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艾森看天下 艾森看天下 收錄於話題#健康醫療37#COVID-191
近日,英國知名政論雜誌《新政治家》認真檢討說,今年的大部分時間裡,那些反對採取措施控制病毒的(英國)人把瑞典譽為自由意志主義的天堂,據說瑞典模式向世人展示了,如何在沒有政府干預的限制下,依然可以控制冠狀病毒疫情。
英國《政治家》雜誌反省,英國人太迷信瑞典模式
事實上,連瑞典人終於對當局抗疫措施失去信心,12月17日,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也罕見地對負責人進行了斥責,在接受瑞典SVT電視臺採訪時稱瑞典抗擊新冠疫情的鬥爭是失敗的。
11月下旬,面對危險的第二波冠狀病毒病例,瑞典政府推出了第一個商業禁令: 酒吧和餐館將在晚上10:30後關閉,此時,每天新增病例率達到7000例。這個擁有1000萬人口的國家,新冠死亡人數已經上升到近8000人,這一數字遠遠高於政治制度和社會習俗類似的北歐鄰國,甚至比所有鄰國的總和還要高。
但瑞典政府應該在疫情肆虐之際,依然在猶豫究竟是直接實施禁令,還是僅僅提出建議。即便最終社會禁閉打了折扣,瑞典民眾也不買帳,對當局的批評也越來越多。然而,人們呼籲的不是更多的限制或封鎖,而是瑞典政府要求從一開始的承諾: 需要清晰指引。
戴口罩難題:當局鼓吹讓瑞典人自己做主
回溯今年二月份,當瑞典第一次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爆發時,由「明星」病毒學家提格內爾( Anders Tegnell)領導的公共衛生署做出了「全民免疫」的指引,理由是讓瑞典人做出負責任的選擇,同時仍然能夠繼續公眾日常生活,並保持經濟運行。
值得注意的是,瑞典在最初採取「佛系」抗疫措施,有其國情優勢。首先,這是一個城市化程度很低的國家,例如,病毒在人口稠密、建築密集的地區傳播更為迅速。相比英國每平方千米有273人,而瑞典只有25人。其次,瑞典是全球獨居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 42.5% 的家庭是單身人士,而英國只有29.9% 。顯然,病毒更容易在家庭內傳播,而擁有大量多代同堂家庭的地方受到的影響最大。
瑞典「明星」病毒學家提格內爾
事實上,瑞典政府的指導方針,一直令人困惑,最好的例子就是關於口罩的爭論。自疫情爆發以來,是否佩戴口罩一直是困惑公眾的問題: 公共衛生署建議人們不要「普遍」佩戴口罩,但堅稱口罩「可能」在某些地方有用,比如在公共運輸工具上——但同時也警告稱,口罩也可能適得其反,因為它們可能會給人們帶來「虛假的安全感」。
在疫情期間,「明星」病毒學家提格內爾特別強調,缺乏證據證明口罩的有效性,並警告瑞典人,不要因為戴口罩,就假定沒有感染病毒的風險。最終,在12月18日,公共衛生署宣布更新後的指導方針,要求在尖峰時間在公共運輸工具上戴口罩。
政出多門,總理與明星病毒學家唱對臺戲
當然,瑞典應對措施缺乏明確性,已經成為常態,而衛生當局所謂的「信任為基礎」的做法已經成為混亂的根源。有兩件事尤其造成了機能失調,使得瑞典人很容易忽視官方的建議: 首先,有太多的指導方針,從如何購物和外出就餐到如何去教堂,這些指導方針在瑞典的21個地區各不相同。其次,執政黨的建議與公共衛生署的建議越來越脫節,後者根據憲法獨立於政府行事。
因此,公眾有點無從適應,究竟是否去療養院探望親人(條例和/或建議取決於地區和/或關係) ,以及是否去餐館吃飯,瑞典總理勒文建議呆在家裡,而「明星」病毒學家提格內爾贊成在餐館吃聖誕自助餐,只要遵循指導方針。
此外,首相勒文與衛生署領導層的意見分歧,也阻礙有效的防疫部署。
11月底,瑞典首次單方面決定禁止8人以上的集會。當被問及這項政策背後的理由時,提格內爾回答說,這是政府的一項舉措,公告發布後,企業沒有得到明確的指示。例如,瑞典最大的電影院線 Filmstaden 表示將暫時關閉,但當天晚些時候取消了這一決定,因為提格內爾說這一禁令不適用於電影院。幾天後,在政府宣布「 提格內爾是錯的」之後,這份禁令又被恢復了。
緊急立法,明年3月才能生效
瑞典首相勒文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想要走出提格內爾的陰影並不是巧合。最近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對公共衛生署表示「高度信任」的人數從10月份的68% 下降到12月份的52% 。與此同時,政府面臨新的批評,因為一個冠狀病毒委員會最近得出結論,該國養老院中的許多死亡是由於政府長期忽視造成的。(該國近90% 的冠狀病毒死亡病例發生在70歲以上的老人身上,其中一半是在療養院。)
瑞典新冠病例人均死亡率低於西班牙和英國,但比鄰國挪威高出10倍以上,芬蘭的9倍
總理勒文現在承認,他的政府要承擔部分責任,但他也繼續強調,醫療保健主要是地方當局的責任。然而,他的解釋並沒有安撫公眾,都覺得這是一個失敗的實驗。瑞典人問,如果這個策略不起作用,為什麼當權者沒有改變它?
