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秘笈之錐畫沙、印印泥

2020-12-16 文化雜壇

中國書法博大精深,隨著中華文明一路傳承至今。

在書法傳承的歷史進程中,由於中國人特有的含蓄個性以及秘法不輕傳的傳統,導致有些技法秘笈失傳。有的技法秘笈,雖然文字描述傳承下來了,但隱晦難懂。讀懂了悟的人成了大家,而更多的人則不明其義,或者曲解其意,走入偏門。

筆者是個書法重度愛好者,除了日常臨習古人墨跡外,還經常研究揣摩書法理論。本文即探討中國書法秘笈中的「錐畫沙」和「印印泥」。一家之言,歡迎討論交流。

01 基礎知識

什麼是筆鋒、藏鋒、露鋒、中鋒、側鋒、偏鋒?

筆鋒即筆尖寫過的痕跡。

藏鋒就是把筆鋒裹藏在整個筆畫中間,不使外露,使整個筆畫線條看起來圓潤厚重。藏鋒分為起筆藏鋒(如蠶頭),收筆藏鋒(如垂露),行筆藏鋒(行筆時保持筆鋒在筆畫中間)。

露鋒正相反,就是把筆鋒外露在筆畫的邊緣,使筆畫看起來飄逸空靈。露鋒只有起筆露鋒(比如方切或者空搶等)和收筆露鋒(比如懸針或雁尾等)這兩種情況,王氏筆法中的起筆和收筆往往都是露鋒,藏鋒用得並不多。

需要注意的是,行筆不能露鋒!在筆畫線條的兩邊露鋒,就是偏鋒,是正常用筆之大忌。當然,有時為了表現字的險絕,偶爾為之作為全篇點綴,展現意趣也未嘗不可,但絕對不能常用,要明白這畢竟是病筆。

中鋒是筆桿垂直紙面,藏鋒行筆,是最好的用筆方法。

側鋒是筆桿傾斜於紙面,但仍然是藏鋒行筆,即筆鋒仍然裹在筆畫線條中間,只是筆桿傾斜,用筆肚和筆尖一起行筆,這樣能寫出粗線條筆畫。

偏鋒,行筆時筆鋒偏露在筆畫的一邊,形成筆畫線條一邊單薄一邊厚重的失衡狀態,是一種病筆,必須規避。

02 字面解讀

從文字表面來解讀「印印泥」和「錐畫沙」。

印印泥,簡單來說就是蓋印章。中國傳統的印章發展可以大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以秦漢時期為代表;二是以明清時期為代表。

我們一般人對蓋印章的認識是以明清時期為代表的蓋印章,現在仍在沿襲使用。即在一方石頭章上篆刻文字,文字可以是陽文,可以是陰文,刻好之後,拿它來粘壓紅色的印泥,然後穩穩地壓在紙上,拿開後紙上留下白底紅字(陽文),或者紅底白字(陰文)。

那麼,秦漢時期為代表的蓋印章是什麼樣子呢?秦漢印章材料以金屬(銅、鐵)居多,印文不是篆刻的,而是用模胚澆注而成。成章印文也很少有陽文,大多是陰文,用途也大多用來封印,即在封泥上蓋印,介質不是平面的紙,而是立體的泥。印章在軟泥上用適當的力壓下,然後拿起來,在泥上則留下凸起的立體文字(陽文)。

錐畫沙,很容易理解,即用一個錐子在沙土上畫。

03 出處

印印泥,錐畫沙,古今很多書論都引用,最原始的出處是顏真卿的《述張長史十二筆意》,這是顏真卿描述其老師張旭傳授筆法給他的一篇文章,也是一部筆法精妙的行書作品。

文中說,長史(張旭)曰:「予傳筆法得之於老舅陸彥遠,(老舅)曰:『吾昔日學書雖功深,奈何跡不至於殊妙。後聞褚河南云:用筆當須知如錐畫沙,如印印泥。(予)始而不悟,後於江島,見沙地淨,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始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鋒嘗欲使其透過紙背,真草字用筆,悉如畫沙印泥,則其道至矣,是乃其跡久之,自然齊於古人矣。」

