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按」的筆法王羲之經常用,卻為何受到眾多書法博導的鄙薄?

2020-12-18 晨之論史

「提按」是書法中非常重要的筆法,很多人練書法都是從「提按」開始的。提筆點畫細,按筆點畫粗。「提按」結合,運用恰當,便能寫出和字帖上類似粗細的筆畫,所以它一直是很受近人推崇的一種筆法。

可是,「提按」的筆法卻受到很多人不少書法博導的鄙薄,如孫曉雲、邱振中、陳振濂等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央美院博導孫曉雲女士認為「提按」的筆法是錯誤的,「捻管」(「轉筆」)才是最重要的筆法。她說:「以右手『經典』執筆法有規律地來迴轉動毛筆,令筆畫縱橫自如的方法,即是『筆法』。運用這種筆法,即是『用筆』。嚴格地說,用筆法寫成的字才是『書法』。」

而中央美院的博導、紹興文理學院蘭亭書法藝術學院院長邱振中先生,則認為「絞轉」才是最重要的筆法,他認為宋代以後「絞轉」筆法失傳,改為以「提按」為主,導致後人書法成就平平。邱振中說:「隨著時間的推進,魏晉逐漸成為遙遠的歷史……從用筆上來說,實難再覓晉人殘紙及王羲之諸貼中渾厚、流暢而富有變化的絞轉筆法……以歐陽修為主的知識界精英已經意識到相對於儒學文章而言,他們那個時代的書法面臨更為危險的境地,因而力主『字書之法』,以求『比蹤唐室』。但他們那代人成績平平……行書難得遒逸,草書無人能寫。」

從字裡行間不難看出,這幾位書法博導儘管推崇的方向不同,但都是相當地鄙視「提按」。但其實我們如果仔細讀帖的話,會發現「提按」正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重要的筆法之一。

從王羲之的名帖來看,「使轉」的筆法在《得未帖》《遠宦帖》等作品中運用較多,「提按」的筆法在《二謝貼》《姨母帖》中則大量使用!《二謝帖》中,用了很多「提按」;「使轉」(「絞轉」是「使轉」的一種,晉唐時期無「絞轉」筆法的稱謂)大為弱化,甚至字與字之間連筆,也是在「提按」中完成;《姨母貼》基本都是用的「提按」,只在個別「橫折」與「豎畫」上還留點「使轉」的技巧。

唐代著名書法家孫過庭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但是,王羲之卻將「提按」大量在行草書中使用,增加了經條的剛性和書法的可讀性,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尤其以唐楷受浸染最深。所以,無論是「絞轉」還是「提按」,王羲之對其並沒有所謂的軒和偏好,它們同樣是王羲之喜歡使用的,對「提按」的筆法過於鄙薄實無必要!

那麼,為什麼「提按」的筆法會出現並廣泛流行呢?這當然與這種筆法的好處有關。「提按」筆法的好處中,最大的一條就是可以使用筆穩定,寫出來的字相對整齊。所以當「提按」的筆法盛行後,像宋徽宗所寫的那種精緻工整的「瘦金體」才能夠誕生並流行。在這一點上,無論是「使轉」、「絞轉」還是"捻管」都是無法與「提按」相媲美的。

那麼王羲之為什麼也有許多字帖中不用「提按」而用「使轉」的筆法呢?(《得示貼》基本是用「使轉」來完成;《喪亂帖》和《遠宦帖》也能見到「使轉」的影子)這屬於不得已而為之。因為當時書寫條件不穩定,當時還沒有現在這種「高桌高座」的書寫方式。紙張等書寫對象是被書寫人或侍者拿在手中書寫的,這一點沙孟海、啟功等人都進行過一定的考證。

如此一來,就造成了書寫對象的不穩定性,自然用筆就多用「使轉」了。這就好像一個人騎在馬上寫字,不穩定的書寫狀態雖能將字寫得個個不同,但是卻無法寫出姜夔那樣穩定精工的小楷。這樣,「提按」的筆法自然就用的就較少了。但是凡事總有例外,比如在牆上書寫進行「壁書」或將几案放在坐榻上(類似今人用的「床上小桌子」)時,書寫對象仍然是固定的,這為「提按」筆法的使用留下了一定空間。

