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碗裡裝滿中國糧!從吃不飽,到吃得好 ,「奇蹟」這樣造就!

2021-02-14 中國鄉村之聲

民以食為天,吃是第一民生。新中國成立70年來,用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這是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貢獻。這是對「誰來養活中國」一個有力的回答。

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從貧困到富足,中國只用了半個多世紀,真正做到了糧安天下。了不起的成就背後是什麼在支撐?從當初5億多人吃不飽,到現在近14億人吃得好,滿足中國百姓口腹之慾的秘笈又在哪裡?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農業農村部聯合製作的4集專題片《中國糧的奇蹟》為我們揭曉了這背後的秘密。該片以中國如何解決近14億人口吃飯問題為主線,走進中國農業深處,多維度記錄了歷史巨變的關鍵節點,充分呈現了70年來,波瀾壯闊的中國圖景和站起來的中國人民的自信風貌;充分證明了「中國糧」不僅保障了中國的糧食安全,為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更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中國糧的奇蹟》共四集,每集30分鐘,分別為《活力土地》《科技之力》《豐盈餐桌》《品質未來》,全片用真實的百姓故事,熱絡的生產、生活紀實現場,忠實記錄了中國土地上繁盛的生長和喜悅的收穫,以及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非凡智慧;全面講述了中國絕不能買飯吃、討飯吃,飯碗裡必須主要裝中國自己生產的糧食;生動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從北大荒拓荒、改造鹽鹼地到高標準農田建設,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三權分置改革,從一家一戶的小農戶生產到適度規模經營的現代農業大生產格局,7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一項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接續出臺,不斷釋放土地增產潛力,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既是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光輝成果,也是億萬中國農民辛勤勞動的偉大成就。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的糧食安全發展之路令世界驚嘆,共和國糧食之基更牢靠、發展之基更深厚、社會之基更穩定。當初5億多人吃不飽,到現在近14億人吃得好。70年間,中國用佔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中國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糧食供給由全面短缺轉變為供求總量基本平衡。2018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了13158億斤,連續7年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這樣的奇蹟讓世界矚目,也為世界糧食安全貢獻著中國方案。

70年前,解決五億多人的吃飯問題是新中國的頭等大事。國家把目光聚焦到這塊中國最大的黑土地,開始大規模開墾北大荒。全國數十萬轉業官兵、知識青年、科技人員,充滿激情來到這片黑土地上。戰天鬥地,百折不撓。一代又一代墾荒人披荊斬棘、開拓進取,用汗水和鮮血寫下輝煌史詩,在黑土地上刻下了一座座歷史豐碑。

如今,北大荒擁有耕地4300萬畝,一年糧食總產穩定在400億斤以上,這裡每年生產的糧食可以養活5000萬中國人。七十載春秋,北大荒從亙古荒原變成了中華大糧倉,為中國人端牢飯碗作出了卓越貢獻。

改造鹽鹼地是中國的千年難題。

在山東濱海,因為海水倒灌,大片鹽鹼地就像一塊巨大的海綿,為地下鹹水提供了暢通無阻的上升通道,如何改造一直是個難題。這只是環渤海地區1000多萬畝鹽鹼荒地中的一角。

2013年,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啟動。它計劃通過對環渤海地區4000多萬畝中低產田和1000多萬畝鹽鹼荒地進行改造。

中科院劉長生團隊研發出利用微生物群阻斷地下鹹水上升通道的辦法,為治理鹽鹼地添加了助力。

這片不毛之地從未像現在這樣能夠大面積種植糧食。曾經低產缺糧的黃淮海平原,如今已經成功改造了3000多萬畝鹽鹼地,成為中國糧食主產區之一。預計到2020年,環渤海地區具有增產100億斤糧食的潛力,有望建成「渤海糧倉」。70年來,中國在這片活力的土地上,不斷書寫鴻篇,創造歷史,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糧食發展之路。
當腳下的土地不斷釋放生產潛力,當中國人的飯碗裡裝滿了中國糧,誰來養活中國人的世界之問,有了明確的答案。

如今,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了69%,人工智慧、大數據運算、農業智能化,一個個顛覆性技術正在為農業的生產方式帶來改變,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70年來,農業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這田間耕種巨變的背後,是農業科技的深刻變革,是中國智慧不斷創造中國糧的生產奇蹟。
2019年6月,一位90歲的老人和一段略帶湖南口音的英文致辭在網絡走紅,一天的時間,播放量超過2000萬人次。

