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書法創作感悟,叮囑兒孫要藏在密室裡

2020-12-18 坐照入神

#華夏文明#

王羲之少年時向衛夫人學習書法,覺得自己很強了,哪想到週遊天下之後,王羲之改變了想法,書法水平突飛猛進。

為什麼有這樣的認識呢,因為王羲之在旅途中看到了鍾繇等名家碑帖真跡,回頭再看自己寫的字,猛然覺得跟衛夫人學習書法是浪費時間。

其實衛夫人寫的字並不差,她的老師就是鍾繇,她把自己的書法感悟總結成了《筆陣圖》。當王羲之看了《筆陣圖》以後,又有了更多的靈感。不是衛夫人不行,而是王羲之眼界寬了見解高了,找到了自己的書法之道。

王羲之反思自己的書法學習之路,總結了書法創作經驗,寫成《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並交給王獻之,叮囑他要深入學習領會,不能給外人觀看,要藏在家中密室中,世代傳承。

《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有很多精妙的論述,有三點發人深思。

一、書法,如戰場

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颺筆者吉兇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著筆者調和也,頓角者是蹙捺也。

書法創作要講究心法,要把紙張看成是戰場陣地一樣,筆就是手中的刀矛,墨就是盔甲,水硯臺就是城池。

書法創作的心意如同將軍,書寫本領就是副將,字體的結構安排如同作戰謀略安排,運筆可以判斷出是否艱難順暢,筆鋒出入要遵循號令安排,行筆時的彎折,如同揮刀進攻砍殺,落筆時調動調和,頓筆時一波三折。

真是聞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看了王羲之的感悟,眼前的筆墨紙硯果然不一樣了,書法創作心境也不一樣了。

尋常寫字,誰又能把寫字與戰場指揮殺敵聯繫起來呢,那麼練下來確實沒有王羲之的筆意了,比不上書聖是正常的。

在戰場上殺敵,一個指揮官是不能犯大錯誤的,否則會全軍覆沒。

在王羲之看來謀篇布局的章法無比重要。也就是有一顆指揮若定的將軍之心方是勝利根本,其次才是書法的技巧。

在這樣的戰意中,縱筆殺紙,豈不是入木三分嗎!

能看到此文的朋友不妨回去試試,用這樣的戰場心法創作一篇書法作品,看看是否有所突破。

二、創作,先安排。

夫欲書者,先幹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平直,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將要書寫的人,要研磨墨汁,聚精會神地思考,預先想好每個字的大小、俯仰、平直、律動,要讓每個字以及字與字之間的筆勢筋脈相聯繫,

做到意在筆先,準備好之後方才書寫。如果所寫的字都很平直筆畫沒有變化,如同算子一樣上下都是方方正正的,前後都是平直無變化,那不是書法,只不過是字的點畫強湊到一起罷了。

王羲之認為心意是將軍,那麼這個將軍在白紙戰場上如何謀劃指揮呢,王羲之認為要能定得住,不要盲目地急於書寫。

沒想好就急著落筆,就如同戰場上蒙起眼睛衝鋒一樣,連敵人在哪裡都看不清,你還怎麼打。

是的,根據每個字情況在安排好,把行與列安排好,也不一定是書法,可能只是帳房先生寫的字。

書法創作在這裡被王羲之揭開大幕,把匠氣的字排除在外。顯然寫得如同電腦打的字是不能稱為書法的。

書法創作有靈氣有靈魂,要有靜有動,有筋有骨,有意有氣,如同活生生的戰士在白紙上縱橫馳騁。

有親兄弟戰士,有父子兵,有刀光劍影,也有枕戈待旦……

三、臨帖,有講究。

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腳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創臨惟須滑健,不得計其遍數也。

剛開始臨摹碑帖時,不可能全明白其中的形勢妙處安排,第一遍書寫把字的結構寫好,第二遍剛剛能明白字的一些形勢安排,第三遍寫得有點像原帖了,第四遍書寫時可以注重遒勁溫潤,第五遍書寫時加入抽拔筆法。

如果此時寫得還生澀,不可以停止書寫練習,寫兩行三行,臨摹碑帖要盡力寫流暢勁健,不要考慮寫了多少遍。

王羲之具體是怎麼練習碑帖的,我們可以從這一段論述中看到。從第一遍到第五遍乃至到N遍練習,都有講究的,從寫個大體意思到寫出精神風採,王羲之給了明確的介紹。

在當年王羲之的書法創作感悟成為壓箱底寶物,秘傳後人。我們今天有機會看到實在是幸福啊。

我們常人臨寫碑帖時,可以參考王羲之這一套方法,學習書法時能少走彎路。

我個人體會,對一個新上手的字帖,總有一個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從對臨到背臨、意臨都有一個過渡過程。這個過程的最終目的,就是寫出自己的完美理解,寫出自己的卓越風格,所以說意臨非常重要。

