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國內豬肉難道不夠吃嗎,為何還要進口美國豬肉?
近來美國4萬噸豬肉即將運抵我國的消息在國內引起流量熱議,其中就有一個大家比較關心的話題,國內豬肉難道不夠吃嗎,還要進口美國豬肉?美國豬肉是不是比國內本土豬肉好,優質?基於這兩個疑問,科學興農來做一下介紹,究竟為何我國非要從美國進口豬肉。
中國是世界上生豬的飼養大國,同時也是世界上的生豬消費第一大國,資料數據表明單單是國內生豬產量就佔到了全球總量的一半,即便是號稱農業畜牧大國的美國,也不是中國的對手。當然也正是由於中國存在這麼一個龐大的市場,歐美諸多國家紛紛將他們的目標投向了我國。近些年向我國輸送豬肉的國家不完全統計有:愛爾蘭、丹麥、加拿大、墨西哥、芬蘭美國等國家。
大家知道2019年是我國生豬養殖大爆發的一年,當然也是消費者災難性的一年,豬肉價位高達每公斤40元,也正因為中國缺豬肉,2019年我國全年進口豬肉210.8萬噸,同比增加75%。從這裡說明一個問題,我國進口豬肉的最大原因是國內缺豬肉,否則的話去年豬肉價位也不至於那般的高昂了。進口豬肉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於滿足國內百姓的豬肉消費需求,平抑國內豬肉價格。
當然需要正視的一點事,即便是我國去年進口了那麼多的豬肉,整體豬肉消費量還是有所下滑的,在2019年的豬肉消費量已經下跌到了3793.7萬噸,同過往年度消費超過5000萬噸還是有著非常大的差距。而且在今年一季度為了確保國內市場豬肉價位的穩定,國內進口了95.1萬噸,相比去年同期還是增加了1.7倍。國內疫情豬肉消費雖說有所下降,但是進口卻並沒有減少。可見國內豬肉短缺還是比較嚴重的。
那麼進口豬肉同國內豬肉有哪些區別呢?相同點是他們都是豬肉,但是畢竟不是來自同一個國家,參考的養殖標準、出欄標準等不同,豬肉的品質還有有所區別的。首先中美豬肉的不同點就是體現在了價格,美國方面像在國內豬肉成本價也在10元以上,而美國可以做到7元左右,根據一季度國內肉製品加工企業雙匯集團的報告,今年中美之間的豬肉價格差還會保持較大差距,這也是國內企業願意採購美國豬肉的原因之一了。
其次中美豬肉的品質存在差異。美國生豬養殖基本上全是規模化的集約養殖體系,而在國內散戶養殖還佔到了國內養殖較大份額,從品質以及安全角度來說都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有網友提出美國對於養殖存在瘦肉精問題,在美國瘦肉精確實不違法,在出欄前兩周停用即可,不過對於進口豬肉,如果檢測出瘦肉精是不可能過海關的。進口豬肉在質檢方面的把控絕對不低於國內國產豬肉的檢測標準。所以在安全性角度大家也不必懷疑。
對於進口豬肉的到來,勢必會衝擊國內豬肉生產狀況,當然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的話,進口的洋豬肉進來之後反倒平抑了國內豬肉價格,同時還會倒逼整個養殖業進行產業升級,對於國內養殖來說,不也是好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