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北臺
文 朱文杰
號稱「萬裡長城第一臺」的陝西榆林鎮北臺,確實讓我們驕傲。中國人都愛排個名次,爭個第一,第一把交椅的「鎮北臺」,當然也美美地滿足了一下我作為陝西人的虛榮。
還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的殊譽,以中有鎮北臺與東有山海關,西有嘉峪關並列,也讓我自豪。長城始建於春秋,到秦一統天下時,是秦始皇大規模修築長城的,秦修長城首先派大將蒙恬率30萬人修筑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裡長城,就屯兵陝北榆林,鎮北臺長城即為其中一段。秦始皇后又修秦直道以連接秦都鹹陽與長城。所以中國的萬裡長城首在陝北,中心在陝北。那麼!如果把萬裡長城比作團龍,蜿蜒盤旋在中國北方之北的峻岭崇山之間,那麼,中間的鎮北臺,就是團龍之首啦,如此顯赫,大概算是筆者首次發現了吧。
當然,鎮北臺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鎮北臺又作為萬裡長城的一部分,順理成章地又隨著中國萬裡長城被列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揚名天下。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縮影,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徵。萬裡長城是世界建築奇蹟之一,與埃及金字塔、義大利比薩斜塔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這些榮譽自然也有鎮北臺的一份。
鎮北臺位於陝西榆林市城北4公裡之紅山頂上,是明代長城遺址中最為宏大、氣勢最為磅礴的建築物之一,鎮北臺據險而築,控南北之咽喉,如雄關鎖鑰,威震九邊。為古長城沿線現存最大的邊防要塞之一。
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為了邊城的安全,延綏巡撫餘子俊在秦、隋長城的基礎上歷時4月修築起延綏鎮長城,同時修築了易馬城和款貢城,「易馬」就是交易,民間自由貿易的以物易物,「款貢」就是款待來賓,接受納貢。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又在長城南北顯要處,紅山之上款貢城西南角築鎮北臺,屬於長城防禦體系的觀察所,號稱是明長城上最大的軍事瞭望臺。
鎮北臺和一般的長城上的敵臺和烽火臺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它規模大,可以駐兵,可以作戰,也可以觀察,也可以舉烽火傳遞消息,同時兼有敵臺、烽火臺的軍事功能。
鎮北臺呈方形,共4層,第一層高10.20米,第二層高8米,第三層高4.10米,第四層高4.40米,總高30餘米。臺基北長82米,南長76米,東、西各64米,佔地面積5056平方米。臺之各層均包砌青磚,臺頂砌有約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設有瞭望口,垛口內四通。登上第一層,迎面見「鎮北臺記」石碑,碑文由為萬曆時延綏巡撫塗宗浚所撰。其中:「因險扼要而危戍守焉,張弩乘城,神器卒發,庶幾其有備而無患乎。」則點明鎮北臺的軍事防禦性質。第一層周圍曾有當年守臺將士營房,至今基座尚存。尤讓人驚異的是,這臺上堅硬如鐵的夯土上竟生長有兩棵與鎮北臺同齡的老榆樹,榆林城因榆樹成林而得名,可如今榆樹在榆林卻不多見,這兩棵百年老榆樹莫不成了文化名城榆林城的精魂所在?!第二層臺南牆中開設券洞,內磚石踏步直通三層,券洞橫額石刻「向明」二字,意為「心向大明王朝」,同為塗宗浚所書。這個延綏巡撫塗宗浚,曾官至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文武兼備,不可小覷。
明延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兵部右侍郎劉敏寬賦詩《鎮北臺》:
重鎮秋聲霽色開,
巡行不是為登臺。
千山遠向雲霄列,
一水還從沙漠來。
戌閣崔嵬天闕近,
塞垣繚繞地維回。
憑高極目狼煙靖,
恍是逍遙莨苑偎。
詩中描述的場景,讓你感悟那百年滄桑歷史變遷的詭譎深邃,讓你想像那旌旗獵獵、狼煙孤立、悲笳嗚咽、號角齊鳴的古戰場的殘陽如血。
站在鎮北臺之頂遠眺,金沙藍天、沙漠海子、碧波蕩漾的紅石峽水庫、逶迤起伏的秦長城烽火臺遺蹟,可一覽塞上風情。
置身其中,不由就心潮澎湃,隨著這氣勢磅礴的鎮北臺而「磅礴」,從胸中湧起一種雄奇壯闊、不可遏止的力量。
只有在這裡,在這沙漠邊緣的鎮北臺,注目凝望著正在消逝的長城殘軀的斷垣廢墟,那殘缺之美帶給你的震顫,才能讓你真正體悟一個民族的歷史悲悽。只有在這極目穹天、廣袤土地上,才能蓄養博大的情懷,只有在這塞上邊城的斜陽古道中,才能明白什麼是大氣恢宏、悲懷壯烈,什麼是蒼涼凝重、熱血奔湧。
▎朱文杰,男,1948年10月出生於西安,現任市詩書畫研究會會長、西安市文史館館員。系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出版詩集《哭泉》《靈石》《夢石》《朱文杰詩集》上下卷;報告文學《老三屆採訪手記》散文集《清平樂》《拾穗集》。
「陝北民歌」學術顧問
賀一藝一馬子清一馮健雪
藝術總監:薛九英 視頻主播:牛玉冰
文字總監:王九剛 視頻編輯:呂永強
⊙本平臺版權歸「陝北民歌」所有
陝北民歌微信號:sbmg66
↓↓↓點擊閱讀原文關注「陝北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