因為意臨能入帖也能出帖,不至於離開帖以後就不會書法創作了。

相關焦點

  • 書法中,什麼是集字創作?
    集字創作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初試創作。另一種是以集字的樂趣,欣賞古人書法。我們先說說初試創作的問題。為什麼初試書法作品,要「集字」?首先要明白什麼叫書法集字。書法集字,就是從熟悉的書法字帖裡面,選出一些字,寫一個對聯,或者字數很少的詩。
  • 後人集王羲之書法《陋室銘》!網友:書聖遺章矯若龍!
    集字,是後人集先人書法的一種學習和分享、創作方式。我們所知的唐代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就是典型代表。而本文呈現的是後人集王羲之書法《陋室銘》。
  • 王羲之號稱「書聖」,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很高,他的書法好在哪裡?
    這句話實際上是對書法裡每一個筆畫在書寫上的要求,同時也是對每個筆畫的審美要求,這些審美要求都是參照世間萬物的自然形態而提煉出來的,既形象又生動鮮活。可以說,王羲之在一生的書法探索中,都是按照這些要求來建構自己的書法美學形態。
  • 寫行書都學王羲之,但王羲之書法風格是怎麼形成的卻極少有人知道
    這種境界與書法創作要求自由、蕭散的意境是極為相似的。西晉滅亡後, 在經濟上隨著北方流民的南遷, 同時將北方的先進農業技術也帶到了南方, 使東晉經濟漸趨繁榮。王羲之就在如此顯赫的政治光環下, 享受著很高的政治待遇和社會地位;使他有大量的時間練習書藝, 這也是書法創作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 王羲之書法《蘭亭集序》鑑賞
    王羲之七歲開始學書,為了練好書法,他每到一個地方,總是跋山涉水四下鈐拓歷代碑刻,積累了大量的書法資料。他在書房內,院子裡,大門邊甚至廁所的外面,都擺著凳子(這些想像力雖好卻不是晉時之罷設),安放好筆,墨,紙,硯,每想到一個結構好的字,就馬上寫到紙上。他在練字時,又凝眉苦思,以至廢寢忘食。先後從師於出身書法世家的衛夫人和叔父王廙 ,以後又博覽了秦漢篆隸大師淳古樸茂的精品,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
  • 王羲之唯一傳世書法,雖62字卻寫出藝術美,珍藏在日本博物館!
    他的名氣在中國的書法界最大,特別是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更是寫出了書法藝術美,那麼王羲之的代表作有哪些呢?說到王羲之最有名的書法代表作那就是《蘭亭序》,這幅書法作品非常的漂亮,無論是筆法還是字體結構都達到了藝術美,因此也被後人稱為是天下第一行書,而王羲之除了《蘭亭序》外還寫了很多書法作品,比如《姨母帖》、《奉橘帖》、《快雪時晴帖》等等,說到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可能讓很多的書法愛好者非常的遺憾,因為如今沒有一幅王羲之的書法真跡,那麼世界上有王羲之書法真跡的傳世作品嗎
  • 書聖王羲之書法真跡,珍藏在日本博物館,藝術美不輸《蘭亭序》!
    文 / 小七各位書法愛好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說到中國的書法文化,大家會想到很多著名的書法家,要問大家最喜歡哪一位書法名家,我想很多書法愛好者會非常的喜歡書聖王羲之吧?小七說的這幅書法作品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喪亂帖》,看到這裡以後大家是不是也想欣賞一下王羲之的這幅書法真跡呢?在欣賞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王羲之的這幅書法作品《喪亂帖》,這幅書法作品總共8行62個字,現在珍藏在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看到被珍藏在日本博物館大家是不是也遺憾呢?但是好在王羲之的書法真跡尚存,這也是書法愛好者的一大喜事。
  • 歷史上王羲之書法名家小故事
    王羲之吃墨。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在百天抓鬮的時候,抓起了一支毛筆,父母都很開心。他小時候很呆,很笨,大家都叫他阿呆。王羲之從小就喜歡書法,他的啟蒙老師衛夫人.名碩.字茂器猗(公元272—349年)。衛夫人有一天寫之字教給他,他看到衛夫人寫的字行雲流水,矯若驚龍,在他眼睛裡感覺字是發光的。
  • 高清 | 王羲之書法作品匯集
    這也算是中國獨特的書法文化現象。        王羲之(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遊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
  • 王羲之字體硬筆書法作品字帖
