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0個非凡的勇氣例子

2020-12-11 美史記

在今年世界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之際,提醒我們自己,當時被廣泛描述為「結束所有戰爭的戰爭」的衝突使更多的人處於危險境地,這是人類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沒有的。當數以百萬計的強大的陸軍、海軍和空軍在全球戰場、海上和空中發生衝突時,處於戰爭前線的人民常常別無選擇,只能鼓起極大的勇氣來應對擺在他們面前的巨大挑戰。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們往往拯救了別人的生命,卻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英雄」一詞產生了新的定義。很多人從來不會發現自己陷入了以前的激烈衝突中。他們不僅僅是男性士兵、水手和飛行員——儘管男性表現出了許多非凡的勇氣——他們是女性,在某些情況下,年輕人被認為僅僅是孩子。1914-1918年戰爭的歷史充滿了令人敬畏的例子,普通人過著平凡的生活,他們在被要求這樣做時,做了非凡的事情。

索姆戰役歷史學習網站

不可避免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最致命和最具挑戰性的環境中,許多最偉大的英勇行為的故事,將已經與那些表演和目睹它們的人一起不為人知地死去。這篇文章只列出了歷史倖免於難的一小部分。當我們思考這些問題時,我們很容易思考,如果我們被推入同樣的致命危險、子彈和巨大壓力的境地,我們將如何表現:我們是否會崩潰和凍結,不敢行動?或者,我們會從內心深處發現,我們有能力堅強地站起來,完成如此勇敢的壯舉,歷史的編年史將使他們和我們永垂不朽?

這篇文章總結的故事中的每個人都發現了必要的勇氣。一百年過去了,只要運氣好,它們就能激勵我們去面對和克服我們今天所面臨的挑戰。

瑪麗·莫莉·奧康奈爾BBC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沒有多少人會認為瑪麗·奧康奈爾·比安科尼(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莫莉」)是最有可能成為戰爭英雄的人。她生於1896年12月22日,在愛爾蘭克萊爾郡長大,是19世紀愛爾蘭兩位著名人物的後裔:丹尼爾·奧康奈爾,他是廢除約束英國和愛爾蘭議會的立法的主要支持者,查爾斯·比安科尼,因將公共運輸帶到愛爾蘭而聞名。

奧康奈爾-比安科尼在利默裡克的勞雷爾山修道院接受教育,之後在巴黎和比利時南部完成學業。她的教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戛然而止,當時她把完成學業時毫無疑問相當優雅的生活換成了志願援助分隊(VAD),這是一支志願平民部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大英帝國軍隊提供護理和醫療服務。她是千千萬萬願意挺身而出,儘自己所能的女性之一。隨著戰爭的繼續和大屠殺的蔓延,像奧康奈爾-比安科尼這樣的志願護士,經常在野戰更衣站和醫院裡提供幫助,對挽救許多受傷軍人的生命至關重要。

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歷史學家林麥克唐納所說,「如果在伊普雷斯、阿拉斯和阿爾伯特鎮上出沒的鬼魂是……英國湯米……那麼布洛涅、埃塔普萊斯和魯昂的鬼魂應該是個女孩。她叫艾爾西、格拉迪斯、多蘿西,腳踝腫,腳疼,手又紅又粗糙。她沒有錢,沒有投票權,幾乎忘記了真正溫暖的感覺……她睡在帳篷裡……她23歲了。她是一位牧師、律師或是一位富商的女兒,曾接受過私人教育,並被培養成一位「淑女」。她穿著一身不相稱的軍裝…她在服現役,和湯米一樣是戰爭的一部分。

莫莉在一個「汽車維修課程」(二十世紀早期在男性中很少見,只剩下女性)中接受過駕駛和汽車機械的進進出出訓練,後來加入了急救護理青年會(FANYs),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軍隊提供醫療支援的另一個重要單位。

1917年8月,21歲的奧康奈爾·比安科尼作為她的粉絲團的一員被派往法國北部的亞眠前線。在這裡,她的工作是在敵人炮火和轟炸的嚴重危險和敵對條件下,將救護車開到需要的地方,對傷員進行醫療治療,並將他們從危險中運走,在需要時對她的車輛進行必要的修理工作。所有現有的資料都表明,奧康奈爾-比安科尼在她的同齡人中,在努力工作、勇氣和創新方面堪稱楷模。