從文中可以看到,錐畫沙印印泥原始出自褚遂良。陸彥遠對錐畫沙進行了一層意思的解讀:藏鋒。張旭追加了一層解讀:用鋒嘗欲使其透過紙背(即用力書寫)。

後世黃庭堅在《論書》中說:王氏書法,以為如錐畫沙,如印印泥,蓋言鋒藏筆中,意在筆前。黃庭堅又追加了一層解讀:意在筆前。

褚遂良、陸彥遠、張旭、顏真卿均為王氏書法系統的正宗嫡傳,黃庭堅間接師法張旭和顏真卿,也算是王氏書法系統的傳人,所以錐畫沙和印印泥都屬於正統王氏筆法。

04 深度剖析

既是唐人褚遂良所說,那麼這裡的印印泥只能指秦漢時期的印封泥,而不是明清乃至現代的蓋印章。

金屬陰文印章壓蓋封泥後,封泥上形成陽文。由於印章澆注出的陰文底部不會太平整,壓印出來的陽文頂面也不會平整,形成一條「脊」,這條「脊」對應的就是筆畫的「筆鋒。」這樣的筆鋒使筆畫呈現更強的立體感,更能衝擊人的視線。

概括印印泥的特點:適度用力,藏鋒行筆,筆畫沉著穩重,呈現立體感,清晰明朗。

再看錐畫沙,不一定非得是金屬錐,只要是尖硬的物體就行。實際上陸彥遠在海邊沙灘上遛彎,不可能隨身帶錐子,很可能就是在地上隨手撿了個樹枝。然後用樹枝在乾淨溼潤(島上)平整的沙地上寫字。適度用力,令樹枝深入沙土下面,否則漂浮在沙面上淺淺的痕跡不足以「明利媚好」。

重點是,樹枝不能偏,如果偏斜插在沙裡,那麼划過之後沙土仍然垂直落下來,不見劃痕。對應到毛筆就是要儘量使筆尖垂直於紙面,中鋒行筆。

概括錐畫沙的特點:適度用力,中鋒行筆,文字有立體感,明利媚好。

比較印印泥和錐畫沙,表面上似乎有些不同的是印印泥印出的是凸起的陽文,而錐畫沙畫出的是凹陷的陰文。但是到了紙上實際都是平面的筆畫,這兩種深立體的方向區別就不存在了,只是要求書寫者儘量體現筆畫的「立體」感。因此,就實際效果——營造立體感而言,兩者並無區別。

在平面的紙上寫出立體感的字,很難!古人給出的方法是,把筆鋒豎立,儘量垂直於紙面,適度用力,這樣寫出的筆畫中間部分和邊緣部分的墨水濃淡是不一樣的,造成層次感,從而造成視覺上的略微差異,形成略微的視覺立體感。

這種略微的視覺立體感很關鍵,普通人欣賞不到這層次,專業書家或者鑑賞家會用這個來判定書法作品線條的質量。

當代著名華人書法家、書法理論家黃簡說,有立體感的線條,對著光看,可以明顯看到線條的中心有一條深黑的中心線。渾圓厚重,中間裹藏著一條黑線,這樣的線條就是「沉著」,重心沉穩,不漂浮。如果從紙的背面看線條,更能明顯地看到那條裹藏的黑線,這就是所謂「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效果。

順便介紹一句,黃簡出生於南京,曾在華東師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任教,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香港書法家協會會長,北大懷新園匾額是黃先生墨寶。現退休旅居加拿大,一人全力製作《黃簡講書法》系列教學視頻,以二王體系為宗,系統地講述中國書法,包括筆法、筆勢等基礎理論,篆隸草行楷等專業課程。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黃先生所有這些努力全部是公益。黃先生的目的只有一個:傳承中國書法。

