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王羲之如何中鋒用筆者,即未入書法之正途

2020-12-12 藝素簡

王羲之被稱作書聖,篆、隸、楷、行、草各體都很擅長,他「窮研篆籀」,「纂集精專」,廣採眾家之長,而自成一家。他的書法筆勢委婉含蓄,自然本真,遒美健秀,脫離了漢魏筆風,猶如「王謝家子弟」而煥然成新,開啟了書法的鼎盛時代。從此後歷代書家爭相學習、效仿,直到今天,依然備受推崇。

可惜的是他的真跡到今天已經無一存世,唐代的精摹本歷來被當做真跡看待。畢竟這是當時響拓的作品,保留了原帖的墨色變化和疊壓關係。

王羲之遠宦帖

對於王羲之這些經典之作,卻被一部分人說成是側鋒用筆,依據是起筆時明顯由細漸粗的筆畫,還有各個粗細不均的線條。這些人對於中鋒線條的認識,僅處於初級階段。在他們眼裡中鋒就是像篆書那樣,自始至終粗細不變的線條。而有粗細變化的就不是中鋒,特別像下圖《遠宦帖》中帶筆形成尖筆,就一定是側鋒才能寫出來。

十七帖 局部

這樣的人肯定不懂書法的筆法,筆法的應用基礎是毛筆的軟。蔡邕說過,「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就是因為毛筆是軟的,所以能生化出各種各樣不同尋常的變化。

可是只是筆軟就能有各種不同的變化嗎?墩布也軟,如果用墩布寫字,是不是還能像毛筆一樣呢?答案是否定的,飽蘸墨汁的墩布,只能墩出一攤攤的死墨。就是衛夫人說的那種墨豬,可以說比墨豬還要癱軟,因為衛夫人說的墨豬還有一點點筋骨,而這種沒有骨,只有肉!

萬歲通天貼局部

所以毛筆的隱藏條件更關鍵,就是軟而有彈性。彈性才是使軟能產生各種變化的關鍵,所有的筆法都依此而產生,這就是書法用筆的原則。而垂直運筆是保證軟筆彈力的最佳狀態,如果傾斜用筆,根據力的分解筆與紙之間的力就小了。主要還是傾斜用筆沒有辦法保持彈力,用力的結果就是筆頭一端向傾斜的反方向傾側,所以正確地駕馭筆的彈性的方法就只能是中鋒了。

中鋒的重要性決定了它被關注的程度,從蔡邕開始就把它寫到了《九勢》裡。「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就是說書寫一定要把筆鋒藏起來,這樣足夠飽滿圓潤的線條是深入紙裡的,方法就是要保持筆芯的位置一直在筆畫的中間運行。

尖筆是打筆寫成,不是側鋒

王羲之現存的書法理論中雖然沒有對中鋒的直接論述,但卻有對側鋒的直接論述,在《筆勢論十二章並序·觀形章第八》中這麼說:「側鋒者乏,亦不宜抽細而且緊。」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側鋒用筆的方法是不可用的,也不適合拉出細勁有力的線條。乏,漢典中有一種形容詞的解釋為:無能的,不中用的。這也正合前後的語義,以及句式中的詞性?

看看,王羲之自己都不主張用側鋒,他的作品怎麼會都是側鋒呢?這種誤讀無非是那些沒有入書法正途的人不假思索的言論,所以,學習書法要研究被歷史認可了的書法家的論著,不要受那些人的言論影響,而走入書法的野狐禪。

王羲之《頻有哀禍帖》三帖

也有一些人說王羲之那種尖筆是側鋒起筆,然後轉為中鋒。其實不然,這也是中鋒入筆。還有一個名字叫「打筆」,這是王羲之在《筆勢論十二章》中的記載,不是我杜撰的。

「打筆者廣度。打廣而就狹,廣為快健,又不宜遲及修補也。」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打筆就是寫出屋脊那樣的筆勢。打廣是趨於狹小,這種筆法是疾速有力的,又不能慢,也不能修補。

王羲之 遊目帖

廣,在這裡應該讀yǎn,《說文解字》說「因廣為屋,像對刺高屋之形」,說廣是對面高屋上森然矗立的刺一樣,這也就是尖筆的樣子。在王羲之的作品中,這種充其量叫做「側勢」,叫側鋒肯定就不那麼嚴謹了。

