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月股價翻倍,估值超A股龍頭!艾融軟體什麼來頭?

2020-12-14 新浪財經

來源:新三板君

這,是過去半年最受追捧的新三板公司之一。

2月28日,這家公司收盤價為19.76元/股;4月28日,公司收盤價為34.08元/股。短短兩個月時間,股價接近翻倍,這足以說明投資者對其的追捧程度。

這家公司,便是艾融軟體,一家為銀行提供IT服務的企業。

過去十年,國產替代是銀行IT行業發生的最大「變革」。性價比更高的本土廠商的崛起,導致出入五星級酒店的外企顧問們沒有了容身之地,就連IBM也沒有守住銀行這最後一塊陣地。

國外巨頭撤出背後,市場主要被國內中小軟體服務商蠶食。艾融軟體,便是其中之一。憑藉工商銀行崛起的艾融軟體,2019年收入2.13億元,淨利潤4359萬元。

雖然2019年淨利潤有所下滑,但投資者依然沒有掩飾對其的熱情。正如上文提及,因為精選層的出現,短短兩個月時間,公司股價接近翻倍,估值已經超過A股行業龍頭。

艾融軟體,真有那麼性感麼?

/ 01 /

國內銀行IT服務商:以服務之名「賣人頭」

雖然諸多國內銀行IT軟體服務商,都極力否認自己是外包公司,而是軟體服務商。因為對於客戶IT的規劃,他們有一定話語權。

但從收入確認方式來看,與外包公司並無太大差異,兩者本質上都是在「賣人頭」,項目主要根據「人月定量」模式定價:

所謂「人月定量」模式,是指公司與甲方籤訂的項目合同,會根據「人頭數量」定價,即「人月單價」和「人月數」的乘積,就是合同的總價。

比如艾融軟體和銀行A約定,「人月單價」為3萬元,艾融軟體僱傭了程式設計師B,月薪1.2萬元,剩餘1.8萬元就是公司的收入。

艾融軟體,主要賺取的是單個人頭的價差。2019年,公司「人月定量」結算模式的收入佔比達到73.32%。

這也算是行業慣例。根據IDC報告顯示,國內銀行業IT解決方案市場中,以人頭費計算的收入佔市場總收入的比重為84.10%。

究其所以,還是因為軟體服務商沒有太大的話語權,僅僅是擁有幫助銀行解決問題,而不是創造價值的能力。

近幾年,銀行在IT方面的改造,往往都是痛點驅動型,即銀行本身發現了自身的問題所產生的IT需求。

痛點驅動下,銀行往往有非常明確的需求,甚至細化到應用的功能,留給廠商的餘地就只剩下定製化服務。

說白了,就是大部分水平都差不多,給誰都能做。核心考驗的是服務商的商務談判能力,而不是真正的技術能力。

本質上銀行IT行業還是由銀行主導,而不是軟體服務商主導。也正因此,銀行IT廠商作為純粹的IT服務商,收取的是「服務費」。

/ 02 /

賣「人頭」和賣軟體的差異

同樣是軟體服務業,資本市場往往更願意給予SaaS企業更高的估值,而不是賺取「人頭費」的企業。

諸如workday,Zoom等SaaS服務企業,雖然依然處於虧損或微利狀態,但兩者市值均超過400億美金;

而「賣人頭」為主的埃森哲,去年營收近48億美金,同比增長超過15%,但市場依然只願意給予25倍左右的市盈率,市值為1300億美元。25倍左右的市盈率,這也是國際市場給予「賣人頭」企業的常規估值。

這樣的現象,同樣出現在銀行IT服務行業。Temenos在資本市場同樣受到更多青睞,市盈率超過70倍,估值是同類企業的1倍。

究其所以,還是因為商業模式的差距,讓「賣人頭」模式,看起來遠沒有SaaS企業性感。

對於軟體廠商而言,由於存在規模效應,這一單生意的邊際成本可以幾乎為零。一項軟體的開發,人員工資和開發相關可以被視為固定成本,隨著軟體受眾逐漸增加,成本可以被攤薄;

而對於實施廠商而言,則不存在規模效應。做一個項目,就要堆多少人。對於他們而言,人員工資和開發相關費用是可變成本。因此,賺錢能力這個維度上,軟體廠商比實施廠商要高出不少。