1918年是她最值得紀念的時刻。在德軍對西線的最後一次重大進攻(稱為凱瑟施拉赫特行動)開始時,她被部署到聖奧馬爾,在德軍險些衝破盟軍防線並贏得戰爭的時期,她被迫在敵對條件下駕駛救護車。當盟軍在猛烈的轟炸下撤退時,儘管被命令堅守「最後一個男人」的防線,她和她的粉絲們仍在絕望的德國進攻中掙扎,將救護車開往另一個方向,對危險做出反應,直奔敵人最需要她的地方,那裡的士兵受傷,面臨著來自敵人暴力的威脅。

在這個有爭議的場合,奧康奈爾-比安科尼駕車穿過敵人炮火的密集火力,來到一個彈藥場,那裡有多人傷亡。面對空中持續而兇猛的轟炸,奧康奈爾·比安科尼一小時又一小時地不知疲倦地工作,盡最大努力搶救受傷的、被埋在山洞和挖坑中的人的生命,把他們從土裡拉出來,為他們提供現場醫療救治,幫助他們脫離險境。

奧康奈爾·比安科尼勇敢地挽救了多人的生命,她被喬治五世國王授予了軍事勳章,並被授予了勇敢的稱號。普盧默將軍還提到了她的勇敢,使她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數不多的兩方面都受到尊敬的女性之一。

似乎奧康奈爾-比安科尼只是回家,結婚,戰後過著簡陋的生活,沒有任何儀式或影片講述她在衝突中的行為。

弗蘭克·盧克·達姆尼泰雷斯汀

弗蘭克·盧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美國空軍服務的數千名應徵者中的一員。盧克1897年出生於亞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市,19世紀70年代他的家人從德國移民過來。

1917年初美國參戰時,盧克加入了美國信號兵航空兵。他受訓成為一名飛行員,1918年初擔任少尉後,被派往法國。1918年7月,他加入了第27航空中隊,該中隊一直奉命攻擊和摧毀在前線上空盤旋的德國觀察氣球,觀察敵軍和大炮的行動,這些氣球經常在很遠的地方。

許多關於路加的描述都形容他傲慢,傾向於違抗命令。因此,他的一些同事和上級都不喜歡他。儘管如此,盧克還是堅持自願去執行任務,攻擊戰略上重要的目標,這些目標在地面上被高射炮嚴密防禦。倖存的記錄證實,1918年9月12日至29日期間,盧克負責擊落了14個德國氣球和4架飛機,僅用8天就完成了10架次飛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其他飛行員都沒有超過這個記錄。在同志們和上級軍官中,他似乎不被稱為「氣球殺手」。

盧克生命的最後一次飛行可以說是他最勇敢的。這當然是他最為人所銘記的。1918年9月29日,美國軍方發動了邁烏斯·阿貢攻勢,這是盟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後一次攻勢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美國歷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攻勢。盧克接到中隊指揮官阿爾弗雷德·格蘭特上尉的命令,當晚繼續停飛。格蘭特毫不含糊地告訴盧克,如果他第二天乘飛機,他將被指控擅離職守。但盧克直接違抗禁飛令,公然反抗逮捕的威脅。他迫不及待地想繼續對敵人進行壯觀的連續攻擊,於是於9月29日擅自起飛,飛往凡爾登的一個前方空軍基地。在這裡,他的小組指揮官,一位哈特尼少校,撤銷了逮捕令,那天晚上盧克飛出去再次去尋找氣球。當晚,盧克在前線出動時,在德軍後方6英裡處飛向鄧素梅地區,在那裡他一個接一個地擊落了3個敵方氣球。然而,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被一枚機關槍的子彈嚴重打傷,子彈是從他頭頂上的一個山頂上射出的,這個山頂位於最後一個氣球的東面一英裡處,氣球穿過了他的身體。

盧克的飛機從天而降,降落在穆爾沃村。他下來時射殺了一群德國士兵。盧克獨自一人,在敵人防線後面數英裡處,由於受傷而虛弱不堪,他搖搖晃晃地走出飛機,朝著附近的一條小溪走去,這條小溪被稱為Ruisseau de Bradon,通向默茲河。盧克一被德國步兵接近,就向襲擊他的人開槍,最後死亡。

