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身就義為革命

2020-12-16 金臺資訊

陳斯太正在擦拭父親陳日光的畫像。

陳啟揚在爺爺陳日光的墓前祭拜。本組圖片由本報記者 李夢瑤 攝

1946年12月31日,保亭縣城河岸邊,幾聲零落的槍聲響起,歷史捲去了發黃的一頁。這一天,堅決不向「國賊」投降的苗族英雄陳日光、陳斯安父子,在受盡百般酷刑後,雙雙英勇就義。

並非不怕死,只不過和他們所堅守的崇高信仰相比,包括生命在內的一切犧牲都顯得微不足道。也並非一開始就投身於革命,從信仰基督教到創建「拜盤皇教」,再到認清共產黨才是苗族人民的唯一救星,陳日光的一生歷經了多次抉擇,當他完成人生的最後一個抉擇時,終於由一名宗教領袖徹底轉變成為真正的革命戰士。這對英烈父子的一生,是少數民族同胞探索民族救亡道路的縮影,也啟迪著更多的苗族同胞從信仰多種神靈的虛幻中回到現實,匯聚成一股向日寇和國民黨反動派發起猛烈衝擊的革命洪流。

屢改信仰

企盼脫離無邊苦難

苗族同胞數百年來一直在瓊島腹地的高山大嶺間過著遷徙不定的山居生活,山裡缺衣少食,勢單力薄的苗民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寄希望於「盤皇泰翁祖」,企盼著終有一日能脫離無邊的苦難。

作為彼時全島唯一一名苗族總管,陳日光自幼在長輩的教導下也信仰著盤皇泰翁祖,10歲便能熟背「盤古皇經書」,然而神靈卻並沒能讓他一帆風順。

1913年,30歲的陳日光在狩獵一頭熊時落下眼疾,隨即前往瓊海嘉積基督教會醫院接受治療。在這裡,他體察到西方醫學技術的發達,震撼之餘更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禮,成為海南苗族中第一位基督教徒。

「父親信仰基督教,是希望它能拯救苗族人民於水火。可此後幾年廣大苗胞所遭受的苦難根本有增無減。」據陳日光的小兒子、91歲的陳斯太回憶,父親所在的這支苗民從五指山北麓的南脫村搬到坐落於南茂嶺山腰的南茂村後,天災接二連三,村裡年年鬧饑荒,讓父親再次對信仰產生懷疑。

1922年,陳日光脫離基督教,帶領族人又一次踏上遷徙之路。幾經輾轉,最終落腳在了吊羅山北麓海拔900米處的一處高山盆地。

陳日光的同族後人陳明京曾對吊羅山一帶的革命事跡做過調查研究,據他介紹,鑑於陳日光的威望,之後有大批苗人陸續遷往吊羅山太平峒,山裡成規模的苗寨最多時達7處,聚居群眾六七百人。

「山裡冷啊,稻穀長得能有人高,可就是不結穗。」在陳斯太的記憶裡,山裡的日子實在是不好過,糧食只能在山腳下種,想要吃鹽還得挑著山貨跑到陵水去換,一來一回至少得花上一天的工夫。

正是在這般困苦的境地裡,陳日光帶領族人重新回歸信仰本民族的「盤皇」,並將「盤皇泰翁祖」改為「盤皇上帝」。至此,他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二次關鍵抉擇,依舊未能超出宗教信仰的範疇。

投身革命

兩次選擇跟黨走

就在陳日光帶領族人「拜盤皇」的同一時間,大革命的熊熊烈火燃到了吊羅山的另一邊。

1927年底,陵水縣蘇維埃政府正式成立。參與這一縣級蘇維埃政權建立的共產黨員黃振士意識到,要使革命獲得成功,必須發動各民族人民參加革命,苗族首領陳日光由此進入他的視線。

「黃振士派人找到我爺爺後,送給了他一本《共產黨宣言》,爺爺晝夜攻讀,越讀思想越明朗,仿佛在沉沉黑夜中看到一線曙光。」在陳日光的孫子陳啟揚看來,這是爺爺第一次接觸到共產主義思想,也讓他歷經了最重要的一次信仰轉變。

1928年夏,太平峒蘇維埃政府在吊羅山區成立,陳日光擔任委員,開始參與組織、領導苗族人民投身革命。

眼看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苗王」轉投了共產黨,國民黨當局勃然大怒。

1929年至1930年,他們向太平峒的南連巴、牙防、南喜村等苗寨接連發起三次進攻,陳日光組織鄉民拿起粉槍將其一次次擊退,一時間聲名大震。

正當苗族群眾革命熱情高漲之時,太平峒蘇維埃主席王大忠突然叛變,吊羅山區頓時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中。

「國民黨早就將我的爺爺視為眼中釘,如今更是變本加厲,四處叫囂要取他的頭顱。」陳啟揚坦言,與此同時,王大忠的叛變也讓爺爺陷入了迷茫:究竟要不要繼續跟著共產黨幹革命?

