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
王羲之少年時向衛夫人學習書法,覺得自己很強了,哪想到週遊天下之後,王羲之改變了想法,書法水平突飛猛進。
為什麼有這樣的認識呢,因為王羲之在旅途中看到了鍾繇等名家碑帖真跡,回頭再看自己寫的字,猛然覺得跟衛夫人學習書法是浪費時間。
其實衛夫人寫的字並不差,她的老師就是鍾繇,她把自己的書法感悟總結成了《筆陣圖》。當王羲之看了《筆陣圖》以後,又有了更多的靈感。不是衛夫人不行,而是王羲之眼界寬了見解高了,找到了自己的書法之道。
王羲之反思自己的書法學習之路,總結了書法創作經驗,寫成《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並交給王獻之,叮囑他要深入學習領會,不能給外人觀看,要藏在家中密室中,世代傳承。
《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有很多精妙的論述,有三點發人深思。
一、書法,如戰場
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颺筆者吉兇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著筆者調和也,頓角者是蹙捺也。
書法創作要講究心法,要把紙張看成是戰場陣地一樣,筆就是手中的刀矛,墨就是盔甲,水硯臺就是城池。
書法創作的心意如同將軍,書寫本領就是副將,字體的結構安排如同作戰謀略安排,運筆可以判斷出是否艱難順暢,筆鋒出入要遵循號令安排,行筆時的彎折,如同揮刀進攻砍殺,落筆時調動調和,頓筆時一波三折。
真是聞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看了王羲之的感悟,眼前的筆墨紙硯果然不一樣了,書法創作心境也不一樣了。
尋常寫字,誰又能把寫字與戰場指揮殺敵聯繫起來呢,那麼練下來確實沒有王羲之的筆意了,比不上書聖是正常的。
在戰場上殺敵,一個指揮官是不能犯大錯誤的,否則會全軍覆沒。
在王羲之看來謀篇布局的章法無比重要。也就是有一顆指揮若定的將軍之心方是勝利根本,其次才是書法的技巧。
在這樣的戰意中,縱筆殺紙,豈不是入木三分嗎!
能看到此文的朋友不妨回去試試,用這樣的戰場心法創作一篇書法作品,看看是否有所突破。
二、創作,先安排。
夫欲書者,先幹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平直,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將要書寫的人,要研磨墨汁,聚精會神地思考,預先想好每個字的大小、俯仰、平直、律動,要讓每個字以及字與字之間的筆勢筋脈相聯繫,
做到意在筆先,準備好之後方才書寫。如果所寫的字都很平直筆畫沒有變化,如同算子一樣上下都是方方正正的,前後都是平直無變化,那不是書法,只不過是字的點畫強湊到一起罷了。
王羲之認為心意是將軍,那麼這個將軍在白紙戰場上如何謀劃指揮呢,王羲之認為要能定得住,不要盲目地急於書寫。
沒想好就急著落筆,就如同戰場上蒙起眼睛衝鋒一樣,連敵人在哪裡都看不清,你還怎麼打。
是的,根據每個字情況在安排好,把行與列安排好,也不一定是書法,可能只是帳房先生寫的字。
書法創作在這裡被王羲之揭開大幕,把匠氣的字排除在外。顯然寫得如同電腦打的字是不能稱為書法的。
書法創作有靈氣有靈魂,要有靜有動,有筋有骨,有意有氣,如同活生生的戰士在白紙上縱橫馳騁。
有親兄弟戰士,有父子兵,有刀光劍影,也有枕戈待旦……
三、臨帖,有講究。
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腳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創臨惟須滑健,不得計其遍數也。
剛開始臨摹碑帖時,不可能全明白其中的形勢妙處安排,第一遍書寫把字的結構寫好,第二遍剛剛能明白字的一些形勢安排,第三遍寫得有點像原帖了,第四遍書寫時可以注重遒勁溫潤,第五遍書寫時加入抽拔筆法。
如果此時寫得還生澀,不可以停止書寫練習,寫兩行三行,臨摹碑帖要盡力寫流暢勁健,不要考慮寫了多少遍。
王羲之具體是怎麼練習碑帖的,我們可以從這一段論述中看到。從第一遍到第五遍乃至到N遍練習,都有講究的,從寫個大體意思到寫出精神風採,王羲之給了明確的介紹。
在當年王羲之的書法創作感悟成為壓箱底寶物,秘傳後人。我們今天有機會看到實在是幸福啊。
我們常人臨寫碑帖時,可以參考王羲之這一套方法,學習書法時能少走彎路。
我個人體會,對一個新上手的字帖,總有一個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從對臨到背臨、意臨都有一個過渡過程。這個過程的最終目的,就是寫出自己的完美理解,寫出自己的卓越風格,所以說意臨非常重要。
因為意臨能入帖也能出帖,不至於離開帖以後就不會書法創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