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吉列鄭應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OMO模式發力國際教育

2020-12-11 網易教育

2020年12月1日,第十二屆網易教育金翼獎頒獎盛典在網易北京研發中心盛大舉行。十二年耕耘,金翼獎已經成為中國教育界影響力最大、最權威、最具代表性的年度評選之一。今年,網易教育以「守正破局·創贏未來」為主題,再度搭建「金翼獎」這一廣闊合作平臺,旨在凝聚教育各界力量,共謀教育新未來。


(圖:金吉列留學總裁 金吉列大學長董事長鄭應文)

活動現場,金吉列留學總裁 金吉列大學長董事長鄭應文,發表了主題為《新時代下國際教育從業者的使命與行動探索》的精彩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

大家下午好!我首先要感謝邱總和網易在今年這麼不容易的一年搞這樣的一次活動,前面的嘉賓講的非常好,網易應該是經過了精心的安排和選擇,所以每個專家、學者、實踐家引發了我的很多思考,我也拍了很多的照片,做了一些記錄,在我以後的工作中會加以實踐,我來自金吉列留學和金吉列大學,金吉列在留學行業是一家旗艦機構,目前全國有49家分公司,加拿大有2家分公司,澳大利亞有1家分公司,紐西蘭有1家分公司,全世界的部署方面還是取得了一些成就,目前跟2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直接的合作關係。我的題目是新時代下國際教育從業者的使命與行動的探索,我們都知道今年特別不容易,能夠繼續站在這個地方到現場的是教育從業者或者國際教育從業者活著是當下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們有這樣的一份情懷,能夠繼續的走下去。

談到教育以及國際教育,我們不得不想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其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未來有更多的選擇,我們經常講一句話說選擇大於努力,選擇永遠大於努力。我想今天很多有成就的人應該明顯的感受到這一點,你選擇的行業,選擇的職業,往往可能比你的同學再努力可能都重要,所以做國際教育越久越深刻的覺得,我走了很多的國家,拜訪了很多的院校,從2000年開始我加盟到金吉列到目前有20年的時間,每次跟國外的學者,大學的教授,經常講中國的教育何去何從,但是不管怎麼說到國外我們覺得我們談教育應該是紮根中國,望眼世界。

談國際教育不得不考慮當下這個時代是什麼樣的時代,我們現在生活在的時代是易變的,是不確定的,是複雜的,是模糊的,尤其是今年疫情當下世界的交流、經濟交流、文化交流、教育交流都處在停滯的狀態,年初的時候很多家長給我打電話說我的孩子怎麼辦,出不去了。還有家長打電話說我的孩子回不來,下一步我們怎麼處理,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堅持教育人的初心,越是這樣的國際環境,我們越應該保持教育的初心。從國際教育的角度來講,之前我們都說教育就看這個家拼實力。國際教育,出國留學也好,國內讀國際學校也好,是投資還是消費,我想這是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之前教育跟經濟相關係,現在我們覺得教育除了跟經濟相關聯之外,可能跟政治也慢慢有了更多的關係,剛才龍部長提到一個大國,試圖用一些方式和手段打壓很多國家的企業,國與國之間除了經濟之外,政治上我們處在一個易變的時代下看教育,這是作為國際教育者應該站在國際的視野思考問題。

中國一直以來是從改革開放到現在講開放,經濟的開放,貿易的開放,從國家的政策,不管對基礎教育,還是對「一帶一路」,整體來講不管從機制的角度擴大中外合作辦學的力度,要加大對外改革開放,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青年,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意識等等。從國家和國家領導人的角度來講,我們一直在強調我們要培養國際化的人才,我們要培養具備國際化視野的人才。