內因加外因,讓陳日光毅然率領族人登上古木參天的吊羅山巔,建營造寨,遠離紛爭。可時逢亂世,吊羅山又位居海南島東西要衝,國民黨當局、日偽政權勢力不斷向這裡滲透,這些人你方唱罷我登場,走馬燈似地糾纏陳日光,讓他根本不能置身事外。

無奈之下,陳日光決定在路口修一座假墳掩人耳目,佯裝病故,自己則躲進了深山。

轉眼來到1944年,為了配合主力部隊挺進五指山建立中心根據地,瓊崖抗日獨立總隊第三支隊派軍需主任周海東來到吊羅山,希望能爭取苗族同胞的支持。

「吊羅山是五指山的屏障,發展苗族革命武裝,就可以敲開瓊崖國民黨當局老巢的南大門。」陳斯太介紹,起初父親並不信任對方,一直不肯露面。後來是周海東向他的大哥陳斯德、二哥陳斯安反覆宣傳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和抗日革命道理,哥倆又不斷給父親傳信,這才讓父親重新建立起對共產黨的信任。

捨身成仁

英勇就義視死如歸

1944年秋,海南島第一支苗族抗日武裝——吊羅山苗族人民抗日後備大隊宣告成立,30歲的陳斯安任隊長。

在《中國共產黨瓊中歷史》一書中,詳細記錄了後備大隊的工作:站崗放哨,在主要路口設置木樁、竹籤等障礙物擾亂敵軍,並為第三支隊送情報、當嚮導,護送傷員和糧食。

「那時候,第三支隊先後有百餘名傷病員留在吊羅山,山上的苗民幾乎家家戶戶都參與了照料、送飯等工作。」陳斯太回憶,這一時期父親依舊沒有露面,而是躲在暗處指揮,不料後來有奸細告密,詐死的秘密還是被國民黨知曉。

1946年5月15日,國民黨四十六軍300餘人偷襲吊羅山,陳日光與20餘名苗民遭捕,被關押至陵水縣陵城原日軍所建的油庫中。

油庫四周密閉,猶如蒸籠。陳日光等人受盡了飢餓、乾渴、重刑拷打的折磨,始終拒絕向國民黨當局「自首」,並反問:「我跟共產黨打日本鬼子、叛國賊有什麼錯?我的同胞有什麼罪?」

國民黨當局又氣又惱,更讓他們憂心的是,抗日後備大隊隊長陳斯安還沒有抓到。於是定下毒計,要陳日光用次子陳斯安與獄中苗民以命換命。明知兒子一來必死無疑,為了救出無辜同胞,陳日光仍狠心致書:「願我父子同死,救出眾鄉親。」

接到父命,陳斯安毅然奔赴陵城。獄中,父子兩人忍受酷刑折磨,始終拒絕勸降。最終於1946年的最後一天,在保城河畔英勇就義。

「國民黨不讓我們收屍,父親和哥哥的遺體被河水衝走了,一直沒有找到。」陳斯太說,後來族人們按照民族風俗,給父親和哥哥修築了一處衣冠冢。墳冢所在,正是當年陳日光詐死修建的假墳翻新而成。(營根4月23日電 李夢瑤)

