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事物的自我調節規律

2020-12-23 丁解牛

中國哲學講的是對立統一,陰陽互補。「孤陰不生 獨陽不長」。萬物都存在著對立互補的關係,在對立互補中達到統一。但互補的各方面不是平均主義,不可能一樣大小。最能表達中國哲學的太極圖,只是理論上的一種完美的圖形。實際上運行要不是陰面多一點,要不是就是陽面多一點。 但不管怎麼樣,總是有一種力量在使事物的對這對立面驅向於和諧。

是什麼力量呢?老子說: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道德經》七十七章

天道的運行,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這就是天道,損壞一方面的東西來彌補另外一方面的東西。

天道是沒有自我意識的,它就是自動運行的,那我們暫且把這種力量叫做萬物的自我調節能力。這種自我調節能力非常偉岸,它可以使萬物平衡和諧.

現代科學可以解釋風暴,地震,火山爆發,雷雪,洪水等等自然現象是怎麼樣發生的,但是解釋不了這些現象為什麼會發生。但是,按老子的損有餘而補不足的理論,我們可以認為這是地球的自我調節,使地球更平衡和諧,有助於萬物的生長。而經濟學的價值規律,供求變化引起價格漲落,說的也是這個道理,供的方面多了,那價格就低了。中醫理論認為,人之所以要生病,是因為人體的陰陽五行不調和。需要進行調節。怎麼調?就是有的減少,有的增加。使人體各方面達到平衡,疾病就消除了.

古代的人也把自我調節規律運用到智謀上。那就是舍與得, 捨去一些東西,得到另一些東西。漢時的蕭何,幫劉邦平定了天下,官至丞相,劉邦親自率兵徵討黥布。蕭何坐守後方,因為蕭何在民間的聲望很高,為防劉邦起疑,經常做些貪汙受賄,欺凌百姓的事情。果然,劉邦聽了蕭何所做所為,就沒有對蕭何怎麼樣了。想來,一起跟劉邦打天下的臣子,大多沒有好下場。能夠安然無事的,就張良和蕭何了。張良是舍了官位物質,而出塵。而蕭何是舍了名聲得了性命。