同樣是做IT的,TCS毛利率可以達到89.8%,Temenos毛利率也超過70%,但像艾融軟體等國內廠商,毛利率基本只有40%左右。

更重要的是,缺乏規模效應,導致頭部企業規模化「擴張」也並不容易。這也是為什麼,在國外廠商漸漸退出時,我們並沒有看到行業逐漸走向集中;相反,行業正漸漸走向分散,競爭在持續加劇。

國內前五大廠商的市場佔有率從2015年的24.97%,下降至2019年的17.8%,而市場內小型服務提供商加總市場佔有率則從46.09%提升到72.4%。目前,市場佔有率最高的企業市佔率也不足5%。

當然,長期來看,市場不會一直處於分散狀態。天風證券研報數據顯示,美國前五大廠商市場佔有率超過80%。

借鑑國外企業發展歷史來看,銀行IT服務巨頭擴張主要靠併購。美國銀行IT服務龍頭之一FIS的成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併購史。截至2019年12月31日,FIS商譽總額為522億美元,佔總資產的比例高達62%。

這背後,需要巨大的資本作為推力,註定不是一件短期的事情。要知道,1968年成立的FIS,雖然消耗巨量資金併購,但至今在美國市場佔有率不到20%。而超高商譽背後,要承擔的風險可一點也不小。

這也是為什麼,資本市場更願意給予SaaS企業更高的估值,而不是賺取「人頭費」的企業。

/ 03 /

估值超A股龍頭,這樣的艾融軟體你買不買?

當然,國內外資本市場估值體系不同,導致兩者並不存在可比性。A股金融IT公司,動輒六七十倍的市盈率,「賣人頭」公司的估值,基本是國外同類企業的一倍。

即便是身處新三板的艾融軟體,目前市盈率(TTM)為63.41倍,甚至已經超過A股龍頭宇信科技。截至今日收盤,宇信科技市盈率(TTM)為58.25倍。

過去十年,銀行IT行業發生的最大「變革」是國產替代。憑藉出色的「商務談判」能力,以及抓住了大客戶工商銀行,艾融軟體也迎來了春天。

2017年—2019年,公司營收分別為1.40億元、1.69億元、2.13億元。2019年,公司57%收入來自工商銀行,增長也是得益於工商銀行的合同。

當然,綁定了工商銀行,並不意味著艾融軟體就可以「高枕無憂」。雖然頭部銀行率先啟動改造,但核心軟體以自建為主。2019年,工商銀行金融科技人員為3.48萬人。通常來說,只有非核心業務才會外包給第三方廠商。

目前,艾融軟體收入主要來自網際網路金融板塊,比如電子商務平臺比如為銀行提供在線商城以及各類支付、直銷銀行、投融資等平臺。這些都不是銀行的「核心」業務,相對來說市場規模也不會太大。

更重要的是,增量市場主要在中小銀行。近年來,中小銀行迎頭跟上,選擇與第三方服務商合作,銀行IT迎來一輪建設高峰期。目前,艾融軟體來自中小銀行的收入佔比依然不高。對於艾融軟體來說,如何讓中小銀行成為成長驅動力,這或許更加關鍵。

當然,這並妨礙投資者對於艾融軟體的追捧。至少從估值來看,身處新三板的艾融軟體,已經享受到了A股市場的估值。

那麼問題來了,這樣的艾融軟體,你會不會買呢?