相關焦點

  • 戎馬一生為革命的周子昆
    新華社發  新華社南寧12月21日電(記者唐榮桂)周子昆是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高級指揮員,為中國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勳。桂林市委黨史研究室專家黃利明說,周子昆出生於廣西桂林,是從桂林走出去的革命英烈,他的英雄事跡至今仍在激勵後人。  周子昆,原名周維寬,字仲和。祖籍湖南,1901年出生於廣西桂林一個中學教員家庭。早年曾參加五四運動。
  • 周子昆:戎馬一生為革命
    周子昆像。1925年6月投身革命,入孫中山的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任班長。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1月任葉挺獨立團2營4連排長。1926年隨軍北伐,參加了汀泗橋、賀勝橋和攻克武昌等戰役,曾任連長、第4軍軍官教導大隊大隊長、營長。  1927年8月,周子昆參加南昌起義。起義軍南下廣東失敗後,隨朱德、陳毅等轉戰閩贛粵湘邊界。1928年初參加湘南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1師28團1營營長。
  • 溫州城區革命歷史館試開館!開放時間為…
    99周年,7月1日上午,鹿城歷史文化街區第一個紅色展館——溫州城區革命歷史館試開館。據統計,這裡有260名校友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在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有40多人成為革命烈士,在校入黨及成為革命烈士的人數,均居浙南各校之首。
  • 「四史」關鍵詞|方志敏是在為「可愛的中國」而革命
    處於半殖民地的中國處處吃虧受苦、飽受凌辱的畫面刺激著方志敏,更加堅定為中國民族解放奮鬥的決心。正如方志敏的自白:「我是常常這樣想著,假使能使中國民族得到解放,那我又何惜於我這一條蟻命!」追求一個「可愛的中國」,是他心中溫存的一縷陽光;為改造這片「暗淡的荒地」,他射出手中的革命之火。
  • 紅色的捕風者——為革命獻出生命的無名英雄蔡威
    我有幸成為《尋劍:無名英雄蔡威傳奇》的責任編輯,先睹為快,誦讀再四,熱血澎湃,心緒難平,追隨英雄傳奇的一生,崇尚英雄的革命情懷,接受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讓我們對英雄進行光榮的追尋。  中國共產黨青年運動領導人惲代英來校講演,他倡導:「青年學生的當前任務是,學習馬列主義的真理,開闢革命道路,為被壓迫的勞苦大眾求解放!」引發了蔡澤鏛沉沉思考。1924年,蔡澤鏛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並熱心參與進步學生發起成立的「寧波社會科學研究會」,從此走上一條「獻身偉業」的革命道路。1925年爆發的「五卅」運動,揭開了中國大革命的序幕。
  • 她為「浙西南革命精神」創作了1621字的長詩!
    在市檢察院開展對浙西南革命精神大學習、大討論的濃厚氛圍當中,她利用業餘時間,前後花費了近半個月時間創作一首1600多字的長詩。從一個多月前,趙小妹就開始為浙西南革命精神長詩創作做準備。平時工作忙,趙小妹就利用午休、周末的時間,通過查閱、收集、走訪,對我市重大革命事件、重要革命人物和革命事跡進行梳理,趙小妹說,這種創作熱情與她從小接受的紅色文化教育是分不開的。
  • 煤層氣為山西能源革命「爭氣」
    確保安全、不得不抽、以煤補氣,效益不高、棄之可惜、利用不足,清潔能源、能用盡用、多重效益,以晉煤集團為代表的我省煤層氣產業開發利用走出了一條昂揚的進擊曲線。山西是我國煤層氣開發的主戰場  煤層氣的開發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
  • 深刻理解黨的自我革命與偉大社會革命
    一、勇於自我革命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鮮明品質黨的自我革命是指黨通過變革性行動實現黨自身質的發展。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主體,無產階級政黨的自我革命精神是在革命實踐中塑造的。一方面,無產階級在反抗資產階級的革命行動中建立了自己的政黨組織——共產黨;另一方面,在不斷地自我革命中,共產黨由弱到強發展壯大。
  • 網絡電影越來越正,「主旋律」能為市場帶來哪些新風向?
    而主旋律影視作品,意為主流意識形態的革命歷史重大題材和與普通觀眾生活相貼近的現實主義題材。可見,要想打造一部好的主旋律影視作品,就必須能做到與時代同頻共振,同時又能引發大眾情感共鳴。2019年,由奇樹有魚出品的國內第一部主旋律網絡電影《毛驢上樹》就應運而生。
  • 【發現最美鐵路】「興國彎」為革命老區「拐」出新生機
    昌贛高鐵正式開通運營時,也為興國縣繞了一個大彎,網上甚至還誕生了一個新名詞「興國彎」。這一步的變化是交通工具的變遷,這一步的變化是一個城市的蛻變,這一步的變化更是時代的發展。見證一條鐵路的歷史變遷,見證一座城市的歲月曆程,見證革命老區煥發出新的活力,奔騰而來的高鐵,將幫助人民群眾過上更美好的生活,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 銘記革命歷史 溫州城區革命歷史館昨開館
    溫州網訊 革命之火如何在溫州燃起?溫州城區發生了哪些鬥爭故事?昨天上午,位於市區禪街的溫州城區革命歷史館正式揭牌開館,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99周年。歷史館內通過圖文、歷史影像展現了從1919年溫州青年參與五四運動、1924年中共溫州獨立支部建立至1949年浙南全境解放的那段紅色歲月;記錄了成千上萬的溫州城區兒女,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浴血奮戰的革命故事。  溫州城區革命歷史館坐落於市區禪街溫州教育史館二樓(市第八中學門口)。
