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海明威:與死神擦肩而過,深刻影響其創作生涯

2020-12-22 騰訊網

前言

今天是海明威誕辰121周年紀念日,謹以此文,向海明威致敬,並獻給所有熱愛海明威的朋友們。

01 巨匠誕生

1899年7月21日,美國作家海明威出生於伊利諾州芝加哥郊區的奧克帕克鎮,他在家中的六個孩子中排行老二。當時他的父母絕不會想到,將來,這個孩子會成為20世紀世界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圖1】1905年,童年時期的海明威(右一),父母和姐妹們。

1917年,海明威高中畢業,他沒有選擇繼續上大學,而是進入了當時在美國舉足輕重的《堪薩斯城之星》報社當了一名記者,正式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儘管他在那裡只待了六個月,但是報社對文字的要求還是深刻影響了他的寫作風格:句子簡短,語言生動,態度積極。

02 參軍報國

1917年4月6日,美國對德宣戰,正式捲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血氣方剛,渾身洋溢著冒險精神的海明威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辭去了報社記者的職務,一心想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參軍報國,但是卻因視力問題而沒能通過軍隊的體檢。當兵的夢想成為了泡影之後,到了年底,美國紅十字會面向社會招募支援歐洲戰場的救護車司機,這一次,海明威抓住了機會。當時,他不過才18歲。

【圖2】一戰時期,海明威的戎裝照。

其實早在美國正式加入一戰之前,美國紅十字會的救護車隊就已經被建立起來。當時戰場上對醫療支援服務的需求巨大,而美國民眾對協約國支持的呼聲日益高漲。他們從美國本土招募志願者,經過簡單的培訓之後,就會穿上與美國陸軍相似的制服,被派往法國和義大利從事物資和傷員的運輸工作。到了1917年春天,已經有46輛由美國熱血青年駕駛的救護車奔馳在歐洲的戰場上。

03 初識戰爭

1918年5月,海明威從紐約啟程,乘船來到了巴黎。那時候,納粹德國正在用巨大的列車炮日夜轟炸著這座古老的城市。6月初,他又被派往義大利。在抵達米蘭的第一天,他和同事們就受命開著救護車,前往一座被炸彈襲擊的彈藥廠,去取回不幸喪生的遇難工人的遺體。那是他第一次見到戰爭的慘烈景象。

【圖3】一戰中,美國紅十字會救護車隊成員,這種車就是海明威當時的「座駕」。

後來,海明威在20世紀30年代曾經創作了一部「跨文體」類小說——《死在午後》。他在書中對這一事件進行了這樣的描述:「我們在廢墟中發現了很多遇難者遺體,並把她們送往了一個臨時停屍房。坦率地說,我必須承認,當發現這些死者是女性而不是男性時,我深感震驚。」

04 死神擦肩

雖然被戰爭的殘酷所震撼,但海明威還是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繁重而又危險的工作中去。不久之後,他被派駐義大利北部皮亞韋河沿岸的一座小鎮——福薩爾塔迪皮亞韋。那裡距離義大利名城威尼斯不過64公裡。在那裡,海明威以少尉的軍銜,負責經營管理著一個食堂。也是在那裡,海明威與死神擦肩而過,成為了他一生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圖4】福薩爾塔迪皮亞韋鎮的霞光,在這裡的經歷深刻影響了海明威的一生。

1918年7月8日夜晚,海明威騎著一輛自行車來到了皮亞河堤岸的防禦陣地上,他站在戰壕裡,向駐守在那裡的義大利士兵分發他所帶來的咖啡、香菸和巧克力。正在這時,一發迫擊炮彈從河對岸的奧地利陣地上打了過來,炮彈在距離他僅有幾米遠的地方爆炸。站在他身前的一名義大利士兵當場被炸死,另一名士兵雙腿被炸斷,生命垂危。而他自己的雙腿也被數不清的彈片擊中,瞬間撲倒在戰壕裡。