早在四十年前,他就解決了兩億人的吃飯問題。

藏糧於技,泱泱大國的農田裡,億萬農民以科技為畫筆,不斷書寫著農業新畫卷。

清早,張凱和陳四勝要把一批小麥種子,放進走廊盡頭的國家作物種質庫。

工作人員需要穿上特製加厚的防寒服,才能進入庫的「心臟」。
種質庫很像一個巨型冰箱,始終維持在零下18℃。低溫之下,種子的代謝變得緩慢,種子可以保存五十年以上。農作物的種質資源是一個國家的關鍵性戰略資源,誰佔有的種質資源越豐富,誰的基因開發潛力就越大。放眼世界,每個農業強國都需要擁有強大的種質庫,才能在全球站穩腳跟。國家作物種質庫就像一個保險柜,需要的時候,通過科技手段,種子隨時都可以被喚醒、激活。

古老職業新模樣:中國麥客

盛夏七月,內蒙古巴彥淖爾開鐮節,拉開了河套麥收的序幕。

一場麥收大戰即將拉開,來自河南、河北、甘肅的農機隊伍不斷從各路集結。

麥浪滾滾,機聲隆隆。

一臺聯合收割機一天至少可以收割100畝。

每年全國都有30多萬臺收割機參與跨區作業,從黃淮平原到華北平原,再到黃土高原,收割機大軍隨著小麥的漸次成熟遷徙。這一持續了二十三年的大規模自發性行動,是中國農民在生產實踐中的偉大創造。
新中國成立時,中國農業機械化從零起步,但今天,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農機製造和使用大國。

北京的寫字樓裡,幾個年輕人正在跟900多公裡外的一場暴風雨搶時間,遠程遙控吉林農田,一次計劃外的秋收。

星雲圖上出現了颱風雲團,會直接影響吉林松原長嶺縣的苜蓿種植地,那裡有幾千畝苜蓿還沒收穫。

北京的張弓在信息平臺上,向吉林的李文舉發出了降雨預警。

李文舉接到預警時,長嶺的天氣看起來依然晴好,但他相信張弓他們的判斷,原計劃在第二天才進行的收穫,被他緊急改為當天夜裡。

實時的雲團動態,前後三小時的預判,一切都在精準的大數據計算之下。

5G放牛,農業居然可以工廠化


班瑪初一家,有三百多頭犛牛,每天需要有人在草原上看管。今天,5G應用測試團隊帶來了一項新技術,可以裝在犛牛身上的行動裝置。大草原上,一場5G商業應用的安裝調試正在進行。

2018年,中國開啟12個省份的5G應用測試,四川阿壩就在其中。幾十年前,這片偏遠的高原連電話都打不通,但現在卻可以利用5G技術放牛。

如果說4G是修一條路,那麼5G就是造一座城。未來,5G技術不僅能覆蓋大城市,還將給中國農業帶來深刻的變革。

今天的中國,不僅是世界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也是世界最大的肉類、水產品、禽蛋、蔬菜和水果生產國。農曆十月,國慶村入冬的標誌,是從餐桌上一種獨特的味道開始的。在手工切勻的豬肉條上,撒上調料,塗衛霞做起了自己的拿手菜,四川臘腸。醃製、明火燻制、通風,每道工序塗衛霞都要親力親為。今年,塗衛霞已經買了12頭豬,這些豬肉可以在塗衛霞手裡,變化成13種腊味。這樣的肉食供應,在幾十年前是無法想像的。在物資短缺的年代,只有過年過節才有可能有點葷腥。今天,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豬肉消費國,一年要吃掉七億頭豬,這意味著全球一半的豬,是中國人消費的。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國。這是養豬人的定期聚會,分享最新的養豬信息是每次的主題。劉志強根據上次聚餐學到的經驗,已經把自己的養豬場做了升級,劉志強的手機安裝了智能養豬的軟體。從母豬懷孕、產崽,到仔豬長成、出售,一頭豬一生的變化都有跡可循。大數據算法會給劉志強提供安排建議,協助他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養豬效率。過去養豬,劉志強全憑個人經驗,如今靠的是信息化、智能化。俗話說「豬糧安天下」,今天的中國,生產了全世界一半的豬肉,三分之二的肉類消費來自豬肉,這是人們最主要的肉食消費來源。從「高產豐產」向「高質高效」邁進,這是中國從傳統的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的必由之路,更是近14億人民吃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美好追求。

