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與路——「太陽花」指引下的狩獵民族的小康路

2020-12-27 活力內蒙古

「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信心、頑強奮鬥,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堅決完成這項對中華民族、對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我們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和基層領導幹部,我倍感振奮的同時,也在深入思考如何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及作為政協委員如何助力脫貧攻堅。越到緊要關頭,越要堅定必勝信心,不停頓、不放鬆,結合實際工作,集智聚力為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踐行好委員的使命擔當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進脫貧攻堅,確保取得最後勝利。

雄峻草原,妍輝綺彩,林峰蒼莽,馴鹿點點——這是位於大興安嶺南麓的我的第二故鄉——內蒙古呼倫貝爾扎蘭屯市薩馬街鄂溫克民族鄉獵民村,一個清幽靜美的北國小村落。

作為一名鄂溫克族的全國政協委員,在我的眼中,綠意草原、白雲故鄉,不止是詩情,更多的是在詩情之外,那些曾崇拜太陽、執槍狩獵、逐鹿而居的同族,究竟是怎樣生活的。我的民族鄂溫克族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狩獵民族」,全國共有30587人。本世紀初鄂溫克族放下獵槍,生產方式由狩獵轉產為農耕和畜牧業。我在深入鄂溫克族自治旗和八個鄂溫克民族鄉調研後,了解到由於歷史欠帳多、底子薄、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等多種原因,面臨產業轉型壓力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尤其是民族地區地方財政困難問題突出,財政支撐經濟建設、支撐社會公共服務發展力度明顯不足。但鄂溫克族人的性格像鹿一樣,在山林裡向著陽光自由奔跑,卻從沒有放棄過明亮的希望,哪怕在零下30多度的黑暗密林裡,依然記得太陽的方向。執著、倔強、堅強,生活的困頓,從沒澆滅對未來的希望。

鹿對於鄂溫克人的意義是什麼?鹿是鄂溫克人的圖騰。野生的鹿是我們民族狩獵的目標,但樸素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讓世代鄂溫克獵人狩獵時只允許打公鹿,不許打母鹿。家裡養殖的馴鹿是使鹿部落獵人賴以生存的工具和朋友。我記得我曾和採訪過我的記者說,「以前,獵民早晨見面時,最先問候對方家裡的馴鹿。」在國家出臺禁獵措施之前,如果馴鹿沒有回家,鄂溫克人會帶著列巴背著獵槍,沿著鹿蹄印到森林裡去尋找,經常需要幾天或者更久的時間……故事感人,現實卻是殘酷的。如何保護中國最後的馴鹿物種種群?如何改善獵民生活?如何傳承民族文化?在脫貧攻堅的路上,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我腦海中。

習近平總書記曾講到「要緊緊圍繞各族群眾安居樂業,多搞一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項目,多辦一些順民意、惠民生的實事,多解決一些各族群眾牽腸掛肚的問題,讓各族群眾切身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祖國大家庭的溫暖。」當脫貧攻堅戰打響,借著內蒙古自治區精準扶貧如火如荼的草原春風,應當因地制宜,在大興安嶺北部地區的使鹿部落建

立馴鹿的養殖、繁育、保護基地,同時落實好馴鹿的養殖補貼和保險制度。在大興安嶺南麓地區,建立梅花鹿養殖示範區。激勵新一代的年輕人學習鄂溫克語和飼養鹿的知識,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

在今天也是當地脫貧攻堅的前線,我來到薩馬街鄂溫克族獵民村,看著村幹部指給我的方向:透過夏日午後的點點陽光,一處木刻楞房子在幾間高大的紅磚大瓦房的映襯下,顯出一種桀驁挺拔。恍惚間,竟然有一種遠古和現代交相輝映的悠遠感覺。但我意識到,我可不是欣賞詩情畫意美景的,「這是不是韓志明家?」「是啊,看這個木刻楞就知道了」村幹部笑著說道。「韓志明,木刻楞……」我想到了幾年前第一次見到他的情景,當時我的視線久久沒有從他臉上移開……