所以說繼續深化中國與世界各國再教育領域的互惠互利,這也是在2020年9月5號我們提出來,國家領導人提出來打造高質量創新發展,積極打造教育對外開放的新高地。教育是國之大計,是黨之大計,我們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一個民營企業家我們認識到教育是富國,也是富民,也是強國,從目前的趨勢來講繼續擴大新時代下對外改革開放走出去和引進來同樣的重視,同樣線下、線下是融合的趨勢,在這樣的形勢下金吉列留學在年初推出了金吉列大學長,金吉列大學長是金吉列留學旗下的全新的平臺,包括了知識、智能分享、AI設計、視頻等等,年初的時候把這個平臺推出來匯集了世界很多國家,目前為止900多所海外院校在我們這個平臺上進行了多次的教育演講,我們邀請了很多教育參贊通過這個平臺進行知識分享,尤其在疫情期間很多學生和家長都說疫情了,國家的政策是如何?能不能走出去,國門什麼時候能夠打開,國家的籤證政策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把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相關的官員請到我們這個平臺上用直播的形式,用錄播的形式來講解各個國家相關籤證政策、學校的入學政策,以及教育參贊。金吉列有一個很大的資源,我們曾經聘請了中國駐各個國家使領館的教育參贊,前教育參贊作為金吉列出國留學的教育專家,能夠加盟到我們這個出國教育留學、消費教育學校展示他們多年以來在國際教育領域,不光是對中國教育的理解還是對世界其他國家的教育理解,避開消費陷阱,普及消費知識這方面進行各方面的講解,通過系列直播課程、錄播課程,諮詢顧問老師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分享,這個平臺重點就是賦能,給C端賦能,給B端賦能,我們下一步邀請這個行業裡的專家,包括出國留學的行業,包括語言培訓的行業,包括海外院校的一些行業,包括K12的行業能夠到這個平臺上來進行知識與智慧的分享。

我們是通過賦能的形式,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給學生,給家長,給海外院校,給中國這些小型機構有這樣一個平臺,從而打造OMO的模式。

接下來我們在直播系統視頻系統、即時通訊、社群營銷方面會對外開放,我們是一個開放的平臺,讓更多的B端和C端加盟到我們這個平臺上來,能夠享受大數據,享受智能的分享,接受科技網際網路+帶來的紅利。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金吉列留學和金吉列大學長一年以來我們的實踐和下一年要繼續做的相關的事情,時間的關係就不講那麼多了,謝謝大家。