內蒙古,中國馬鈴薯優勢產區,種植面積佔全國的7%以上。這樣圓形的馬鈴薯地,在內蒙古至少有4000個。

湯可攀,中化農業項目負責人,為了讓種植大戶享受到「保姆式」的農業生產託管服務,過去一年,湯可攀幾乎跑遍了這裡的地塊。

這家現代農業服務中心,是湯可攀他們去年剛剛建成的,專門為周邊100公裡內的種植大戶提供施肥、打藥、作業等各種專業化的農業生產託管服務。將液體肥注入儲藏罐,噴灌作業開始。325米長的噴灌機,就像鐘錶的指針,圍繞田地的中心點開始轉圈。長臂下110個噴頭,將液體化肥均勻地噴灑在馬鈴薯葉片上,500畝的地塊,全程不需要人工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讓種地越來越簡單。過去的「救命薯」今天變成了「致富薯」。當農業走向適度規模經營農業社會化服務,不僅能帶來高產,還能讓種植大戶當起「甩手掌柜」。
服務中心內,農藝師正在通過衛星遙感圖顯示出的地塊顏色差異,判斷作物長勢。10分鐘後,農藝師到達了遙感圖顯示的地點。採集土樣、葉柄,拿回去分析,可以準確知道這片馬鈴薯地得病的原因。此時,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也在調取最近一周這個地塊的生長信息,及時分析判斷異常的原因,提出解決方案,避免給種植戶帶來損失。化驗室內,工作人員藉助檢測設備,30分鐘內,就能拿到數據,協助農藝師,為種植戶制定解決方案。兩個小時後,施肥機開始作業。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讓種植、施肥、收穫每個環節變得越發精確。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5G新媒體平臺「央視頻」已經上線,想觀看《中國糧的奇蹟》全集,可以登錄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央視頻」APP觀看。

本文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財經、中國青年報、中華糧網等綜合轉載編輯:李沛 //責編:李雨楠 // 監製:張磊

