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別一樣的西首起秦長城
——漫筆岷縣秦始皇萬裡長城西首起所在地考察與研究
作者|張潤平
一、引子
自從司馬遷《史記》之《秦始皇本紀》《蒙恬列傳》《匈奴列傳》等篇分別對秦始皇萬裡長城西首起於臨洮的系列記載以來,《漢書》之《匈奴傳》《西域傳》、《後漢書•西羌傳》,及《水經注》《晉書》《隋書》《括地誌》《元和郡縣誌》《通典》《舊唐書》《新唐書》《元豐九域志》《方輿勝覽》《資治通鑑》《讀史方輿紀要》等文獻均有獨自視角的豐富記錄,累次肯定了司馬遷記錄的可靠性。現當代以來的王國維、顧頡剛、張蔭麟、雷海宗、錢穆、范文瀾、白壽彝、譚其驤等頂尖史學家也無一例外肯定了司馬遷記錄的可靠。但是本世紀初,國家文物局在確定秦長城西首起地遺址時,由於一時在岷縣無法確定遺址遺存,就把秦長城首起地退而求其次,認定在了長城的過路段——秦時的狄道——現在的臨洮縣。出版於2005年的《西北通史》公然否定了司馬遷的記載, 並言「迄今為止,未曾發現岷縣有秦長城,說明岷縣無長城。」果真如此嗎?從近十多年來徐衛民、史黨社、侯丕顯等多位學者繼續撰寫肯定司馬遷《史記》記錄岷縣秦長城西首起地的研究論著來看,《西北通史》的結論並非成為定論。說明學術界對這個問題還是十分焦灼,確實存在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困惑,唯一的軟肋就是岷縣沒有發現遺址。因為作為極其宏偉、震驚世界的秦始皇萬裡長城建築物不論怎麼說,或多或少不可能完全沒有蛛絲馬跡遺蹟遺存。這不論怎麼說都是說不過去的。筆者從1997年發表第一篇學術論文算起,已經有24年的學術生涯,發表論文60多篇,出版專著5部,編著8部,涉及到的學科領域有民間文學、民間信仰、藏傳佛教、秦漢史、馬家窯文化、西北史地等,而且都是從各學科學術史著手為突破口進行學術發聲的。有了這些積累和經驗,對秦長城歷史研究就有了方法與思想上的準備。本來很想在2018年12月26日由縣委宣傳部請來的原甘肅省長城文物普查隊隊長、定西市博物館楊萬榮館長的關於《甘肅戰國秦長城專題講座》中取到經,但聽結束並諮詢了有關問題後,反倒讓我感到茫然,更主要的是讓我還感到非常的失落。茫然的是楊館長所講的例證全部是能夠連接起來的長長的牆體,也談及壕塹等其它長城形制,但沒有圖例說明,按照這樣的思路在岷縣找秦長城是絕對找不到的。失落的是與楊館長私下交流中說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整個甘肅段秦始皇萬裡長城遺址全缺。是司馬遷記錄錯誤?還是文物部門的普查認定有誤?司馬遷在《史記》中三次明確記錄時臨洮今岷縣秦長城的重大事件,僅一次記錄有可能是筆誤,而三次分不同篇目不同位置記錄同一件事,這對於司馬遷來說,不僅僅是確鑿無疑,更是文獻上的互證,充分說明這件事件在歷史上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那麼,既然如此,岷縣秦長城的遺蹟就應該能夠找到,而且由於是其西首起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它的形制有可能更為特殊特出,也就是說岷縣的秦長城形制有別於其他地方常規性的長城形制。為了把事情的真相全面搞清楚,我做了兩項工作:一是從歷代原典文獻檢索資料,看原典文獻是怎麼描述秦長城形制的,二是檢索現當代所有學者是怎麼論證秦長城形制的,特別是否定岷縣秦長城存在的文章。關於第一項工作,我不可能在短期內通讀完那麼多史書,就靠檢索,用關鍵詞進行檢索,然後排查,然後與紙質典籍認真核對校正,然後刪減,留下可用的資料。關於第二項工作,先是自己檢索,再是請定西師專、蘭州大學、西北師大等工作學習的朋友幫助下載,其中有一篇論文國內網站沒有原文本掃描件可下載,就請在臺灣訪學的一位同學嘗試能否下載,果然如願。剩下的就是對這些資料做披金撿沙的工作,看那些資料為我所用,那些資料可以永久拋到一邊。為此我定了一個標準:利用二三手資料撰寫的文章全部拋到一邊,完全用第一手資料撰寫的文章認真研讀,第一手與第二手資料兼顧撰寫的文章也需細看,其餘的均可以不予置理。這樣的處置,讓我省心了許多,不再在雲裡霧裡穿梭了,更不可能喪失判斷力,而且愈來愈接近事實。