本文來源:網易教育綜合 責任編輯:孫穎瑩_NB19008

相關焦點

  • 線上線下如何兼得?精銳教育CEO張熙:OMO是教育行業的最終結構模式
    疫情之下,教育行業似乎正經歷著冰火兩重天:線下教育如何擺脫困境,線上教育能否勢如破竹。隨著教育部一聲令下,校外培訓機構必須停止線下培訓行為。有教育界機構稱60%的線下教育企業會因疫情影響而關店倒閉。「我倒認為,一年內至少60%的在線教育公司會倒閉。因大部分在線教育公司都沒正現金流,都靠投資,存在泡沫。」
  • 未來教育模式是線上線下相結合?
    吳穎民:總體來說,學校經過這段時間的線上教育,也提升了教師的信息化素養,這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廣大教育工作者認識到線上教育的可行性,以及線上線下結合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認的是,不少教師開展線上教育的能力還不夠,體現在對教學平臺功能不了解、軟體運用不熟練等方面。
  • 三立教育孫海牧:線上標準化,線下個性化 OMO天然適合國際教育
    當全球8.6億學生,別無選擇地通過在線方式參與到學習中來的時候,仿佛一夜之間,OMO成了線下機構再次圖強的利器。一些資深的業內人士,認為OMO更多只是一個概念。而許多教育專家們,也發出了「不要因為疫情就放大在線教育」的觀點。到底孰是孰非?目前,全國各地復工開學在即,疫情後,教培行業與機構,會讓OMO落地生根嗎?線上的教培機構也會來線下擴大戰線嗎?
  • 教育行業線上+線下相結合發展模式
    2020年受疫情影響,線下授課教育模式深受打擊,逐漸興起線上教育。當疫情逐漸得到控制,線下教育復甦,則開始流行起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育發展模式。但是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該如何融合呢?教育培訓機構該如何轉型?又該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小編來帶大家一探究竟。
  • 三立教育孫海牧:線上標準化,線下個性化,OMO天然適合國際教育
    孫海牧表示,對於學生來說,線上教育最大的好處就是開放性,一個開放性的平臺,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評判老師水平的高低,而三立一向以教學水平和團隊師資力量強大而著稱。「在線上,三立可以獲取原來在線下獲取不了的學生,同時也能提高運營效率,因此三立會積極探索線上模式。」同時,孫海牧認為,擁抱線上並不意味著三立並會放棄線下模式。
  • 專家訪談:未來教育模式是線上線下相結合?
    廣大教育工作者認識到線上教育的可行性,以及線上線下結合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認的是,不少教師開展線上教育的能力還不夠,體現在對教學平臺功能不了解、軟體運用不熟練等方面。  孫凱:網際網路和科技的發展,正在重新解構教育,未來的教育模式應當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線上線下融合能夠幫助老師從傳統的、低效率的教學工作中解脫出來,更注重學生的個性化成長。
  • 裘楊:做好線上線下靈動結合的OMO模式
    央廣網北京9月10日消息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教育系統經歷了一次全面檢驗,全國教育系統通力合作、克服困難,教育教學秩序平穩有序恢復。在此背景下,教育行業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後疫情時代,如何有效整合教育資源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 金吉列留學、金吉列大學長將亮相2020服貿會教育專題展
    2020服貿會教育服務專題展區教育服務專題展主題為「教育引領未來—開放、合作、創新、發展」,共吸引國內外120餘家教育機構和企業參加線下和線上展覽。金吉列留學、金吉列大學長亮相的教育服務專題展線下展區,總面積1650平方米,分為國際教育交流、中外合作辦學、留學服務和在線教育四大區塊。
  • 當線上線下相結合教育模式成為新趨勢:擁抱變化,直面挑戰
    2020年伊始,受到全球蔓延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許多高校陸續把教學搬到線上,一場前所未有的在線教育改革在世界範圍內飛速發展。 西交利物浦大學2020年春季學期的教學全部在線上進行。
  • 金吉列推出知識分享平臺「金吉列大學長」,用嚴選電商模式切入在線...
    疫情把在線教育向前推了一大步。幾個月來,網際網路在教育行業的滲透率經歷了快速提升,各類機構加快在線教育布局。專注留學市場的金吉列集團,在今年1月正式面向C端推出在線知識分享平臺金吉列大學長。將原有留學、移民、海外院校業務搬到線上,並新增語言培訓及K12兩項業務板塊,希望通過S2B2C電商模式為用戶提供知識課程。據金吉列大學長(以下簡稱大學長)CEO鄭虓介紹,公司在2018年官網改版時開始嘗試平臺化發展,這次疫情加速了業務在線化的進度。大學長註冊於2016年,於2019年6月上線, 今年1月正式面向用戶開放。