【圖5】海明威代表作《永別了,武器》第一版圖書封面。

多年以後,海明威在他的《永別了,武器》一書中,藉助半自傳英雄主人公弗雷德裡克·亨利中尉之口,描述了當時受傷的感受:「一道光一閃而過,仿佛一座熔爐的門突然打開。咆哮聲轟然響起,眼前由白變紅,緊接著一陣疾風呼嘯而過。我試著呼吸,但是就是呼吸不過來。那感覺,就好像靈魂衝出了軀體。「

清醒過來之後,海明威強忍著劇痛,掙扎著爬起身來,一把抓起身邊第三名受傷的義大利士兵,將他扛到自己的肩上,然後向後方踉踉蹌蹌地奔去。在逃命的過程中,河對岸的奧地利士兵向天空發射了一顆照明彈,然後用機槍追著他的身影無情地掃射。他的雙腿不幸又被流彈擊中。最後,他實在無力支撐,和肩上的士兵雙雙摔倒在了一個河溝裡,昏死過去。

【圖6】手術之後,休養期間的海明威,拄著雙拐,依然面帶微笑。

當人們發現他們並將其救起的時候,一度以為他死了。由於傷勢嚴重,海明威在一個配送中心立即接受了手術。之後又被送往一處野戰醫院待了五天,最後被送往米蘭的一個紅十字醫院進行康復修養。他的病理診斷書上記錄著,在他的雙腿上一共發現了227處彈片傷痕,其中至少有10處深入骨髓。

【圖7】一戰中,義大利軍方授予海明威的「銀質英勇勳章」

此次事件之後,義大利軍方向海明威頒發了一枚「銀質英勇勳章「,以表彰他在此次突發事件中所表現出的非凡勇氣。此次事件對海明威的人生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此之前,在他的頭腦裡,戰爭就好像是一場足球比賽,敵人就是遠道而來的客隊。這一切不過是一場遊戲而已。但在經歷了此次事件之後,他第一次深刻地意識到,死亡原來離自己如此之近。

05 深刻印記

對此,他曾經在一封書信中寫道:「當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加入戰爭,就會有一種永生的幻覺。你會覺得,戰場上被殺的都是別人,而不是你。但當你第一次身受重傷的時候,這種幻覺就會瞬間破滅。你就會明白,原來死亡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圖8】義大利在海明威受傷處立了一塊紀念碑,現已成為一處旅遊景點。

這段經歷也為海明威的寫作也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和第一手的創作素材。他在20世紀20年代所撰寫的兩部偉大小說中的主人公——《太陽照常升起》中的傑克·巴恩斯和《永別了,武器》中的弗雷德裡克·亨利——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傷,而他的短篇小說《尼克·亞當斯故事集》中的主人公尼克·亞當斯,同樣在戰爭中飽受戰火的摧殘。

【圖9】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一代硬漢海明威,是許多人的偶像。

鑑於此,20世紀6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海明威評論家菲利普·楊甚至提出了「創傷理論」,他認為海明威在一戰中的重傷經歷使他對戰爭產生了深深的恐懼。這種恐懼深植於他的內心深處,以至於在此後的生活和文學作品中,他都在反覆嘗試努力掌控這種原始恐懼。其間所表現出來的那種種英雄品質——勇氣、堅忍,以及榮譽,無不根源於此。(文/世界歷史那點兒事)