  • 為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不過在早期的同盟會領導人中,除了孫中山以外,還有一位革命元老,在當時也擁有巨大的聲望,而他就是黃興,黃興出生於1874年,他本人其實是出生於一個地主家庭,後來有機會前往國外留學,並在國外接觸到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說起來他革命思想的根源和孫中山、宋教仁他們都不同。
  • 「此生無憾為中華——馬海德與他的革命導師宋慶齡」文物圖片展在...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趙爭耀)12月3日,「此生無憾為中華——馬海德與他的革命導師宋慶齡」文物圖片展在延安革命紀念館開展。展覽精選80件珍貴文物、文獻和300餘幅圖片,全面展示了馬海德與中國共產黨患難與共、與中國人民風雨同舟的光輝歷程,以及馬海德、宋慶齡這對親密戰友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
  • 杜國庠和周恩來的交往:真心奉獻為革命
    杜、周交往見證了中國革命的風暴,兩人的來往真可謂為公不為私,真心奉獻為革命,高風亮節發人深思!本文回顧了杜、周交往的過程,同時指出杜的學術成就取得和周的大力鼓勵有關。孫中山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不得不依靠軍閥為後盾,這是很危險的。孫中山無力打到北京,於是讓位給袁世凱,藉助袁世凱的力量迫使清帝退位,而把民國大權拱手交給了袁世凱,致使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把革命扼殺了。實質了,辛亥革命只掛了一塊中華民國的招牌。
  • 巾幗英雄秋瑾,第一位為「女權革命」犧牲的鬥士,死後卻無人收屍
    她的丈夫從來不了解她的思想,也不花時間琢磨她的心思,只會從頭到尾地反對她的革命運動。但秋瑾還是一腔熱血紮根在革命和女權運動當中,1904年秋瑾不顧一家人反對孤身前往日本,與魯迅,黃興等人一起探討女權,商議革命救國方法。秋瑾回國後,國內的革命力量還沒有發展起來了,於是她主動成為革命的先鋒隊員。
  • 秋瑾、唐群英、葛健豪,這「瀟湘三女傑」,一生都在為革命奔波
    在民國時期甚至整個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女子的地位幾乎一直受到忽視,然而到了近代隨著女性意識上不斷的覺醒,出現了許多跟秋瑾一樣的新時代女性,她們以解放女性的權利為宗旨,其中就有"瀟湘三女傑"。這三位多少沾點的親緣關係的女人被人們統稱為"瀟湘三女傑"。三位荷葉鎮的女性成為我國近代女性思想解放運動的先驅,也紛紛走上了支持革命的道路,她們都為我國革命事業與女性思想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2.英勇就義三女中,秋瑾最先走上革命道路,也是最先走出荷葉鎮的女子。秋瑾家族世代為官,自小她就跟兄長讀書識字,尤其愛好文史。
  • 我為傳承革命精神而宣講(張瑞凝)
    我為傳承革命精神而宣講(張瑞凝)作者:張瑞凝遵義學習平臺「大家好,我是來自貴州省遵義市老城小學的小小紅色義務宣講員,張瑞凝,接下來我要為大家講解第四部分——勇往直前,走向勝利。」一周後,當我自信滿滿地向胡校長一字不漏地背完講解稿時,她用驚訝和讚許的目光看著我說:「好孩子,別看你年紀小,稿件背誦的情況出乎了我的意料,我決定破格選拔你為小小宣講員。我太為你感到驕傲了!」 我心裡別提多高興了。就這樣,我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小小紅色義務宣講員。
  • 汪暉:十月的預言與危機——為紀念1917年俄國革命100周年而作
    如何思考革命及其「失敗」?+ 如果說19世紀是由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所界定的,那麼,20世紀則是由俄國革命與中國革命所界定的。這兩場革命不僅試圖在自己的國家創造一個新社會,而且也將各自的革命道路理解為全世界探索未來的偉大嘗試,從而激發起全世界不同地區的人們對俄國與中國的讚揚與詛咒、支持與遏制、熱愛與敵視。
  • 姚建銓院士:第五次科技革命為我國帶來創新發展機遇
    圖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建銓在2019國際智慧城市創新發展論壇中發表演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瀟瀟/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天津5月17日訊 「中國復興是一項世紀偉業,面臨著諸多機遇和挑戰,有三個歷史機遇值得高度關注,首先就是當前第五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產業革命帶來的創新機會。」在今日召開的第三屆世界智能大會「2019國際智慧城市創新發展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建銓在演講中表示。
  • 《紅薔薇》:楊子姍、陳曉革命伉儷為大局舍小愛劇情催淚
    劇中兩人浪漫熱吻、霸氣床咚,甜蜜戲份根本停不下來,歷經磨難,這對革命伉儷終於修成正果,亂世牽手拜堂成親,面對偶像在劇中隨時撒狗糧的行為,女觀眾吃醋了,紛紛要「魂穿」夏雨竹。多元成長諜戰劇《紅薔薇》由鄭曉龍任藝術總監,金曄執導,趙冬苓、周萌、王寶菲編劇,由楊子姍、陳曉、毛林林、譚凱、田雷等實力派演員傾情出演,主創團隊精益救濟精,打造不一樣的諜戰劇,令該劇在強有力的視覺之外更添精神內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