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時許,市民到咖啡店購買早餐。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林路然 盧琛)日前,本報刊發報導《熟悉的早餐為啥沒了熟悉的味道?》(詳見9月27日B03版)引起熱議,不少市民說,早龍早已不是早餐唯一的選擇——喜歡傳統閩南早餐,可以來一碗麵線糊、花生湯,鍾情快餐,也可以點一份咖啡+麵包。
記者走訪發現,便利店、咖啡店以及外賣平臺都已加入早餐戰局,傳統早餐店略顯疲態,比如滿煎糕、面線糊等一些廈門傳統早餐,大多受制於加工工藝、運輸條件,只能在小範圍、小群體供應。有市民建議,面對日益激烈的早餐戰局,本土品牌應在保質保量的同時積極尋求變化,否則也會面臨淘汰危機。
老口味
仍有顧客早早排隊
但生意不如從前
清晨近7時,溪岸路一家面線糊店內,老闆娘毛惠玲動作極快,客人剛落座,面線糊就端上桌。但即便速度再快,熱氣騰騰的面線糊鍋前仍不時排起隊。食客中有的是吃了好幾年就好這口的老主顧,也有路過吃一碗的新客人,其中不乏年輕人。
「我早餐喜歡吃熱的、好消化的,所以即使要提前一點起床出門,也要來這邊吃麵線糊。」家住附近的陳女士說。而鄰桌的陳先生則說,他昨晚喝了點酒,早上來一碗麵線糊醒酒最適合不過了。
雖然老食客依然捧場,但一些經營早餐多年的商家也提到,如今的生意確實不如以前,這也側面反映出市民的早餐選擇變多了,口味更挑剔了,少數早餐品牌或門店獨大的情況已不復存在。
毛惠玲說,早年面線糊一早上能賣出至少七八鍋,現在只能賣5鍋。記者走訪禾祥東路520番鴨面線店時,老闆娘杜秀琴也提到,早餐時間賣出的花生湯從六七鍋減少到兩三鍋。
新選項
咖啡店受上班族歡迎
便利店加入戰局
早上9點左右,在軟體園二期的星巴克餐廳熱鬧了起來,陸續有市民進店點單。「一杯冰美式,加一個可頌麵包,幫我加熱一下打包。」一名顧客點單。記者了解到,前來購買咖啡+麵包當早餐的顧客,大多是年輕的上班族,一杯咖啡提神,是熬夜後的必選項。
記者留意到,不少市民也會到便利店購買早餐。早餐時段,十分便利店裡也「十分」熱鬧。有的市民在熱食櫃前猶豫不決:吃豆沙包還是吃菜包,也有的市民拿了酸奶又拿餅乾。「其他時段店裡只有兩三個員工,但清晨來買早餐的顧客多,我們一般會安排五六個人。」店長王先生告訴記者。
記者走訪一些品牌連鎖便利店看到,收銀臺位置一般都設有保溫箱,裡面擺放著各種餡料的包子,以及熱奶茶、熱牛奶等,這些早餐也很受年輕人的歡迎。
外賣平臺
豆漿油條被擠出前三
外賣早餐訂單江頭排第一
不少市民說,在廈門,早餐雖不像武漢人「過早」那樣具有形式感,但選擇還是很豐富的。而外賣平臺的出現,讓早餐戰局更加激烈。
美團數據顯示,今年廈門市民早餐下單最多的品類前三名分別為粥、包子和生煎、漢堡,和去年一樣,粥依然拔得頭籌,稍有不同的是,包子和生煎從第三上升至第二,漢堡則把豆漿油條擠出前三。今年下半年最貴的一單早餐來自思明區陳先生,他花費了198元買早飯,包括15份皮蛋瘦肉粥,以及若干份油條、包子、腸粉等。
美團數據顯示,早餐下單量最高的區域TOP5分別是江頭、中山路和輪渡、高崎機場、前埔、後埔,靠近居民區和商業中心。
【觀察】
傳統早餐受制多
應主動尋求突破
早龍的壽司、黑米糕、碗糕等特色產品伴隨一代代廈門市民長大,有市民給早龍早餐「挑刺」,「嫌棄」它一成不變,也是基於多年的信賴,為了讓本土早餐品牌更好地成長。
事實上,本土早餐也遇到一些困境。記者走訪禾祥西路一家老字號了解到,早餐的拳頭產品「花生湯」不見了,因為生產工廠外遷至島外,產品從熱騰騰的碗裝變成杯裝,口感和熱度大減,銷路也不如前。
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滿煎糕、面線糊等一些廈門傳統早餐,大多受制於加工工藝、運輸條件,只能在小範圍、小群體供應,無法滿足整個早餐市場的需求。
傳統早餐的經營者和相關部門,不能以不變應萬變,必須尋求突破,以應對更廣泛的市場需求,不僅讓傳統早餐品牌有所延續,也能讓更多市民吃到美味的閩南傳統早餐。
【他山之石】
上海推出「共享早餐」
市民可進一家吃百家
近年來,上海不斷推進「共享早餐」模式,市民在一家早餐企業窗口,可以買到其它企業的產品,既降低企業成本,又為市民群眾提供豐富的早餐服務。
目前,上海已經梳理形成24家早餐「中央廚房」企業,其中包括光明、糧全其美、清美、老盛昌等,初步統計可提供共享早餐品種數百餘種。
據介紹,一企業過去兩年主動擁抱「共享早餐」新模式,豐富的選擇給門店帶來了10%的營業額提升。新政策還明確要求企業要優化早餐時段交通組織管理、增加早餐時段道路臨時停車點位,該企業下一步還將探索「網訂車取」模式,更方便市民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