這種入筆由空中落下,從筆尖著紙,到完成入筆,是逐漸按筆的。都是中鋒狀態,只是用筆頭的程度逐漸加大。這種技能要用王羲之的字帖反覆練習,才能掌握,現在就練起來吧!《遠宦帖》和《十七帖》都是非常適合用來臨習的,最能體現王氏筆法的超逸。

相關焦點

  • 王羲之書法全集
    書聖王羲之是中國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書法家,他廣採眾長,自成一家,不僅作為中國書法史上一座極具象徵性豐碑深遠影響中國千年書法,還留下了大量的豐富多樣的書法精品,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吧!《蘭亭序》▼王羲之《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 王羲之書法全集欣賞
    書聖王羲之是中國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書法家,他廣採眾長,自成一家,不僅作為中國書法史上一座極具象徵性豐碑深遠影響中國千年書法,還留下了大量的豐富多樣的書法精品,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吧! 《蘭亭序》▼王羲之《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具有很強的藝術特色。其突出之處就是章法自然,氣韻生動。
  • 王羲之 · 書法全集欣賞
    書聖王羲之是中國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書法家,他廣採眾長,自成一家,不僅作為中國書法史上一座極具象徵性豐碑深遠影響中國千年書法,還留下了大量的豐富多樣的書法精品,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吧!《蘭亭序》▼王羲之《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具有很強的藝術特色。其突出之處就是章法自然,氣韻生動。
  • 書法中的術語「下筆即走」和「下筆即轉」,是什麼意思?
    「右軍瀟灑更清真,落筆奔騰思入神」,王羲之書法,為什麼寫得快?這跟他的運筆時使用力量的方法有很大關係。書法創作以力為主,衛夫人說過「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漢語中的不少與書法有關的成語如入木三分、力透紙背等,也都和筆力相關。
  • 高清 | 王羲之書法作品匯集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誌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後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聖」美譽。
  • 用王羲之書法「集字」春聯,書寫濃鬱的文化墨香
    用王羲之書法「集字」春聯,書寫濃鬱的文化墨香!新年將近,喜歡書法以及傳統文化的朋友將會在這段時間書寫鼠年春聯,來為自己和家人祈福。寫得好看,其實就是指春聯的書寫形式,也就是用什麼字體來創作一副春聯。由於如今能夠靈活運用毛筆的人越來越少,要想用毛筆字真正寫好一副春聯的人其實不多。因此,為了能夠讓大家既有一個書寫內容,又有一點參考素材,今天我們特意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完成了這10副新年春聯(見上圖及文後)。集字,也就是說從王羲之現有的字帖中節選部分字體而組合創作春聯。
  • 王羲之的《蘭亭序》,二十一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那麼此帖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呢?有時候我們說到《蘭亭序》,不說整幅書法如何,單說其中的一個字,那就是「之」字,就足以說明王羲之的書法功底了,此帖連落款一共出現二十一個「之」字,形態迥異,各具美態。
  • 史上最強,王羲之書法全集
    書聖王羲之是中國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書法家,他廣採眾長,自成一家,不僅作為中國書法史上一座極具象徵性豐碑深遠影響中國千年書法,還留下了大量的豐富多樣的書法精品
  • 重溫經典王羲之書法全集欣賞
    書聖王羲之是中國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書法家,他廣採眾長,自成一家,不僅作為中國書法史上一座極具象徵性豐碑深遠影響中國千年書法,還留下了大量的豐富多樣的書法精品,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吧! 《蘭亭序》▼王羲之《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具有很強的藝術特色。其突出之處就是章法自然,氣韻生動。
  • 王羲之書法全集,值得收藏!
    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此帖宋代曾入紹興內府,明代流入民間,明韓世能、王錫爵,清王時敏等遞藏,是一件流傳有緒的書法藝術珍品。此信應寫於此年,次年,即昇平五年,王羲之逝世。因此,此書應是王羲之晚年書寫。此帖書體遒勁妍潤 ,沉著流動,寫時好像毫不費力,體現王羲之晚年書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極致妙處。正如唐人孫過庭說:「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平和,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所以能夠「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