再來後來,五代之後,高桌高座的書寫方式開始流行起來,書寫方式逐漸就變得穩定了。書寫方式穩定起來之後,再用書寫不穩定時的常用筆法「使轉」就沒有很大的必要。「提按」的筆法由於適合新的書寫方式需要自然流行開來了。

但是對於幾位書法博導而來,他們屬於「崇古派」,非常的崇拜古人。由於認為「提按「的筆法只能寫出王字的「形」而非「神」,且會造成寫字比較單一,形成「千字一面」的情況,於是就更加推崇王羲之所用的「捻管」、「絞轉」等書寫技巧。其實,如果是以高桌高座,筆鋒垂直於桌面的方式書寫的話,恐怕王羲之也會更多地使用「提按」筆法。

那麼,為了追求「絞轉」、「捻管」等用筆技巧,我們還非要改變書寫方式,恢復王羲之時代一手拿硬紙,一手執筆的書寫方式嗎?還別說,真的有人這麼做!元朝的李倜就是這樣,他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擬晉山房」,裡面的一切布置均按照晉人的風尚來進行,寫出來的字也和王羲之神似,於是被「崇古派」的書法家如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陳振濂等盛讚,說李倜的成就在元代第一,要超過趙松雪!

但是,客觀來說,李惆的這種書法沒有什麼創意,雖然寫得與王羲之酷肖,但名氣也不是很大;同樣,近代書法家中寫字最像王羲之的白蕉,儘管顧盼自雄但並不能成為民國書壇的代表。這是因為「江山代有才人出」,「晉韻、唐法、宋意、元態、清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審美追求,並不是說練書法的最高境界就是將字寫得和王羲之一模一樣。

所以,對於一般的書寫者來說,也沒有必要去強制性追求王羲之寫字的書寫方式及風格。學書法只要把字寫得好看就行了,沒有必要泥古不化,非要追求什麼「絞轉」、「捻管」等技法,無論哪一種筆法練好了,都是能將字寫好的。當然,你要是不嫌麻煩,多練一些筆法,使自己用筆更加靈活全面也是可以。刻意褒揚或貶低某一種筆法,實無必要。老百姓說得好——「殺豬殺屁股,一人一個殺法」!

