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吃是第一民生。新中國成立70年來,用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這是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貢獻。這是對「誰來養活中國」一個有力的回答。
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從貧困到富足,中國只用了半個多世紀,真正做到了糧安天下。了不起的成就背後是什麼在支撐?從當初5億多人吃不飽,到現在近14億人吃得好,滿足中國百姓口腹之慾的秘笈又在哪裡?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農業農村部聯合製作的4集專題片《中國糧的奇蹟》為我們揭曉了這背後的秘密。該片以中國如何解決近14億人口吃飯問題為主線,走進中國農業深處,多維度記錄了歷史巨變的關鍵節點,充分呈現了70年來,波瀾壯闊的中國圖景和站起來的中國人民的自信風貌;充分證明了「中國糧」不僅保障了中國的糧食安全,為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更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中國糧的奇蹟》共四集,每集30分鐘,分別為《活力土地》《科技之力》《豐盈餐桌》《品質未來》,全片用真實的百姓故事,熱絡的生產、生活紀實現場,忠實記錄了中國土地上繁盛的生長和喜悅的收穫,以及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非凡智慧;全面講述了中國絕不能買飯吃、討飯吃,飯碗裡必須主要裝中國自己生產的糧食;生動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從北大荒拓荒、改造鹽鹼地到高標準農田建設,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三權分置改革,從一家一戶的小農戶生產到適度規模經營的現代農業大生產格局,7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一項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接續出臺,不斷釋放土地增產潛力,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既是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光輝成果,也是億萬中國農民辛勤勞動的偉大成就。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的糧食安全發展之路令世界驚嘆,共和國糧食之基更牢靠、發展之基更深厚、社會之基更穩定。當初5億多人吃不飽,到現在近14億人吃得好。70年間,中國用佔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中國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糧食供給由全面短缺轉變為供求總量基本平衡。2018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了13158億斤,連續7年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這樣的奇蹟讓世界矚目,也為世界糧食安全貢獻著中國方案。70年前,解決五億多人的吃飯問題是新中國的頭等大事。國家把目光聚焦到這塊中國最大的黑土地,開始大規模開墾北大荒。全國數十萬轉業官兵、知識青年、科技人員,充滿激情來到這片黑土地上。戰天鬥地,百折不撓。一代又一代墾荒人披荊斬棘、開拓進取,用汗水和鮮血寫下輝煌史詩,在黑土地上刻下了一座座歷史豐碑。如今,北大荒擁有耕地4300萬畝,一年糧食總產穩定在400億斤以上,這裡每年生產的糧食可以養活5000萬中國人。七十載春秋,北大荒從亙古荒原變成了中華大糧倉,為中國人端牢飯碗作出了卓越貢獻。改造鹽鹼地是中國的千年難題。
在山東濱海,因為海水倒灌,大片鹽鹼地就像一塊巨大的海綿,為地下鹹水提供了暢通無阻的上升通道,如何改造一直是個難題。這只是環渤海地區1000多萬畝鹽鹼荒地中的一角。
2013年,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啟動。它計劃通過對環渤海地區4000多萬畝中低產田和1000多萬畝鹽鹼荒地進行改造。
中科院劉長生團隊研發出利用微生物群阻斷地下鹹水上升通道的辦法,為治理鹽鹼地添加了助力。
這片不毛之地從未像現在這樣能夠大面積種植糧食。曾經低產缺糧的黃淮海平原,如今已經成功改造了3000多萬畝鹽鹼地,成為中國糧食主產區之一。預計到2020年,環渤海地區具有增產100億斤糧食的潛力,有望建成「渤海糧倉」。70年來,中國在這片活力的土地上,不斷書寫鴻篇,創造歷史,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糧食發展之路。早在四十年前,他就解決了兩億人的吃飯問題。
清早,張凱和陳四勝要把一批小麥種子,放進走廊盡頭的國家作物種質庫。
工作人員需要穿上特製加厚的防寒服,才能進入庫的「心臟」。古老職業新模樣:中國麥客
盛夏七月,內蒙古巴彥淖爾開鐮節,拉開了河套麥收的序幕。
一場麥收大戰即將拉開,來自河南、河北、甘肅的農機隊伍不斷從各路集結。
麥浪滾滾,機聲隆隆。
一臺聯合收割機一天至少可以收割100畝。
每年全國都有30多萬臺收割機參與跨區作業,從黃淮平原到華北平原,再到黃土高原,收割機大軍隨著小麥的漸次成熟遷徙。這一持續了二十三年的大規模自發性行動,是中國農民在生產實踐中的偉大創造。星雲圖上出現了颱風雲團,會直接影響吉林松原長嶺縣的苜蓿種植地,那裡有幾千畝苜蓿還沒收穫。
北京的張弓在信息平臺上,向吉林的李文舉發出了降雨預警。
李文舉接到預警時,長嶺的天氣看起來依然晴好,但他相信張弓他們的判斷,原計劃在第二天才進行的收穫,被他緊急改為當天夜裡。
實時的雲團動態,前後三小時的預判,一切都在精準的大數據計算之下。
5G放牛,農業居然可以工廠化
2018年,中國開啟12個省份的5G應用測試,四川阿壩就在其中。幾十年前,這片偏遠的高原連電話都打不通,但現在卻可以利用5G技術放牛。
如果說4G是修一條路,那麼5G就是造一座城。未來,5G技術不僅能覆蓋大城市,還將給中國農業帶來深刻的變革。內蒙古,中國馬鈴薯優勢產區,種植面積佔全國的7%以上。這樣圓形的馬鈴薯地,在內蒙古至少有4000個。
湯可攀,中化農業項目負責人,為了讓種植大戶享受到「保姆式」的農業生產託管服務,過去一年,湯可攀幾乎跑遍了這裡的地塊。
這家現代農業服務中心,是湯可攀他們去年剛剛建成的,專門為周邊100公裡內的種植大戶提供施肥、打藥、作業等各種專業化的農業生產託管服務。將液體肥注入儲藏罐,噴灌作業開始。325米長的噴灌機,就像鐘錶的指針,圍繞田地的中心點開始轉圈。長臂下110個噴頭,將液體化肥均勻地噴灑在馬鈴薯葉片上,500畝的地塊,全程不需要人工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讓種地越來越簡單。過去的「救命薯」今天變成了「致富薯」。當農業走向適度規模經營農業社會化服務,不僅能帶來高產,還能讓種植大戶當起「甩手掌柜」。中央廣播電視總臺5G新媒體平臺「央視頻」已經上線,想觀看《中國糧的奇蹟》全集,可以登錄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央視頻」APP觀看。
本文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財經、中國青年報、中華糧網等綜合轉載編輯:李沛 //責編:李雨楠 // 監製: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