韓志明,瘦得眼睛深深陷進眼眶。光線昏暗的木刻楞裡,兩個孩子的衣服和身後的土牆一樣斑駁。見到我,孩子們有些不知所措,緊挨著站在一起,左腳搓著右腳。家裡沒一件值錢的家當,幾床被子攤在床上,破爛得像蜘蛛網。地上丟著幾個籮筐,大大小小20來個土豆就是全家人的口糧。

我眼裡看著,心中生出酸澀。幾百戶村民,三分之一都是家中破爛不堪。貧窮,這是歷史曾留下的一道難題,也是我們現在必須解決並跨過的一道關口。

「如果讓你生活變得好起來,你打算怎麼做?」

「想貸款買梅花鹿,發展養殖業!」

薩馬街鄂溫克民族鄉獵民村黨支部書記白鐵生的回答有些急切,仿佛給他幾頭梅花鹿,立刻就能讓它們立在院裡吃草奔跑。

「除了貸款,你還需要別的幫助嗎?」

「不需要,別人能做的我一樣能做。」

這句話的聲音不大,可是卻在我心裡激起了一陣震蕩,這個村黨支部書記頓時在我眼裡變得高大起來。

和韓志明一樣的很多獵民村村民,在村委會和扶貧幹部的指導扶持下,充分利用國家民族政策壯大集體經濟。2019年該村利用少數民族發展項目50萬元資金,在原有特種養殖基礎上購入種公鹿及基礎母鹿,發展梅花鹿養殖,目前產值達到10萬元。

民族文化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薩馬街鄂溫克民族鄉獵民村兩委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找對路子」的思路,在落實好各項扶貧政策的同時,積極探索和傳承民族文化,助力貧困群眾致富增收。鄂溫克族崇拜太陽,狩獵文化和森林文化深深地根植於社會生活中。用牛、羊等各種皮毛製作的「太陽花」寓意溫暖吉祥。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道路上,獵民村鄂溫克族女同胞組建了這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通過走出去學習,學會後創新的思路,從小小的「太陽花」製作開始,先後創作出太陽花、撮羅子、樺皮盒、皮毛畫等6個系列、13個品種的民族手工藝品,帶動13名婦女就業。獵民村黨支部書記白鐵生給我們算了一筆帳,就拿「太陽花」製作來說,合作社提供原材料,小花5塊錢、大一點的是15塊錢成本,每個人一天除去收拾家務,最少都做十二三個,一天就能掙個百八十元。尤其是合作社還根據市場需求變化,研製出「十四冬」系列主題太陽花飾品,還根據客戶需求量身訂製珠子、寶石、玉石等高中低檔產品,滿足不同消費需求。

生活在改善,民族的文化也在不斷傳承,這就是獵民村源源不斷的希望。精準扶貧,就要靠一個「幹」字,這是在我身邊的很多當地扶貧幹部經常說的一句話。幹在實處,走在前列,挺起時代的脊梁,黨領導的新時代長徵在獵民村同樣磅礴。學校、醫務室建起來了,昔日的土路被公路替代,新建的混凝土磚瓦房鱗次櫛比。用了3年時間,獵民村整體跨越了三四十年,成了一個脫胎換骨的新村。

如今,在「太陽花」的引領下,通過養鹿找到小康路的獵民村村民,在蓋起新居時,有些人依然保留了那個曾經住了很久的木刻楞,詩意之美和現實之思,文化傳承和守正創新正在這樣融合起來,融為一體——「情」與「美」,「魂」與「新」化為實實在在的民生支持和民族文化的水乳之交。在黨的民族政策的扶持下,聰明、勤勞、勇敢的鄂溫克族群眾已逐步摸索尋找到適合的生產方式,萬家燈火、富庶清平也孕育了新時代鄂溫克民族新的時代之美。

「米替尼古榮,額日額都,米替尼阿米德日樂,俄日埃呀……」(鄂溫克語音譯: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富裕起來的鄂溫克族同胞向我講述內心的幸福。我將和我的族人一起見證:整體告別貧困,全面邁入小康。此情此景,讓我不勝感慨。

——美哉,太陽花、鹿與路!