相關焦點

  • 乘風破浪的海明威
    海明威成為了2020年高考全國I卷的最大紅人,繼在語文卷中《越野滑雪》之後,又在英語卷中擺出了一席《流動的盛宴》。《越野滑雪》是全文刪減之後作為閱讀理解出現在了語文卷中,這段閱讀理解還根據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出具了考題。
  • 從《老人與海》看海明威的創作風格:到底何為「冰山理論」?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最負盛名的作品之一。到底海明威在這部小說中採用何種創造風格,從而吸引了大批讀者閱讀欣賞呢?海明威倡導的「冰山風格」又該怎樣理解,這種風格對當代文學又有哪些影響?這篇文章為大家稍作介紹。
  • 海明威:喝最烈的酒,娶最美的妞!
    結果兩人都因為視力原因體檢不合格,退而求其次,海明威去做了一名紅十字會的救護車司機,去往前線,親身觀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現實。在去往義大利前線途中,米蘭附近的一座炸藥庫爆炸,導致他腿上留下兩百多片炮彈碎片,即便這樣他仍堅持將一個義大利傷兵拖到了安全地帶。後來,還因此得到了義大利政府授予他的銀制勇敢勳章。
  • 【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上)
    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
  • 封面開講了·雲講座⑩丨周六13:00,揭秘海明威與蘇東坡,看誦讀經典...
    高考語文作文經常出現一些名人名著,海明威與蘇東坡就同時出現在2020年高考語文(全國卷I)文學閱讀分析題目中。核心承辦方之一的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將提供 9張價值價值100元的電子購書卡,由劉小川和主持人將在封面新聞直播間參與互動的網友中隨機抽取幸運者。記得準時收看哦!
  •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衛生員謝瑜煥:六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當年在戰場上,他六次和死神擦肩而過。 小戰士被炮彈擊中,犧牲在他懷裡 謝瑜煥說,他是浙江杭州人,1951年3月參軍,1952年7月,他從軍分區調到華東軍區二十四軍七十師二〇八團一營三連任衛生員。當年9月,他隨部隊從吉林通化集安過鴨綠江入朝作戰。
  •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毒氣戰是誰研發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隨著裴迪南大公夫婦被槍殺,而正式爆發。作為同盟國的德國在著名的伊普爾戰役,在戰鬥中沒有任何徵兆的德軍使用大炮向地面的英法聯軍轟擊,結果伴隨而來是一團團黃綠色的煙雲,英法聯軍還歡樂雀躍的以為自己看到了什麼奇特景象,卻不知道這是死神來了。
  • 海明威生平介紹
    生於鄉村醫生家庭,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曾作為紅十字會車隊司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長期擔任駐歐記者,並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晚年患多種疾病,精神十分抑鬱,經多次醫療無效,終用獵槍自殺。他的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1927)、《永別了,武器》(1927)成為表現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 生命中兩次和死神擦肩而過,為何我卻沒有迎來後福
    也就是說一個人但凡在一場重大的災難中死裡逃生,必然會在以後的人生當中贏得福報。可是這句話在我的命運軌跡當中卻失去了效用,因為我曾兩次和死神擦肩而過,按理來說應該獲得兩倍的福報,然而幸運女神至今也沒有對我垂青,露出她那神秘的微笑。第一次遇險是在部隊的一次崗哨執勤過程中,我按照慣例,在即將下崗的時候驗了一下手中的槍。
  • 浮士德真實存在,海明威單戀英國護士……聽學者們講述「書裡書外...
    這部書從創作到出版,直至196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世界文壇蕩起陣陣波瀾。胡其鼎先生一文《〈浮士德〉取材於16世紀德國民間浮士德博士的傳說》,說明了約翰·浮士德在歐洲歷史上確有此人,他出身於農民家庭,當過教師,後來在德國各地行醫、算命,還自稱會點金術,是個江湖術士型人物。
  • 太宰治與海明威:主動走向死神的文學綿羊與寫作雄獅
    1923年,至青森縣立青森中學就讀,中學期間,開始創作小說、雜文、戲劇。1928年五月,思想上漸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因對出身苦惱而有服安眠藥自殺的意圖。1929年服毒自殺未遂。1948年,創作《人間失格》,六月十三日深夜,與山崎富榮一齊在玉川上水投水自盡,這次終於自殺成功了。在他短短三十九年的人生中,據不完全統計,自殺了大約六次,並導致兩位女性文學愛好者的死亡,算是創造了一項文學大師自殺世界紀錄。