相關焦點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讓百姓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夯實糧食安全...
    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新華社北京7月27日電 題:讓百姓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夯實糧食安全基礎端牢中國飯碗新華社記者陳俊、褚曉亮、孟含琪民以食為天。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 穿得好 吃得飽 35年前的事像是上輩子
    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村民馬正安35年前,新華社記者劉子富在傳往北京中南海的內參裡這樣記載了馬正安家斷糧的情形:「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下枯乾的骨架支撐著腦袋。她家4口人,丈夫、兩個兒子和她,全家終年不見食油,一年累計缺3個月的鹽,4個人只有3個碗,已經斷糧5天了。」近10年來,馬正安家探訪的媒體不少,馬正安家的變化似乎就印證著海雀的發展。
  • 減肥晚餐,我家這樣吃,做一份出三碗,好吃解饞頂飽,睡覺都不餓
    減肥晚餐,我家這樣吃,做一份出三碗,好吃解饞頂飽,睡覺都不餓然而,每每面對琳琅滿目的美食時,常常是難以控制地吃多,體重自然也就上漲了,即使如此也並不可怕,只要稍加注意幾頓,體重便會又回來了,尤其是晚餐,一定要少吃,但少並不代表不要營養,晚餐一樣要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
  • 陳曉卿:日本餐好是好,但真吃不飽呀
    聊到陳曉卿,最早人們對他的記憶自然是他的成名作《舌尖上的中國》,可以說這部作品引發了中國人對於吃這件事最大的討論熱情。儘管中國人喜歡吃,愛吃,對吃講究,但卻也很少將吃這件事上升到一個文化層面之上。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熱度的引爆,緊隨其後的一系列相關節目紛至沓來。
  • 40歲媽媽自律的減脂食譜,減脂有效果,吃得飽又吃得好,真棒
    都說人到中年,如果自己不足夠自律,身上的脂肪最終都會跑贏身體代謝,厚厚地堆積在全身。閨蜜調侃只要我吃飯速度足夠快,脂肪是跑不贏我的。這話是玩笑,減肥最忌諱吃飯太快,沒有細嚼慢咽就吞咽,短時間內迅速吃飽了,但其實也容易餓得快!
  • 為什麼老外說吃中國菜吃不飽?看到吃法才明白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老外說吃中國菜吃不飽?看到吃法才明白是怎麼回事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所以我們吃的自然就好了很多,不像是吃了這一頓還在想下一頓該怎麼辦?但是有一些外國人吃中國菜卻說吃不飽,我開始還很疑惑,最後看到他們吃法我才知道為什麼會吃不飽了,這個是真吃不飽。
  • 日本這碗面,普通人都要吃上十幾碗,飯量大的人吃幾十碗太正常
    日本這碗面,普通人都要吃上十幾碗,飯量大的人吃幾十碗太正常!說到日本作為中國人內心當中都是心情很複雜的,一方面我們忘不了之前的國讎家恨,但是一方面日本確實發展得很好,有值得我們中國人學習的地方,而且現在全球化的步伐越來越快,日本作為我們的鄰國,日本的很多東西都出現在中國的市面上。
  • 減肥主食這樣吃,養血不長肉,少碳水可勁飽,比吃白米飯強
    減肥主食這樣吃,養血不長肉,少碳水可勁飽,比吃白米飯強減肥的路上從來不寂寞,總會有夥伴陪伴,因為胖的人要比瘦的人多,每次想起減肥,總要憶起曾聽到過的一句話「以前十人九個瘦,現在十人九個胖」,這話還真是有道理,以前的人走在大街上,很難找到胖的人,而現在滿大街看去,卻很難看到瘦的人,
  • 都說晚餐要吃少,但是遇到它,沒忍住吃到十分飽,網友:吃不慣
    都說晚餐要吃少,吃到8分飽即可。但是,想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有很強的自律。特別是遇到自己愛吃的,一不小心就吃多,非得吃到十分飽。 我家晚餐,主食一般都是米飯,白米飯或者雜糧飯換著花樣煮。因為我個人不是特別愛吃米飯,所以有米飯的晚餐我一般不會吃多,也就是八分飽的樣子。
  • 老公的減脂晚餐,在朋友圈火了,吃得飽吃得好,網友:吃不起
    我家老公今年也胖了很多,夏天愛喝啤酒,不愛吃青菜,運動量太少都是主要因素。體檢的時候,醫生就建議他,該適當減減體重了,多吃一些高纖維的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膩的大魚大肉。男人減脂,沒幾個願意吃草的,為了讓老公在吃得飽吃得好的同時把體重減下去