然而現實是,即使執政黨希望推出更嚴格的規章制度,其權力也是相當有限的。在四月份第一波冠狀病毒高峰期,議會授予政府臨時許可證,如果流行病惡化,可以關閉餐館、商場、健身房和公共運輸。然而,這項法律從未得到實施,在6月底到期後,瑞典政府未能延長這項緊急立法,因為衛生當局預測,「群體免疫」將保護瑞典人免受第二波大規模疫情的影響。
當然,事實證明這個預測嚴重錯誤,瑞典現在是歐洲人均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儘管瑞典政府正在起草新的緊急立法,但預計最早要到2021年3月才能生效,而疫苗接種預計將在兩個月後抵達該國。
瑞典總理勒文領導力也備受挑戰
瑞典模式可以做得更好嗎?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都會記得瑞典對這場大流行病的處理。儘管衛生署官員一直強調所謂的群體免疫從來不是一個目標,但沒有人否認,這是瑞典防疫戰略的一部分。為了證明公眾對當局的信任,選擇了避免社會停擺的「全民免疫」路線。這已經被證明是徹頭徹尾的致命錯誤。
例如,如果瑞典政府在病毒傳播之前就保護好療養院,限制來訪,瑞典就可以在沒有封鎖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與此同時,瑞典既沒有像其他富裕的歐洲國家那樣建立檢測系統,也沒有建立追蹤接觸者的能力。直到5月底(8月份也是如此) ,瑞典的人均測試人數是丹麥的20% ,低於挪威和芬蘭; 瑞典是歐洲測試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即使在秋天增加了測試,瑞典仍然只有丹麥的四分之一左右。儘管衛生當局認為不太可能再次發生大規模疫情,但執政黨本可以做好更充分的準備,並讓瑞典人民做好迎接第二波疫情的準備。
瑞典從未對那些來自國外高風險地區的人進行隔離,也沒有關閉包括餐館和酒吧在內的大多數企業。那些冠狀病毒疾病檢測呈陽性的家庭成員仍然繼續上學,不像在其他許多國家,如果一個家庭中的一個人檢測呈陽性,整個家庭就會被隔離,通常需要14天。
直到10月1日,瑞典公共衛生局才發布了一項不具約束力的「行為準則」 ,允許醫生在某個家庭成員檢測呈陽性的情況下,建議某些人在家休息7天。但這些規則存在主要漏洞: 它們不適用於兒童(從出生到16歲)、家庭中以前 PCR 或抗體檢測呈陽性的人,或具有重要社會職業的人,如衛生保健人員(在某些情況下)。
瑞典人依然為堅持「人道主義」而自豪
對此,瑞典記者卡爾-約翰 · 卡爾森在《外交政策》雜誌發表評論說,如果瑞典政府珍視決策的透明度,如果它拋開政治紛爭,做出統一的回應,那麼,堆積在瑞典身上的批評可能會變成讚揚,因為它沒有屈服於錯誤的國際譴責。
在他看來,瑞典搞砸的地方,只是它的政策執行力。當局沒有考慮到瑞典養老院會因為幾十年的疏忽和資源匱乏而搖搖欲墜; 計劃是給予人們自由,以交換責任,但當局沒有提供足夠明確的指導,讓人們甚至負起責任來。雖然瑞典模式已經導致很多人喪生,如果當局不是笨手笨腳,瑞典的「全民免疫」模式至少可以成為其他國家的參考樣本。
儘管在疫情期間,北歐鄰國挪威、丹麥和芬蘭相互開放了邊界,但瑞典一直被冷落,在北歐鄰居看來,瑞典遊客比西班牙、義大利和英國等國的遊客更可能帶來風險,也引發了一些各國的歷史恩怨討論。更大的問題,可能是對瑞典高質量的國家醫療和老年人護理的國際聲譽的影響。來自「瑞典的劍橋」——烏普薩拉大學政府高級講師 Helen Lindberg說, 「瑞典作為世界人道主義超級大國的形象受到了打擊。我們的光環已經被打破,現在我們有很多東西需要證明。」
《時代》周刊認為,各國不應該被瑞典的「迷之自信」所蠱惑
正如《時代周刊》所言,各國衛生保健工作者、科學家和普通公民都對瑞典的做法表示擔憂。不過,瑞典是一個小國,它為自己的人道主義形象感到自豪ーー以至於世人很難理解,我們隨時可能不小心冒犯了其自尊。
所謂「群體免疫」模式,帶來的是生命損失日漸嚴重、公眾健康狀況的惡化以及將老年人危險群體置於長期隔離狀態。各國在考慮「瑞典方式」之前,應該引以為鑑,否則,即便僥倖逃過這場疫情,也很難在未來的疫情中撞大運。
英國《新政治家》雜誌感慨說,2020年很深刻的教訓是,如此多的社會關注被浪費在了瑞典模式上,而忽略了澳新、日韓等國展示了基於果斷行動的嚴厲抑制病毒的真正成功模式: 所有這些國家的冠狀病毒感染率,都只有歐洲平均水平的一小部分。
這恐怕真是「血的教訓」。
參考文章:https://time.com/5899432/sweden-coronovirus-disaster/
https://foreignpolicy.com/2020/12/18/sweden-second-covid-wave-failure-of-government-guidance/
https://www.newstatesman.com/world/europe/2020/12/sweden-s-covid-19-failures-have-exposed-myths-lockdown-sceptics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53498133
原標題:《瑞典「全民免疫」模式是怎樣失敗的?英美媒體的檢討,痛徹心扉》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