  • 他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他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楊警官細數了一下,在受麵包車拋錨佔道影響的車輛裡面,有2輛車當場剎停,而在麵包車後方緊急或臨時變道避讓的車輛多達40輛。11時14分24秒許,一輛集卡車呼嘯而來,在發現前方麵包車後由於剎車不及,直接撞上麵包車。地上一道道深深的剎車印也充分說明了現場環境的險象環生。
  • 第一次世界大戰:被遺忘的偉大戰爭
    被遺忘的戰爭一個世紀過去,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今日的世界仍影響深遠,無法盡數。然而其所受關注卻遠不如二十年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根據網上的信息,一戰的關注度顯著低於二戰。不論是保守主義或自由主義都在一戰中褪色,為戰間期的政治極端主義打開了一扇門。一戰造成了四大帝國的崩解,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及沙皇俄國,並在四大帝國的殘骸中創造出數不盡的新興民族國家。東歐、中東、高加索地區的地緣政治至今仍受一戰後的巴黎和會影響。更有人說二戰其實只是把一戰的未竟之事解決。
  • 從《老人與海》,品味海明威作品中「無法抗拒」的文學藝術之美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2年出版的一篇中篇小說。1899年出生的海明威,熱愛自然,喜歡冒險,並曾以紅十字會救護司機的身份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鑑於他英勇的表現,被義大利政府授予了銀制勇敢勳章。
  • 第一次世界大戰五大傑出將軍
    莫裡斯·薩拉利(Maurice Sarrail)莫裡斯·薩拉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是法國陸軍軍官。生於1856年,當時戰爭爆發,他已經是法國最高級的軍官之一。當他的部隊在1914年8月入侵阿登時,表現出色時,他被提升為第三軍指揮官。
  • 「海明威誕辰120周年」海明威的「硬漢」人設是如何崩塌的?
    03海明威的文學訓練開始於記者生涯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芝加哥郊區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年輕有為的醫生這份報紙要求記者寫稿時,文風要簡潔有力,不要使用陳舊的形容詞和過時的俚語,這些特點在海明威日後的創作中被保留了下來。
  • 第一次世界大戰,你知道多少?
    19世紀末20年代初,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和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紛繁複雜,但基本矛盾有三對,即法德矛盾、俄奧矛盾和英德矛盾。首先,法德矛盾十分尖銳。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失去了原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主地位,德國為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於是極力擴充軍備。
  • 喝最烈的酒,釣最大的魚,乘風破浪的硬漢——海明威|福克納|...
    漫像主題人物Hemingway海明威#他的人生【邵丹 作品】喝最烈的酒/釣最大的魚/娶最美的妞/參加兩次世界大戰/獲諾貝爾獎/被摧毀卻不會被打敗的男人這般人生,屬於海明威。【鄭路 作品】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7.21~1961.7.2)美國作家、記者,英語文學史上裡程碑式的人物,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其人生之精彩,堪比好萊塢大片。不止寫作,去非洲狩獵、去西班牙鬥牛、打仗打架、喝酒談情……這些血性刺激的經歷,海明威都沒錯過。
  • 歐戰的旁觀者與參與者:中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導語:前文介紹了中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的態度與應對措施,以及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政府逐步參與一戰的過程,本文將繼續介紹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揮的作用。1.一戰華工1917年11月,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俄國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單獨與德國、奧匈帝國訂立和約,這就引起了以英、法、美等國為首的協約國集團的不滿,他們一方面對新生的蘇維埃紅色政權極度恐懼
  • 淺析海明威《老人與海》中的桑迪亞哥的「硬漢精神」
    海明威為什麼沒有讓老人取得最後的勝利?原文中是這樣說的:「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生而為人,不可能永遠是一個勝利者。年老的桑迪亞哥,他孤獨地在海上漂泊了84天,他一直沒有放棄希望,他堅信一定能夠捕獲到理想中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