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博大精深,隨著中華文明一路傳承至今。
在書法傳承的歷史進程中,由於中國人特有的含蓄個性以及秘法不輕傳的傳統,導致有些技法秘笈失傳。有的技法秘笈,雖然文字描述傳承下來了,但隱晦難懂。讀懂了悟的人成了大家,而更多的人則不明其義,或者曲解其意,走入偏門。
筆者是個書法重度愛好者,除了日常臨習古人墨跡外,還經常研究揣摩書法理論。本文即探討中國書法秘笈中的「錐畫沙」和「印印泥」。一家之言,歡迎討論交流。
01 基礎知識
什麼是筆鋒、藏鋒、露鋒、中鋒、側鋒、偏鋒?
筆鋒即筆尖寫過的痕跡。
藏鋒就是把筆鋒裹藏在整個筆畫中間,不使外露,使整個筆畫線條看起來圓潤厚重。藏鋒分為起筆藏鋒(如蠶頭),收筆藏鋒(如垂露),行筆藏鋒(行筆時保持筆鋒在筆畫中間)。
露鋒正相反,就是把筆鋒外露在筆畫的邊緣,使筆畫看起來飄逸空靈。露鋒只有起筆露鋒(比如方切或者空搶等)和收筆露鋒(比如懸針或雁尾等)這兩種情況,王氏筆法中的起筆和收筆往往都是露鋒,藏鋒用得並不多。
需要注意的是,行筆不能露鋒!在筆畫線條的兩邊露鋒,就是偏鋒,是正常用筆之大忌。當然,有時為了表現字的險絕,偶爾為之作為全篇點綴,展現意趣也未嘗不可,但絕對不能常用,要明白這畢竟是病筆。
中鋒是筆桿垂直紙面,藏鋒行筆,是最好的用筆方法。
側鋒是筆桿傾斜於紙面,但仍然是藏鋒行筆,即筆鋒仍然裹在筆畫線條中間,只是筆桿傾斜,用筆肚和筆尖一起行筆,這樣能寫出粗線條筆畫。
偏鋒,行筆時筆鋒偏露在筆畫的一邊,形成筆畫線條一邊單薄一邊厚重的失衡狀態,是一種病筆,必須規避。
02 字面解讀
從文字表面來解讀「印印泥」和「錐畫沙」。
印印泥,簡單來說就是蓋印章。中國傳統的印章發展可以大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以秦漢時期為代表;二是以明清時期為代表。
我們一般人對蓋印章的認識是以明清時期為代表的蓋印章,現在仍在沿襲使用。即在一方石頭章上篆刻文字,文字可以是陽文,可以是陰文,刻好之後,拿它來粘壓紅色的印泥,然後穩穩地壓在紙上,拿開後紙上留下白底紅字(陽文),或者紅底白字(陰文)。
那麼,秦漢時期為代表的蓋印章是什麼樣子呢?秦漢印章材料以金屬(銅、鐵)居多,印文不是篆刻的,而是用模胚澆注而成。成章印文也很少有陽文,大多是陰文,用途也大多用來封印,即在封泥上蓋印,介質不是平面的紙,而是立體的泥。印章在軟泥上用適當的力壓下,然後拿起來,在泥上則留下凸起的立體文字(陽文)。
錐畫沙,很容易理解,即用一個錐子在沙土上畫。
03 出處
印印泥,錐畫沙,古今很多書論都引用,最原始的出處是顏真卿的《述張長史十二筆意》,這是顏真卿描述其老師張旭傳授筆法給他的一篇文章,也是一部筆法精妙的行書作品。
文中說,長史(張旭)曰:「予傳筆法得之於老舅陸彥遠,(老舅)曰:『吾昔日學書雖功深,奈何跡不至於殊妙。後聞褚河南云:用筆當須知如錐畫沙,如印印泥。(予)始而不悟,後於江島,見沙地淨,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始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鋒嘗欲使其透過紙背,真草字用筆,悉如畫沙印泥,則其道至矣,是乃其跡久之,自然齊於古人矣。」
從文中可以看到,錐畫沙印印泥原始出自褚遂良。陸彥遠對錐畫沙進行了一層意思的解讀:藏鋒。張旭追加了一層解讀:用鋒嘗欲使其透過紙背(即用力書寫)。
後世黃庭堅在《論書》中說:王氏書法,以為如錐畫沙,如印印泥,蓋言鋒藏筆中,意在筆前。黃庭堅又追加了一層解讀:意在筆前。
褚遂良、陸彥遠、張旭、顏真卿均為王氏書法系統的正宗嫡傳,黃庭堅間接師法張旭和顏真卿,也算是王氏書法系統的傳人,所以錐畫沙和印印泥都屬於正統王氏筆法。
04 深度剖析
既是唐人褚遂良所說,那麼這裡的印印泥只能指秦漢時期的印封泥,而不是明清乃至現代的蓋印章。
金屬陰文印章壓蓋封泥後,封泥上形成陽文。由於印章澆注出的陰文底部不會太平整,壓印出來的陽文頂面也不會平整,形成一條「脊」,這條「脊」對應的就是筆畫的「筆鋒。」這樣的筆鋒使筆畫呈現更強的立體感,更能衝擊人的視線。
概括印印泥的特點:適度用力,藏鋒行筆,筆畫沉著穩重,呈現立體感,清晰明朗。
再看錐畫沙,不一定非得是金屬錐,只要是尖硬的物體就行。實際上陸彥遠在海邊沙灘上遛彎,不可能隨身帶錐子,很可能就是在地上隨手撿了個樹枝。然後用樹枝在乾淨溼潤(島上)平整的沙地上寫字。適度用力,令樹枝深入沙土下面,否則漂浮在沙面上淺淺的痕跡不足以「明利媚好」。