由於他的勇敢,美國空軍在弗蘭剋死後晉升為中尉。

傑克·康威爾皇家海軍

當我們想到戰爭中的英勇行為時,我們常常會想到成年男子在子彈和炸彈面前堅強地站立著。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許多年輕人表現出了難以置信的勇氣,遠遠超出了他們所期望的年齡。

約翰·特拉弗斯·康威爾(被稱為「傑克」)小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迫使他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候表現得極其勇敢。他出生於1900年,現在是英國大倫敦地區的一部分,屬於工人階級家庭,父親曾是一名士兵。他和當時的大多數男孩一樣,在當地的一所學校上學,14歲就離開了學校。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康威爾的父親應徵入伍,在基奇納勳爵的領導下,參加了第一批在法國與德國人對抗的英國軍隊。他的兄弟亞瑟也在法國為一個步兵團戰鬥。直到1915年10月,康威爾老了那麼多,戰爭拖得比軍事規劃者原先預計的要久,許多男孩和年輕人都在叫嚷著要加入他們的國家,康威爾才辭去了送貨員的工作,在沒有得到父親允許的情況下加入了皇家海軍。

康威爾完成了在普利茅斯皇家海軍生動基厄姆海軍軍營的基本訓練,獲得了一級男海員的軍銜。1916年復活節,康威爾前往蘇格蘭的羅斯特,在那裡他加入了他在切斯特號海軍陸戰隊的第一個任務。1916年5月31日,英國皇家海軍與德國皇家海軍日德蘭戰役(Battle of Jutland)在北海激戰,切斯特號在英國皇家海軍第三戰列巡洋艦中隊前方偵察,尋找敵艦攻擊和沉沒。當它的船員聽到遠處的槍聲時,它朝著聲音駛去。下午5點半左右,四艘德國海軍艦艇從戰場的霧霾和煙霧中冒出來,用密集的炮火轟炸切斯特號。當德國船隻發動攻擊時,康威爾和其他船員被安置在一把5.5英寸的帶防護罩的槍旁,隨時準備執行瞄準具的任務。在隨後的對峙中,敵人的炮火至少有四次擊中槍附近,碎片和彈片殺死或致命傷了除康威爾以外的所有機槍人員。儘管胸口有幾片鋼鐵碎片,但在整個衝突中,康威爾在這個崗位上呆了15分鐘,直到切斯特退出戰鬥。切斯特身上只剩下18個洞,只有一把槍在工作。另一艘船的醫務人員在行動結束後趕到船上,發現康威爾是唯一一個活著的人,他仍然盯著槍炮瞄準器,等待命令。

切斯特號母艦被認為暫時無法進行進一步的軍事交戰,因此停靠在英國的伊明翰港進行必要的維修。從那裡,康威爾被轉到格裡姆斯比綜合醫院,1916年6月2日去世。不幸的是,他的母親在他去世後趕到了醫院。

康威爾死後被授予維多利亞十字勳章,這是英國和大英國協軍隊在面對敵人時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澳大利亞戰爭紀念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各地的人們做了需要極大勇氣的事情。阿爾伯特·傑卡是一位澳大利亞人,他是歷史上最勇敢的戰爭勇士之一。他1893年出生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在維多利亞州森林局工作,澳大利亞也向大英帝國提供援助。

傑卡於1914年9月加入澳大利亞帝國軍隊,開始時是一名士兵,後來被分配到澳大利亞陸軍第1師第4旅第14指揮部。當奧斯曼帝國(現在的土耳其)發動戰爭支持德國時,傑卡的第一師被派往埃及保護蘇伊士運河。這支部隊於1915年1月31日抵達埃及,隨後不久與一些紐西蘭旅合併,組成了紐西蘭和澳大利亞師的士兵隊伍。

1915年4月,盟軍發動了大膽的攻勢,襲擊了加利波利附近的土耳其海岸,企圖徵服奧斯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從而擊敗奧斯曼帝國。這是一場註定得不到回報並導致數千人死亡的絕望賭博。4月26日,紐西蘭和澳大利亞師在達達尼爾海岸發起海上入侵,在狹窄的海灘上勇敢地與土耳其守軍作戰。通過猛烈的炮火,他們成功地建立了一個橋頭,並建立了一系列稱為「考特尼哨所」的戰壕。傑卡就在這裡駐紮。

