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所用的「打點」筆法是什麼意思?

2020-12-14 晨之論史

王羲之被稱為書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用筆的多樣性。幾乎從其筆法中任取一點並發揚光大,就可以化成一個書家流派。比如說懷素的用筆,就是從王字中細而挺的線條發展而成的,它需要用胳膊帶動手腕手指來書寫。

那麼,王羲之在起筆時最常用的筆法是什麼呢?這個被稱為「打點」筆法。為什麼要這樣叫?它是什麼意思呢?

在篆書流行的時代,起筆都是要逆鋒而起,取藏鋒之意。但是,王羲之改變了這種起筆方法,將它改為「打點」起筆,也就是直接側鋒切筆,迅速找到發力點發力,然後順勢轉為中鋒行筆,一拓直下,這樣子,書法寫起來就簡潔明快得多了。

這種起筆方法為什麼被稱為「打點」起筆?這是今人給予它的一個比較形象的稱呼。簡單來說,也就是像雨水打在窗戶上,啪的一聲,沉著有力。雨水打窗多是斜勢落下,很少會是垂直打下來的,所以這種起筆方式是側鋒起筆;雨水打窗後不可能若逆鋒起筆那樣繞一下再下行,所以這種起筆方式要露鋒起筆,直接下切;就發力方式而言,雨水打窗後要直接借擊打之勢下行,所以切筆入紙後就要迅速打到發力點來發力行筆,不能是繞轉發力。

書法家傅紹尉說:「在王羲之之前,基本都是藏鋒,所以王羲之的露鋒起筆當時就被稱為新法。切筆入紙之後就發力,這是一個發力點,就像雨點打在窗戶上。」不過,打點起筆之後,王羲之的筆法就不再是雨水下行了,「雨水下行」之法是顏真卿所用的。顏真卿所用的筆法叫做「屋漏痕」,類似於雨水在窗戶上蜿蜒而下的情景而生。

那麼,王羲之在行筆階段所用的筆法叫什麼呢?其實也就是後人所講的「錐畫沙」筆法,明媚利好,快捷有力。它類似於滑冰或划船時所用的發力方式,也就是起筆「打點」發力之後,行筆時借起筆之力順勢向前滑翔,待到點畫收尾前再次發力以便於轉向下一筆的書寫。這種用筆之法,蘇東坡與米芾曾以「逆水撐船」來形容。

書法家孫曉雲對此,這樣描述:「改均勻發力為集中於筆頭上迅猛發力至盡,或是力至收尾時再進行下一周轉筆的準備……此力,乃滑翔之力。物理上稱作『加速過程』和『慣性力』作用。發力即產生加速度,提高速度。所以,這樣的發力,速度迅猛而準確到位。在有大量公務要記錄下來,又無打字工具的時代,既可以加快書寫速度,又能整齊美觀。蘇東坡用『水上撐船』來比喻,甚是形象。」

不過,這種發力在行筆過種中並非是純用中鋒的,而是「側中並用,即側即中」。你可以想像一下騎自行車時,發力前蹬後,為了省勁而讓車向前滑行一段時,自行車並非是一條直線前進的,而是可以左右微擺,便於車子向前的。因此書法家魏啟厚說「騎自行車不倒就是中鋒」,這就很好地概括了中鋒用筆時「即側即中」的情景。

這種行筆方式飄逸瀟灑,切合魏晉時代講究瀟灑明快之風的「魏晉風流」,而不同於屋漏痕沉鬱頓挫的情景。「屋漏痕」像雨水順著牆壁往下漏的情景,它在行筆過程中仍不斷發力,用力綿長,類似騎「搖搖車」的情景,速度較慢,但形成的線條比較厚實。而王羲之這種「錐畫沙」的筆法一拓直下,類似於滑冰或騎自行車的發力,但如果用筆不過關的話,線條中間就會比較空,包世臣將其描述為「兩端雄肆,中截空怯」。這個弊端要通過提按得法及中側並用等方式來矯正。

好啦,這就是王羲之的「打點起筆」。弄明白之後,在書法中可以好好運用。這種筆法的突出優點就是寫字是很快的,能夠加快寫字速度,收放自如,追求魏晉風流那種「飄若浮動,矯若驚龍」的效果。畢竟直到今天,魏晉風流還是書法界的主格調。