相關焦點

  • 穿越牛熊的翻倍股名單來了!相比5178點 首隻十倍股誕生
    A股市場牛市氛圍漸濃,然而已經有一大批牛股早已翻過上輪牛市的高點,近期更是出現5178點以來首隻十倍股,迄今累計漲幅高達1072.35%。整體來看,已經有超百隻股票相比大盤5178點時的股價,漲幅翻倍。證券時報·數據寶通過梳理發現,穿越周期的大牛股主要集中消費科技領域。
  • 茅臺股價翻倍!跑得快的不只是「白馬」 很多「大象」也翻身了
    摘要【茅臺股價翻倍!跑得快的不只是「白馬」 很多「大象」也翻身了】今年也不算啥牛市,實現翻倍的股票很多嗎?截至11月10日已經有268隻股票實現翻倍,看著還真不少。不過別著急,這兩年新股發的也多啊,剔除這個因素後,今年以來實現翻倍的股票有39隻,並不算多。
  • 突然被打暈:已經翻倍的半導體股集體跳水 出了啥情況?
    已經翻倍的半導體股集體跳水,出了啥情況?新潔能、斯達半導跌停,華潤微、立昂微、芯朋微、瑞芯微跌幅均超過5%……今天,次新半導體龍頭股上演了「集體跳水」的一幕。「半導體次新股股價已經虛高,炒完了總歸要跌的呀。」對於今日這些股票的大跌,有不願具名的賣方分析師如此評述。
  • 復盤2020年A股:272隻翻倍股的市值邏輯
    來源:時代周報時代商學院研究員 孫華秋1月4日,時代商學院發布《2020年漲幅翻倍個股超400隻,你中了嗎?(附榜單)》,基於A股4000多隻個股在2020年的漲跌幅情況,統計得出漲幅在100%或以上的個股榜單。
  • 食品飲料王者歸來 龍頭股受機構青睞
    12月以來,食品飲料板塊逆市上漲,多隻龍頭企業股價創新高。機構認為,我國消費升級不斷深入,市場消費總量持續擴張,使得國內的食品龍頭行業規模不斷擴大,從中長期來看,這些龍頭企業的品牌價值和業績均將持續增長,中長期機會依然存在。食品飲料王者歸來接棒科技,食品飲料王者歸來。
  • ...盈翻倍,入股不到一個月獲利百億,大手筆投資背後的正確性是什麼?
    (原標題:高瓴高位重倉新能源浮盈翻倍,入股不到一個月獲利百億,大手筆投資背後的正確性是什麼?)
  • 滬指創5個月最大跌幅!五糧液等多隻龍頭股放量跌停,更有期指烏龍...
    市場整體降溫明顯,超過200股跌停,五糧液、貴州茅臺等多個龍頭股在股價大跌的同時,成交額也創出歷史天量。甚至還有投資者在市場下跌過程中疑似下錯單,出現「烏龍指」。1、多個指數創本輪上漲行情以來最大跌幅行情數據顯示,上證指數今天暴跌151.21點,險守3200點整數關口,跌幅4.50%,為今年2月3日之後,最近5個多月最大單日跌幅。
  • 中金公司出手 白酒股半小時狂跌2000多億
    不斷刷新股價新高、掀起翻倍行情的白酒股突然集體熄火。11月13日早盤,白酒指數大幅低開,不到半個小時,指數大跌超5%以上。截至午盤,白酒指數跌超4.89%,超4萬億白酒板塊市值蒸發超2100億。   當天上午,白酒板塊集體低開,白酒股指數跌幅猛烈,不到半個小時,指數大跌超5%以上。截至午盤,白酒指數跌超4.89%,超4萬億白酒板塊市值蒸發超2000億。
  • 天目觀察 茅臺之後A股第二隻千元股誕生 石頭科技什麼來頭?
    繼茅臺之後,A股第二隻千元股誕生了。12月16日,科創板上市公司石頭科技(688168)股價報1018.03元,當日漲近4%。今日,石頭科技再創新高,截至收盤,股價報1065元,漲幅4.61%,總市值710億元。相比茅臺的國民度,石頭科技顯得頗為陌生。這隻千元股什麼來頭?
  • ...選股不妨看看這20隻優秀的龍頭股,未來股價有望翻10甚至100倍
    買股票其實是買預期,用市值以淨利潤的比值可以得到市盈率估值,然後再根據估值和行業估值均值進行比較,得出高估還是低估的判斷,再結合淨利潤的增長率去判斷未來的估值預期。除了淨利潤,營收也很重要,因為只有營收繼續增長,淨利潤才能繼續增長,如果營收持續增長,淨利潤不佳,可能只是短期業績波動,但如果營收大幅下降,則要非常小心。
  • 股災五周年,超1800股跌超50%,翻倍股不足100隻,牛市何時再來?