相關焦點

  • 252集王羲之行書教學視頻,純乾貨!|王羲之|行書|蘭亭序|筆法|書法|...
    筆法是書學中的核心內容,而魏晉時期的筆法在其中是最具高度的,以王羲之為代表,古代書法家大都取法王羲之,如張旭、褚遂良、顏真卿、趙孟頫、米芾等。王羲之確立了書法藝術的獨立品格,使書法具有了「以形寫神」的表達功能,因此,王羲之書法成為了後世各代取法的源頭活水。
  • 王羲之所用的「打點」筆法是什麼意思?
    王羲之被稱為書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用筆的多樣性。幾乎從其筆法中任取一點並發揚光大,就可以化成一個書家流派。比如說懷素的用筆,就是從王字中細而挺的線條發展而成的,它需要用胳膊帶動手腕手指來書寫。那麼,王羲之在起筆時最常用的筆法是什麼呢?
  • 王羲之書法用筆的秘訣:寫好四種「波」!
    筆法和結構向來是書法中最重要的兩項內容。元代大書法家趙松雪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即使對於「用筆」和結構誰更重要還有爭論,但這兩者對於書法創作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了。書法用筆向來被說得神乎其神。唐朝張旭稱:「筆法玄微,難妄傳授。非志士高人,詎可言其要妙?。」
  • 乾隆皇帝書法欣賞,筆法瀟灑飄逸,行書堪比書聖王羲之!
    文 / 小七各位書法愛好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當我們談到中國的書法文化時,我想每一位網友都有自己喜歡的書法家吧,有的網友喜歡書聖王羲之,還有的網友喜歡楷書鼻祖鍾繇,也有的網友喜歡顏真卿的楷書,而在我國的歷史上除了書法名家的書法寫得好外還有很多的書法愛好者
  • 書法作品氣脈不通,試試這種筆法!在蘭亭序中,王羲之多次使用
    書法作品好不好,氣脈通不通很關鍵! 氣脈通不通是一種感覺。有人即使把所有的筆畫都用遊絲連接,氣脈也還是不通。 什麼是書法的氣脈相通? 古人認為「氣」才是生命的本源,有「氣」才有生命。
  • 王羲之書法筆畫質量如此高,如「萬歲枯藤」,他用的是什麼筆法?
    先對前面的內容做一個小總結:第一節講「點」,是告訴你「點」是所有筆畫的縮小版,掌握「點」的筆法,再學其他筆畫基本就沒有什麼筆法問題了。在其中我著重講了王羲之一個重要的筆法,讓你輕鬆寫出一個「點」。第二、第三節講了王羲之的起筆、收筆的重要筆法。
  • 張旭與徐渭筆法比較——一個「平動、絞轉」一個「提按、頓挫」
    所謂筆法,邱振中先生在《關於筆法演變的若干問題》中認為,筆法所研究的是筆鋒的運動形式,即「所有的筆法都能分解為絞轉、提按、平動這三種基本的運動,任何複雜的筆法,都可以由這三種基本的運動組合而成」,文章進一步認為「平動是各種書寫工具、書寫任何文字都離不開的基本運動方式;而絞轉、提按卻是給書法線條帶來無窮變化的兩種獨立運動」。
  • 書法用筆到底有沒有「古法」和「今法」的區別?
    我們現代書法家提出一個「魏晉用攪轉」,「唐代用提按」的用筆理論,這就是所謂的古法和今法吧?那麼,更古老的書法隸書、篆書是用什麼筆法呢?古法到底要古到什麼年代?這是不明確的。我看到一個朋友回答這個問題,居然說書法是從甲骨文到楷書的書法,你也不想想,甲骨文書法能與楷書是一樣的筆法結構嗎?
  • 徐靜蕾的書法進步明顯:各種字體隨意轉換,對王羲之筆法領悟極高
    徐靜蕾喜歡水彩繪畫,同時也喜歡在自己的空間分享一些書法作品。近期有不少網友聊到徐靜蕾的作品,翻開她以前的作品和現在的作品對比,筆者發現徐靜蕾的書法作品又有了明顯的進步,而且進步的空間非常大。短短幾年,徐靜蕾的字體就已經有了質的改變,寫出來的作品更隨意了,而且各種字體隨意的轉換毫無壓力,這一點似乎和王羲之的筆法很像。
  • 王羲之最後的經典:方寸之中,毫釐之間極盡圓轉筆法之能事
    書法用筆是這幅右軍信札的最大亮點,其以側鋒、中鋒並用,筆勢翻轉有度,線條勁爽圓健,用墨古潤典雅,意緩字舒般的節奏變化;使清新優雅的完美字形,多了分沉靜和散淡,少了些輕佻和浮躁。草書跌宕起伏的抽象線條,往往在自相矛盾中,尋求不經意間的平衡。
  • 筆法關鍵是筆鋒,筆鋒關鍵是中鋒運筆,中鋒運筆關鍵是提按頓挫
    今天來聊一聊筆法。筆法,我們在書法中又將它稱為「用筆」或者是「運筆」,他是書法學習和創作的關鍵。古往今來的書法大家們都用自己的書法實踐來探討筆法的問題,有的談論點畫的寫法,有的論述筆鋒的運行,還有的談一些運腕的方式等等。關於筆法的定義,有人總結概括為:筆法可做廣義和狹義的兩種解釋,廣義的是指使用毛筆的方法,狹義的是指字中點畫的寫法。這種概括性的定義受到大部分人的認可,因為,使用毛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寫好點畫。
  • 書法學習的重點是得筆法,得筆法者就會一通百通
