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增廣賢文》這句話,道出了懷念故鄉、對故鄉無限熱愛之情。
故鄉,是一個溫暖人心的指代名詞,是漂泊者魂牽夢縈的「搖籃」,是千百年來眾多文人墨客吟誦的母題。
身在異鄉為異客的古人與今人,一提到故鄉真的是「剪不斷、理還亂」,酸酸甜甜而愁腸百結。特別是當今,大部分人遠離故鄉在外打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更甚古人。
關於故鄉的詩歌很多。家喻戶曉的應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二句了。小時候,我並沒有從真正意義上理解李白這看似淺白的詩句。長大以後才慢慢明白。尤其是這些年,流浪混跡在南方小城,每每和千裡之外的父母通完電話後,就更加理解李白詩的真摯,故鄉的那些往事,不由自主地,一幕一幕地浮上心頭。

每逢節日,我除了在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詩意中懷想故鄉之外,更多的是在他鄉品嘗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深沉憂鬱,似乎只有故鄉的月亮才是圓的,才是澄明的。去年中秋,我為此寫了一首《城裡的月亮不圓》:
錯落的樓房如密實的野竹林
遠遠高於村口的椿樹
天空低垂,從防盜網孔中
漏下歲月,星星點點
.
抱一壺老酒,在詞語裡入夢
餈粑的芳香在瓦縫間蕩漾
也醉倒了雞鴨牛羊,枝頭的鳥雀
把方言嚷得清脆而婉轉
.
又是一年中秋夜!
迷離中,城裡的月亮不圓

每次從朋友圈看到故鄉的景與物,即使是別人故鄉的,只要是屬於農村的,那些綠悠悠的植株,都會讓我熱淚盈眶,莫名感動。同樣是去年見到故鄉農作物時,寫下了《故鄉》之二:
突然,月亮負著故鄉而來
懸於樹枝的夜色
簌簌往下落
沿目光榮枯
.
遠方,六月是青翠的
植株青翠,人影青翠,山羊青翠
畫眉的叫聲也是青翠的
.
在夜裡,另一個我
揮舞寒光閃爍的斧頭,劈砍
某些莫名其妙的青翠
去年妹妹回故鄉,將媽媽種植結瓜的南瓜,拍照給我,使得我徹夜難眠,寫下了《馱不起異鄉與我》:
異鄉的七月,萬物焦灼
展開親人傳來的照片
扎耳根、苦麻菜、油蒿、青南瓜
還有野棉花和不知學名的"兔孔兒葉"
擠擠挨挨的,繁茂的葉片間滴落著
催人淚下的詞語
.
任窗外的月光照拂
那沙沙作響的榕樹葉
扇動著故鄉的清風
.
獨個兒自話自說的年紀
生活與歲月都是深沉的
輕易馱起善於隱身的青南瓜的
樹杈,馱不起沉默的石頭
與行走在陌生口語裡的我
在外漂泊的時間久了,故鄉變得物是人非,也有可能是物非人非。每次回到故鄉時,看似那麼熟悉的景、物與人,其實又是那麼陌生。讓人真正體會到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其一)》之真意:「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個時候,不知道是欣喜還是悲哀,有些時候真的感覺到故鄉是回不去了,故鄉只能用來懷念的,用來造夢的。
去年春節返鄉時,我在莫名的情緒當中寫下了《返鄉,我們仍然是異鄉者》:
天上飛地上跑,我們激情滿滿
傾情上演殊途同歸
將欲在各自的村莊裡創作喜悅
.
那山那水那雲霧那天空
顯露親近的面孔與問候的俚語
應是那麼親切又熟悉
.
一開口卻是如此羞愧
留存的鄉音似是而非
.
我們僅僅是把一個代名詞
從陌生的地方搬到熟悉的地方
哎!每次見到故鄉的物什,我都是五味雜陳。今兒個也是看見朋友圈有人發布鄉村的一些風物照,不禁讓我又一次想起故鄉,又一次情緒動蕩。還是以我的一首詩「《故鄉》之一」來結束這次內心糾結吧:
那些年,我們在自己的故鄉
在溫軟的村口啃苞谷、燒土豆
穿行在空闊的樹林裡
尋找口口相傳的傳說
到樸素的庭院看穿花布衣裳的新娘
到澄澈的溪流看淘氣的魚兒戲弄螃蟹
到整潔的田野看黃昏嫋繞的炊煙
與醉酒的落日
清凌凌的月光裝滿粗樸的瓷碗
好像故鄉的一切都屬於我
.
這些年,我們放棄了飛翔
在別人的故鄉
在生硬的道路上奔波,像麻雀
尋找土地上散落的麥粒
我們學會了緘默
學會了在人群車流中漂流
不著邊際的夢想
被高樓頂入參差的雲端
暮晚時分,我總會站在窗前遙望
深入夜色的故鄉
那裡將會有一小捧土地屬於我
(所以詩文均屬連方原創,部分詩歌已被紙刊刊載。感謝您關注與閱讀,歡迎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