書歸正傳,要達到力透紙背的效果,當然需要用力。印印泥和錐畫沙都要求「適度用力」。

但不是用蠻力去壓筆尖,那樣筆鋒會散掉。而是適度用力下壓,藉助並保持筆腰的彈性、彈力,這樣用的力會恰到好處。

臺灣當代書法教育家陳忠建就特別強調筆的彈性,也特別善於書寫出筆畫的彈性效果。

也順便介紹下,陳忠建,臺灣人,退休前為臺灣某學校的書法教師。現在網上發布大量臨帖教學視頻,篆隸草行楷,上至漢魏晉唐,下至明清民國,包括數十位古代大書法家著名碑帖,他的願望是「一網打盡」臨遍中國所有著名碑帖。陳忠建可能是當代中國臨帖最多的書法家。

陳先生不愛講理論,但實際的書寫能力超強。其教學視頻很有特色,邊臨邊講,語言幽默風趣,內容樸實,不喜故弄玄虛。

在陳先生邊臨邊講的教學視頻中,頻次最高的一句話就是:一定要保持筆的彈性。

所以,在你用力書寫的時候,務必適度用力,保持筆的彈性。有人說,我要寫粗線條,必須壓筆鋪毫。要注意的是,筆畫的粗細,不是靠鋪開筆鋒來達到目的,那樣的話,線條沒有重心,也就沒有了質感,更談不上立體感。寫粗線條其實很簡單,只要傾倒筆桿,用側鋒多分筆來寫,這樣寫筆畫自然粗,且筆鋒仍在,而且在筆畫的中間。

印印泥和錐畫沙還有一個隱含的相同點,那就是「意在筆前」。也就是說下筆前,如何入筆,如何行筆,如何收筆,心裡已經有了安排,手就按照心裡的這個安排寫字。

如果做不到「意在筆前」,往往造成下筆寫到一半,後面不知道怎麼寫,要麼胡亂寫下去,任筆為體,聚墨成形;要麼臨時停下來想,或者一愣神,字就滯了,不流暢,意蘊不貫通。

印印泥,印上的文字是現成的,當然是「意在筆前」。而錐畫沙,雖然沒有明說,但陸彥遠所描述的「勁險、明利」等詞語,足以說明字寫得快而流暢,如果不是「意在筆前」,是達不到這個效果的。

實際上,意在筆前就是要求熟練。你不可能每寫一個字都先構思,那樣太耽誤時間,一天也寫不了幾個字,更難想像趙孟日書萬字了。

05 總結

印印泥和錐畫沙,書寫關鍵點總結為:(1)意在筆前。下筆前先想好怎麼寫,要做到這點,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練習,熟能生巧。把「怎麼寫」變成「自然反應」就成了。(2)中鋒行筆。努力糾正偏鋒的惡習,寫字時寧可慢一點,也要注意力求做到中鋒行筆。(3)適度用力。既要用力,要「力透紙背」;同時,筆鋒不能散,要保持筆的彈性。

