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被稱為書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用筆的多樣性。幾乎從其筆法中任取一點並發揚光大,就可以化成一個書家流派。比如說懷素的用筆,就是從王字中細而挺的線條發展而成的,它需要用胳膊帶動手腕手指來書寫。
那麼,王羲之在起筆時最常用的筆法是什麼呢?這個被稱為「打點」筆法。為什麼要這樣叫?它是什麼意思呢?
在篆書流行的時代,起筆都是要逆鋒而起,取藏鋒之意。但是,王羲之改變了這種起筆方法,將它改為「打點」起筆,也就是直接側鋒切筆,迅速找到發力點發力,然後順勢轉為中鋒行筆,一拓直下,這樣子,書法寫起來就簡潔明快得多了。
這種起筆方法為什麼被稱為「打點」起筆?這是今人給予它的一個比較形象的稱呼。簡單來說,也就是像雨水打在窗戶上,啪的一聲,沉著有力。雨水打窗多是斜勢落下,很少會是垂直打下來的,所以這種起筆方式是側鋒起筆;雨水打窗後不可能若逆鋒起筆那樣繞一下再下行,所以這種起筆方式要露鋒起筆,直接下切;就發力方式而言,雨水打窗後要直接借擊打之勢下行,所以切筆入紙後就要迅速打到發力點來發力行筆,不能是繞轉發力。
書法家傅紹尉說:「在王羲之之前,基本都是藏鋒,所以王羲之的露鋒起筆當時就被稱為新法。切筆入紙之後就發力,這是一個發力點,就像雨點打在窗戶上。」不過,打點起筆之後,王羲之的筆法就不再是雨水下行了,「雨水下行」之法是顏真卿所用的。顏真卿所用的筆法叫做「屋漏痕」,類似於雨水在窗戶上蜿蜒而下的情景而生。
那麼,王羲之在行筆階段所用的筆法叫什麼呢?其實也就是後人所講的「錐畫沙」筆法,明媚利好,快捷有力。它類似於滑冰或划船時所用的發力方式,也就是起筆「打點」發力之後,行筆時借起筆之力順勢向前滑翔,待到點畫收尾前再次發力以便於轉向下一筆的書寫。這種用筆之法,蘇東坡與米芾曾以「逆水撐船」來形容。
書法家孫曉雲對此,這樣描述:「改均勻發力為集中於筆頭上迅猛發力至盡,或是力至收尾時再進行下一周轉筆的準備……此力,乃滑翔之力。物理上稱作『加速過程』和『慣性力』作用。發力即產生加速度,提高速度。所以,這樣的發力,速度迅猛而準確到位。在有大量公務要記錄下來,又無打字工具的時代,既可以加快書寫速度,又能整齊美觀。蘇東坡用『水上撐船』來比喻,甚是形象。」
不過,這種發力在行筆過種中並非是純用中鋒的,而是「側中並用,即側即中」。你可以想像一下騎自行車時,發力前蹬後,為了省勁而讓車向前滑行一段時,自行車並非是一條直線前進的,而是可以左右微擺,便於車子向前的。因此書法家魏啟厚說「騎自行車不倒就是中鋒」,這就很好地概括了中鋒用筆時「即側即中」的情景。
這種行筆方式飄逸瀟灑,切合魏晉時代講究瀟灑明快之風的「魏晉風流」,而不同於屋漏痕沉鬱頓挫的情景。「屋漏痕」像雨水順著牆壁往下漏的情景,它在行筆過程中仍不斷發力,用力綿長,類似騎「搖搖車」的情景,速度較慢,但形成的線條比較厚實。而王羲之這種「錐畫沙」的筆法一拓直下,類似於滑冰或騎自行車的發力,但如果用筆不過關的話,線條中間就會比較空,包世臣將其描述為「兩端雄肆,中截空怯」。這個弊端要通過提按得法及中側並用等方式來矯正。
好啦,這就是王羲之的「打點起筆」。弄明白之後,在書法中可以好好運用。這種筆法的突出優點就是寫字是很快的,能夠加快寫字速度,收放自如,追求魏晉風流那種「飄若浮動,矯若驚龍」的效果。畢竟直到今天,魏晉風流還是書法界的主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