相關焦點

  • 「提按」的筆法王羲之經常用,卻為何受到眾多書法博導的鄙薄?
    但其實我們如果仔細讀帖的話,會發現「提按」正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重要的筆法之一。從王羲之的名帖來看,「使轉」的筆法在《得未帖》《遠宦帖》等作品中運用較多,「提按」的筆法在《二謝貼》《姨母帖》中則大量使用!
  • 王羲之書法筆畫質量如此高,如「萬歲枯藤」,他用的是什麼筆法?
    先對前面的內容做一個小總結:第一節講「點」,是告訴你「點」是所有筆畫的縮小版,掌握「點」的筆法,再學其他筆畫基本就沒有什麼筆法問題了。在其中我著重講了王羲之一個重要的筆法,讓你輕鬆寫出一個「點」。第二、第三節講了王羲之的起筆、收筆的重要筆法。
  • 顏真卿與王羲之用筆的最大區別是什麼?
    顏體被譽為王羲之之後,最具有創新價值的字體,其個性及獨特性不言自明。那麼練顏體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它與二王筆法有什麼區別呢?第一,下筆深淺的問題。一般來說,唐代書法家中褚遂良用一分筆,歐陽詢用二分筆,顏真卿用三分筆。相比較而言,顏真卿用筆最重。與他們相比,王羲之則雖幾分筆都有,但是整體上而言,他的用筆是比顏真卿要輕的,可以理解為以一分筆到二分筆之間。第二,使力方法的問題。
  • 252集王羲之行書教學視頻,純乾貨!|王羲之|行書|蘭亭序|筆法|書法|...
    筆法是書學中的核心內容,而魏晉時期的筆法在其中是最具高度的,以王羲之為代表,古代書法家大都取法王羲之,如張旭、褚遂良、顏真卿、趙孟頫、米芾等。王羲之確立了書法藝術的獨立品格,使書法具有了「以形寫神」的表達功能,因此,王羲之書法成為了後世各代取法的源頭活水。
  • 書法作品氣脈不通,試試這種筆法!在蘭亭序中,王羲之多次使用
    有人即使把所有的筆畫都用遊絲連接,氣脈也還是不通。 什麼是書法的氣脈相通? 古人認為「氣」才是生命的本源,有「氣」才有生命。書法的氣脈相通是指,點畫呼應,仿佛有一股「氣」一直貫穿其中,這樣的書法作品才會有生命,才是活的。
  • 徐靜蕾的書法進步明顯:各種字體隨意轉換,對王羲之筆法領悟極高
    短短幾年,徐靜蕾的字體就已經有了質的改變,寫出來的作品更隨意了,而且各種字體隨意的轉換毫無壓力,這一點似乎和王羲之的筆法很像。另外看她的宣傳作品,她形容水彩和書法一樣,都是指引生命在歲月中靜心沉澱,發酵的故事由此展開。看來她對於書法的領悟已經極高了。
  • 失傳千年王羲之「草書密碼」,揭示不為人知筆法!專家:影響發揮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草書,是幾大書體最難掌握,其實早在1000多年前,書聖王羲之就給我們留下一部《草書密碼》,飽含了很多不為人知的筆法奧秘,可惜失傳很久了!,用五字一句的順口溜編寫出來,堪稱草書的經典書論之一。
  • 王羲之最後的經典:方寸之中,毫釐之間極盡圓轉筆法之能事
    王羲之《寒切帖》《寒切帖》總體風格簡靜沉厚,雍容曠達,墨色淡雅,點畫豐腴,與筆法相對應的是此帖之結字多呈橫撐之勢,但其尖起露收的筆法使得上下字之間的連貫得到加強,橫縱之勢都得到了充分展現。可以說,王羲之的寒切帖的筆法到了「遊刃餘地,運斤成風」的風神王羲之筆法的爐火純青在《寒切帖》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毫釐之間極盡功夫之能事。寫書法,長線條的筆畫運筆還是容易,能夠在較長的時間裡完成提按、使轉,中側鋒用筆,相對容易。
  • 王羲之能寫出神品蘭亭序,千變萬化的筆法,源自他在這方面的努力
    2020-12-31 06:59:19 來源: 時時娛樂人 舉報   很多人羨慕王羲之的蘭亭序變幻莫測的筆法
  • 王羲之的「點」,神妙「衄挫」筆法,已隨風而逝了……
    樓蘭殘紙選字  王羲之早期行書如《姨母帖》仍基本上承襲著這種古法。  這裡講的是王羲之力變古法以後所錘鍊出的有著複雜動作組合和豐富形態變化的新的點法,其用筆的要旨便在於「衄挫」。  所謂「衄挫」,是指筆鋒如鳥喙般啄入紙面後異常迅疾地衄轉頓挫,在一瞬間產生鋒尖與紙面多維角度和方向的多次快速摩擦,然後或峻利地排出,或穩實地蹾住。
  • 王羲之《蘭亭序》被稱為第一行書,字體放大10倍後,筆法讓人欽佩
    王羲之《蘭亭序》被稱為第一行書,字體放大10倍後,筆法讓人欽佩中國歷史悠久,留下了許多的財富。當然,書法字畫就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提及到字畫的話,我們也都會想到每一個年代裡的,那些優秀書法家們,他們的字體各自有各自的特點。