1915年5月19日,土耳其軍隊向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防線發起進攻,佔領了科特尼哨所的一部分,傑卡正在為其辯護。在最初的攻擊之後,傑卡等待增援部隊的到來,然後向被佔領的戰壕衝鋒,另外三條戰壕在衝鋒過程中要麼被敵人的炮火擊斃,要麼被壓制住。

傑卡在巨大的壓力下表現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戰略思維能力,於是決定在敵人側翼組織一次轉移攻擊,同時計劃從後方打擊敵人。傑卡的人用步槍和炸彈轟炸土耳其人,傑卡跑向敵人的側翼。傑卡卡爬上盟軍和土耳其陣地之間的無人區,跳入護牆上方的戰壕,單槍匹馬射殺了5名土耳其士兵,並用刺刀刺傷了另外兩名士兵。剩下的敵軍士兵逃離了戰壕,傑卡獨自守衛陣地,直到天亮,傑卡才鬆了口氣。

傑卡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第一個因在考特尼哨所的行為而被授予維多利亞十字勳章的澳大利亞人,並因此成為民族英雄。他很快從下士升為中士。1916年4月,他完成了軍官訓練,接受了副官的委任。他繼續在法國北部西線的戰壕裡表演了更加英勇的表演。例如,1916年8月7日上午,德國人發動突然襲擊,佔領了他的一段防線,俘虜了一批澳大利亞士兵,並把炸彈滾進了他的挖出來的坑裡,他率領7名士兵從挖出來的坑裡,以壓倒性的優勢向敵人發起進攻。在隨後激烈血腥的肉搏戰中,傑卡和他的手下殺死並俘虜了一大群德國士兵,奪回了這段防線。儘管傑卡在七個地方受傷,但據記錄,他在交戰中親手殺死了十二到二十名德國人。

有人呼籲傑卡獲得第二枚維多利亞十字勳章,因為他在波齊耶斯做了什麼,但他從來沒有。有人把這歸因於大英國協軍隊高層的勢利,他們可能不喜歡「野蠻殖民地」獲得這樣的殊榮。也有人說,這是因為如果傑卡確保有足夠的哨兵執勤,防止德國人首先奪取戰壕,他就永遠不必在如此危險的情況下奮戰。無論如何,傑卡必須鼓起巨大的勇氣衝出深淵,他的行為不可避免地拯救了許多人的生命。

他以加利波利的維多利亞十字勳章和兩個英勇的軍事十字勳章結束了戰爭,使他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受尊敬的澳大利亞士兵之一。

達爾萬·辛格·內吉帝國戰爭博物館

不僅僅是澳大利亞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響應了保衛英國的號召。當英國在1914年向德國宣戰時,它也能從當時帝國的皇冠寶石印度召集大量的士兵,在衝突中服役,並有可能死亡。

其中一個士兵就是達萬·辛格·內吉。他1883年出生在印度的卡爾巴蒂爾村。他在印度陸軍第39支加瓦爾步槍第1營擔任相當於下士的軍銜,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即衝突的頭幾個月被部署到法國。1914年11月23日晚,內吉的部隊奉命重奪在法國北部費斯圖伯特地區被德國士兵俘虜的一些英軍戰壕。在隨後的交戰中,內吉是最早向德軍發起進攻的人之一,他沿著一段又一段被敵人佔領的戰壕作戰,遭遇了來自敵人的炸彈和步槍的爆炸,敵人奮力抵抗前進,並守住佔領的戰壕。當行動結束,盟軍成功奪回戰壕時,內吉的頭部和手臂已經受了兩次傷,並被記錄為從頭到腳被血淋淋。

像許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勇士一樣,他也被授予維多利亞十字勳章。1914年12月5日,喬治五世國王向內吉贈送維多利亞十字勳章時,據說國王問他「我能為你做什麼?」?」. 內吉回答說,他在印度當地的村莊沒有學校,應該在Karanpayag開辦一所中學。請求立即被執行。

William Hackett維基百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到處都有英勇的行為。我們已經見識過陸、海、空三界的英雄主義。在戰爭中一些最危險、最恐怖的情況下,也需要在地下深處的勇氣。

