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創造屬於自己的新生活丨晴隆縣紫馬鄉新洋村楊明進

2021-01-19 天眼新聞

我是新寨組楊明進,我家的幫扶責任人是紫馬小學的林老師,剛開始的時候,其實並不熟,我甚至記不清她的姓。直到後來,她來的次數越來越多,我都已經熟記於心了。她來到我家,我十分的高興,很高興認識這樣一位認真負責的老師,她幫扶我家近一年多年來,我家的生活真的發生了巨大變化。

今年我已60歲了,兒子也都結婚成家了,現在家裡就只有我和我的老伴。幫扶責任人林老師只要有時間就會來我家,詢問最近的生活狀況,身體狀況。這麼長時間以來,如果不是政府,不是駐村第一書記,網格員和幫扶我家的林老師,我家的生活不會那麼好的。國家政策真的好,自從2013年被評為精準扶貧戶,2017年脫貧,一直到今年,我脫貧的路上真的得到了國家的很多幫助。   在2017年,村裡開展技能培訓,我去參加了種植養殖技能培訓,不僅得到資金上的補貼,還學到了很多種養殖的方法。2016年的時候,我住的房屋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了危房,政府給我修了一層新的平房,讓我有安全住房可住,並且還給了我危房改造的補助,我真的發自內心的感激政府。

新洋村一角

2019年,我得到了5000元的養牛分紅,真的很感謝政府。我和老伴都已經60多歲了,每個月都能領到養老金,除此之外,我還加入了村裡的合作社,有綜合項目,養牛項目,這些幫扶政策都讓我們感受到了政府對我們老百姓的幫助。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駐村幹部。

我家自從進入貧困戶系統後,在醫療方面,醫療保險政府每年都補助,看病也不用擔心,衛生院就在紫馬街上,看病也方便。在國家種種政策扶持下,我家於2017年順利走上了脫貧的道路,但政府說了,脫貧不脫政策,面對如今的美好生活,我感謝國家,感謝政府,感謝村幹部和林老師。   「治貧先治懶,扶貧先扶志。」林老師經常這樣說,我也覺得這句話在我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一個人如果沒有從思想上改變,那麼無論幫扶幹部怎麼努力怎麼認真工作,都是無濟於事。在脫貧的道路上得到了幫扶責任人林老師的積極引導和大力相助,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