    王羲之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之一,他創作的書法字體有非常高的藝術風格,對我國書法的影響甚大。
  • 用王羲之書法「集字」春聯,書寫濃鬱的文化墨香
    儘管一些人沒有深厚的書法功底,但時常喜歡動筆來寫幾個毛筆字,那麼我們該如何創作一副像樣的春聯呢?眾所周知,一副好的春聯不僅要寫得好看,而且還飽含了詩詞、對仗等文學修辭手法,所以要寫出一副像樣的新年春聯,我們就必須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著手準備。首先,春聯的文學修辭也就是它的內容文字。
  • 王羲之書法手札全集(帶釋文)賞析
    王羲之頓首頓首。」帖前引有跋,「臣十代再從伯祖晉右車將軍羲之書」,是王羲之後裔唐武則天時期王方慶所附。王羲之的母親姓衛,衛氏的姐姐就是王羲之曾師從書法的晉代著名書法家衛夫人,《姨母帖》中所哀悼的姨母也就指衛夫人。這篇書法雖為行書,但間雜隸書,是隸行轉向真行的代表書法。古樸凝重,自然隨意,是王羲之的名帖,也是中國書法的經典之作。此帖鉤填技術極其精妙,可謂「下真跡一等。」
  • 王羲之生平事略和書法藝術
    生於西晉惠帝太安二年,卒於東晉穆帝昇平五年,即公元303361年,祖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縣北)都鄉南仁裡。西晉末年移居江南,晚年定居會稽(今浙江紹興市)。王羲之出生的家族琅邪王氏,至少從漢代開始就已是有名的官宦世家。(東晉) 王羲之喪亂三帖唐摹紙本26.2×58.4cm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藏《晉書·王羲之傳》說:「羲之幼訥於言(說話遲鈍),人未之奇。」
  • 書法中藏著「開悟」的鑰匙,李軍「半數梨花」書法沙龍落幕
    圖說:李軍分享人生感悟 「以前總覺得京劇、書法等傳統文化離我們很遙遠,但聽了李軍老師的講座、看了這個展覽,我覺得正是這些傳統文化的影響,才有了我們如今的書香生活
  • 書法高手的學習感悟,值得書友們借鑑體會!
    我敬佩那些諸體皆能的書法家,作為一個真正的書法家,就應該博取眾長,對不同的書體都要有所涉獵,對不同的風格都要有所嘗試。楷書端莊嚴整、法度森嚴,隸書稚拙古樸、意趣高遠,行書中側並用、攲側取妍,草書運筆迅疾、氣勢連貫,篆書精整勻亭、厚重安詳。我輩若能涉獵諸體,即使不能做到精通自如,但只要各種筆法兼備,創作中也能做到進退自如、信手拈來,若有神助。轉益多師,是學習書法的捷徑。
  • 書法創作六法
    只要學會了寫字就可以學書法了,因為書法是離不開漢字的,書法是一門漢字書寫的藝術。學習書法無論有沒有老師教,都要向古人學習,從古老的字體學起,學篆書、學隸書或學楷書,都要與古為徒,學習古人經典,學習之路是唯一的,從臨摹到創作。
  • 書法欣賞 @ 王羲之七世孫-智永書法
    隋國祚雖短,但在書法上卻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所謂[熔南北於一爐,開唐書之先聲]從流傳的隋碑如《龍藏寺碑》,《董美人墓誌》、丁道護《啟法寺碑》等來看,楷書已相當成熟,初唐書家莫不受其影響。在隋代書家中,智永便是一個傑出的代表人物。
  • 書法集字作品算不算創作?這樣的作品可不可以稱作藝術?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書法集字。書法集字就是從比較經典也比較熟悉的字帖裡挑選出合適的字,進行拼貼,創作出新的內容。在書法史上,比較有名的當屬懷仁和尚的的《聖教序》。後來呢,有個和尚,叫做懷仁,他從王羲之的各個帖子裡把《聖教序》的字找全了,然後一個字一個字的拼起來,刻成碑刻。這就是有名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說得比較明白一點,就是王羲之根本就沒寫過《聖教序》,王羲之和唐太宗根本就不是一個朝代的嘛。所以有人以為《聖教序》是王羲之寫的,那就會鬧笑話了。
  • 王羲之唯一的傳世書法真跡,卻流落日本1300多年,日本卻拒絕歸還
    學習書法的初學者剛開始都學過「永字八法」用筆法,「永字八法」這個字包括了點、橫、豎、鉤、挑、撇、短撇、捺等八種筆法,相傳這一筆影響後世的用筆法,就是王羲之發明的。一天晚上,王羲之深夜在房間裡練習寫字,忽然有個老神仙飄進他的房間,老神仙看到王羲之的字後覺得寫得很好,忍不住讚賞起來,便在王羲之手上寫了一個字,告訴他將來要學到這個字的秘訣,老神仙說完就走了,他給王羲之寫的字就是「永」。7歲時,王羲之跟隨女書法家衛夫人臨摹書法至12歲。
  • 王羲之書法有多好?三五小事展露書法水平
    書法作為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藝術形式,自古以來被收推崇。如今各種軟筆硬筆字帖大行其道,很多書法家題字價值不菲,書法收藏更是價值連城。但是與書法沾邊的人,一定聽說過書聖王羲之的大名,一卷《蘭亭集序》成了書法界的標杆與旗幟。那麼王羲之的書法究竟有多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