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家常用章分類
按其形狀可分為:方形、圓形、扁形、腰圓、半圓、橢圓、葫蘆形、自然形、肖形等。按其篆刻方法可分為:朱文(陽文)和白文(陰文)兩種形式。朱文一般白多朱少,蓋出來的印白底紅字;白文一般朱多白少,蓋出來的印紅底白字。按其內容可分為:姓名、字號印,齋館、堂號印,閒文、吉語、警句印,收藏、鑑賞印等。按其在作品中的位置可分為:引首章、攔腰章、押角章、騎縫章、名號章等。二、書法作品用印基本要求
1、必須使用篆刻水平高的印章。如果一幅書法作品主體寫得很好,而用印的篆刻水平較差,就直接影響了作品的檔次。 2、印文的風格基本與作品的書法風格相稱。書法作者要把握自己的作品的風格特點,根據作品的書風選擇用印,使印風符合書風,相得益彰。4、姓名章要便於識讀,要中正平和,須用方形章,不要刻的離奇,顯得不嚴肅。無論什麼樣的作品風格,平和、規範的姓名章都適合。5、書法作品所用印章,最好不要用不規則形式的,俗!6、根據作品留白大小來選擇合適的位置、印章的數量和間距。用印要多而不煩,少而不單。作品上下左右,不可任意蓋印。蓋多不當,不如少蓋。使用多枚印章時要配合作品章法,細心經營,巧妙避讓,注意上下的聚散關係,不能平均分布,左右之間不能在一條線上。切不可濫用印章,或者優劣不分,這樣不僅起不到美化作用,反而會使作品失敗或者畫蛇添足。三、鈐印的一般方法
攔腰章:作品從首至尾中間為腰。攔腰章也叫腰章,在大幅作品中較常用,內容無定式。可以與引首、腰章、下面押角章三點一線,互相呼應。行氣稍有擺動時,可用腰章調節補白。在留空較大的地方可以用一朱一白的印章,一長一正的印章搭配,符合我們中國的陰陽之道。
四、印泥、印色和鈐蓋方法
在書法作品中如果用的印泥不好,就會造成鈐印位置的油浸現象,影響畫面的美觀。印泥應當使用書畫專用印泥。印泥以紅色為宜,常見的有硃砂、朱磦、仿古色等。朱磦偏黃,硃砂偏紅。其它色彩的印泥用得少,在作品上創作的也少。如:在民間的白喜事時用藍、綠、白印泥等,對象主要是在輓聯上。在大紅色、黑色等深色紙上鈐印可採取粘貼印章的方式,也可使用用金、銀色印泥。
鈐蓋印章時最好不要直接在畫氈上蓋,手勢宜輕,輕拍印面所黏之朱已逾而勻,乃蓋於紙上,須將印持正按下,切勿動搖,紙下宜墊以薄書一本,也可以選擇膠墊、玻璃等做為底墊,做到清晰、準確、潔淨,不要把印面上非印文及無用成份印出來。印章宜隨用隨揩,以免積垢影響色澤。印泥用過後須將缸蓋蓋好,防止塵埃侵入。
印泥正確的使用方法如下:
1)新購印泥打開包裝後,須置之於印泥缸內,用骨籤反覆順一個方向去拌和,使之成球狀,形成泥團。使章面蘸泥能從多方位入手,接觸面積增大。而艾纖維在泥團中的分布將會比平面時更呈現交織狀,可減少被章面帶出的泥體,即可克服所謂的「起毛」弊病。
2)用印面蘸印泥時,宜輕勿重,不可擠壓、使勁敲列印胎。不然的話,就會在粘上大量色漿的同時將纖維從交織狀態中提拉出來,纖維容易被折斷,受損,起毛,甚至打爛。
3)蓋章完畢後,必須及時清洗章面,防止殘餘印泥粘上灰塵汙垢後黏度強化,致使下次蓋章極易拉出艾草,影響印文的清晰度。
五、當今書法作品用印的特點
在形式上追求復古,把古人小品橫幅作品鈐印布局的規律經過總結,並借鑑了現代美術平面構成的處理方法,進行合理的安排。印章作為一個點運用在書法作品中增強了設計的形式感,能夠起到強調、 平衡、 跳躍等作用。但要注意的是,不恰當地運用印章這個點,則會令章法呈現出渙散、雜亂的狀態,得不償失。 通過重複構成的形式把視覺形象秩序化、整齊化,造成有規律的節奏感,呈現出和諧統一的視覺效果。通過印章看似鈐蓋失誤的布局把觀者的視線吸引到作品中出彩的部分。在整體統一的基礎上通過空間對比、聚散對比、大小對比等對比手法呈現特殊的效果。總之,書法作品中用印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研究的。無論如何鈐印,最基本原則就是保持作品畫面的協調性,給作品增色。
掃碼關注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