重點是,樹枝不能偏,如果偏斜插在沙裡,那麼划過之後沙土仍然垂直落下來,不見劃痕。對應到毛筆就是要儘量使筆尖垂直於紙面,中鋒行筆。
概括錐畫沙的特點:適度用力,中鋒行筆,文字有立體感,明利媚好。
比較印印泥和錐畫沙,表面上似乎有些不同的是印印泥印出的是凸起的陽文,而錐畫沙畫出的是凹陷的陰文。但是到了紙上實際都是平面的筆畫,這兩種深立體的方向區別就不存在了,只是要求書寫者儘量體現筆畫的「立體」感。因此,就實際效果——營造立體感而言,兩者並無區別。
在平面的紙上寫出立體感的字,很難!古人給出的方法是,把筆鋒豎立,儘量垂直於紙面,適度用力,這樣寫出的筆畫中間部分和邊緣部分的墨水濃淡是不一樣的,造成層次感,從而造成視覺上的略微差異,形成略微的視覺立體感。
這種略微的視覺立體感很關鍵,普通人欣賞不到這層次,專業書家或者鑑賞家會用這個來判定書法作品線條的質量。
當代著名華人書法家、書法理論家黃簡說,有立體感的線條,對著光看,可以明顯看到線條的中心有一條深黑的中心線。渾圓厚重,中間裹藏著一條黑線,這樣的線條就是「沉著」,重心沉穩,不漂浮。如果從紙的背面看線條,更能明顯地看到那條裹藏的黑線,這就是所謂「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效果。
順便介紹一句,黃簡出生於南京,曾在華東師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任教,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香港書法家協會會長,北大懷新園匾額是黃先生墨寶。現退休旅居加拿大,一人全力製作《黃簡講書法》系列教學視頻,以二王體系為宗,系統地講述中國書法,包括筆法、筆勢等基礎理論,篆隸草行楷等專業課程。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黃先生所有這些努力全部是公益。黃先生的目的只有一個:傳承中國書法。
書歸正傳,要達到力透紙背的效果,當然需要用力。印印泥和錐畫沙都要求「適度用力」。
但不是用蠻力去壓筆尖,那樣筆鋒會散掉。而是適度用力下壓,藉助並保持筆腰的彈性、彈力,這樣用的力會恰到好處。
臺灣當代書法教育家陳忠建就特別強調筆的彈性,也特別善於書寫出筆畫的彈性效果。
也順便介紹下,陳忠建,臺灣人,退休前為臺灣某學校的書法教師。現在網上發布大量臨帖教學視頻,篆隸草行楷,上至漢魏晉唐,下至明清民國,包括數十位古代大書法家著名碑帖,他的願望是「一網打盡」臨遍中國所有著名碑帖。陳忠建可能是當代中國臨帖最多的書法家。
陳先生不愛講理論,但實際的書寫能力超強。其教學視頻很有特色,邊臨邊講,語言幽默風趣,內容樸實,不喜故弄玄虛。
在陳先生邊臨邊講的教學視頻中,頻次最高的一句話就是:一定要保持筆的彈性。
所以,在你用力書寫的時候,務必適度用力,保持筆的彈性。有人說,我要寫粗線條,必須壓筆鋪毫。要注意的是,筆畫的粗細,不是靠鋪開筆鋒來達到目的,那樣的話,線條沒有重心,也就沒有了質感,更談不上立體感。寫粗線條其實很簡單,只要傾倒筆桿,用側鋒多分筆來寫,這樣寫筆畫自然粗,且筆鋒仍在,而且在筆畫的中間。
印印泥和錐畫沙還有一個隱含的相同點,那就是「意在筆前」。也就是說下筆前,如何入筆,如何行筆,如何收筆,心裡已經有了安排,手就按照心裡的這個安排寫字。
如果做不到「意在筆前」,往往造成下筆寫到一半,後面不知道怎麼寫,要麼胡亂寫下去,任筆為體,聚墨成形;要麼臨時停下來想,或者一愣神,字就滯了,不流暢,意蘊不貫通。
印印泥,印上的文字是現成的,當然是「意在筆前」。而錐畫沙,雖然沒有明說,但陸彥遠所描述的「勁險、明利」等詞語,足以說明字寫得快而流暢,如果不是「意在筆前」,是達不到這個效果的。
實際上,意在筆前就是要求熟練。你不可能每寫一個字都先構思,那樣太耽誤時間,一天也寫不了幾個字,更難想像趙孟日書萬字了。
05 總結
印印泥和錐畫沙,書寫關鍵點總結為:(1)意在筆前。下筆前先想好怎麼寫,要做到這點,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練習,熟能生巧。把「怎麼寫」變成「自然反應」就成了。(2)中鋒行筆。努力糾正偏鋒的惡習,寫字時寧可慢一點,也要注意力求做到中鋒行筆。(3)適度用力。既要用力,要「力透紙背」;同時,筆鋒不能散,要保持筆的彈性。
寫出後的效果總結為:(1)明利媚好。(2)圓潤厚重,有質感,甚至有立體感。(3)有力道,力透紙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