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岔鄉榆樹村,名字清新,卻是寧夏彭陽縣最貧困的村莊。
山大溝深,乾旱少雨,厚厚的黃土層層疊疊,處處透著一股焦渴——這裡曾一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為人類不能生存之地。
「西海固,若不是因為我,有誰知道你千山萬壑的旱渴荒涼,有誰知道你剛烈苦難的內裡?」作家張承志在其文章《離別西海固》中曾這樣寫道。而彭陽縣小岔鄉榆樹村就是這西海固的最偏遠和荒蕪的一角。
在這個生存成為大事的村莊裡,「幸福」一詞如此陌生。
三年前這裡來了一個外鄉人,不嫌苦累地折騰著,就想讓村民嘗嘗幸福的味道。
從外鄉人變為「自家人」
榆樹村的這個外鄉人是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寧夏分公司駐村扶貧幹部、榆樹村第一書記房永平。
三年前,為響應公司號召,他毅然放棄城裡安逸的生活,來到了寧夏最貧困的山區彭陽縣小岔鄉榆樹村。
「山高太華三千丈,險居秦關二百重」,大巴車穿越六盤山北麓,經過近6個小時的顛簸才來到村口。
山高路險,黃土塵飛,這個令人望而卻步的地方,比房永平想像的還要艱苦。
「這裡的人是怎麼生活的?」帶著這個疑問,到達村子的第二天房永平就開始了地毯式的調研。走家串戶,促膝交流,了解每個困難家庭的真實情況,包括人數、家庭成員結構、勞動力結構、地畝面積、種養情況、收入來源明細、存在的問題等等。他的調研不是蜻蜓點水式的走一走、問一問,而是每到一戶就給出幫助這個家庭解決眼前最迫切困難的辦法和建議,以及發展思路,這個舉動一下子贏得了村民們的信任,村民們對他敞開了心扉,說出了心裡話,讓他更加了解村裡的實際情況和人們的訴求,對如何幫扶也有了方向。
三年來,房永平堅持「三同六送六幫」工作制度,與村民同學習、同吃住、同勞動,送政策、送技術、送資金、送法律、送文化、送衛生,幫助基層建設黨組織、制訂發展規劃、解決實際困難、調整致富產業、化解矛盾糾紛。在村民的眼中,房永平這個外鄉人早就成了「自家人」
授之以漁 創業致富 實業興村
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是扶貧攻堅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在大量調研實踐的基礎上,房永平結合縣鄉村的整體工作與扶貧政策,挖掘本地資源,發動扶貧工作隊開展多樣化的工作,喚醒全村百姓脫貧致富、勇於挑戰自我的積極性,激發內生動力,努力通過扶志扶智的引導,克服「等靠要」的消極思想,從觀念上先脫貧,再從實際上脫貧,從而達到根子上告別貧困之目的。為此,房永平堅持走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的思路,不遺餘力的推動適合當地發展的效益產業。
榆樹村屬於山區,有種植中藥材的歷史,只是個別農戶小面積種植。經過深入了解,房永平大膽建議規模性種植中藥材。在他的強烈建議下,經過和村「兩委」班子成員逐戶耐心動員,並利用帶去的扶貧資金給予適當補帖,村民們開始種植中藥材。種植藥材的收入改變了村民的傳統認知,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視,第二年便開始了規模性種植,一度達到500餘畝。恰逢山區雨量充沛,藥材長勢良好。2018年光種植中藥材一項為農戶人均增收500元左右,惠及了全村百姓。
養殖業作為山區百姓收入的一項主要產業,在榆樹村的發展很不平衡。為了讓養殖業能夠良性發展,增加農戶收入,房永平帶領工作隊進村入戶逐戶進行政策宣傳引導,並依據身邊養殖大戶鮮活事例為導向,積極鼓勵有條件的農戶開展肉牛養殖。在他的引導下,村民的肉牛存欄數擴大了20%以上,存欄數從134頭達到如今的198頭。同時引進和推廣符合當地養殖的特色月子雞和黑豬養殖,到目前為止,村裡共養殖月子雞10000多隻,黑豬300多頭,保證了家家有產業,戶戶有收入來源。