    書法和寫字是有區別的,在這個問題上,懂書法的人都是認可的。雖然很多人有疑問,書法不就是寫字嗎?用筆不就同拿筷子嗎?用得多了自然就會。用筆如用獵鷹,得筆者是筆的主人,不得筆者筆成了他的主子。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書法鼻祖蔡邕說過一句話,「惟筆軟而奇怪生焉!」正是由於毛筆的筆頭是軟的,因為軟就沒有支撐力,用筆的時候不能像用硬筆那樣直接用力,而是要用巧力。董其昌所說「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用毛筆不是壓得住筆,而是要提得起筆,所以我們漢語的寫字就有了「提筆寫字」這麼一個詞。
  • 王羲之《蘭亭序》被稱為第一行書,字體放大10倍後,筆法讓人欽佩
    王羲之《蘭亭序》被稱為第一行書,字體放大10倍後,筆法讓人欽佩中國歷史悠久,留下了許多的財富。當然,書法字畫就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提及到字畫的話,我們也都會想到每一個年代裡的,那些優秀書法家們,他們的字體各自有各自的特點。
  • 紙上談兵:書法的基本理論及十大「筆法」
    名列「楷書四大家」的趙孟認為書法包含兩個基本要素:「用筆」及「結字」。「用筆」管的是筆畫的形狀問題,「結字」管的是整體的效果問題。這一點也是基本上沒有什麼爭議的,一般來講只要筆劃及結構處理好了,字也就寫好了。趙孟還進一步強調:「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他的意思是說,學習書法的重點要放在筆法上,在結構及整體風格上得與時俱進地不斷創新。
  • 王羲之號稱「書聖」,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很高,他的書法好在哪裡?
    琅琊王氏家學淵源,人才輩出,王羲之的書法啟蒙老師是他的父親王曠和叔叔王廙,兩名長輩看到王羲之是一個可塑之才,就傾囊相助,把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王羲之。但是,王羲之又善於推陳出新,不斷融入自己對書法的理解,以及個性氣質,最終拉開了跟前人的距離。那麼,王羲之的書法究竟好在哪裡?要解答這個問題,我覺得,需要從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來解讀,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 不懂王羲之如何中鋒用筆者,即未入書法之正途
    王羲之被稱作書聖,篆、隸、楷、行、草各體都很擅長,他「窮研篆籀」,「纂集精專」,廣採眾家之長,而自成一家。他的書法筆勢委婉含蓄,自然本真,遒美健秀,脫離了漢魏筆風,猶如「王謝家子弟」而煥然成新,開啟了書法的鼎盛時代。從此後歷代書家爭相學習、效仿,直到今天,依然備受推崇。
  • 古代書法作品排名,王羲之《蘭亭序》只排第二,此人作品才是第一
    第四名:顏真卿《祭侄文稿》首先上榜的小七認為應該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這幅書法作品屬於行書,筆法非常的瀟灑流暢,而這幅作品是顏真卿看到自己的侄子被殺,所以痛心寫下了這幅書法作品,而我們從這字裡行間也能體會到顏真卿的悲痛,再看那筆法的變化,也能體會到顏真卿內心的情緒波動
  • 王羲之的神妙,解構主義書法思維,我們為什麼學不到?
    假借於書學領域,我們 用它來描述對字體常規間架結構的拆解。如果把字體常規間架結構比作「七寶樓臺」的話,那麼,「解構」之後的表象便成了「七 寶樓臺」拆碎下來,不成片斷,王羲之行書中,這種打碎了的結構形散而神凝,險中求穩,妙趣橫生,其本質仍是和諧之美。讓我們一同來細細體味一番王羲之行書常規結構與解構並置的這五組字例。
  • 王羲之這10幅字,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最高水平,這字太養眼了!
    眾所周知,中國書法的巔峰是在魏晉時期,而王羲之在梁武帝之後,一直被世人推崇,再加上唐太宗李世民的加持,成就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王羲之的書法是承前啟後的集大成者,後世名家無不是從王羲之的書法當中攫取一點加以闡發而卓然成家的!
  • 王羲之唯一傳世書法,雖62字卻寫出藝術美,珍藏在日本博物館!
    說到王羲之最有名的書法代表作那就是《蘭亭序》,這幅書法作品非常的漂亮,無論是筆法還是字體結構都達到了藝術美,因此也被後人稱為是天下第一行書,而王羲之除了《蘭亭序》外還寫了很多書法作品,比如《姨母帖》、《奉橘帖》、《快雪時晴帖》等等,說到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可能讓很多的書法愛好者非常的遺憾,因為如今沒有一幅王羲之的書法真跡,那麼世界上有王羲之書法真跡的傳世作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