同時給我撰寫秦長城研究文章確立了兩個標杆:依靠第一手文獻資料與第一手考古資料,其餘資料能不用則儘可能不用,非用不可,也僅作輔助。還有就是考察與研究的方法問題也非常關鍵。如上是從原典文獻中求證。這項工作在2019年的第一季度用整整三個月時間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對考古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判斷與認定。長城不是單純的一面牆體或一尊烽燧或一座關城那麼簡單,而是特殊的歷史、特殊的地理、特殊的人類、特殊的軍事、特殊的材料綜合作用的人類不可移動的物質文化遺產和可以移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歷經二千多年歷史塵埃的浸蝕和人類的擾動,對其要有準確正確認識判斷,必須要從歷史學、地理學、人類學、民俗學、軍事學等學科綜合入手,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的目地,取得預期的結果。這是從多學科求證。長城的建設,特別是要害部位的建設,往往伴隨著兩個功能:防禦與劃界,更多的時候宣示勢力範圍的界域意味更濃。因此建設地點多在人跡罕至的極其險要的地方,如果不從事大量田野調查,單憑學者自己感覺尋找,幾乎是不可能發現的。從田野調查求證是這些年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慣用的方法,在特別是秦長城遺蹟的考察中,田野調查法更不應該缺位。秦長城是二千多年前的偉大工程,不可能不受歷史風雨的浸蝕和人類的擾動,絕大多數地方的遺址不能完整清晰呈現,僅剩殘垣斷壁或坍塌在地的遺蹟可見。而且越是最古老的遺址越難見到遺蹟遺物。這就需要我們考古,用考古的方法求證。2016年出版的《岷縣青苗會研究》一書我就成功運用四重證據法,這幾年的西北史地探研包括對民歌「花兒」的研究均運用此法取得了多項學術性的突破,本次長城考察更是四重證據法成就了我們的考察,可以說非常順利,在一個月多時間內就基本調查清楚了岷縣段包括相關縣域延伸段的秦長城遺址遺存和長城分布圖。方法正確非常重要。「據河為塞,」 「城河上為塞。……築亭障以逐戎人。」 「秦小邑並大城,守險塞而軍,高壘毋戰,閉關據厄,荷戟而守之。」 「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 ……。」 「於是漢遂取河南地,築朔方,復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而為固。」 「……起塞以來百有餘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巖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門,稍稍平之,卒徒築治,功費久遠,不可勝計。」 「於是障塞亭燧出長城外數千裡。……漢遂因山為塞,河西地空,稍徙人以實之。」 如上8處文獻中的關鍵詞是「塞」,本義是:阻隔;堵住。用來阻隔、堵住的方式很多,或用土夯築牆體,或用巖石順山脊砌牆,或據守河流作為塞障,或順著山勢作為塞障,總之,「障」「塞」「亭」「燧」等各種形制均有,依據具體地形和位置建築所需設施。從「非皆以土垣也」來看,「土垣」是當時的基本形制,但在特殊地域和位置也有採用其它形制的,特別是早期的長城建築,「因山巖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門,稍稍平之,卒徒築治」更為普遍。因為在早期應該說還沒有建設「長城」的概念,僅僅是一時防守需求的若干個零散分布的城障而已。當這種城障發展到一定程度,並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勢態,才會有「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以為固」的「國家」防禦概念的訴求和作為。「然後斬華為城,因河為津,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以為固。」 