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雄宏偉岸,連綿不絕,如東方蒼龍,臥踞於中國大地上,令無數中華兒女激動、驕傲、自豪和感慨!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三代長城的西端起點均在甘肅省境內,全長3654千米,佔全國總長度的近五分之一,居全國第二。其中,戰國秦長城築於秦昭襄王(或稱「秦昭王」)時期,是我國早期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距今約2290多年。
說到戰國秦長城,人們不由會想起《詠長城》這首詩:「秦築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雖然萬裡連雲際,爭及堯階三尺高」。其中臨洮指的就是甘肅省臨洮縣,戰國秦長城的起點就在這裡。
臨洮是戰國秦長城的西起首,這裡的長城遺址也是最古老的長城遺址之一。公元前279—272年,秦國吞併義渠屬地,設置隴西(郡治狄道,即今臨洮)、北地(今陝甘寧一帶)、上郡(今陝西綏德縣一帶)三郡後,為了保障北部邊界安定、夯實東進基礎,秦昭襄王始令自隴西郡郡治狄道起,開始修築長城。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有效制止北方遊牧部族對邊界的侵擾,鞏固國家政權,傾用財力對原有長城進行了整修加固,並將之與趙、燕等國長城接續連通,最終形成了西起臨洮、東止遼東、綿延萬裡的雄偉長城。
臨洮境內長城以秦昭襄王時修築為主,秦始皇時進行了加固。長城自新添鎮望兒咀殺王坡起,到窯店鎮關門灣出境,途徑5個鄉(鎮),全長47公裡。截止目前,境內保護較好的長城遺址仍達56處、14.3公裡,部分遺址高度達到2.5米以上、寬度在4—8米之間,長城內外兩側壕塹明顯,沿線瓦礫、灰陶器等殘片遺存繁多,長城沿線多冠以「長城灣」「長城巷」「長城嶺」「長城梁」「長城坡」等地名。2006年6月,臨洮戰國秦長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距今2400年前,秦國在臨洮建置郡縣、修築長城,在「泛羌戎」區域形成了以洮河谷地為核心的邊陲防禦構架。長城劃定的軍事地理界限,將馬家窯文化、寺窪文化與辛店文化分割為農耕、遊牧兩大文明區間,洮河谷地廊道作為文化交流的「鋒面」地帶,肩負著守衛「國門」的重要使命,再次印證了臨洮在整個洮河廊道內重要的軍事地理位置。馬家窯文化、寺窪文化、辛店文化和長城文化共同構成了臨洮縣獨有的、豐富的、燦爛的歷史文化體系。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巍峨壯麗,多姿多彩,穿越千年依舊巍巍佇立,長城凝聚的民族精神更是穿越時空直至久遠……臨洮縣委、縣政府清楚地認識到長城的保護迫在眉睫,先後邀請國家及省市媒體對戰國秦長城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報導,在中央電視臺《絲綢之路》《遠方的家·長城內外》欄目、甘肅衛視《中國西北角》《我們甘肅》欄目製作播出講述臨洮戰國秦長城文化紀錄片10餘部。
2019年5月29日,長城學會副會長、《中國長城志》總主編、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在臨洮縣調研長城遺址保護工作時指出:國家即將實施長城文化公園、長徵文化公園、大運河文化公園項目。得知這一情況後,臨洮縣委主要領導多次赴京向中宣部等部門匯報臨洮戰國秦長城相關情況,在我縣的不懈努力下,甘肅省文物局將臨洮縣列為甘肅長城文化公園建設的主要節點。
與此同時,臨洮縣還投資800多萬元實施了戰國秦長城重點段落防護工程和搶險加固工程,安裝防護欄1萬多米,設立保護標誌牌5座;聘請了31名長城保護員,構建了縣、鄉、村三級保護網絡體系;公布了長城牆體、壕塹、烽燧、城障等56個遺存的編碼點段、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發掘保護了骨質箭頭、鎧甲片、秦磚瓦、瓦當等大量歷史文物,為建設長城文化公園奠定了基礎。
了不起的秦長城西起首在臨洮!
臨洮人,盡情傲嬌的時候
別忘了點亮小花花
然後,
走,一起繼續領略長城文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