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被稱作書聖,篆、隸、楷、行、草各體都很擅長,他「窮研篆籀」,「纂集精專」,廣採眾家之長,而自成一家。他的書法筆勢委婉含蓄,自然本真,遒美健秀,脫離了漢魏筆風,猶如「王謝家子弟」而煥然成新,開啟了書法的鼎盛時代。從此後歷代書家爭相學習、效仿,直到今天,依然備受推崇。
可惜的是他的真跡到今天已經無一存世,唐代的精摹本歷來被當做真跡看待。畢竟這是當時響拓的作品,保留了原帖的墨色變化和疊壓關係。
對於王羲之這些經典之作,卻被一部分人說成是側鋒用筆,依據是起筆時明顯由細漸粗的筆畫,還有各個粗細不均的線條。這些人對於中鋒線條的認識,僅處於初級階段。在他們眼裡中鋒就是像篆書那樣,自始至終粗細不變的線條。而有粗細變化的就不是中鋒,特別像下圖《遠宦帖》中帶筆形成尖筆,就一定是側鋒才能寫出來。
這樣的人肯定不懂書法的筆法,筆法的應用基礎是毛筆的軟。蔡邕說過,「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就是因為毛筆是軟的,所以能生化出各種各樣不同尋常的變化。
可是只是筆軟就能有各種不同的變化嗎?墩布也軟,如果用墩布寫字,是不是還能像毛筆一樣呢?答案是否定的,飽蘸墨汁的墩布,只能墩出一攤攤的死墨。就是衛夫人說的那種墨豬,可以說比墨豬還要癱軟,因為衛夫人說的墨豬還有一點點筋骨,而這種沒有骨,只有肉!
所以毛筆的隱藏條件更關鍵,就是軟而有彈性。彈性才是使軟能產生各種變化的關鍵,所有的筆法都依此而產生,這就是書法用筆的原則。而垂直運筆是保證軟筆彈力的最佳狀態,如果傾斜用筆,根據力的分解筆與紙之間的力就小了。主要還是傾斜用筆沒有辦法保持彈力,用力的結果就是筆頭一端向傾斜的反方向傾側,所以正確地駕馭筆的彈性的方法就只能是中鋒了。
中鋒的重要性決定了它被關注的程度,從蔡邕開始就把它寫到了《九勢》裡。「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就是說書寫一定要把筆鋒藏起來,這樣足夠飽滿圓潤的線條是深入紙裡的,方法就是要保持筆芯的位置一直在筆畫的中間運行。
王羲之現存的書法理論中雖然沒有對中鋒的直接論述,但卻有對側鋒的直接論述,在《筆勢論十二章並序·觀形章第八》中這麼說:「側鋒者乏,亦不宜抽細而且緊。」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側鋒用筆的方法是不可用的,也不適合拉出細勁有力的線條。乏,漢典中有一種形容詞的解釋為:無能的,不中用的。這也正合前後的語義,以及句式中的詞性?
看看,王羲之自己都不主張用側鋒,他的作品怎麼會都是側鋒呢?這種誤讀無非是那些沒有入書法正途的人不假思索的言論,所以,學習書法要研究被歷史認可了的書法家的論著,不要受那些人的言論影響,而走入書法的野狐禪。
也有一些人說王羲之那種尖筆是側鋒起筆,然後轉為中鋒。其實不然,這也是中鋒入筆。還有一個名字叫「打筆」,這是王羲之在《筆勢論十二章》中的記載,不是我杜撰的。
「打筆者廣度。打廣而就狹,廣為快健,又不宜遲及修補也。」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打筆就是寫出屋脊那樣的筆勢。打廣是趨於狹小,這種筆法是疾速有力的,又不能慢,也不能修補。
廣,在這裡應該讀yǎn,《說文解字》說「因廣為屋,像對刺高屋之形」,說廣是對面高屋上森然矗立的刺一樣,這也就是尖筆的樣子。在王羲之的作品中,這種充其量叫做「側勢」,叫側鋒肯定就不那麼嚴謹了。
這種入筆由空中落下,從筆尖著紙,到完成入筆,是逐漸按筆的。都是中鋒狀態,只是用筆頭的程度逐漸加大。這種技能要用王羲之的字帖反覆練習,才能掌握,現在就練起來吧!《遠宦帖》和《十七帖》都是非常適合用來臨習的,最能體現王氏筆法的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