「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因邊山險,塹溪谷,可繕者治之,……。」 「塹山填谷,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徑數千裡。」 「秦塹臨洮之險,……。」 如上四處文獻正說明了國家防禦的有效作為,「因河為津」「因河為塞」「因邊山險」「塹山填谷」,顯然,「河」是第一道防禦屏障,「山」是第二道防禦屏障,而「塹」是最基本的防禦措施。「塹」比「垣」可能要省力得多,也便利得多。「塹」是秦長城的基本形制、基本特徵,「塹」就是深挖長長的坑道為壕。岷縣維新鎮卓坪村的「古城壕」地名傳達的信息就是城與壕是相輔相成的,是一種配套的秦長城建築模式。可惜二千多年歲月的消磨,「古城」已經消失殆盡,「壕塹」還存在著。「因河為塞」是順著水系設置塞障,「因山為塞」是順著山系設置塞障。有些段落以牆體相連,有些段落以河流相連,有些段落以山脈相連,把這無數個順著水系設置的塞障和順著山系設置的塞障串聯起來就形成了「億丈之城」——長城。而這,只有到了秦始皇萬裡長城建設需要,才有了用長長的牆體相連接的長城形制。在之前,是不可能有萬裡長城的,因為不需要。弄清楚這一點,對於正確認識和判斷秦長城遺址極其關鍵。這就是長城的本來面目,早期長城更是如此。「秦始皇……,築長城,界中國,然西不過臨洮。」 「秦兼六國,設防止及臨洮。」 這兩處文獻透露的信息非常重要,第一條出處於《漢書》,第二條出處於《隋書》,都與秦長城建設時期差距不遠。這對我們判定秦長城路線與起止極其關鍵。「西不過臨洮」「設防止及臨洮」是我們認定秦長城西首起地的不二依據。秦長城不僅西首起於「臨洮」,而且整個萬裡長城的最西端以「臨洮」為終止,這是我們必須要清醒認識的。「狄道」僅是西秦嶺西北角的末梢地帶,是「臨洮」西北角的重要關卡,秦長城必須延伸設防。但是,「狄道」不等於「臨洮」,「狄道」不可能取代「臨洮」,秦國也不可能放棄對通向廣袤草原地帶羌人的設防。如果秦國放棄對通向廣袤草原地帶羌人的設防,肯定將永無寧日,何談後來風風火火東向的發展。也正因次,「秦兼六國,設防止及臨洮。」「臨洮」是秦國西部防禦最經濟最有效的門戶縣治,越過「臨洮」就是廣袤的大草原,地廣人稀,根本無法設防,只有退而求其次,堅守「臨洮」才是明智之舉。秦國的政治家、軍事家不可能不懂此理,歷代史學家也不可能不懂此理。「臨洮」即今岷縣對於西部大草原的設防地位——馬燁倉駐軍,一直延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七十年代才撤離。「秦隴西臨洮縣,即今岷州城。本秦長城,首起岷州西十二裡,延袤萬餘裡,東入遼水。」 「溢樂縣,本秦漢之臨洮縣也,屬隴西郡,秦長城,首起縣西二十裡。」 「岷山,無樹木,西有天女堆,天女祠在其上。秦築長城,起於州界。」 「溢樂,秦臨洮縣,屬隴西郡。今州西二十裡長城,蒙恬所築。岷山,在縣南一裡。崆峒山,縣西二十裡。」 「秦塞屬於臨洮,」 「有岷山,西有崆峒山。」 「岷州,……春秋及七國時並屬秦,蒙恬築長城之所起也。屬隴西郡。長城在今郡西二十裡崆峒山,自山傍洮而東,即秦之臨洮境在此矣。」 「西和州——在秦為隴西郡之臨洮縣。……秦城起於州界。……據南山建城。」 根據如上8條文獻,集中說明秦長城西首起地就是歷代被稱謂為「臨洮」「岷州」「溢樂」「西和」的岷縣,並且具體到縣城以西(郡西)二十裡崆峒山。僅一條記載可以懷疑為孤證,不足為據,有不止八條記載就是鑿鑿釘釘了。 有了如上文獻梳理,我們的調查就胸有成竹,不致於如無頭蒼蠅胡衝亂撞。果然,我們按圖索驥,考察崆峒山,按照歷史地名所傳遞的信息順藤摸瓜考察鐵關門、墩上、墩背後、釘塞、王鐵嘴、古城壕、鐵城、關上、秦關等遺址,一查一個準。對首起地的岷縣秦長城遺址總體布局有了全面認知後,再回過頭聚焦在崆峒山,經過前後十多天的田野調查與對傳說相關聯地點的深度勘察,徹底排摸清楚了秦長城首起地的布防格局與形制。這裡不求面面俱到,僅代表性概括介紹,足以證明司馬遷記錄正確為是。1.關於崆峒山的考察。崆峒山秦長城首起地遺址是一個區域性遺址,而不是一個點的遺址,它是由若干個點組成的綜合性防禦體系。