——壯哉,歷史跨越之後的民族進步!

——偉哉,人類脫貧的傳奇!

作者:杜明燕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副市長

來源:中國政協雜誌

相關焦點

  • 「太陽花」裡的致富路!
    李剛攝/光明圖片太陽花最早的製作方式是獸皮為底,綴以彩石。現在,隨著國家對少數民族文化越來越重視,鄂溫克族的太陽花也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除了傳統的製作方式,手工藝人們用彩珠、兔毛、人造毛等材料,不斷拓展著太陽花新的可能。
  • 從狩獵者變護鳥人 「直過民族」走上生態致富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直過民族」走上生態致富路  石梯村位於享有「中國犀鳥谷」之稱的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被譽為「中國鳥類資源第一縣」,享有「活著的鳥類博物館
  • 走出山林奔小康—鄂溫克族迎來新生活
    從原始狩獵到轉型旅遊,從離群索居到文化交流,鄂溫克族的滄桑巨變,成為各民族攜手前行的縮影,在奔向小康的徵程中留下精彩篇章。(小標題)走出山林,擁抱新生活「鄂溫克」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鄂溫克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不足4萬人,分為索倫、通古斯和使鹿3支部落。
  • 瞭望|內蒙古「三少民族」:告別原始走向小康
    新中國成立初期內蒙古「三少民族」人口平均壽命不足50歲,目前平均壽命達到75歲「傳統文化很受歡迎,我想通過不斷創新,為太陽花增添養料。」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麗娜 安路蒙11月初冬清晨,嫩江右岸的哈布奇村雪霽天晴。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半程鎮:戶戶通,鋪就村民幸福小康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半程鎮:戶戶通,鋪就村民幸福小康路 2020-09-30 13: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班彥村開通幸福路
    以前住的是山上的土坯房,房間又矮又暗;路不好,娃娃們出門上學不方便;難得吃上新鮮蔬菜,人們天天躺在土窩窩裡都懶得動。」因為窮,人變得越來越懶;因為懶,生活變得越來越窮。班彥村村民陷入了貧窮的怪圈裡。那麼,班彥村是如何從山上搬進山下的班彥新村的?班彥村駐村第一書記、青海省自然資源廳幹部袁光平講述了增減掛鈎政策發揮的巨大作用。
  • 四川涼山:阿布洛哈村的「小康路」
    中新網涼山8月31日電 題:四川涼山:阿布洛哈村的「小康路」記者 賀劭清 張浪「以前上學天不亮就要起床,沿著陡峭山路走3個小時,才能到最近的公路搭車。」30日午後,四川涼山州布拖縣烏依鄉阿布洛哈村初二學生阿達麼色牛提著行李和同學在村口搭乘接她們去縣城中學開學報到的麵包車時,特意用手機拍下了村外高聳入雲群山。學生在村門口搭乘麵包車開學報到。 張浪 攝阿達麼色牛所在的阿布洛哈村坐落於金沙江畔西溪河峽谷中,三面環山,一面臨崖。因歷史原因,村子此前一直未修建對外出行通道。
  • 「雲視網評」福貢:直過民族的小康路
    (雲視網特約評論員:賈磊)當怒江大峽谷深處傳來棒球加工的聲音時,讓人似乎有些不敢相信,這個隸屬於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直過民族所在地——福貢縣,居然與一項時髦的運動聯繫在了一起。看著直過民族普米族和傈僳族群眾認真加工一個個棒球的情景,不由地感嘆少數民族在奮進小康路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地處峽谷腹地的福貢縣,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17590戶共71175人,貧困發生率高達35.5%。從深山搬到山腳、從「杈杈房」搬到樓房,離開土地的農民如何增收?缺乏技能的貧困群眾如何脫貧?
  • 江西吉水:羅富苟的鹿和路