  • 乾隆皇帝書法欣賞,筆法瀟灑飄逸,行書堪比書聖王羲之!
    文 / 小七各位書法愛好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當我們談到中國的書法文化時,我想每一位網友都有自己喜歡的書法家吧,有的網友喜歡書聖王羲之,還有的網友喜歡楷書鼻祖鍾繇,也有的網友喜歡顏真卿的楷書,而在我國的歷史上除了書法名家的書法寫得好外還有很多的書法愛好者
  • 王羲之書法用筆的秘訣:寫好四種「波」!
    筆法和結構向來是書法中最重要的兩項內容。元代大書法家趙松雪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即使對於「用筆」和結構誰更重要還有爭論,但這兩者對於書法創作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了。書法用筆向來被說得神乎其神。唐朝張旭稱:「筆法玄微,難妄傳授。非志士高人,詎可言其要妙?。」
  • 褚遂良的筆法是如何形成的
    唐太宗對王羲之書風的標榜,確立了隋唐以來書風南北調和的終極目標,也預示著代表大唐氣象的書法風格和面貌的出現。上有所好,下必從之。規模右軍乃時風所至,況褚遂良曾師法虞世南,又曾親檢「二王」真跡,所得猶多。
  • 王羲之的手札到底精妙在哪裡?為什麼讓無數人臨摹學習
    王羲之的書法大多數都是一尺的書信,只有短短幾行字,卻說盡了書法的特點奧秘,從這幾行字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法的技巧,字雖少,知識點卻很多,可謂是筆法精妙,讓人讚不絕口,王羲之的字少只是為了給收信人讀懂其中的意思即可,同時也可以作為書法交流的方式,因為王羲之是我國東晉詩人,東晉時期的書法大多數都重視書法的筆墨紙韻,讓書法更加精美簡潔
  • 析王羲之《遠宦帖》「具、足下、小大、問」筆法與字法
    析王羲之《遠宦帖》「具、足下、小大、問」筆法與字法作者:黃鸝《遠宦帖》是王羲之寫給周撫的回信。全篇53字,共六行。下面繼續就「具、足下、小大、問」等字作筆法與字法分析。一、「具」接上「省別」引筆。3、用了兩筆連續翻轉,然後,切筆橫向收勢。「具」字仍保留章草痕跡,厚重撲拙,結字上寬下窄,大開大合,筆脈相承。二、「足」以方筆為主,1、1點起筆,先點折筆出鋒。2、另尖起筆後,折筆橫向行走,再折筆向下出鋒。收筆短促勁健,作左下引帶,虛連「下」字的首點。「足」字筆劃極簡,用兩部分輕鬆自如的連接起來。
  • 筆法的秘訣是什麼?
    一.筆法的秘訣是什麼? 筆法既不神秘也不難,只要了解了三組關係,就能快速掌握,創造出千變萬化的效果。筆法自古以來就被神秘化,實際上再簡單不過。把筆法這個問題搞清楚了,中國書法的問題就解決了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分別是構成的問題和人的問題。
  • 王羲之、歐陽詢和顏真卿的用筆,最主要的區別在於這個方面!
    衛夫人說「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唐代的張旭說:「筆法玄微,難妄傳授。非志士高人,詎可與言要妙也?」但是對今人來說,我們因為有了現代科學的指引,可以通過物理分析的方法,更好地剖析古人的用筆之道,以受益於今天的書法練習者。這對於共享經濟時代中國傳統藝術的繁榮,是非常有必要的。
  • 王羲之現存的唯一真跡,差點被武則天帶進墓中,令世人無限敬仰!
    如果用一個問題,來鑑別對方是不是書法外行的話,你會問什麼樣的問題?其實有一個問題最簡單,也最為容易辨別!你問他:什麼是書法的基礎?假如你隨便翻開一些古人的學習書法的一些蛛絲馬跡,鍾繇學書苦不得筆法,乃請教與韋誕,韋誕秘而不宣, 後來韋誕死後,鍾繇盜其墓,才得《筆法論》,少年的王王羲之學書不得筆法,偷窺父親王曠的用筆論,才悟出筆法之妙,而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這些人學書亦另有故事。
  • 【龍靈書道】筆法和結字是什麼關係?總結:四度三原則
    古今書論中所說的起伏,向背,開合,大小,長短,寬窄,收放,粗細,輕重,正欹,正反,曲直,方圓,聚散,錯位,縱橫,繁簡,連斷,動靜等繁複的對比關係,都是既講字的結構造型,也講筆法的塑造刻畫,二者互為表裡,相互生發,密切相關,不可分割。 歷史上有影響的書論所說的筆法,基本上與結構造型法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