,因此盡最大的可能孝順朱棣夫婦。 靖難之役後,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後來也沒因體胖和不受朱棣喜歡而被廢,原因之一便是有一個好媳婦。
  • 歷史見聞:皇帝立妾室為皇后,原配心懷怨恨口出詛咒,十幾年後
    一般情況下,原配的地位是高於小妾的,不管皇帝再怎麼寵愛小妾,皇后的位置都是屬於髮妻的。但歷史上也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不立原配為後,反而把妾室立為皇后,魏明帝曹叡就是其中之一。誰知曹叡當上皇帝之後,居然把自己這個原配丟到一邊,立小妾為皇后,這讓虞氏十分委屈不平。
  • 正說孝莊睿皇后:又瞎又瘸的苦情女,亦真亦幻的「帝後真情」
    (明英實錄卷92)從這一點看,大概會讓人認為錢皇后是庶女,她的生母陳氏是妾室,妾室的子女自然都以嫡母娘家為外家。如果陳氏是妾室,又為何說她是錢貴妻、錢僧護祖母呢?要知道明朝的小妾生母是可以母以子(女)貴,充當正式長輩列席的,根本沒必要多此一舉去冒充嫡出,從後面記錄可知,皇室也是知道錢皇后生母是誰的。就因為陳氏身份的撲朔迷離,就導致錢皇后的身份也變的尷尬起來。根據史料做個推測吧!
  • 順治駕崩時孝惠章皇后才二十出頭,康熙對她這位皇太后如何?
    順治皇帝一生有四個皇后:廢后孟古青、孝惠章皇后、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孝獻皇后董鄂氏,其中孝惠章皇后和孝康章皇后活到了康熙繼位(廢后下落不明,不表)。 孝惠章皇后,本名阿拉坦琪琪格,出身於蒙古科爾沁部,與廢后孟古青為表姐妹關係,兩人又都是孝莊太后的侄孫女,這對姐妹作為孝莊太后用力收服順治帝的工具,很讓年少輕狂的順治皇帝反感,孟古青被廢就是一次皇帝和太后的矛盾衝突。
  • 通過「孝聖憲皇后」八字命理了解八字玄微
    身份:清世宗·雍正的妾室,冊封為熹貴妃;清高宗純皇帝·乾隆的生母。孝聖憲皇后之位,雍正臨時死之遺詔尊乾隆生母為皇太后,並非雍正之皇后。雍正皇帝在第一任孝敬皇后過世後的九年中一直沒有封其為帝後。由此可見,應是考慮乾隆登基後如何稱呼生母的原因,故將其尊稱為皇太后。證明皇后名位存在疑惑。 人生軌跡:13歲,甲申年,由康熙賜以侍奉雍正府邸為格格。
  • 正說孝哲毅皇后:出身科舉世家的狀元女,封建禮教的犧牲品
    以輔君德而襄內治。茲選得翰林院侍講崇綺之女阿魯特氏。淑慎端莊。著立為皇后。特諭。(清穆宗實錄卷328)隨即,兩宮太后開始為兒子的大婚典禮忙碌起來 ,六月初三,先封準皇后之父翰林院侍講崇綺為三等承恩公,早逝的生母宗室氏,以及兩位繼母宗室氏、瓜爾佳氏均為公妻一品夫人。同治十一年1872。壬申。六月。甲寅朔。○丙辰3。以舉行大婚典禮。
  • 正說端順皇后蕭氏:幫婆母監視丈夫,從開國太子妃到東丹國女王
    封建時代多包辦婚姻,正是因為包辦婚姻,才產生很多怨偶,丈夫對包辦妻子不滿意偏愛妾室,妻子不被丈夫喜愛就去抱婆婆大腿,這樣一來,夫妻之間越發相敬如冰形同陌路。在契丹遼國,就有這樣一對怨偶,妻子不得丈夫歡心,就替婆母監視丈夫,丈夫憤而投奔他國,妻子取代丈夫地位去做事業女性,這對夫妻就是契丹太子人皇王耶律倍和嫡妻端順皇后蕭氏。01,開國太子妃端順皇后蕭氏(?
  • 這才是真實的歷史:賢德皇后抵不過青梅竹馬,成為明朝第一個廢后
    張太皇太后也不是只管跟兒媳作對,張太皇太后在世時,孫氏在她面前大聲說話都不敢。孫氏更沒有電視劇裡那麼好,她也不是胡善祥的姐姐。 將兩個情敵塑造成姐妹,不得不說編劇腦洞也是挺大的。 按照明朝的祖宗制度,為防止外戚專權,皇家的媳婦不能是高門顯貴出身。
  • 明朝歷代皇帝生母,兒子最後當上了皇帝,她們結局如何
    明朝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也就是說,在皇后沒有嫡子的情況下,誰能夠為皇帝生下長子,那麼她就能母憑子貴。只要兒子能夠順利繼承皇位,那麼她就是高高在上的皇太后,實現人生逆襲。不過,並不是所有皇帝生母,都如我們想像中那樣幸福。有的雖然兒子當上了皇帝,可她們本身命運卻十分悽涼。
  • 大家常說:三妻四妾,三妻指的是哪三妻,四妾又指的是哪四妾呢?
    所以古人才說:「一夫多妻,為數千年來之舊俗……」「三妻」最早的說法來自《莊子·則陽》:「夫靈公有妻三人……「有人認為古人所說的三妻,指的就是「嫡妻、偏妻和下妻」,而「妾」這個稱呼,最早見於《禮記·曲禮》中對周天子後宮妃嬪的界定:「天子有後,有夫人,有世婦……有妾。」
  • 中國古代十大賢后
    她對舅舅北周武帝與皇后突厥公主夫妻失和的狀態非常擔心,勸周武帝說:四邊未靜,突厥尚強,願舅抑情撫慰,以蒼生為念,但須突厥之助,則江南、關東不能為患矣!這時竇氏可能只有六七歲年紀,能有如此見解,頓時語驚四座,周武帝第一個正色以對,立即接納小甥女的進諫,從此對阿史那皇后態度大為轉變。隋大業年間,在涿郡去世,時年四十五歲。唐朝建立後,竇氏追封為皇后;唐高宗上元元年八月時,上尊號為太穆順聖皇后。
  • 皇帝的在世曾祖母——比太皇太后還要尊貴的女人
    中華皇家制度:皇帝正妻稱皇后,皇帝之母在世時(嫡母、生母)尊稱為皇太后,皇帝祖母(包括嫡祖母、宗法祖母、本生祖母)若在世,尊稱為太皇太后。在中華二千年帝制歷史中,皇太后層出不窮,幾乎每朝都有,太皇太后人數也不少,不算罕見。
  • 王氏世族多皇后,在王姓歷史上出的36位皇后
    王家最後一位皇后為明熹宗生母孝和王太后。她是順天府(今北京市)人,少女時被選為神宗太子(即光宗)才人,生熹宗。可惜紅顏薄命,她在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去世,沒有能等到被冊封為皇后或皇太后的一天,她的太后名號,是熹宗即位後追封的,全稱是孝和恭獻溫穆徽慈諧天鞠聖皇太后。熹宗把天下所有的優美詞語都加到了亡母的頭上,其哀思之情,藉此得到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