事物的自我調節規律,是天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多多挖掘裡面的含義。

相關焦點

  •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老子把天道和人道合為一體,用自然規律來證明社會規律,因為老子認為道是唯一的存在,是它在支配萬物和人類社會的運行和發展。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我們從生態圈中來觀察天道,當狼太多的時候,羊的種群就會減少,這樣多餘的狼自然會被餓死或者遷移,當狼減少時,羊的種群自然也會增加,那麼狼也就會隨之而增加。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含義是什麼,你贊同這句話嗎?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誡人們做事不要太滿,不要太過,有抑制人過多之欲的意思。這句話出自老子,很經典,我認可這句話。同時,這句話還有後半段,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結合老子所處的年代,這後半句大抵是在批判當時為上者對底層人民的剝削行為是有逆「天道」的。1、老子「損有餘而補不足」揭示的自然規律首先,我們來看看老子「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揭示的自然規律。
  •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七十七章)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
  • 老子:「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和「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 中國人100句國學經典:損有餘,補不足
    (相關閱讀詳見中日之間(5):侵略之道的煉成https://read.douban.com/ebook/121329648/) 導讀: 西方有希臘「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斯多德;東方有中國 「三聖」:老子、孔子、墨子。 懂中國必從先秦開始,知「國學」必讀「三聖」經典。
  • 「損有餘而補不足」在人生及現實當中的應用
    「損有餘而補不足」中的「而」應該就是表示轉折的吧?這應該不會錯吧?「有餘」與「不足」就是事物的那兩個相對面!「而」是表示轉折的!那麼,損有餘而補不足是何意義呢?損有餘應該是一個目的吧?所以,這句話的意義是:要達到損有餘的目的,就要去補不足!也就是:要損有餘,不是直接去損有餘而是要補不足!或雖然是要去損有餘,但是卻要通過補不足來實現!…… 應該是這個意思吧?萬物皆為陰陽!
  • 世說新語之裴楷的「損有餘,補不足」
    原文 梁王、趙王,國之近屬,貴重當時。裴令公歲請二國租錢數百萬,以恤中表之貧者。或譏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損有餘,補不足,天之道也。」 注釋 梁王:指司馬彤,司馬懿之子。 趙王:指司馬倫,司馬懿之子。 裴令公:指裴楷,曾擔任中書令,與張華、王戎共同掌握機要。
  • 老子《道德經》:「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到底有何深意?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這幾句話,有一個主語,就是道,言明道對萬事萬物的反向調節作用,那麼若從實用性來考慮,我們就應該知道怎麼做了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就是說,將要削弱對手,不妨先讓他強大;打算獲取,一定要先給予,因為什麼?
  • 天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也源自人性
    《老子》曰:「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允協註譯:大自然的道理,那不就像張開的弓箭一樣?高的,就壓抑他;低的,就舉起他;有剩餘的,就減損他;有不足的,就彌補他。大自然的道理,就是減損那些有剩餘的,而彌補那些不足的;可是,人性的道理就不是這樣了,是減損不足的,去奉獻給有剩餘的。
  • 老子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即是實存之物,又是萬物的規律
    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是「道」,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圍繞著「道」而展開的,所以又被稱為道家哲學,老子是先秦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老子哲學所推崇的道究竟是什麼呢?下面居士我從三方面來解釋老子之道。一、道是一種實存之物老子認為,道是真實存在的。
  •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儲能系統新發展
    最初的調節儲能系統都是使用電池,但是成本非常高,對電池的性能要求也很高。隨著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電池領域的創新和改進,讓大功率的電池系統成本降低到了一個可能接受的區間。這個巨大電池可在系統判斷電網供電不足時,在一分鐘內投入使用,為一百萬戶家庭提供一小時的電力供應。 這個大型電池組由Tesla Megapacks組成,每臺電池的額定功率為3 MWh,預計將布設150臺設備。
  • 老子《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天之道,利而不害利而不害,就是心存善念,給身邊的人,甚至其它生命更多的溫暖和關愛,而不是損害他們、傷害他們,這樣做,不一定馬上就可以獲得利益或者得到好處
  •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出關最後我們迎來了春暖花開!在這最美好的季節裡,我們輕鬆愉快的揮一揮手,告別過去的無知,我們淡然一笑,默默的目送老子的遠去!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 橐龠---宇宙的形態 169--《老子天道論》原文連載
    1.從聖人的角度聖人以百姓之心為心,為天下蒼生著想,聖人行為就是天道的體現,是百姓的代表,行天道之正路,無須表現出仁與不仁。有仁則有偏,有仁則有私,有仁則有情,有偏、有私、有情的施政就會「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就不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道和聖人之道。
  • 中國傳統之治⑤|等貴賤均貧富、損有餘補不足的平等觀念
    老子便常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三十九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三十二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七十七章)等等。在他看來,天道以萬物為芻狗,萬物彼此間沒有貴賤分別。且天道總是公平公正,如同行雲施雨,莫不均平,又以損有餘補不足的方式加以平衡。人道就應該去效法這些,治國理政方面更是要如此,強調人與人之間身份貴賤、財貨、權益等各方面的平等。
  •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善與爭
    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在這裡又是舉個形象的例子以便展開後面的論點。這句話意思是:至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能滋養萬物而不去爭奪名利,正因為它處於眾人所厭惡的低位所以它是最接近道的。人類從誕生起就追求的三大主要價值觀——真、善、美。
  • 從《流浪地球》,看《老子》的「道"
    《流浪地球》畫面之二如此這樣一條規律,任何事物都無法迴避。這樣的觀點符合《老子》的「道」。《老子》第一個提出「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道」本意是人走的路,引申而具有規律的意義。春秋時「天道」已是指天象運行的規律,有時也包括人生吉兇禍福的規律的意義。《老子》吸取了「道」的這些含義,加以唯心主義的解釋,來構造《老子》的哲學體系。《老子》中「道」,既是指世界的統一原理,又是世界的發展原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 《道德經》|杯以空而盛水,人以謙恭而受益一生,無之用為高妙
    老子覺著哲學性的詞彙過於抽象,就像「道可道,非常道」「道衝或用之不盈」,老子講出「道」的概念,就在後續章節借水喻道,水有上善之德,具備了一定的「道」之特性。給人以更直觀,具體的感受,更方便體悟道性。老子是慈悲的,不僅用玄而又玄的抽象,描述他深邃智慧之所感,並且用具體實象來幫助感悟。
  •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尊重自然法則
    ——德國哲學家 尼採老子原名李耳,字聃,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代表著作《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對中華民族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文化,均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老子《道德經》中的自然界五大規律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規律的總結。人們認識自然界和社會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掌握它們變化的規律。如果自己把自然界和社會的規律瞭然於胸,就可以面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變化時從容應對,而不會慌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