  • 王羲之書法全集欣賞!史無前例,美到窒息
    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了《十七帖》原墨跡的情況:「《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此帖為一組書信,據考證是寫給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展的重要資料。
  • 王羲之談書法入門:學篆書
    —《筆勢論十二章》李世民為此點讚,在他為《晉書》寫的《王羲之傳》中,歷數各家書法之短,唯獨贊王羲之曰:「祥察古今,精研篆素,盡善盡美惟王逸少乎!」封建帝王為書家親撰傳論,並如此推崇,這是十分罕見的。王羲之之所以能光耀百代成為「書聖」,顯然也是與他認識到了學練篆書的重要意義,並苦練篆書是分不開的。我們來看個圖:
  • 王羲之書法全集欣賞,美到窒息!
    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此帖宋代曾入紹興內府,明代流入民間,明韓世能、王錫爵,清王時敏等遞藏,是一件流傳有緒的書法藝術珍品。此信應寫於此年,次年,即昇平五年,王羲之逝世。因此,此書應是王羲之晚年書寫。此帖書體遒勁妍潤 ,沉著流動,寫時好像毫不費力,體現王羲之晚年書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極致妙處。正如唐人孫過庭說:「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平和,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所以能夠「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
  • 開卷有益:王羲之書法精品欣賞
    喪亂帖▼ 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了《十七帖》原墨跡的情況:「《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此帖為一組書信,據考證是寫給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展的重要資料。
  • 苦練書法,為什麼還要讀帖?今日讀:王羲之《十七帖》之郗司馬帖
    《郗司馬帖》解讀郗司馬,是王羲之妻郗璿幼弟郗曇(字重熙),《晉書》卷六七本傳載:「簡文帝為撫軍,引為司馬」,故有「郗司馬」之稱。郗曇之女道茂為王獻之前妻,後獻之與其離婚,娶新安公主。《十七帖》用筆方圓並用,藏折於轉,而圓轉處,含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婉媚之內,外表從容而內含清剛,簡潔練達又動靜得宜,這些可以說是習草者必須領略的境界與法門。難怪,南宋朱熹評價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其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練書法為什麼要讀帖?
  • 王羲之書法創作感悟,叮囑兒孫要藏在密室裡
    不是衛夫人不行,而是王羲之眼界寬了見解高了,找到了自己的書法之道。王羲之反思自己的書法學習之路,總結了書法創作經驗,寫成《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並交給王獻之,叮囑他要深入學習領會,不能給外人觀看,要藏在家中密室中,世代傳承。《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有很多精妙的論述,有三點發人深思。
  • 這可是王羲之拿來啟發自己親兒子的乾貨!收藏!
    王羲之在其《筆勢論十二章》並序第八章 觀形章講了十四種筆法,這裡做一下分析。 夫臨文用筆之法,復有數勢,並悉不同。或有藏鋒者大,藏鋒在於腹內而起。側筆者乏,亦不宜抽細而且緊。押筆者入,從腹起而押之,又雲利道而牽,押,即合也。結筆者撮,漸次相就必始然矣,參乎妙理,察其徑趣。
  • 王羲之書法有多好?三五小事展露書法水平
    今天我們通過幾個小故事了解一下王羲之的書法。先看自家人怎麼誇讚的,了解過東晉歷史的人都知道東晉人喜歡誇人,除了誇外人誇起自家人也毫不謙虛。尤其是王羲之出身於王家,在當時更是大家族中的大家族。東晉權臣王導和名將王敦都是王羲之的叔叔,兩人都王家子侄中最看好的都是王羲之。當時王敦手下有何主薄書法很有名氣,王敦就曾說王羲之的水平不在這個主簿之下。
  • 王羲之書法《蘭亭集序》鑑賞
    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有「書聖」之稱,代表作《蘭亭集序》《黃庭經》。《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行書起源於楷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用筆簡潔,字體較放縱流動。
  • 王羲之書法手札全集(帶釋文)賞析
    (王羲之父名「正」,為避父諱,「正月」書為「初月」)此帖用筆、結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點。如其中倒數第二行之「道憂懷」,末行之「報」字,一點一畫均非直過,而是具有豐富的變化。如「憂」字的首筆和末筆,「懷」字的左側豎畫,「報」字的最後一筆,筆畫或短或長,或藏鋒或露鋒,都呈曲勢,非一帶而過,中間充滿了微妙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