威廉·哈克特1873年出生於英國諾丁漢。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已經在諾丁漢郡和約克郡地區當了23年礦工,並結了婚。和英國其他數百萬人一樣,他志願參軍,但他選擇的陸軍團約克和蘭開斯特兵團拒絕了他,因為他40出頭,年紀太大,不能服役。然而,哈克特堅持了下來,大概在1915年10月25日,當軍事當局在戰爭中慘敗後放寬了徵兵標準時,儘管被診斷出心臟病,他還是被英國軍隊接受了。

哈克特多年的礦工經驗是寶貴的。在西部戰線上,雙方陷入了兩個相互對立的戰壕網絡的僵局,雙方都無法立即戰勝對方。在前線的許多地方,德軍和盟軍都在地下挖了很深的地道,裝滿了炸藥,並將其炸毀,希望能在敵人的戰壕中留下一個足夠大的缺口,讓步兵(後來的坦克)衝出去。訓練結束後,現年43歲的哈克特成為英國陸軍第172隧道連和第254隧道連的一名工兵。不久,他就被部署到法國北部前線,在那裡他完成了一項勇敢的事業,至今仍為人們所銘記。

1916年6月22日,哈克特和其他四名礦工在前線紀梵希區一條35英尺深的隧道裡工作。一條豎井從地表通向隧道,被稱為「Shaftesbury豎井」。哈克特和他的戰友們在黑暗、酷熱和幽閉恐怖的環境中工作了幾個小時。他們必須儘可能安靜,以防德國士兵偷聽到他們的地下行動,挖掘地道返回英國線。

6月23日凌晨3點不到,一座德國地雷在附近爆炸,將哈克特和另外4名男子從豎井切割到隧道和安全地帶。表面上,一個救援隊立即著手試圖把被困礦工救出來。他們孜孜不倦地工作了兩天,最終通過他們挖到的一個洞到達了哈克特和其他人。哈克特幫助其中三個人浮出水面。隨後,他出於極大的無私,決定從水面返回,並努力營救他的第四位同事,22歲的託馬斯·柯林斯,他受了重傷,目前仍被困在水裡。據報導,當他轉身爬回地面時,他曾對周圍的人說:「我是一名隧道工人,我必須先照顧其他人。」救援隊繼續努力,但德國在該地區的炮擊使它越來越危險,隧道豎井也越來越危險。最終,隧道坍塌,哈克特和柯林斯都被埋在地下,他們今天仍然躺在那裡。

哈克特因其自我犧牲的最高行為而被授予維多利亞十字勳章。今天在紀梵希-萊斯拉-貝塞,隧道工紀念館紀念哈克特的死。它矗立在沙夫特斯伯裡豎井的入口曾經是留給所有後代的。

弗洛拉·桑德斯主要事實

弗洛拉·桑德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唯一一位正式當兵的英國女性。婦女不得在前線擔任戰鬥職務。因此,桑德斯是一個迷人的例外。

她1876年出生在英國約克郡。從很小的時候起,她就表現出一種冒險精神,喜歡戶外活動,學會騎馬、射擊和開車,據說她表達了自己生男孩的願望。長大後,她做秘書,業餘時間自願參加急救護理青年隊(FANY)的培訓,學習急救、騎馬技能和訓練等技能。1910年,她加入了一個類似的組織,被稱為婦女傷病員護送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桑德斯申請當護士,但因缺乏足夠的資格而被拒絕。儘管如此,桑德斯還是加入了聖約翰的救護隊,與36名其他婦女一道離開英格蘭前往塞爾維亞,協助救援當時在世界那一地區發生的人道主義危機,當時塞爾維亞軍隊正在與奧匈帝國軍隊作戰。她加入了塞爾維亞紅十字會,並以救護車司機的身份加入了塞爾維亞軍隊第二步兵團。當塞爾維亞軍隊在阿爾巴尼亞撤退時,桑德斯與她的部隊分離,並在這個過程中成為塞爾維亞軍團的一名士兵。她以優異的成績服役,並被提升為下士。

1916年,當塞族人在比奧託拉前進時,桑德斯參加了一場嚴肅的肉搏戰。在戰鬥中,一枚手榴彈爆炸,使她重傷。由於她的勇氣,她被授予塞爾維亞軍隊最高的勳章,卡拉多德之星勳章。她同時被提升為少校軍士。