  • 中國聯通「吃到飽」套餐,9元/月,1元/天不限量,不用不收費
    如果有人誇中國聯通網絡好,馬上就有人站出來說聯通信號不好;如果有人誇中國電信資費低,就會有人反駁電信4G網絡不好;如果有人誇中國移動,當然,目前還沒有這種情況出現。今天再給大家介紹一款中國聯通更加給力的套餐,叫做「吃到飽」聯通版,月租僅為9元/月,不包含語音通話,國內主叫0.1元/分鐘,流量使用為1元/天不限量,20G限速1Mbps,未使用用不收費。如果說「米粉卡」套餐是把99元檔的不限量套餐拆分到每天來計費的話,那麼「吃到飽」套餐就是39元檔不限量套餐按天計費的結果。
  • 「東北幹豆腐減脂晚餐」,這樣吃教你吃得飽,吃得瘦,吃得還健康
    吃得健康吃的瘦:一頓熱量只有456大卡的十斤大炒,絕對能吃飽,絕對能吃瘦,如果你覺得瘦的過程瘦的艱難,瘦的痛苦,那是因為你沒有找對正確的減脂方法,如果每天堅持按照這樣的減脂餐來吃,你還會覺得痛苦嗎?無澱粉火腿搭配高蛋白雞蛋,高蛋白,低碳水,低脂肪,再來個番茄增加維生素和纖維素,有可能還沒吃完就吃不下了,每天每頓都能吃飽,體重和身材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好,你還會覺得很難堅持嗎,盲目的節食,過多的運動,是阻擋你減脂的兩座大山,壓得你喘不過來氣,但是其實,瘦下來,只要你吃對就可以啦~減脂晚餐的具體做法:
  • 俗話說:「人生三碗飯,只能吃一碗」,這是什麼意思?哪三碗飯?
    在農村地區「人生三碗飯,只能吃一碗」是什麼意思?三碗飯是什麼?聽村裡老人說了句俗話,覺得很有的意思,和你分享,張大叔說:「人生三碗飯,只能吃一碗」,我一開始不明白,聽了他的話,我突然意識到覺得很有的真相。
  • 吃泡麵,有沒有感覺一包吃不飽,兩包吃不完?網友:給我再來一包
    縱使老爸老媽電話勸導少吃泡麵,那玩意沒營養吃多不健康,但還是勸不住我吃泡麵的心。與其琢磨怎麼吃泡麵才能減肥,不如先來碗面填飽肚子才有心思去想。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那就是吃泡麵時,感覺一包吃不飽,兩包又吃不完,思來想去,寧可浪費也要多泡一包方便麵。關鍵吃完了還噁心,這是怎麼回事呢?不用猜,這得從方便麵的根本找原因。
  • 被卡路裡支配的人:從吃不飽飯 到吃不下飯
    擁有幾十萬名粉絲的「吃播」主播尹璇,患有進食障礙6年。她主動去醫院檢查時,拿到的結果顯示,只有一個指標不太合格,「好像沒什麼大問題」。 李雪霓不否認這個說法,在她的經驗裡,進食障礙患者在前期檢查時被發現的頂多是「心動過緩」。一般情況下,由於不了解實際情況,醫生往往會下個不痛不癢的結論:「最近老不運動吧」「只是比較瘦造成的」,最後落到一句,「你得加強營養」。
  • 從吃不飽飯,到吃不下飯——被卡路裡支配的人
    擁有幾十萬名粉絲的「吃播」主播尹璇,患有進食障礙6年。她主動去醫院檢查時,拿到的結果顯示,只有一個指標不太合格,「好像沒什麼大問題」。  李雪霓不否認這個說法,在她的經驗裡,進食障礙患者在前期檢查時被發現的頂多是「心動過緩」。一般情況下,由於不了解實際情況,醫生往往會下個不痛不癢的結論:「最近老不運動吧」「只是比較瘦造成的」,最後落到一句,「你得加強營養」。
  • 「東北幹豆腐減脂晚餐」,這樣吃教你吃得飽,吃的健康
    吃得健康吃的瘦:,如果你覺得瘦的過程瘦的艱難,瘦的痛苦,那是因為你沒有找對正確的減脂方法,如果每天堅持按照這樣的減脂餐來吃,你還會覺得痛苦嗎?,菠菜切成段,西紅柿切成塊,火腿切成片然後放在碗中備用。步驟三:鍋中刷油,先放入西紅柿,翻炒出汁,然後放入菠菜,翻炒,然後放入切好的幹豆腐,翻炒,繼續放入切好的火腿,炒好的雞蛋,繼續翻炒,最後開始調味,加入蠔油,加入生抽,加入鹽,翻炒均勻,這樣我們的減脂晚餐就做好了,盛入碗中我們就可以開吃啦~
  • 夏天,晚餐用它代餐,營養全又頂飽,堅持吃,細腰減肉,越吃越瘦
    夏天,晚餐用它代餐,營養全又頂飽,堅持吃,細腰減肉,越吃越瘦!這幾天大北方都熱到不行,南方的小夥伴更是一言難盡了吧。好在沒事不外出,在室內還算好,儘管是空調風,總比酷熱的好。天熱更沒食慾了,但飯總是要吃的,而且還得注重營養,不能因為天熱或者想瘦身就少吃飯,做點可口低脂低熱量的,既能頂飽餓不著,又能瘦身不增肥。
  • 自貢巴適得板,有十塊錢吃到飽的硬核豆花飯
    滷水豆花做好後切成小塊,放在由花生和黃豆打出的豆漿裡,煮到豆花的孔隙開始變得粗大,裡面吸滿了豆漿的汁水。吃的時候,豆花連著花生黃豆漿一起上桌,配上一碟店家特製的蘸水和一桶飯。這是基礎標配,10塊錢一份。而且只需一個眼神,豆漿和米飯就可以無限免費續份!
  • 這樣做,使你連面都吃不飽!鳳梨果蔬面:別具一格的美味可口
    這樣做,使你連面都吃不飽!鳳梨蔬菜面:別具一格的美味感覺!不知為什麼如果是吃飯的時候不吃主食,主食不吃麵條的話,吃起來似乎並不過癮,感覺很飽。也許是因為你從小就喜歡吃麵條吧。面可以有很多種,無論是哪種麵條,你自己都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