    以「網際網路(Internet)+"和"智能製造"為代表的大量主題席捲了股票市場,湧現出的牛股跟妖股的數量是前者的五倍甚至十倍。然而到目前為止,往日的大牛股形勢卻不容樂觀,經過瘋狂的炒作,導致估值虛高,許多公司根本沒有跟上經營狀況,最終被打回原形。
  • 未來3-5年最有可能走出翻倍行情的醫藥龍頭股,值得投資者關注
    低估值造成的估值窪地就是醫藥股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醫藥股的價值就在於現在的低估值,在於現在的股價下跌。這波醫藥股的上漲是部分醫藥股的上漲,更多的是口罩,生物疫苗等概念股的上漲,但是依然有不少的中藥,化學製藥,醫療器械等醫藥股的股價處在相對的低位,估值甚至處在歷史的低位。那麼這些低估值的醫藥股就值得我們關注,他們的未來也非常有潛力,至少比多數空有概念沒有業績的醫藥股有價值。
  • 巴菲特持倉的「新能源汽車」龍頭股!
    「比亞迪」這隻個股,是我龍頭股票池中比較看好的個股,在我心中,它和我目前持倉的寧德時代同樣重要。並且在我自己篩選的「新能源汽車」股票池中,只選了三隻個股,分別是寧德時代、比亞迪,以及特斯拉。因為它們未來的股價的盈利空間具備很強的投資確定性,所以我自己也是在擇機建倉。
  • 嚴重低估無人機概念股:國家大基金緊急增資超14億,業績翻倍增長
    目前的軍工股在二級市場的邏輯相較於以前的情緒式炒作已經大不相同,今年強軍的目標,會促使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進一步升級,這樣一來軍工企業會催生出更多的訂單,業績得到進一步的釋放,進而推動二級市場股價的不斷上揚,這是持續性的利好,而且,軍工方向已經歷經了5年的持續下跌,估值處在歷史底部,機構配置的比重都比較低,借著這一重大利好,不論是消息催化還是估值優勢,資金應該都會深度介入軍工板塊,這一方向的機會顯而易見
  • 白酒股大跌抱團股散夥?機構:龍頭估值依舊合理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白酒股大跌抱團股散夥? 機構:龍頭估值依舊合理丨牛熊眼國盛證券認為,當前龍頭白酒橫向對比A股其他細分消費賽道、海外消費品龍頭,估值依舊合理。周一,白酒板塊延續前一交易日調整態勢,整個板塊繼續殺跌。
  • 長春高新:生長激素第一龍頭股,股價比肩茅臺!
    長春高新國內生長激素的龍頭企業 TOP15:長春高新(000661)長春高新是國內生長激素第一上市龍頭股,總部位於長春,公司於1993年6
  • 什麼情況?種業股又暴漲,多隻年內翻倍!背後閃現「最牛營業部」身影…
    (原標題:什麼情況?種業股又暴漲,多隻年內翻倍!背後閃現「最牛營業部」身影…)每逢年底炒種子,今年似乎也不例外。12月24日,A股市場三大指數走勢震蕩,其中農業板塊卻逆市帶頭飄紅,種業股也成為領漲板塊之一。
  • 科技股接連暴漲!去年買拼多多、美團都翻倍,今年還能買嗎?
    二、美國科技龍頭貴嗎? 一直以來,每次科技股創新高,市場都有聲音,科技股太貴了,做空的聲音也是不絕於耳,然而股指和FAMGA的股價還是不知不覺創下新高。 FAMGA今年股價漲幅
  • 經久不衰醫藥股能否捲土重來?重點關注這18隻十倍醫藥龍頭股
    新定期報告顯示,該公司股東人數(戶)為6.76萬戶,較上個報告期增加11.48%。 同為中藥企業的片仔癀,雖然股價表現也不錯,但是從規模和產品來說,還算不上龍頭,是靠單一藥品打天下的獨特模式。 2、仿藥龍頭:600276恆瑞醫藥 市值4193億,最新價94.83元。
  • 這隻醫藥龍頭股,市值僅300億,毛利堪比「茅臺」,股價有機會嗎
    今天聊到的這家上市公司,總市值不大,僅僅只有300億左右,是一家醫藥醫療公司,也是A股是市場中脫敏治療龍頭股:我武生物。講到這家公司,相信大家都不熟悉,畢竟脫敏治療方向關注的人不多,就算有相關過敏,對於公司的關注也是不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