我希望身邊那些貧困群眾要像我一樣積極行動起來,樹立勞動光榮、勤勞致富的榮辱觀,苦幹實幹,在脫貧致富的路上發揮自身能動性,創造屬於自己的新生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李允鳳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肩上扛著的是神聖的使命丨晴隆縣紫馬鄉慄樹村...
    第一次走訪扶貧戶,山路顛簸,又加之缺乏扶貧工作經驗,我覺得工作非常的艱辛,脫貧攻堅途中有太多的心酸苦樂,但讓我的工作、生活多了一筆豐富的財富。  2019年8月,我被調整到慄樹村坪子組擔任網格員,開始了駐村工作。  慄樹村坪子組,總戶數33戶,其中貧困戶19戶74人。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的新生活丨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新市民楊湧富
    我叫楊湧富,地道的晴隆縣三寶鄉人,同時也是阿妹戚託小鎮的新主人,一個因搬遷過上幸福新生活的新市民。今年30歲的我,曾因三寶鄉生產生活條件艱苦,在外務工8年之久。我的老家三寶鄉,在山坳深處,地勢偏僻,只有一條狹窄崎嶇的道路與外界連接,外面的產業進不來,生產生活只能靠傳統種植,典型的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我一直渴望能走出大山,但貧窮又讓我不敢大膽地走出去。在我以為要一直以外出務工為生之時,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新希望和轉折。
  • 「我的扶貧故事」老鄉不脫貧,我就不離開丨晴隆縣沙子鎮聯盟村第一...
    2017年初,黔西南州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時期,我主動請纓,到邊遠、貧窮、生存環境惡劣的晴隆縣沙子鎮聯盟村駐村,任第一書記。2017年以前,全村沒有一條硬化路,每逢雨季,更是泥濘不堪,車輛難行,群眾出行幾乎靠步行,十分困難,是當地有名的「空殼村」。剛到聯盟社區,我第一次去貧困戶張榮進家走訪時,聽說我是從州裡派來聯盟社區駐村的第一書記,他拉著我的手熱淚盈眶地對我說,他窮怕了,希望我能幫他一把。
  • 貴州省民政廳到晴隆縣開展脫貧攻堅掛牌督戰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中央和貴州省委、省政府實施脫貧攻堅掛牌督戰的決策部署,3月11日至13日,貴州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彭旻,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楊亞軍率省民政廳脫貧攻堅督戰隊到晴隆縣開展督戰工作。
  • 「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晴山隆地「戰貧」記丨晴隆縣脫貧...
    「選派14名縣級領導擔任鄉鎮(街道)黨(工)委『第一書記』,選派96名村(社區)『第一書記』,263名駐村幹部、1253名網格員,駐村蹲點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全縣6951名幹部結對幫扶貧困戶。」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晴隆縣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盯質量高、成色足目標,盡銳出戰,務求精準,一刻不停、一步不錯、一天不耽誤,狠抓產業和就業、易地扶貧搬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向高質量打好脫貧攻堅戰發起戰鬥。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是奔向新生活的起點丨劍河縣久仰鎮黨義村...
    考慮到我家情況,鎮政府聘我擔任久仰鎮黨義村護林員。同時,在社保兜底精準幫扶政策的保障下,吃穿已經不用我發愁了,2017年底我申請了脫貧。龍中明到山林巡邏2018年,為了鞏固我家脫貧成效,駐村工作隊推薦我為黨義村公路養護員,負責黨義村黨東寨至夭那村岔路公路段的養護工作。  公路養護員是工作隊為我爭取的工作,我倍加珍惜。
  • ...脫貧故事」搬出大山 走向新生活丨晴隆縣沙子鎮興合村村民廖高志
    我是晴隆縣沙子鎮興合村二組的村民,今年43歲。2013年底,在村民代表大會的評議下,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來也成了眾多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受益者之一。說起搬遷前後的變化,我心裡有太多的話想要表達。搬遷後,自己要謀出路,要自力更生。得到政府的幫助,我參加了廚師培訓,使我有了一次就業機會。2017年下半年,我在沙子街上開始擺地攤賣炸雞殼,經營了兩年,還可以,月收入過萬。政府給了我們免租的政策,搬遷戶第一年可以免房租,我們就租了現在這個門面,今年8月份的時候營業了「廖記辣子雞」,生意做得不錯,一天有8至10多桌,月收入過萬。
  • 「我的扶貧故事」設身處地 換位思考丨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教師胡...
    我叫胡碧君,是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的一名教師,也是新坪村的幫扶責任人。平時的工作除了上課以外,就是在走村串戶做資料。為了讓貧困戶早日脫貧奔向小康,又考慮到他們的知識文化程度,我每次都耐心細緻地與他們交談,對於蠻橫頑固的貧困戶,我積極引導和開導,慢慢地讓他們接納我。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舊貌換新顏 群眾生活比蜜甜丨晴隆縣大廠鎮六...
    脫貧攻堅沒有旁觀者,作為一名基層幹部,能夠親自參加到這場歷史性的戰役中,是一生之幸運,是一生的榮幸。當接到與單位同事一起到晴隆縣大廠鎮六壩田村作為駐村幹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時,我的心是激動的,也是期待的。
  • 「我的扶貧故事」布依寨裡有我的牽掛丨晴隆縣沙子鎮林場學校教師...