珍妮·馬切雷斯維基百科

珍妮·馬切雷斯是一位法國婦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幾年裡。她是一個平民,沒有受過軍事訓練,這使得歷史賦予她的勇氣更加非凡。

她1852年出生在法國的圭斯。她結婚了,搬到了法國的索瓦松鎮,在他丈夫1904年去世之前。1914年德軍入侵時,她63歲,負責201所輔助醫院,醫院有10輛救護車。1914年8月31日,一名德國軍官進入索瓦松,在他前面帶著一群法國平民,他把這些平民當作人質,因此他受到了人盾的保護。這位德國官員向鎮上的人們發表講話,要求與市長講話,宣稱如果市長不讓人知道自己,他將確保這座城市將被燒毀、洗劫和人口死亡。就在這時,馬切雷斯幾乎不顧自己的人身安全,離開了守望的鎮民的行列,把自己獻給了德國軍官。「市長?「據說她對他說過。「是我!」

在接下來的12天裡,馬切雷斯充當了德國軍隊和該鎮之間的中間人。她與德國人的嫻熟談判和在巨大壓力下勇敢行動的能力毫無疑問地確保了索瓦松人在德國佔領下所遭受的痛苦比他們在其他情況下所遭受的要少。馬切雷斯自願將自己置於危險境地,結果死亡人數減少。

1914年9月12日,德國人在馬恩戰役中被擊退,被迫撤退到艾恩河右岸。索瓦松因此獲釋,馬查雷斯又重新回到了她那謙虛而不大驚小怪地管理醫院的角色。但直到今天,她仍然在鎮上的人們心中佔有特殊的地位,一個平凡的女人,她在重要的時候做了一些非同尋常的事情。

亨利·詹森維基百科

亨利·詹森是一名美軍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美軍第一支非裔美國部隊英勇服役。他1892年出生於北卡羅萊納州的溫斯頓塞勒姆,十幾歲時移居紐約的奧爾巴尼,在百老匯的奧爾巴尼聯合車站當紅帽搬運工。

當美國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詹森加入了全黑的紐約國民警衛隊第15步兵團,當全員集合時,該團被重新指定為第369步兵團。該部隊部署到法國時,被分配到第93步兵師。約翰·潘興將軍將第369步兵團編入法國陸軍161師。詹森所在的部隊主要由白人軍官指揮,黑人士兵受到白人士兵相當多的種族主義騷擾,因此可以說,此舉是為了儘量減少部隊內部的緊張局勢。與美國軍隊不同的是,法國軍隊樂於接受這支部隊。它在法國的抵達曾多次被推遲(包括運輸延誤和天氣),但它最終部署在前線,並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它的延誤。

1918年初,詹森的兵團被派往法國香檳地區的阿貢森林,被稱為「20號前哨」。他們有法國步槍和頭盔。1918年5月14日晚,一個由24人組成的德國大突擊隊襲擊了詹森的陣地。詹森以極大的英雄主義和勇氣,單槍匹馬地使用手榴彈、槍託、刀子和拳頭擊退敵人,從而使他的李約瑟·羅伯茨同志免遭俘虜,並挽救了他的戰友們的生命。到最後,他有21處傷口,並從他的戰友那裡贏得了「黑死病」的稱號:這不是種族主義的辱罵,而是對他軍事實力的認可。

詹森的英勇行為在美國受到了新聞界的關注。詹森被提升為中士後,於1919年初參加了在紐約第五大道舉行的勝利遊行。然後他參加了一些巡迴演講。在一次演講中,他揭露了黑人士兵在服役期間遭受的虐待,解釋了白人士兵如何經常拒絕與黑人士兵一起進入戰壕,這使他大為惱火。後來,他因在服役期滿後穿制服而被逮捕,他參加講座的活動也很快結束。記錄顯示,詹森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因感染肺結核而患上了「永久性和完全殘疾」。他於1929年7月1日在華盛頓逝世,葬在阿靈頓國家公墓,至今仍在那裡。