地處縣城西南方,山勢呈西南——東北走向,在西南山脊最高處也即陽巔溝梁與後溝梁相匯合,繼續向西南方向下山出溝就到達秦許鄉殺柴門村。崆峒山整座山梁現在分三段歸屬三個自然村使用,最高烽燧處山腳下就是駱駝巷村,因此從最高烽燧處及沿坡而下所在山體屬駱駝巷村民眾使用。從最高烽燧處山坡下又聳立起來的山脊及沿坡而下所在山體屬鐵關門村民眾使用。從後寨子起以下山體及整條大溝均屬大溝寨村民使用。經過仔細調查和勘察,以陽巔溝梁最高烽燧處為總攝,整條陽巔溝梁至五臺山的山脊要害處均有城障、烽燧、石砌牆體遺存。從陽巔溝梁最高烽燧處至後溝梁的山脊要害處同樣有城障、烽燧、石砌牆體遺存。從陽巔溝梁最高烽燧處順山坡而下,至駱駝巷村一條線直至洮河邊,有成體系的三個烽燧遺存,兩條寬大高深的跑馬巷。從陽巔溝梁最高烽燧處順山坡而下,至鐵關門村一條線直至洮河邊,山腳下有一座烽燧遺存「墩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尚有從「墩上」的山腳下南北向直至洮河邊的黃土夯築牆體殘段,當地人世代傳說叫「秦長城西大門」,經過上一世紀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運動,全部平毀盡淨了。但是若要勘察,就近東西向橫斷面開挖深槽就能夠找出遺址。以下以圖例做簡要說明。 秦長城首起地崆峒山全景,畫面最高山峰處即為烽燧遺址,山下田地半中間即為秦長城西大門位置 崆峒山,就近圓形凸起處為最高烽燧遺址,烽燧坡下有多段石砌牆體遺址,其中有段為雙牆體,間距不足3米。 崆峒山出土戰國時期最常用的兵器殳,由李森老師捐贈。 上三圖分別為陽巔溝梁及順山坡而下至洮河邊三處烽燧遺址出土秦瓦。我們的腳下位置深埋一層秦磚秦瓦殘件。2.關於關上與秦關的考察。關上與秦關地處崆峒山西面也是縣城西面,分屬兩個縣的兩個鎮屬轄,但其地相鄰,西北角山脊處相通連,是防禦的要害地段。關上村地處山路通往合作夏河青海的峽谷最窄位置,距離東南向洮河岸邊冷地口(實際為嶺底口)約5公裡左右。此處有關城一座,遺蹟猶存。關城西側為懸崖峭壁之下的河谷,河面寬十米左右。關城東側臨山體而居,臨關城北側兩條山脊有人工壕塹遺蹟,北面山脊壕塹長約1000多米,直通山頂。南面山脊壕塹長約500多米,也直通山頂。現在的關上村實際是當時守關將士的生活區,因為曾出土過大量先秦時期的板瓦與筒瓦及磚塊,而且非常完整,整齊碼放,似剩餘物。順此溝向北進深,就是著名的黑松嶺,上面有傳說中巨大的潘仁美墳冢。秦關村屬於臨潭縣洮濱鎮轄地,地處冷地口西向不足十公裡的洮河北岸,該村與相鄰總寨村山體為黃土臺地,兩個自然村均有人工壕塹,彎彎曲曲通向山頂,這些壕塹均與洮河相連,延伸到洮河岸邊。而這兩個自然村的壕塹匯合處的山頂與黑松嶺相通。這就是這一帶壕塹防禦設置的奧秘所在。以下以圖例做簡要說明。上圖關上村關城遺址,山溝兩邊的兩座山脊均有壕塹遺址。壕塹下方臨工路長方形位置即為關城遺址,道路穿城而過。下圖為秦關村壕塹遺址。2020年8月10日
■錢理群:興趣是一個人的生命質量,可我們如何追求精神的自由?
■徐兆壽:家族的秘密(《尋找崑崙3》有聲書)
■池莉:我們的娛樂文化,幽默太少,愚弄和調戲觀眾的成分太多
■馮驥才:中國文化正在粗鄙化
■餘華:音樂讓我懂得了寫作
來稿須知
本平臺旨在「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唯質取稿」。歡迎文字愛好者投稿。要求:
1.原創首發散文、小說、評論、詩歌必須在600字以上,內容按「題目+作者+內容」格式編輯在一個word文檔中,用附件形式發送指定郵箱:779235484@qq.com。本徵稿長期有效。
2.本平臺所有來稿要求文責自負,所有作品打賞的費用將按平臺投稿協議規定結算。有打賞作品的作者請主動加編輯微信號:dangdaizuojia。若作品推出,十天內作者不加編輯微信,或編輯給轉發打賞費用在24小時內作者不及時收取,本平臺就視作者自動放棄費用處理。所有來稿若三日內平臺不刊發,作者可自行處理。
3.本公眾號發的內容,編輯在發稿前第一時間通知作者,也請作者留意關注,多自己轉發宣傳自己。對於每次推出的作品超出五百以上點擊率的,以後平臺優先發稿。
覺得好,請點擊在看再走吧!
點擊小手讚賞,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