    年過半百且投身教育生涯36年的我,在臨近退休的年齡,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去。在這幾年的扶貧工作中,最讓我最牽掛的是潘仕學家。剛接手扶貧任務好比摸著石頭過河,當我第一次來到偏遠的香莊村時,讓我意外的是問路沒人願意給我帶路,好像布依寨的封閉讓任何外來的人和事都備受「關注」,村民們對我有所防備,仿佛連看我的眼神都充滿了排斥,我只能通過電話聯繫上我的貧困戶。走進潘仕學家,看到床鋪凌亂、桌子椅子汙穢不堪、衣服鞋子到處堆放,髒碗堆放在灶臺上也沒有洗。
  • 「我的扶貧故事」組織圓了我的「網格員」夢丨晴隆縣碧痕鎮新莊村...
    2019年12月,晴隆縣脫貧攻堅指揮部決定在全縣教育系統抽調網格員。時任晴隆縣碧痕鎮新莊小學一級教師的我,聽到這一消息後,興奮了好幾天。在學校推選網格員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我主動請纓,分析了自己當網格員的優勢。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是新生活奮鬥的起點丨德江縣長豐鄉黨委書記...
    長豐鄉位於銅仁市德江縣西北部,距縣城32公裡,轄14個村和1個社區121個村民組18621人,11個貧困村(其中8個深度貧困村),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54戶7074人,貧困發生率38%,是德江縣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 尚紅同志走訪群眾時節不居,歲月如流。
  • 「我的脫貧故事」入住新家心情舒暢丨晴隆縣雞場鎮學官社區李敏
    我是晴隆縣雞場鎮學官社區油寨組搬遷到三寶街道新露社區的搬遷戶李敏,我家的幫扶責任人是縣委統戰部幹部黃霖。我婆婆是一個單親媽媽,一個人帶大孩子,又當父親又當母親,真的很不容易。2013年年底,通過個人申請、民主評議、組織考核等程序,我婆婆一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還好在幫扶幹部的無私幫助下,我婆婆一家享受著國家的扶貧政策,於2015年底,順利脫貧。但脫貧不脫政策,我們依然享受著教育、醫療、住房、飲水安全等方面的相關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 扶貧亦脫貧丨從江縣加榜鄉平妹村駐村...
    餘江民入戶進行人口普查我是一名退伍軍人,現在是一名駐村幹部,2014年,由於退伍後沒有穩定收入,還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這是我的扶貧故事,也是我的脫貧故事。   作為一名駐村幹部,我堅守初心踏實工作。在部隊,我將「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
  • 「我的脫貧故事」沒有黨和扶貧幹部 就沒有我們的幸福新生活丨望謨...
    每年繳納的醫療保險,國家都幫我墊付了一半,生病也有報銷,這讓我在醫療、教育方面沒有了後顧之憂。貝啟相的新家後來,包保責任人常到家裡走訪,與我和愛人共商如何摘掉貧困帽子,儘早脫貧奔小康。為提高我家的收入、解決住房問題,他們幫忙制訂了脫貧計劃,要在五年之內幫助我們實現脫貧。但這需要發展產業進行扶持。翁村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非常適合養殖黑山羊,可我沒有啟動資金怎麼辦?
  • ...的扶貧故事」我讓村子變美了丨晴隆縣大廠鎮上虎村幫扶幹部羅高恆
    我叫羅高恆,扶貧的地方是晴隆縣大廠鎮上虎村上青巖組,共有農戶98戶445人,其中貧困戶38戶181人,非貧困戶60戶264人。  駐村後,我就群眾最想、最盼、最急的問題入手。過去的上青巖組,在人們心中環境髒亂差,汙水橫流,道路硬化質量差,並且大部分已損壞,不僅不美觀,一到下雨天村內道路就泥濘不堪,給村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不便。羅高恆走訪群眾2019年12月,通過政府獎勵水泥、砂石,農戶投工投勞的方式,我們組織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項目啟動以來,通過在組裡面廣泛宣傳,積極動員,鼓勵貧困群眾加入到提升人居環境的隊伍中來。
  • 「人民網 貴州頻道」大山裡的新生活
    在貴州大山裡,有一個個動人的脫貧故事,講述著人們與貧困的搏鬥和對新生活的期待。「你好,新生活!」清晨,天剛蒙蒙亮,在貴州省冊亨縣高洛街道辦事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韋天陽的早餐鋪已經熱鬧起來,磨米漿、上籠屜、熬湯頭,香味瀰漫開來,食客絡繹不絕,這個不到12平米的小鋪子,每天要迎來百多位客人。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臉上的笑容讓我感動 讓我留戀丨晴隆縣中營鎮...
    「我做夢都想不到這輩子還能喝上自來水。」 晴隆縣中營鎮新光村村民彭興堯說完,隨即將雙手伸向了我。握著彭興堯的雙手,看著他淳樸的笑容,我除了感動,更多的是堅定了幫助他家脫貧致富的信心。2019年2月,初入晴隆,磅礴高山、雄奇險峻、抗戰舊址、濃霧天冷、壁立千仞是我的第一印象。臨之目眩的「上下十五裡」,路窄彎急的北部公路,讓我感受到晴隆縣脫貧攻堅任務的艱巨,我心底升起了對晴隆扶貧工作者的敬佩之意。不過,很快我也踏上了扶貧的道路。剛去新光村走訪時,為了儘快熟悉村情戶況,我請了單位老同事帶著我走村串戶。
  • 「我的扶貧故事」初來乍到的指揮長遇到了棘手事丨晴隆縣沙子鎮...
    「是哪個女的,行不行哦……」2019年底,我剛到晴隆縣沙子鎮小寨社區的時候,就聽到了有人在這樣說。我知道,之前在「六比六評」中小寨社區是倒數第一,有很多焦頭爛額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很多幫扶責任人都迫切希望手裡的問題能抓緊解決,避免下次再「登臺亮相」,所以對新來的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非常地在意。於是,我一到小寨社區就召開會議,安排工作部署,在會議結束後,立馬讓村裡的幹部帶著我進村裡走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