2015年,美國總統歐巴馬向紐約國民警衛隊一名現役中士頒發了詹森的追悼勳章。詹森沒有倖存的近親親屬能夠代表他接受這個獎項。

一戰早期的德國士兵維基百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幾十年裡,人們對那些在盟軍中戰鬥和犧牲的人的關注和紀念遠遠多於對他們的敵人的關注和紀念。但雙方都表現出了勇敢和勇敢的行為,比如德國士兵奧斯卡·尼邁耶(Oskar Niemeyer)的表演。

從倖存的記錄中不清楚尼邁耶是什麼時候出生的,但他最初來自德國的希德海姆。1913年秋,他加入了德國陸軍第84步兵團,此前曾做過園丁。隨著1914年8月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8月23日,在蒙斯戰役(英國遠徵軍與德軍的進攻衝突中,雙方後來陷入敵對的戰壕網絡之前)期間,尼邁耶的軍團遇到了嚴重的抵抗,在試圖將陣地延伸到運河東面時,關閉了橫跨孟斯康德運河的一座吊橋。

尼邁耶以相當大的勇氣,用一艘小船遊過運河,和一隊人划過運河,他們把自己安置在一所房子裡,從那裡向英軍開火。同時,尼邁耶打開了大橋,使得德軍得以大批越境。他在拆橋後被殺,葬在聖辛布裡安軍事公墓。

