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和寫字是有區別的,在這個問題上,懂書法的人都是認可的。雖然很多人有疑問,書法不就是寫字嗎?用筆不就同拿筷子嗎?用得多了自然就會。
毛筆不同於硬筆的一點,就是硬筆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拿起來就寫,但是,毛筆就不同了,很多的時候,初拿毛筆的人是寫不成點畫的,毛筆的筆頭時而左時而右,用不按照他們的意願行動。
清朝書法家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也說:「書重用筆,用之存乎其人,故善書者用筆,不善書者為筆所用。」用筆如用獵鷹,得筆者是筆的主人,不得筆者筆成了他的主子。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書法鼻祖蔡邕說過一句話,「惟筆軟而奇怪生焉!」正是由於毛筆的筆頭是軟的,因為軟就沒有支撐力,用筆的時候不能像用硬筆那樣直接用力,而是要用巧力。董其昌所說「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用毛筆不是壓得住筆,而是要提得起筆,所以我們漢語的寫字就有了「提筆寫字」這麼一個詞。
但是蔡邕所說的「奇怪」,不是初次拿筆寫字的人,出現的不同於硬筆的奇怪現象。而是行為筆頭的軟彈,使用起來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狀況。當然這些現象中,有好的現象,也有不好的現象。
所謂得筆,也就是駕馭毛筆,控制毛筆的能力,說白了就是讓毛筆聽話的能力。如果你的毛筆訓練的如同獵人訓練的獵鷹那樣聽話,王羲之那樣的法帖你也能寫!這麼說來,毛筆運筆時呈現出什麼樣的狀態算正確的呢?
這就提到董其昌所說的「提得筆起」,為什麼不讓毛筆隨意運行,而要提著它呢?董其昌給出了答案:「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使毛筆不會倒下,那有什麼好處?還記得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張旭對他傳授筆法時的對話嗎?
顏真卿問張旭用筆的神妙之法是什麼,張長史說他的筆法得於他老舅陸彥遠。陸彥遠說他自己雖然用了很深的功夫,但是墨跡一直不能達到絕妙的程度,後來褚遂良原因,褚河南說「用筆一定要象印印泥一樣」。
張旭聽了不是很能理解,後來去江邊,看見一大片沙灘,勾起了他書寫的欲望。便一個尖利的東西刻畫書寫,那種勁險明麗真實妙不可言。從此便悟出了書法用筆,就是要藏鋒點畫中,使點畫沉著勁險,呈欲透過紙背的感覺。
書法的法就是這個中鋒,蔡邕叫它「藏鋒」,褚遂良叫它「印印泥」,張旭叫它「錐畫沙」,懷素叫它「折釵股」,顏真卿叫它「屋漏痕」,柳公權叫它「筆正」,董其昌叫它「提得筆起」。凡作書都要中鋒,這是書法的規矩、法則。其他的手法一定是在中鋒狀態下的運動。
掌握了中鋒立筆的方法,篆隸楷行草,任何的書體,都不失規矩。至於有人說某某聖人書寫的法帖看著象側鋒,這真是沒看準確,即便真有也只是白璧上的微瑕。但是對於學習者來說,這是不能學的。就如同白璧上的就算是「微瑕」,不學它,努力克服它,它還存在呢,更別說還要學它!
不知道張旭是不是覺得今天的人會不相信草書也用中鋒,於是他說了,「真草用筆,悉如畫沙,點畫淨媚,則其道至矣!」草書真書都用錐畫沙的方法,真書包括篆隸楷,也叫做正書。當真是,掌握了用筆的法則,也就是得了筆,五體也就全通了。
可見,書法的規矩就是中鋒,掌握了中鋒狀態下的各種運筆方法,提按頓挫、執使轉用,就叫得到了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