在走訪農戶過程中,房永平發現有些村民有釀造黃酒的手藝。經過市場調研,他帶著工作隊員主動找到手藝人,動員其建造黃酒手工作坊,手藝人經營意識薄弱,擔心黃酒滯銷,加之資金短缺,一度退縮。扶貧工作隊再三動員,進行市場分析,還協助手藝人籌措建設資金10萬元,最終黃酒作坊項目得以順利實施。黃酒作坊開業僅兩年就創造了不錯的經濟效益,在村民中引起了轟動。這個項目起到了積極的創業致富示範效應,帶動了本村村民創業的積極性,部分農戶已經著手自家的產業發展。
村集體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起著可持續發展的「穩定器」作用。根據當地縣政府的要求,扶貧點依據村集體發展資金,一部分入股村民黃酒作坊和養殖企業,保值創收,一部分用於實體經濟發展。2019年下半年啟動了香醋作坊與粉條加工作坊建設,當前基礎建設基本竣工,正在完善設施,努力儘快運作經營。村裡還對撂荒地和閒置農業用地進行整合流轉,繼續種植中藥材,並對閒置場地對外出租,爭取村集體經濟收入保持兩年來8萬元的水平。
中國人壽寧夏分公司積極採納房永平帶領的扶貧工作隊的合理化建議,針對扶貧點特色產品滯銷的困難,轉變扶貧方式,以資金扶持、物質救濟,取而代之以消費幫扶的方式,鼓勵「造血」式發展,扶持特色產業持續壯大,累計幫助扶貧點銷售滯銷特色農產品45萬元。
打造「農耕文化園」 建設美麗鄉村
扶貧點工作非常辛苦,責任重大。為把扶貧工作落到實處,房永平常年駐守在村上,遠離親人和八旬高齡的老母親,克服生活不便等困難,一門心思駐村紮實開展扶貧工作。他說:「既然駐村就要安下心來,認真履行職責。雖然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一定要經得起考驗的,決不讓老百姓戳脊梁骨,決不給中國人壽丟臉。」
在駐村工作中,房永平發現榆樹村並不是文化荒地,它有一定的文化積存,並且在當地有一定影響,這讓他興奮不已,把運用文化傳承為經濟建設服務提上了議事日程。經過調研,他結合鄉村振興大戰略,本著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經與上級黨委政府溝通,籌劃啟動了一個村級「農耕文化園」項目。
這一工程的實施,將會帶動扶貧點「田園綜合體」遠景規劃的逐步推進,也因此將全面帶動扶貧點經濟的發展。目前「農耕文化園」的布展工作已接近尾聲,計劃擇機對外開放,屆時,「農耕文化園」「旅遊示範村」將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的新亮點。
在房永平和扶貧隊員的努力下,榆樹村百姓的內生動力正不斷覺醒、釋放,啟動的一系列扶貧項目為貧困村民開啟了致富之門。房永平說,將儘自己的所能,在駐村幫扶期間,為父老鄉親脫貧致富貢獻自己的力量。
他們的疾苦就是我們的疾苦
當初來到榆樹村時,看到這個偏遠山區還有那麼多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百姓時,房永平就下定決心,盡綿薄之力為他們做些事。如今榆樹村順利地通過了國家級的脫貧驗收,實現了有質量的脫貧。
三年紮根榆樹村,房永平對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們有了深深的眷戀。他說,作為炎黃子孫,我們的前世今生都來自農村,是這片熱土養育了我們,作為一名黨培養多年的黨員,應該把父老鄉親當作手足,當作親人,他們的困難就是我們的困難,他們的疾苦就是我們的疾苦。
他說自己有個心願,就是讓幸福敲響榆樹村每一戶村民的門,到那時,他才會感到由衷的幸福。
(編輯:倪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