    7月14日,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引領下,記者採訪了梅花鹿養殖者——吉水縣阜田鎮羅富苟,與時隔三年前採訪相比,他已從起初的60頭梅花鹿發展到現在300多頭的規模。  「鹿的全身都是寶,特別是藥用價值極高,鹿茸、鹿鞭、鹿筋是上等的補品,鹿肉、鹿皮等可以熬成鹿膏,其價值可與鹿茸媲美。」 談起梅花鹿,這位只有小學學歷的羅富苟滔滔不絕,如數家珍。
  • 連雲區:大桅尖路喜獲「江蘇最美小康路」命名
    近日,江蘇省交通運輸廳發布《省交通運輸廳關於2020年「江蘇最美小康路」評選結果的通報》,連雲區大桅尖路喜獲「江蘇最美小康路」命名,成為繼2019年摘得「全國美麗鄉村路」桂冠之後又一重大榮譽!
  • 莞村小康路⑧|中堂鎮潢湧村:黨旗引領小康路,兩個文明結碩果
    「我可以自信地說,潢湧村現在已經實現全面小康!」潢湧村黨工委書記黎錫康自豪地說。身為黨的十九大代表,黎錫康的話充滿了真誠和底氣。通過一組數據,我們能解讀潢湧村的小康成就——2019年,潢湧村集體總資產達到69.31億元,可支配收入6.63億元,集體公益福利費總支出1.77億元。
  • 楚雄永仁縣查利麼村的小康路
    楚雄永仁縣查利麼村的小康路 2020-08-04 0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鶴壁市濬縣善堂鎮楊梁村:民心路 小康路 振興路
    這句話一下子讓記者興趣大增,在接下來的一天多採訪中,記者總也繞不開楊梁村的路這個話題。民心路行走在楊梁村裡,記者發現,楊梁村的路四通八達,通到每個村民的家門口。這一點,與別的村大不一樣。每個街巷的路都至少能過得了轎車,又平又寬。
  • 民族路變身「美食一條街」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飲食店的加入,老市區的民族路名聲漸漸響亮了起來,每天到了用餐時段,這裡總是一派人頭攢動的熱鬧景象。民族路飲食生意火爆 晚餐時段,記者來到了民族路,看到道路兩旁停滿了不少食客的車輛,遲來的市民為了吃上一頓美食,不惜另尋較遠的停車位。
  • 我們的小康路:中國東部富裕村——塘栖村的小康口述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塘栖人乘時代東風,在邁向全面小康的路上不斷奔跑。從均已七旬高齡的老書記、「米塑」非遺傳承人,到率先開辦個私企業嘗「頭啖湯」的致富帶頭人、以村為家的村書記「領頭雁」、置身美麗經濟的鄉村新青年,再到來此學習致富經驗的中西部省份掛職村幹部,塘栖村的小康歷程由他們寫就並敘述,言語滿懷深切感觸。
  • 從砍樹到看樹 阿爾山走出靠林致富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從砍樹到看樹 阿爾山走出靠林致富路內蒙古地區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2014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阿爾山市考察時指出:「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守住生態底線,保護好生態就是發展。阿爾山自然風光四季都很美,阿爾山的旅遊業一定會火起來。」
  • 博物館繁榮見證小康路
    王積稼、嘉禾博物館和莊浪縣,只是中華大地上民間博物館繁榮見證小康路的一個例證。回看2011年,中國民間博物館的數量是456家;2015年《博物館條例》實施,中國的民間博物館數量在很短時間內破千;「十三五」期間,中國平均每兩天就新增一家博物館,每25萬人就擁有一家博物館。國家文物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已備案博物館5535家,比2018年增加181家。
  • 「蘇」影小康路 | 無錫甜味 幸福滋味
    「蘇」影小康路 | 無錫甜味 幸福滋味 2020-12-20 21: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使鹿鄂溫克人:中國最後的馴鹿部落
    使鹿鄂溫克人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是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特殊的少數民族群體,歷史上被稱為「使鹿部」「雅庫特」,是中國境內迄今唯一飼養馴鹿和保存「馴鹿文化」的民族。據有關民間傳說的推演,使鹿鄂溫克人已有近三千年的文化歷史。