由於那天在橋上的行為,尼邁耶被授予鐵十字勳章,這是德國最高的軍事勳章之一。

相關焦點

  • 【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上)
    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
  • 第一次世界大戰五大傑出將軍
    莫裡斯·薩拉利(Maurice Sarrail)莫裡斯·薩拉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是法國陸軍軍官。生於1856年,當時戰爭爆發,他已經是法國最高級的軍官之一。當他的部隊在1914年8月入侵阿登時,表現出色時,他被提升為第三軍指揮官。
  •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膠海關,趕走了一個強盜,又來了一個土匪
    民國北京政府為確保主權,實行「聯英制日」的策略,擬議參用英國人和日本人為稅關員,堅持中日所商議的膠海關管理辦法僅適用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最終,在英國政府和安格聯的斡旋下,中日兩國達成暫時性的《恢復青島海關協定》。日本繼承了德國原在膠海關的特權。
  • 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從開始到結束,都是前所未有的戰爭!
    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從開始到結束,都是前所未有的戰爭!從部隊的娛樂節目到聖誕節菜單,安瑪麗福斯特探索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流通的豐富的ep ..蜉蝣隱藏在全球許多檔案館中。但這種難以捉摸的材料是什麼?本質上,「ephemera」描述(主要是印刷的)紙製品,其設計僅在短時間內使用,丟棄,甚至銷毀。
  • 第一次世界大戰
    名    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時間
  • 會議資訊 |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 學術研討會
    徐國琦:《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亞洲共有的歷史》3. 楊天宏:《近代國人對蘇俄的認知及其變化》4. 唐啟華:《一戰期間中國外交政策的演變:由「聯英制日」、 「親日」、「親日聯美」到「聯美制日」》5. 劉兆民:《第一次世界大戰與青島》 (三) 分會場報告 時間:第一單元:11月24日14:00-15:30  第二單元:11月24日15:50-17:20第三單元:11月25日09:00-10:30 第一會場地點:第二會議室第二會場地點:第三會議室
  • 第一次世界大戰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人間煉獄
    說實在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性質上多少還有點不同,這也就決定了戰爭的慘烈程度不一樣。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之間的帶有侵略性質的非正義的戰爭,不同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法西斯勢力與反法西斯勢力之間的戰爭。
  •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但對於全世界而言,其實這一天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終戰日。百年前的今日,德國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結束了令整個歐洲滿目瘡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了評析這個深刻又沉重的話題,美國專業歷史學者悉德尼·布拉德肖·費伊用英、法、德、奧、俄、意、塞爾維亞等國的官方檔案和出版物,寫了一本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大國博弈之殤》的書籍。美國歷史學會還為他頒發了業內資深的喬治路易斯比爾獎,這是美國最負盛名的歷史獎項之一。
  • 第一次世界大戰:五場大戰役
    我們熟知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又開始到結束,在持續了四年裡。共發生過100多次戰鬥。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戰爭的,數據統計大約有900萬軍人和700萬平民。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生了很多慘烈的戰鬥,根據推算這些戰役造成了1700萬人傷亡和2000萬人受傷。
  • 一個女人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成為蝴蝶效應最著名的例子
    這個美麗的,幾乎不為人知的,完全無辜的女人在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中扮演的角色。他是索菲·喬特克。霍恩伯格公爵夫人,我敢打賭你們幾乎沒有人聽說過她。雖然斐迪南大公是個獨裁者,但他有一個可取之處——他深愛著他的妻子。於是這個愚蠢的規則有了一個例外,在斐迪南擔任奧匈帝國陸軍總督察期間,他允許妻子可以在公開場合陪伴在他身邊。
  • 第一次世界大戰:海上十大最牛戰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這場戰爭兩個集團,為了贏得最後的勝利。在戰爭期間投入發明了很多的新武器,而軍艦作為當時最重要的海上力量,更是成為了一戰的主戰場。今天我們來說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強的十大軍艦排行榜10.聖邦的阿米拉格利奧戰艦:義大利建造:1890年代這是義大利比較出名的戰艦之一,是一戰前義大利海軍無畏級的軍艦
  • 【學術邀請】「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函
    2018年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現代世界體系的形成和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為了紀念這次大戰結束一百周年,深入探討「一戰」對於中國的影響及其歷史內涵,中國人民大學民國史研究所擬於2018年11月在北京舉辦「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素仰先生學殖深厚,成就卓著,特邀您撥冗參會,並惠賜宏文。
  •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鬥機合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本質上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為了爭奪殖民地利益和世界霸主地位的不義戰爭,也是第一次波及到世界上大部分主要國家的戰爭,在這次戰爭中各國紛紛開始研製自己的新式武器,英國的馬克型坦克,德國的毒氣彈等等,很多新式武器被運用到了實戰之中,幾乎改變了之後所有戰爭的規則,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在一戰期間制霸西歐戰場天空的戰鬥機。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繁榮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從1914年到1918年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根據戰後的數據統計,有900萬士兵死亡,包括2100萬受傷,還有700萬殘疾人。當然還有一千萬平民喪生,一戰的爆發,讓德國和法國,各自失去了80%的15至49歲男人。
  • 第一次世界大戰:被遺忘的偉大戰爭
    上篇提要:從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到1918年11月德意志帝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共打了四年。戰場橫跨歐亞非三大陸,參戰人員約6500萬人,約2000萬人負傷,死亡人數超過1600萬人,曾經繁盛的歐洲打得殘破不堪,各國忙於收拾社會紊亂、經濟蕭條的殘局。
  •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海明威:與死神擦肩而過,深刻影響其創作生涯
    02 參軍報國 1917年4月6日,美國對德宣戰,正式捲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血氣方剛,渾身洋溢著冒險精神的海明威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辭去了報社記者的職務,一心想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參軍報國,但是卻因視力問題而沒能通過軍隊的體檢。
  • 會議資訊|「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函(第一號)
    2018年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現代世界體系的形成和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為了紀念這次大戰結束一百周年,深入探討「一戰」對於中國的影響及其歷史內涵,中國人民大學民國史研究所擬於2018年11月在北京舉辦「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素仰先生學殖深厚,成就卓著,特邀您撥冗參會,並惠賜宏文。
  • 海鷗與鷹的較量,第二次世界大戰空中戰鬥的幾個第一次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點是德國入侵波蘭,所以在波蘭上空的戰鬥註定會和很多第一次聯繫起來。1939年9月1日4時26分,德波邊境籠罩在虛假的平靜中,幾十萬德國地面部隊屏息等待著進攻時刻的到來。藉助天邊露出的微弱晨曦,精選的德國俯衝轟炸機小分隊飛離地面,他們的任務是在正式進攻開始前炸毀波蘭邊界防禦節點,為地面部隊開道。
  • 中國是在什麼情況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中國已經是一個主權不完整的半殖民地國家,那麼,為什麼還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捲入帝國主義大國爭奪世界霸權的戰爭中去呢?從帝國主義角度來看,美、日都希望通過拉攏中國參戰方面增強協約國方面力量,孤立同盟國,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對華控制,進而把中國徹底變為自己的殖民地。
  • 歷史上的今天: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在105年前的今天,1914年8月2日,德軍入侵比利時和法國,把這兩個國家,還包括後來的英國、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拖入到德俄衝突中,從而引發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爭霸性質的掠奪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