寫出後的效果總結為:(1)明利媚好。(2)圓潤厚重,有質感,甚至有立體感。(3)有力道,力透紙背。

相關焦點

  • 從書法中看「土」,「錐畫沙」和「印印泥」是什麼意思?
    很多旅居異鄉的遊子,總是喜歡用罐子裝一些家鄉的泥土隨身帶著,每當想家的時候,就拿出來聞一聞,用手摸一摸,便可以緩解思鄉之苦,人類無論遷徙到哪裡,都忘不了故土。頭頂一片天,腳下一方土,這是一個人的根,土地養育了我們。 曾經見到有些報刊雜誌的欄目,謂之「五色土」,旨在表明素材豐富。中國地大物博,確實有「五色土」。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 中國書法創作的「四種境界」
    當今書法人才輩出,書法作品也不斷湧現,尤其是在社會繁榮的今天,不斷激發著廣大書家的創作熱情,書法事業蒸蒸日上。在浩如煙海的書法寶庫中,有「四種境界」一直為我們書界所津津樂道,對我們的書法創作大有裨益。那就是「屋漏痕」、「印印泥」、「錐畫沙」、「折釵(音拆)股」。
  • 毛筆書法中的用筆原理
    我國古代書論,為了形象地說明問題,對於中鋒用筆的藝術效果,也有稱之為「折釵股」、「屋漏痕」、「錐畫沙」、「印印泥」等等。可是實際上無論是「錐畫沙」、「印印泥」也好,「屋漏痕」、「折釵股」也好,若要創造出這種書寫筆畫線條的藝術效果,非中鋒用筆不辦。但反過來說,中鋒用筆創造的藝術效果,非僅止於「折釵股」、「屋漏痕」、「錐畫沙」而已。
  • 力透紙背的書法就像寫在沙地裡的字,如印印泥,不媚沉著
    張旭年輕時學習書法也是跟隨老師學習的。書法的學習自己勤奮固然不可少,但是老師的指點猶如畫龍點睛,往往更加重要。彥遠對他說:我以前學習書法,雖然下很多功夫,可惜總是覺得不能明顯高出常人,於是我去問虞世南,(虞世南是初唐書法四大家之一),虞世南告訴我說寫字時用筆當須如印印泥。我想了很久也沒明白如印印泥的意思。
  • 書法如何練中鋒?
    很多書法愛好者在初學書法時,經常會提出如何能很好的用毛筆寫出中鋒線條,如何能練好中鋒?其實這是老生常談的問題。關於書法初學的基本問題可能就是如何會中鋒和側鋒並用、怎樣接筆方法,如何轉折自然,學會結構等幾個問題。
  • 書法作品用印指南
    吳昌碩先生在西泠印社創建時作的《西泠印社記》中寫道:「書畫至風雅,亦必以印為重,書畫之精妙者,得佳印亦生色」。在當今書法藝術活動不斷發展的時期,如何用印、用好印,成為書法愛好者、書法家以及收藏愛好者必須十分關注的問題。一件書法作品如果沒有鈐印,將大大失去作品的藝術性和保存價值。
  • 書法學習的重點是得筆法,得筆法者就會一通百通
    毛筆不同於硬筆的一點,就是硬筆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拿起來就寫,但是,毛筆就不同了,很多的時候,初拿毛筆的人是寫不成點畫的,毛筆的筆頭時而左時而右,用不按照他們的意願行動。清朝書法家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也說:「書重用筆,用之存乎其人,故善書者用筆,不善書者為筆所用。」
  • 欣賞(文房用具)—印泥盒/筆盒
    古人講詩書畫印,表面上印放在最後,似乎最不足道。
  • 胡小石:書法之線條,要像鐘錶之發條,不要像煮爛之麵條
    胡小石:書法之線條,要像鐘錶之發條,不要像煮爛之麵條。鐘錶的發條大家見過吧?上緊的時候,一圈繞著一圈,力道緊繃。煮爛的麵條大家應該很熟悉吧?軟綿綿地,一攪就爛,沒有一絲筋道可言。胡小石用鐘錶的發條和煮爛的麵條來形容書法的線條,說的就是線條的骨力和韌勁。書法的線條落到紙面之後,是靜止的。那麼,什麼樣的線條才是好的呢?就像胡小石形容的那樣,要寫出鐘錶發條那般的韌勁。什麼樣的線條不可取呢?大家想想煮爛的麵條是什麼樣子,也就明白了。
  • 顏真卿的書法成就 書法入門 楷書 行書 草書
    顏真卿書法取法前人,卻法而能化,推陳出新,「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意於古意之外。」 他先後學習過蔡邕、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等人的書法,特別是得到了張旭的親傳。相傳他兩次向張旭虛心請教書法,因而盡得其意。