  • 騰訊教育年度盛典科汛林文仲:教育線上線下融合OMO模式是必然趨勢...
    12月2日,2020「迴響中國」騰訊教育年度盛典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本屆活動以「共迎挑戰 共贏未來」為主題,邀請知名教育政策專家、傑出教育機構領導者、教育研究與教育投資機構、教育媒體人等共聚一堂,共同探討新形勢下教育行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為教育創新和變革出謀劃策。
  • 小馬快跑推進「線上+線下」,致力打造OMO早教新模式
    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逐漸成熟,使得許多家庭與孩子對於線上學習的接受度大幅度提升,但也極大地衝擊了線下實體教育機構的用戶流量,造成目前教育品牌結構單一的現狀。可見,純線上與純線下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家庭與孩子的需求,線上與線下深度聯動的OMO教學服務成為早教市場發展的下一個關鍵風口。
  • 線上線下教學融合時代,教培機構如何開啟OMO教學模式?
    線上與線下教學之間的關係,不是顛覆,也不是對立,而是一個互相融合的過程,即OMO模式的發展過程。教育行業的 OMO 模式,從具體形式上,是指以提升教學效果與體驗為核心,通過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新技術,打通教育服務的各環節的數據,並深度融合線上與線下的真實學習場景,去實現標準化的流程以及個性化的服務。
  • 金吉列大學長第十屆世界名校線上招生面試會將開啟
    12月18日-19日,金吉列大學長將舉辦第十屆世界名校線上招生面試會,作為2020年世界名校線上招生面試會的最終場,此次金吉列大學長將帶你重點聚焦16個熱門留學國家的41所海外名校,邀請各國名校招生官、留學教育大咖、金吉列留學消費教育學校指導專家及資深留學規劃師坐鎮,為你詳細解讀2021年留學最新政策,零距離、一對一地指導你進行留學規劃!
  • 首屆線上線下教育融合(OMO)創新大會召開
    12月3日,由中國網際網路教育產業聯盟、院校橋、上海市信息服務業行業協會等聯合主辦的「2020線上線下教育融合創新大會」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辦。作為2020上海市智慧城市體驗周的活動,本次大會針對疫情後學生回流線下等真實現狀,聚焦在線教育對傳統教育模式的挑戰和重構,在上海市智慧城市領導小組辦公室、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共同指導下,遇挑戰而謀變,臨變局而思危,與眾多教育專家共謀前瞻。本次活動由上海市民辦教育「民智計劃」、家輝培優、張堰文教科創園提供支持。
  • 金吉列大學長第四屆世界名校線上招生面試會,特殊時期護航你的留學...
    為此,金吉列留學轉型升級推出的在線教育平臺——金吉列大學長,於今年隆重推出千場在線系列直播講座,旨在幫助準留學生們對留學移民全過程有更加詳細直觀的了解。其中,第四屆世界名校線上招生面試會也將在6月19日至20日期間舉行,為準留學生們就疫情走勢,著重分析開學計劃的那些事兒。
  • 金吉列喬遷盛典圓滿成功!
    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教育參贊 袁東 先生中國駐紐西蘭大使館前教育領事 劉疆 先生 紐西蘭國際教育推廣局大中華區主任兼紐西蘭駐華使館教育參贊 Miranda 女士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推廣官員 武新平 先生
  • 「線上線下教育融合」獲官方認可,動因體育OMO交出滿意答卷
    「OMO」的概念是2017年由李開復率先提出,因疫情而逐漸成為教育行業的熱點共識。其中,動因體育作為體育教育行業領跑品牌,一直努力在體育教育信息化、教學模式創新上重點摸索與探路。線上+線下的融合教育方式,是動因體育早在2017年開始,就進行探索和研發,2019年正式上線的教學方式。
  • 線上線下結合,「舞極限」讓舞蹈藝術教育有更多可能
    作為上海市文教結合支持項目之一,藝術節中心與上海學生舞蹈聯盟共同組織和開展了本年度「舞極限」學生舞蹈實踐活動。活動總歷時半年,集編創作品、教學培訓、拍攝製作於一體,在線下和線上兩端為本市青少年兒童提供了藝術教育的創新載體。
  • 瑞思OMO:線上線下知識與能力的融合
    ,離不開瑞思OMO(online merge offline)——線上線下融合教育的探索與轉型。 隨著疫情穩定,線下課程恢復,但教育機構們意識到,線上線下結合的教育時代已經來臨, 「再也不可能回到以往的純線下的教學模式。」梁健說,改變產品形態,既是當下的最佳選擇,也是主動擁抱大勢所趨,「OMO的形態與未來教育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