  • 著名歌唱家張琳,13幅創新書法作品鑑賞,網友:此字原創度很高
    張琳張琳在書法創作時候很喜歡把書法和繪畫相結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字中有畫,畫中有字的書寫模式。這樣的書法創作在當代被稱之為書法創新,當然,作為一個正經的書法欄目的編輯,自然是不贊成這種字和畫相結合的藝術產物,而是更趨於傳統書法的表現形式。今天我們拋開書法創新的話題,單說歌唱家張琳的書法特點。
  • 乾貨 | 印泥知識大全,買印泥時可供參考
    有的人喜歡在書法作品上鈐蓋朱磦色的印泥;有的人喜歡在花鳥畫上蓋硃砂印泥,鮮紅色與畫面色彩相互映襯,等等,不拘一格,好看、恰當就行。    對於厚重的白文印,推薦使用朱磦印泥。因為朱磦印泥堆砌感強烈,且顏色感覺厚重沉著。     2、為什麼朱磦印泥比硃砂印泥貴?是不是顏色偏黃的印泥就一定是朱磦印泥呢?
  • 自然書寫,是臨學書法的關鍵
    此語出自姜夔《續書譜/真書》:翟伯壽問於米老曰:「書法當如何?」米老曰:「無垂不縮,無往不收。」。 這句千古名言,強調寫成標準的點畫,用筆的起,行,收要有規範動作,「不可信筆」。不特指一個「垂露」豎,也不特指一個橫畫。是說任何點畫,不論其長短,都必須具備起筆、行筆和收筆三個過程。
  • 實用帖:篆刻印泥淺談丨薦讀
    厚重的白文印用哪種印泥合適?答:硃砂鮮紅,朱磦偏黃。至於白文印用何種印泥合適,要看書畫用紙、內容以及個人喜好。有人喜在書法作品上鈐蓋朱磦色的印泥,有人喜在花鳥畫上蓋硃砂印泥,鮮紅色與畫面色彩相互映襯,等等,不拘一格,好看、恰當就行。對於厚重的白文印,推薦使用朱磦印泥。因為朱磦印泥堆砌感強烈,且顏色感覺厚重沉著。
  • 書畫鈐印的印泥正確使用方法
    有人喜在書法作品上鈐蓋朱磦色的印泥,有人喜在花鳥畫上蓋硃砂印泥,鮮紅色與畫面色彩相互映襯,等等,不拘一格,好看、恰當就行。對於厚重的白文印,推薦使用朱磦印泥。因為朱磦印泥堆砌感強烈,且顏色感覺厚重沉著。2、 為什麼朱磦印泥比硃砂的還貴呢?是不是顏色偏黃的印泥就一定是朱磦印泥呢?答:一般來說,朱磦總是要比同級別的硃砂要貴。
  • 最全的印泥知識丨篆刻乾貨
    有的人喜歡在書法作品上鈐蓋朱磦色的印泥;有的人喜歡在花鳥畫上蓋硃砂印泥,鮮紅色與畫面色彩相互映襯,等等,不拘一格,好看、恰當就行。對於厚重的白文印,推薦使用朱磦印泥。因為朱磦印泥堆砌感強烈,且顏色感覺厚重沉著。 2、為什麼朱磦印泥比硃砂印泥貴?是不是顏色偏黃的印泥就一定是朱磦印泥呢?
  • 漫話印泥
    「西泠印泥」的生產可以追溯到西泠印社創立之初或之前,它與西泠印社的篆刻創作,手拓印譜一起被奉為印林至寶。  「西泠印泥」系手工製作,選料精良,製法考究  色澤古雅,質地細膩,夏不滲油,冬不凝固,浸水不褪,在國內外,久負盛名,為中外書畫家所喜愛和追求。  自七十年代後期,印社成立印泥製作中心,恢復生產「西泠印泥」以來,已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 書畫鈐印應怎樣使用印泥比較好?
    有人喜在書法作品上鈐蓋朱磦色的印泥,有人喜在花鳥畫上蓋硃砂印泥,鮮紅色與畫面色彩相互映襯,等等,不拘一格,好看、恰當就行。對於厚重的白文印,推薦使用朱磦印泥。因為朱磦印泥堆砌感強烈,且顏色感覺厚重沉著。2、 為什麼朱磦印泥比硃砂的還貴呢?是不是顏色偏黃的印泥就一定是朱磦印泥呢?答:一般來說,朱磦總是要比同級別的硃砂要貴。
  • 墨淡如煙,纖毫畢現,董其昌書法的禪心佛境
    ,你方唱罷我登場,多少博學聰慧之士今朝位列天子明堂,轉眼又俯身菜市口身首異處。此語殊類書家關捩子」,諸如此類以佛理喻書法的例子在董氏的書論中隨處可見。 董其昌自述本性好書,但不好書名,品格平淡,書風淡雅,且淡之玄味,筆由天骨。 在書法實踐上好用並且善用淡墨,呈現出古淡,瀟散的精神韻致,率意自然,讓人痴迷神往,沉醉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